特崗教師心理學2.2:感覺與知覺

第二節 感覺與知覺

  一、感覺  (一)感覺的概念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它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是認識的起點。可以說感覺是一切知識和經驗的基礎,是人正常心理活動的必要條件。  (二)感覺的種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感覺分為不同的種類。如根據刺激的來源,可以將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根據刺激能量的性質,可以將各種感覺分為物理的和化學的兩種;從距離和非距離的角度,又可將感覺分為距離感覺和非距離感覺;臨床上把感覺分為特殊感覺、體表感覺、深度感覺和內臟感覺四大類。比較常見的感覺分類,是從感覺器官的角度來劃分,即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是指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個別屬性,主要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膚覺五大類;內部感覺是指感受內部刺激,反映機體內部變化的感覺,主要分為機體覺、平衡覺和運動覺。  1.視覺  視覺是由外界物體所發生的或反射出的光波作用於視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覺。眼睛的視網膜是視覺的感覺器官。光線通過眼球達到網膜上的神經細胞,轉化為神經興奮併產生衝動,經過傳人神經至大腦視覺相應區的枕葉,就產生了視覺。視敏度,也稱視力,是指視覺系統分辨最小物體或物體細節的能力。  2.聽覺  聽覺是聲波作用於聽分析器所產生的感覺。內耳耳蝸是聽覺的感覺器官。耳分外耳、中耳、內耳,外部波首先作用於外耳,外耳的耳廓和外耳道起聚集聲波的作用,聲波經過鼓膜進人中耳。中耳有三塊聽骨起傳導作用,聲波經聽骨傳人內耳。內耳耳蝸中的科蒂氏器上的感覺纖維,把聲波轉化為神經衝動,經過傳人神經傳至大腦皮質顳葉的聽覺中樞,便產生音高、音強和音色等感覺。  3.嗅覺  嗅覺是對物質固有的氣味的感覺。嗅覺是由散布在空氣中有氣味的物質微粒作用於鼻黏膜中的嗅覺細胞引起的。當嗅覺細胞興奮後,並由傳人神經傳達到大腦皮質的嗅覺中樞,就產生了嗅覺。  4.味覺  味覺是對物質的某些特徵,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覺。它是由溶解在水中或唾液中的有味的物質引起的。有味物質作用於口腔(主要是舌)中的味覺細胞引起的神經興奮,傳人大腦皮質的味覺中樞而產生味覺。  5.膚覺  膚覺又叫皮膚覺,是對於物質接觸皮膚的情況及溫度的感覺。當外界有足夠強度的、機械的、化學的、溫度的或電的刺激作用於皮膚時,就產生不同的皮膚覺。皮膚覺主要包括觸覺、壓覺、溫度覺和痛覺等感覺。  6.機體覺  機體覺又叫內臟感覺,是內臟器官的異常變化作用於內臟分析器時所產生的感覺。這種感覺的分析器位於機體的內部,如食道、腸胃、血管等器官的小壁內,神經興奮由此產生,通過傳人神經到達大腦皮質,就產生了如胃塞、胸悶、飢餓、噁心、嘔吐等感覺。  7.平衡覺  平衡覺是對身體的感覺,也稱姿勢感覺或靜覺。這種感覺能夠發出關於運動與頭部位置的信號,反映速度的變化(如加速或減速),使人產生頭部運動速度、方向或超重、失重的感覺。其感受器位於內耳部分的前庭和半規管內,當人的身體姿勢發生變化的時候,內耳半規管處有一種特殊的液體(淋巴液)就發生變動,它給神經以刺激,這種刺激傳到大腦皮質,便產生身體的運動感覺和平衡感覺。  8.運動覺  運動覺就是關節肌肉的感覺。它是傳遞人們對四肢位置、運動狀態及肌肉收縮程度的信號的。  例如,它傳遞了手臂與肩部或其他關節扭曲程度的感覺。這種感受器的器官散布在關節、肌肉和肌腱等神經纖維的深處。運動覺的發展對人的活動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感受性與感覺閾限  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叫感受性。感覺閾限是指能夠引起人們感覺的刺激範圍。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感受性與感覺閾限在數值上成反比關係,感受性高,則感覺閾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則感覺閾限高。每種感覺都有兩種感受性和感覺閾限: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  1.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  刺激物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覺。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絕對感覺閾限;而人的感官覺察這種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絕對感受性。各種感覺的絕對閾限各不相同,同一感覺的絕對閾限也會因人而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了解學生絕對感受性和個別差異,創設條件使那些視覺和聽覺感受性差的學生能清晰地感知到板書的內容和講課的聲音。  2.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  兩個同類的刺激物,只有達到一定的差異強度,才能引起人們的差異感覺。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叫差別閾限;對這一最小差異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別感受性。  3.感受性的發展  人的感受性不是固定不變的。感受性的發展依賴於人們的生活條件與實踐活動。由於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和熏陶,人們的某種感覺的感受性會變得特別靈敏,如茶博士的品茶功夫、熟練鍊鋼工的火眼金睛等。此外,有計劃的訓練可以提高感受性。  (四)感覺的相互作用  對某種刺激的感受性不僅取決於該刺激的強度,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和其他感受器的機能狀態,都會對這種刺激的感受性發生影響。這種現象叫做感覺的相互作用,它有兩種形式:一是同一感覺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覺的相互作用  (1)感覺適應  由於刺激對感受器的持續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適應現象表現在所有感覺中,但是在各種感覺中的表現是不同的。視覺的適應可分為暗適應和明適應。暗適應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過程。與暗適應相反,明適應是指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人亮處時視覺感受性下降的過程。「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是嗅覺的適應。痛覺的適應很難發生,因此痛覺作為傷害性刺激的信號而具有生物學意義。此外,過於強烈的刺激,如強烈的氣味、特別熱的水、苦味等,都很難產生感覺適應。  (2)感覺對比  感覺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對比分為兩種: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於同一感受器會產生同時對比現象。例如,把一個灰色的小方塊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塊就顯得暗些;把相同的小方塊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小方塊就顯得亮些。  刺激物先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會產生繼時對比。例如,吃過糖之後吃橘子,會覺得橘子特別酸。  (3)感覺後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後暫時保留的感覺現象稱為感覺後效,即感覺後像。在各種感覺中,視覺的後效最顯著,又稱視覺後像。  視覺後像有兩種:正後像和負後像。注視發光的燈泡幾秒鐘,再閉上眼睛,就會感到眼前有一個同燈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現在黑暗的背景里,這時出現的就是正後像。正後像出現以後,如果我們把視線轉向白色的背景,就會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點,因為此時出現的後像和刺激在品質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負後像。彩色視覺也有後像,但一般都是負後像。彩色的負後像在顏色上與原顏色互補,而在明度上則與原顏色相反。視覺後像殘留的時間,與刺激的強度和作用的時間有關。一般來講,刺激強度越大、時間越長,後像的持續時間也越長。  2.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覺的相互影響  任何一種感受器的感受性,都會因受到同時或繼時發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響而有所變化。  對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強烈刺激則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例如,在噪音影響下,黃昏視覺的感受性會降低到受刺激前的20%;而輕微的肌肉動作或用涼水擦臉,可以使黃昏視覺的感受性提高。  (2)不同感覺的相互補償  感覺的補償是指某種感覺系統的機能喪失後而由其他感覺系統的機能來彌補。例如,盲人失去視覺,通過實踐活動使聽覺更加敏銳。  (3)聯覺  一種感覺兼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叫聯覺。如紅色給人以熱烈的感覺、紫色給人以高貴的感覺等。二、知覺  (一)知覺概述  1.知覺的概念  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例如,某物體綠中透紅,表皮光滑,有清香的水果氣味,吃起來酸甜,於是人腦便把這些屬性綜合起來,知道它是「蘋果」。這便是知覺。  2.知覺與感覺的關係  (1)聯繫。一方面,知覺和感覺一樣,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而產生的,都是我們對現實的感性反映形式;另一方面,感覺和知覺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初級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徵和外部聯繫。  (2)區別。感覺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屬性;感覺僅依賴個別感覺器官的活動,而知覺依賴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知覺不僅受感覺系統的生理因素影響,而且依賴於人的過去經驗,受人的心理特點制約;知覺與詞聯繫在一起。可見,知覺比感覺複雜。  (二)知覺的種類  根據反映的客觀對象的不同,知覺可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等。  1.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指物體的空間特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深度知覺、方位知覺等。  2.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是對客觀事物時間關係(即事物運動的速度、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在時間知覺中,聽、視、觸等感官都參加,並起不同的作用。  3.運動知覺  運動知覺是對物體在空間位置移動的知覺,直接依賴於運動對象的速度。物體運動太慢,或單位時間內物體位移的距離太小,都不能使人產生運動知覺。  運動知覺分為真動知覺和似動知覺。物體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從一處向另一處做連續的位移,由此引發的知覺就是真動知覺。似動知覺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似動知覺的主要形式有:  (1)動景運動。當兩個刺激(如光點、直線、圖形等)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距相繼呈現時,我們就會看到從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物的連續運動,這就是動景運動,也叫最佳運動或Phi運動。例如,給被試呈現兩條直線,一條水平,一條垂直或兩條互相平行,當時距為60ms左右時,人們就會看到從一條直線向另一條直線的運動。  (2)誘發運動。由於一個物體的運動使其相鄰的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叫誘發運動。  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對靜止的,而浮雲是運動的。可是,由於浮雲的運動,使人們看到月亮在動,而雲是靜止的。  (3)自主運動。在暗室里,如果你點燃一支熏香或煙頭,並注視著這個光點,你會看到這個光點似乎在運動,這就是自主運動現象。  (4)運動後效。在注視向一個方向運動的物體之後,如果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那麼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就是運動後效。  此外,錯覺是指人在特定條件下對事物必然會產生的某種有固定傾向的歪曲知覺,是知覺的一種特殊情況。錯覺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有大小錯覺、形狀錯覺、方向錯覺、時間錯覺和傾斜錯覺等。錯覺的產生,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研究錯覺的成因有助於揭示人們正常知覺客觀世界的規律。  (三)知覺的基本特性  1.知覺的選擇性  知覺的選擇性是指當面對眾多的客體時,知覺系統會自動地將刺激分為對象和背景,並把知覺對象優先地從背景中區分出來。  影響知覺的選擇性的客觀因素有:(1)刺激物的絕對強度。閾限範圍內越強烈的刺激,越易被選擇知覺。(2)對象和背景的差別性。差別越大,越容易優先選擇。如教師批改作業,用紅筆最明顯。(3)對象的活動性。夜空中的流星、霓虹燈廣告、音響、幻燈等都易吸引人們的知覺。(4)刺激物的新穎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們優先知覺。  影響知覺的選擇性的主觀因素是:(1)知覺有無目的和任務;(2)個體已有知識經驗的豐富程度;(3)個人的需要、動機、興趣、愛好,定勢(即受以往經驗影響而產生的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與情緒狀態。  2.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感知的事物加工處理,並用語詞加以概括賦予說明的加工過程。理解對於知覺有三個主要功能:(1)理解幫助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從而使我們的知覺更清晰、更準確。(2)理解有助於人們整體地知覺事物。對於自己理解和熟悉的東西,人們容易當成一個整體來感知。(3)理解還能產生知覺期待和預測。此外,知覺的理解性不僅可提高知覺的效應,還能形成事物表象,為表象轉化為科學概念提供重要條件。  知覺的理解性與人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密切關係。知識經驗越豐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覺也就越完整、精確。知覺的理解性對人的知覺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時,一方面要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增進知覺的理解性,提高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識經驗對當前知覺活動所產生的消極定勢作用。  3.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整體性是指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把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整合為統一整體的過程。知覺的整體性既有助於人的知覺能力與速度增強,也可能妨礙和干擾對部分與細節特徵的反映。在整體知覺中,刺激物之間的關係起著重要作用。有時,刺激物的個別部分改變了,但各部分的關係不變,仍能保持整體的知覺。例如:一首樂曲由不同人演唱,用不同樂器演奏,仍被人們知覺為同一首樂曲。可見,物體各部分的關係以及個體對關係的反映是整體知覺的基礎。  4.知覺的恆常性  知覺的恆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條件在一定範圍內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映象仍相對不變。如平視桌面上的一本書與斜視桌面上同一位置的同一本書,在視網膜上成像的形狀雖有不同,但人對書的形狀知覺卻仍然保持不變。知覺恆常性包括顏色恆常性、亮度恆常性、形狀恆常性和大小恆常性。知覺恆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況下,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反映它們。  (四)觀察  1.觀察的含義  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是知覺的高級形式。觀察在開始前需要提出目的,擬定計劃,在觀察過程中自始至終伴隨著思維和語言的活動,觀察後還要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歸納、整理,所以觀察又叫「思維的知覺」。  2.觀察的品質  (1)觀察的目的性。觀察的目的性是指善於組織知覺活動達到預期觀察目的的品質。觀察的目的性使觀察活動具有明確的方向與選擇性。  (2)觀察的客觀性。觀察的客觀性是指善於實事求是地去知覺事物的品質。觀察是對客觀事物的有意知覺。尊重客觀事實,科學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是觀察的基本特性。  (3)觀察的精細性。觀察的精細性是指在觀察中善於區分出事物細微而重要特徵的品質。精細地知覺事物,才能發現事物有價值的特徵,才能提高觀察的效應。  (4)觀察的敏銳性。觀察的敏銳性是指善於迅速地發現事物重要特徵的品質。一個具備觀察敏銳性的人,善於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重要特徵。觀察的敏銳性與精細性是從事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智力品質。  3.觀察力的培養  觀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銳地發現事物細節和特徵等方面的知覺能力。觀察力是智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學生觀察力的提高,表現為觀察類型特徵的改變與優良觀察品質的養成。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是良好觀察的重要條件。已有的知識經驗會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無論是課外還是實驗觀察,引導學生複習或預習有關的知識是必要的。  (2)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計劃、提出觀察的具體方法,是引導學生完成觀察的重要條件。否則缺乏計劃性,實際觀察中會手忙腳亂,顧此失彼,遺漏重點。  (3)在實際觀察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良好觀察習慣。在觀察活動中,每個學生的知識經驗、個性特點、心理品質不同,觀察的效果也不一樣,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4)引導學生學會記錄整理觀察結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寫出觀察報告、日記或作文。  (5)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並彙報觀察成果,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良好的觀察品質。  此外,教師還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與優良的性格特徵,如學習的堅韌性、獨立性等。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還應教會他們養成自覺觀察的習慣。 三、中小學生感知覺的發展  (一)感覺的發展  小學生的視覺、聽覺和運動覺發展很快。視覺在整個感知覺中已佔主導地位;聽覺的敏感度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但整個小學階段都不如成人,更未達到高峰;大、小肌肉的運動覺都在發展,速度和水平與訓練有關。到了初中階段,各科教學和各種活動對青少年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學生的視覺感受性不斷提高,區別各種顏色和色度的精確性也在增加。  (二)知覺的發展  初入小學的兒童一般已能很好地辨認前後、上下、遠近,但對左右方位的辨認還不完善,常常要和具體事物聯繫起來才能辨認。到小學三年級以後,隨著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逐漸能夠比較概括、靈活地掌握一般的空間概念。但對超出經驗範圍較大的空間概念,掌握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小學時期還是兒童時問知覺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課間休息後進教室容易遲到,與兒童的時間知覺不完善有一定關係。在教學影響下,兒童時間觀念發展較快,三年級兒童已能正確理解一般時間概念的意義。對超出他們學習和生活經驗範圍的長時距單位,掌握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在初中階段,少年期學生的知覺出現許多新的特點。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精確性和概括性發展起來,也開始出現邏輯性知覺。 四、感知規律與直觀教學  (一)直觀教學的基本形式  1.實物直觀  實物直觀指在感知實際事物的基礎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觀教學方式。例如,觀察標本、演示實驗等。  實物直觀富於真實性,因而有利於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正確理解,也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實物直觀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它往往不易突出事物的本質因素。在實際事物中,本質因素與非本質因素往往結合在一起,而且非本質因素一般表現得比較強烈。二是由於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它無法提供某些重要的感性材料,如動植物的生長過程、化學反應的過程、原子的結構等都難於通過實物直接觀察。  2.模像直觀  模像直觀指觀察與教材相關的模型與圖像(如圖片、圖表、幻燈、電影、錄像、電視等),形成感知表象。  模型、圖像都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化、抽象或誇張。它通過這些人為的手段消除或減弱實物直觀的缺點。在圖像直觀中,可以通過著色、放大、變靜為動等手段突出所需要概括的本質因素。例如,用動畫形式表現植物生長、原子與電子結構等。  3.言語直觀  言語直觀指在生動形象的言語作用下喚起學生頭腦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觀方式。言語直觀不受時間、空間和設備的限制,感性材料來源更豐富,是教學中大量採用的直觀方式。此外,由於表象具有概括性,這就有利於向抽象概括過渡。它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也有獨特的作用。一般情況下,由言語喚起的表象不如通過觀察實物和模型所獲得的映象完整、穩定、鮮明和正確,故應將三者相結合使用。  (二)遵循感知規律,促進直觀教學  1.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靈活運用各種直觀方式言語與實物、模像直觀結合有三種方式:  (1)言語在前,形象在後,主要起動員與提示的作用;  (2)言語與形象交叉或同時進行,言語主要起引導觀察、補充說明重點與難點的作用;  (3)言語在形象的後面,主要起總結概括或強化的作用。  實物直觀雖然真切,但是難以突出本質要素和關鍵特徵;模像直觀雖然與實際事物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卻有利於突出本質要素和關鍵特徵。因此,一般而言,模像直觀的教學效果優於實物直觀。但是,這一結論只限於知識的初級學習階段。當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後,由簡化的情境進入實際的複雜情境,這時,更多地運用實物直觀是必要的。  2.運用知覺的組織原則,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1)在製作與使用直觀教具時,圖像刺激大小、音調高低、光線強弱都應適當。  (2)教學中要求教師講述的音量不要太低,否則學生會聽不懂。音量也不宜太高,太高太強烈的刺激會引起疲勞,降低教學效果。  (3)教師的板書字跡、直觀教具和圖表大小要適當,不要太小,線條不要太輕、太細,應保持一定的刺激強度,以便使學生都能看清楚。  (4)在繪圖製表、製作教具或準備實驗時,應力求使對象與背景在色調、線條粗細、形狀、大小、材料性質及內容等方面有明顯的差別,使知覺對象重點突出、形象鮮明。  (5)演示直觀教具時應注意背景與方位的選擇,使直觀形象鮮明,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看清楚。  (6)教師的教材及講義、板書都應該重點突出,一目了然。  (7)盡量多採用活動性的教具,使用現代化的視聽工具,使靜態教具變成動態的更為理想。  (8)運用直觀教具目的明確,呈現時機適當,間隔距離得當,保持直觀映象的整體性。  (9)應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變換直觀方式,分解概念,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特性。讓學生交替使用多種感官,從多角度感知對象,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3.教會學生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比一般的知覺有更深的理解性,是一切知識的門戶,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它起著重要的作用。  4.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  由於科學知識歸根到底要通過學生頭腦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觀過程中,應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切實參與的熱情。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如讓學生參與制作標本,自己製作圖表,在多媒體環境中進行學習等,從而改變「教師演,學生看」的消極被動的直觀方式。
推薦閱讀:

衛教師被追問無數次的問題:為什麼打胰島素會痛?
教師思考?關於參加浙江省陳鶴琴「活教育」課程思想研討會的相關感悟
給語文教師的建議(尾子)
胖·師說 老師不喜歡用教育信息化工具?真相併不簡單(一)
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2

TAG:心理學 | 心理 | 教師 | 感覺 | 知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