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藥物性耳聾不可逆,未雨綢繆是關鍵

最新資料表明,我國的聽力殘障人士有3 000萬人,並以每年6萬人的速度增加。引起耳聾的原因有很多,如中耳炎、藥物中毒、高熱、家族遺傳和發育畸形,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藥物性耳聾。

有調查顯示,在上海4所聾啞學校的245名學生中,藥物引起耳聾的有175人,佔71.4%。更需注意的是,藥物性耳聾被破壞的是感知聲音最重要且又最脆弱的部位耳蝸毛細胞。這種耳聾屬於「感音神經性耳聾」,是不可逆的。因此,了解耳毒性藥物並及早預防藥物性耳聾至關重要。

哪些藥物可以導致耳聾?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對藥物性耳聾患者的調查發現,有83%是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引起的,尤其在兒童、年老體弱或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或使用劑量過大、療程過長時就容易發生。人們比較熟悉的鏈黴素、卡那黴素和慶大黴素都屬於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另外還有新黴素、妥布黴素、核糖黴素、巴龍黴素、阿米卡星、小諾米星、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和阿斯米星等。這類藥物注射後在耳淋巴液中濃度相當高,可高於其他部位600倍以上,並引起耳蝸內的毛細胞和聽神經損害,造成聽力下降。由於這類藥物對聽力的危害最大,所以被稱為「耳毒性抗生素」。部分利尿劑 依他地尼的耳毒性較大,其次是呋塞米及布美他尼,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或同時聯合應用其他耳毒性藥物時更易引起耳聾。部分抗腫瘤藥物 在抗腫瘤藥物中,順鉑、長春新鹼、氮芥、乙雙嗎啉等亦能引起聽覺障礙,出現不可逆的高頻聽力喪失。醫生們發現,這種聽力喪失與藥物的劑量過大有明顯的關係。但卡鉑和α-二氟甲基鳥氨酸在低劑量應用時也可導致聽力減退,這種聽力減退主要發生在低頻區,表現為耳鳴、頭暈和聽力下降,嚴重的也可發生耳聾。其他藥物 長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普萘洛爾可引起耳鳴、耳脹、聽力障礙;大量服用奎寧、氯喹也可導致聽覺障礙。哪些因素可促使藥物性耳聾發生?上文中講了容易致聾的藥物,可是為何大部分人用藥後聽力沒有受到影響,而有的人卻出現「一針致聾」的情況?事實上,除了藥物本身的因素外,導致藥物性耳聾發生的因素還有以下幾方面。藥物的個體易感性 可能為常染色體遺傳,能通過母系遺傳給下一代,出現易感性家族。曾有報道,一母系家族,三代17人因注射鏈黴素致聾。用藥量與中毒程度極不相稱,1~2 g鏈黴素肌內注射即可致重度耳聾;有報告0.5%新黴素滴耳後引起嚴重耳聾者。此類過敏患兒即使及時停葯,在一段時間內其耳聾還可繼續加重。如患者為孕婦還可導致胎兒先天性耳聾。現在國內一些大醫院已經開展了藥物基因檢測。用藥劑量、時間 包括用藥的總量和日劑量。日劑量愈大,用藥時間愈長,中毒的機會愈多。全日劑量一次性投入較分次投入更易引起中毒。聯合用藥 如果≥2種耳毒性藥物聯合使用,發生中毒的概率增高。如慶大黴素和呋塞米、慶大黴素和紅霉素聯合應用。給葯途徑 椎管內給葯最危險,其次為靜脈和肌內注射。口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正常情況下吸收率很低,但是當腸黏膜發生炎性病變,特別是出血和壞死性腸炎時藥物的吸收量增大,可以損傷內耳的毛細胞;當中耳炎時局部滴葯,藥物也可通過圓窗膜及中耳血管進入內耳發生中毒,而且中耳存在炎症時更能增加藥物的耳毒性。通過胎盤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也可經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雖然胎兒血清中的藥物濃度僅為母體血清中濃度的15%~50%,但因為胎兒體內的藥物排泄速度甚慢,故可損傷胎兒聽器。尤其是在妊娠最初3個月的妊娠早期更為明顯。年齡及身體狀況 資料表明,嬰幼兒、孕婦及老人容易發生藥物毒性耳聾;絕大多數耳毒性藥物經腎臟排泄,腎功能不良或在用藥過程中腎功能受到損害,藥物的排泄發生障礙,可因蓄積而致耳毒作用。其他 雜訊、振動、飢餓狀態、糖尿病等,可以促進或加重耳中毒。如何預防藥物性耳聾的發生?

預防藥物性耳聾,從母親做起 

根據目前的研究,藥物是否會導致內耳中毒,與人體的「內耳中毒易感性」有密切關聯。也就是說,具有這種「內耳中毒易感性」的人,儘管其應用耳毒性藥物的劑量不大,使用時間不長,也有可能發生內耳中毒,導致耳聾。

這種「內耳中毒易感性」是可以通過遺傳獲得的。抗生素致聾的遺傳屬於「線粒體遺傳」。它的特點是:①具有家族聚集性,即同一家族中可以有2個或多個人發病。②全部為母系遺傳,耳聾的男性不會傳給女兒,也不會通過未患耳聾的女兒傳給外孫。家系中有耳聾患者的母親及所生養的子女應禁止使用具有耳毒性的藥物。

重點提示胎兒耳及聽神經發育時間為妊娠第4周開始,直到7個月完成。這些耳毒性抗生素均可經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損害胎兒的聽覺系統,而胎兒比出生以後的兒童,對耳毒性藥物更為敏感。有許多先天性聾啞兒實際上並非遺傳原因造成,而是母親在懷孕期間使用耳毒性藥物引起。妊娠期要注意預防感染性疾病的發生,並盡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

預防藥物性耳聾,兒童是重點 

藥物性耳聾可以發生在各年齡,但兒童更易發生,且兒童藥物性耳聾常為雙側性、永久性損害。

小兒更易發生藥物性耳聾的原因之一是其患發熱感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機會比成人多得多;另外,小兒內耳及聽神經正處在生長發育時期,對耳毒性藥物更為敏感。新生兒和小嬰兒由於腎功能不健全,對藥物排泄能力差,更易發生藥物性耳聾。另外,小兒特別是幼兒,早期的癥狀不太容易識別,開始時並無不適癥狀,外耳道既不紅腫也不流膿,孩子不哭不鬧,反而變得安靜,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待家長發現時,語言發育已經受損害,不僅致聾而且致啞,還貽誤了治療時機,給兒童、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兒童藥物性耳聾重在預防。重點提示防止濫用對位聽神經有毒性作用的藥物,絕不能將這類藥物作為預防性用藥,同時要嚴格掌握劑量和療程。給葯途徑的選擇也很重要,椎管內給葯的危害性最大,其次為靜脈給葯、肌內給葯和皮膚損傷後表面給葯,口服相對安全。醫務人員在給兒童使用具有可疑耳毒性的藥物前應詳細詢問家族史,母系親屬中有對某種藥物致聾者,其後代絕對禁用該類藥物。

預防藥物性耳聾,老年人也不放鬆 

人到老年,聽力會逐漸減退。老年性耳聾主要是對高頻率聲音的聽力減退。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老年人聽力障礙者約佔老年人口的50%左右,這些人中有>50%因藥物誘發或加重。這是因為老年人機體免疫能力降低,易患各種感染、腫瘤等疾病,致使用藥(甚至多種藥物聯合應用)的機會增多;老年人腎功能減退,對藥物的代謝功能減弱,耐受性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使用耳毒性藥物,無疑是雪上加霜,加重老年人的耳聾。

重點提示對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和腎功能減退的老年人要慎用具有耳毒性的藥物,必須使用時,也應適當減少藥物劑量。如在用藥過程中出現耳鳴、眩暈、聽力下降等表現,應及時停葯,以免加重耳聾。在應用利尿葯時,應注意補充血容量,以免因尿量過多導致血容量下降及電解質紊亂,而加重藥物的耳毒性。話題審稿人:河北燕達醫院耳鼻喉科 王玎湖北省黃岡市中心醫院藥劑科 王樹平排版:劉清華中國社區醫師雜誌微信號:zgsqys
推薦閱讀:

一表就能讀懂了:臨床抗菌藥物使用原則新舊版對比解讀
降壓藥會「上癮」,根本「葯不能停」?關於降壓藥的6個誤區!
降壓藥物聯合治療的方式與方法
藥物敷臍大全(下)
老人痰多不能用「清肺」類藥物

TAG: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