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教經典

猶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聖經·舊約》(又稱《塔納赫》),所有猶太人都要絕對忠誠地信奉它;《聖經·舊約》的前五卷書稱為《妥拉》(又稱《律法書》、《摩西五經》),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它對《妥拉》及猶太教**中的「613條誡律」逐一做出了詳盡解釋。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妥拉》外。猶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闡釋與評註式著作,由於編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現相互包容和交叉評註現象。 《聖經·舊約》(《塔納赫》) 猶太教的第一部經曲為《聖經·舊約》,希伯來文稱作《塔納赫》(Tanach)。它包含三部分:《妥拉》(Torah)5卷、《先知書》(Navim)8卷、《聖錄》(Chetubim)11卷,共計24卷,因此也被稱為《二十四書》,《塔納赫》即三部分的開首字母之合。《塔納赫》是自「巴比倫之囚」到波斯統治時期的250多年裡,一批猶太祭司和文士收集古代猶太教歷典籍和律法文獻,加以整理、編纂而成。   延伸閱讀: 希伯來聖經目錄 漫話聖經之大衛篇 試論古代以色列民族的歷史觀—從資料構成、史書編集到觀念的形成(站外鏈接)   《妥拉》 原意為「教義」、「訓誨」、「指引」,包括《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五部經書,又稱《摩西五經》。其中詳細記載了猶太人關於世界和人類的由來,猶太教各項律法條文,以及古以色列人早期歷史情況的傳說,這一切構成猶太教教義、教規的重要依據。 《創世紀》敘述了宇宙和人類的起源、人類的墮落、洪水災害、人類如何分散於全世界,以及猶太人先祖的故事。 《創世紀》的傳說以上帝在六日內創造天地的恢弘詩句開始。講述上帝在創造完成物質宇宙後,根據自己的「形象」創造了男人亞當和女人夏娃。上帝把他們作為大地的主人和海中魚、空中鳥及所有地上爬行生動的主人。「伊甸園」的傳說講上帝把亞當和夏娃放在一個花園天堂-伊甸園裡,夏娃受一條蛇(老女神傳說的象徵)誘惑,嘗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實,她慫勇亞當也行此事,違抗了上帝的誡命。這一行為結束了他們的無知,使他們心明眼亮了。震怒的上帝詛咒蛇將成為所有動物中最低級者,永遠用肚子爬行,吃塵土,成為人類憎恨的敵人;詛咒婦女在生孩子時要受痛苦;詛咒男人要為食物而在田野里終日勞作。最後他把這兩個不順從的人從伊甸園趕出去,並派天使把守園子,還安設了可以四面轉動並能發出火焰的劍,護衛園子和生命樹,使亞當和夏娃再也不能接近那棵生命樹。上帝說:「現在人已成為我們中的一個和善惡者,難道他應該伸出手,從生命樹上摘果子,吃掉它,永遠長壽嗎?」「大洪水」的傳說詳細敘述了挪亞-一位在他那一代人中唯一公義的男人的故事。上帝對人類普遍的惡行感到絕望,後悔創造了他們,就發下一場大洪水「要毀滅天下所有肉體」。但是他同挪亞訂立了一份契約,因為挪亞一直把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全部獻給上帝。上帝指示挪亞製造一個方舟。這個方舟救了挪亞一家和上帝創造的每種生物中的一對。上帝應許再也不毀滅這個世界,並以一道彩虹作為「我與大地上所有血肉之軀契約」的標記。在「巴別塔」的傳說中,上帝討厭人們講話,並使他們流散四方來限制他們的權力。《創世記》一書還講述了猶太人的先祖-烏爾城的亞伯拉罕受上帝召喚,離開家鄉來到「流著蜜與奶的迦南之地」的經歷,及其子孫以撒和雅各等的故事。 《出埃及記》記述以色列人在埃及如何遭受迫害、耶和華如何派摩西去救以色列人、摩西如何同埃及法老鬥法、又怎樣領導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上帝幫助以色列人渡紅海以及在西奈山賜予摩西律法故事。書中記載了「摩西十誡」及其他猶太教律法。 《利未記》主要記述逃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在西奈曠野中流浪的初期生活和摩西依靠利未人與叛教者鬥爭的情況,還記載了以利未人為主體的祭司階層的獻祭程序,以及民眾應該遵守的誡律規則,其中大多系敬拜的規則。因此,這卷書亦稱《祭司法典》。 《民數記》因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西奈曠野清點過兩次人口數目而得名。主要記載以色列人在西奈曠野的40年流浪生涯及其初到迦南的生活狀況。其中載有數條為後世指定的律法,也敘述了以色列人口是如何計算的。 《申命記》(申命是重申律法的意思)敘述摩西臨終時,如何向以色列人民重申上帝的律法,勸喻他們服從上帝的律法,還記述了摩西的辭世、埋葬及人們悼念他的情況。 在猶太教中,《妥拉》佔據著《聖經·舊約》的核心地位,為其最其神聖、最重要的部分。它規範著所有團體和個人的行為。在爾後的悠悠歲月中,猶太人正是從《妥拉》中尋求到鼓舞與指引。它也成為以後出現的《密什那》和《塔木德》的中心基礎。猶太人深深地摯愛《妥拉》。約書亞·羅斯·李普曼(Joshua Loth Liebman)曾描述過這種感情:「《妥拉》是我們人民的不朽的保證。它如同這個世界一樣廣大深邃。它一直深入到蒼天的藍色神秘中。旭日初升與夕陽西下、應許與完成、出生與死亡、人類的戲劇……全都融入這部經卷之內。在漫漫而過的歲月中,我們猶太人在這部書中找到支持和力量。儘管許多民族興起又衰落,儘管許多帝國征服他人又走向衰亡。以色列人通過他們對《妥拉》訓誡的忠誠一直保持著持久的尊嚴。」   《先知書》 是《聖經·舊約》的第二部分,分為前、後先知書兩部分。猶太教認為先知在猶太民族史上,是作為神意的代言人而不斷出現的,他們有時引用過去的歷史,有時預言未來的事情,藉以勸告人們遵守同上帝的契約與上帝的律法。猶太人認為猶太民族領袖摩西是最偉大的先知,他的繼承人約書亞及其隨後的撒母耳、以利亞等也都是先知。這些先知沒有留下著述,但他們的事迹被記錄在《先知書》中。《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卷)與《列王記》(上下卷)被稱為「前先知書。」同一期間,被認為是由另外一些「先知」親自寫出的書,稱為「後先知書」,包括「三大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及合為一卷的《十二小先知書》。猶太人的七十子希臘本《聖經》中,把《但以理書》作為第四大先知書,並在《耶利米書》後又附上《巴錄先知書》。 《約書亞記》敘述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的領導下征服迦南地,並分其地與各支族的故事。 《士師記》敘述士師時代的情形及其與四鄰民族的戰鬥,及以色列人如何背棄耶和華,侍奉他神的惡行。 《撒母耳記》上下卷記載先知撒母耳、打羅、大衛的傳記與故事。 《列王記》上下卷記載所羅門王朝的情形,及所羅門逝後,其國分裂為以色列國和猶大國的歷史。 《以賽亞書》中的先知以賽亞是猶大國的先知。在以色列國傾覆前數十年,他宣布耶和華可畏的權能和崇高的威嚴,要求國人在一切困苦之時,祈求耶和華的幫助,而不要乞求世人的援助,他還預言一位和平的君王將登大衛之位,建立一永久之國,並必以正義治理國民。此書後半部為另一位先知在巴比倫所作,其姓名不詳,因此被人們稱為第二以賽亞。他應許猶太人得以早出巴比倫歸國。以色列人將如同「耶和華的僕人」,把耶和華的旨意傳給外邦人,使之將來共同得到救贖。 《耶利米書》記述先知耶利米出現在猶大國傾覆前數十年,在猶大國傾覆之後繼續其工作。他宣布耶路撒冷的滅亡,但也稱耶和華將與猶太人訂立一不可解除的契約,此約純系耶和華對猶太人的永久之愛而成,與外表之物無關,乃上帝與人民之間的一種純屬靈性及個人間的關係。耶利米是先知中的殉難者。 《以西結書》中的先知以西結是一位被虜至巴比倫的猶太人,是當時巴比倫猶太人精神領袖。他力言個人必須承擔自己的責任,但更注重宗教領袖對於人民的責任。 在《十二小先知書》中,《何西阿書》記載先知何西阿在以色列國亡國之前幾十年,出現於其國。他宣布上帝耶和華因以色列人所犯的罪行,將使之亡國,並成為囚徒被虜至異國。但此後耶和華會對以色列人再施慈愛,准許他們歸回故國。 《約珥書》記述了先知約珥呼喚人民懺悔,稱以色列人若轉向耶和華,上帝必以其靈澆灌他們。 《阿摩司書》,先知阿摩司為著書先知第一人,出現於以色列國,略在何西阿之前。他稱由於以色列人中的有錢有勢者殘害貧窮弱小者,因此正義之神耶和華將使他們遭遇滅亡之災,這一懲罰是不能因祭祀或炫耀式的敬拜而免除的,即使以色列人為上帝的特殊選民,也無法逃脫這一劫難。 《俄巴底亞書》中,先知俄巴底亞宣告以東民族的滅亡,因為他們在猶大國滅亡時,曾殘酷地蹂躪猶太人。 《約拿書》中,先知約拿講述耶和華顧念處於「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 《彌迦書》記述了先知彌迦預言猶太人將會及早地從巴比倫歸回故國。他們將會把耶和華的旨意傳給外邦人,使之將來共同得到救贖。 《那鴻書》記載先知那鴻預言尼尼微將滅亡。 《哈巴谷書》記載先知哈巴谷預言巴比倫將滅亡。 《西番雅書》中的先知西番雅講述耶和華憤怒之日發生的種種令人恐怖事件。 《哈該書》與《撒加利亞書》記述了先知哈該與撒加利亞勸告、鼓勵自巴比倫回歸的猶太人重修耶路撒冷聖殿。 《瑪拉基書》記載先知瑪拉基痛斥猶太人對宗教的冷淡和道德衰微。   《聖錄》 包括《路德記》、《歷代志》上下卷、《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哀歌》、《但以理書》,由不同風格和題材的作品構成。從文學角度看,是《聖經》中最光彩奪目、富有魅力的一部分。 《路德記》敘述大衛王祖先的故事。 《歷代志》上下卷敘述以色列的歷史,起於上古之時,直至猶大國滅亡之際。書中特別注重一切有關聖殿及其敬拜的事宜。 《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均勻《歷代志》的續編,二書全都敘述了猶太人自巴比倫歸國後之事,主要講述以斯拉及尼希米通力治理耶路撒冷的事迹。 《以斯帖記》敘述猶太人如何在波斯朝廷之內衛護自己,挫敗敵人的陰謀。為紀念這一勝利,猶太人專門設立了「普珥節」。 《約伯記》討論了虔誠敬仰上帝的人為何受苦的問題。 《詩篇》中有大衛和猶大國滅亡前其他作者的作品,但大部分是身為「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的作品。其中以各種不同角度描寫虔敬上帝的猶太人的生活,使人從中得到教訓與安慰。 《箴言》以宗教思想為基礎,以「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為綱,闡述生活上實用的規則。 《傳道書》為處世為人的至理名言,但言辭情緒憂鬱,作者特別注重生命的虛空,因此該書第一節寫到:「空虛,空虛,人生空虛,一切都是空虛。」 《雅歌》記載許多愛情與婚姻的詩歌。 《哀歌》敘述猶大國滅亡時耶路撒冷的慘狀。 《但以理書》記述虔敬的但以理及其友人,不畏各種威脅、強迫,堅守祖先的宗教而獲得豐厚的報償;其敵人則得到極其嚴厲的懲罰。 《聖錄》對猶太人生活的影響很深,猶太人在不同的節日里誦讀它們。在逾越節讀《雅歌》、五旬節讀《路德記》、阿布月九日讀《哀歌》、住棚節讀《傳道書》、普珥節讀《以斯帖記》,以此來紀念他們歷史上具有重大的事件和人物,激發自己的民族感情。 綜上所述,《聖經·舊約》(《塔納赫》)實際上是一部有關猶太人早期生活的百科全書,它完整地展示了猶太民族的發展史,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猶太人民廣闊的生活畫面,詳盡地記載了他們在各個領域的傑出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他們的道德觀、價值觀,為了解和研究古代猶太人社會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歷史資料。《聖經·舊約》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它幾乎運用了所有的文學創作形式,如:神話、傳說、小說、寓言、戲劇、散文、詩歌、諺語、格言,並獨創了先知文學和啟示文學,為繁花似錦的世界文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經·舊約》中,猶太人被流放的歷史,是一再出現的主題。《聖經·舊約》的敘述強調每當猶太人背離上帝的誡命,就會惹怒上帝,被一次又一次地從其精神故鄉驅趕出去,無家可歸。   猶太教每周讀經表   《次經》 (Apocrypha)猶太教聖書中不僅包括上述正典之書,還有另一類書,稱為「不經之書」(Apocrypha,意為「隱藏」或「不為人所知」)。居住在亞歷山大城的猶太人視這類書為正典,但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則否認它們。「不經之書」中有《以斯德拉一書》、《以斯德拉二書》、《托比傳》、《猶滴傳》、《以斯帖補記》、《所羅門的智慧》、《便西拉的智慧》、《西錄書》、《耶利米書信》、《三少年之歌》、《蘇珊娜的故事》、《彼勒和大蛇》、《瑪拿西的禱文》、《馬卡比傳》上下卷等共15卷。按其內容可分為歷史書、小說、智慧文學、啟示文學、書信及褥文等。其中《馬卡比傳》上下卷為研究馬卡比時代極有價值的材料。現代許多學者把它們總稱為《次經》。   《偽經》 (Pseude-Pigrapha)指上述正典之書和《次經》之外的其他古代希伯來文宗教書卷,因其書 名、作者名屬假託,書中人物也假託《聖經·舊約》人物的名義,而被認為是《聖經·舊約》的模擬作品或偽仿作品,稱為《偽經》。它大約出現在公元前200年一公元100年之間,大部分已散失,流傳至今的只是一小部分,它們分為兩類:《巴勒斯坦偽經》和《亞歷山大偽經》。《巴勒斯坦偽經》用希伯來文或阿拉米文在巴勒斯坦寫成,包括《十二族長遺訓》、《禧年書》、《以賽亞殉道記》、《亞當與夏娃傳》、《所羅門的詩篇》、《耶利米的其它語錄》、《先知列傳》、《約伯之遺命》、《聖頌》、《以諾一書》、《巴錄啟示錄》、《摩西**記》和《阿西加爾的故事》等13卷書,分別以傳記體野史、詩歌、小說和啟示文學的形式寫成,內容大多是對《聖經·舊約》的補充和再創造。《亞歷山大偽經》用希臘文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寫成,共6卷,包括《亞里斯提亞書信》、《西比路巫語》、《馬卡比傳三書》、《馬卡比傳四書》、《以諾二書》和《巴錄三書》,內容分為宗教文獻、歷史書、哲學著作和啟示文學等。   《七十子希臘文本》 (Septuagint)《希伯來聖經》最早的希臘文譯本。其中《妥拉》部分,是由72位猶太學者應埃及法老之請,在亞歷山大城翻譯的,後統稱全譯本為「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賢士譯本」公元前3-2世紀用流行的希臘文編譯而成,首先為不熟悉希伯來文的亞歷山大地區猶太人使用,因此,亦稱「亞歷山大本」。公元1世紀流傳於巴勒斯坦,為基督教最初應用的《聖經·舊約》,現仍為希臘正教會的通行本。後被譯成多種文字,流佈於全世界。   《馬所拉》 (Masorah)希伯來語音譯,意為「傳統」,是猶太教根據《聖經·舊約》文句和讀音的口傳傳統寫成的《聖經譯註集》。公元前6世紀猶太人被擄往巴比倫後,開始形成這一傳統。為防止對《聖經》的篡改或刪節,連原文中的句數和字數都有計算,稱《聖經·舊約》原文共23203句。公元6-9世紀,一些專門從事編輯這些傳統著作的猶太學者被稱為「馬所拉學士」,經他們譯註和鑒定的《聖經》稱「馬所拉本」,是具有權威性的版本,甚至被視為《聖經》原本的善本。   《塔木德》 (Talmudh)猶太教的第二部經典是《塔木德》(希伯來語音譯,意為「教導」,又稱口傳《妥拉》,出自《申命記》第11章第9節:「你們將用它來教導你們的孩子」)。其權威性僅次於《聖經·舊約》。對猶太教而言,《聖經·舊約》是永恆的聖書,而《塔木德》則是猶太教徒生活實用的經書,旨在給猶太人提供宗教生活的準則與處世、處事、為人道德規範。 公元70年羅馬帝國毀滅耶路撒冷聖殿後,把猶太人全部驅逐出城。猶太人四散各地,原有的摩西律法在實行中發生問題,需要補充。公元135年科爾·科赫巴起義失敗後,再無重建聖殿和重建一個祭司集團的希望,所剩的只有上帝的律法。人們如何才能保有這一律法呢?這時正值拉比時期,拉比猶太教的特點是重視宗教律法的闡釋,而不注重教義的解釋和對外傳教;在宗教律法和世俗律法關係上,承認世俗律法對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拉比們為他們自己制定了兩個任務。集體任務是以編纂《米德拉什》而聞名。它是對《聖經·舊約》等宗教經典的注釋、註解和對《妥拉》的神秘解釋,也就是要解釋出成文《妥拉》中的神秘意義。他們感到《妥拉》不僅是一部關於社會法律和歷史事件的著作,而且其內還隱藏著它曾經是宇宙的律法和有關天地自然方而的全部知識。除了對成文《妥拉》神秘性的鑽研外,拉比們還從事如何使《聖經》教義適用於完全不同於古代環境的當代生活,如何按當代價值觀可以接受的方式解釋經卷。大約在公元前30年-公元10年,學者大希勒爾為《妥拉》周到、審慎、有伸縮性的解釋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原則。如:「你自己討厭的東西不要強加給你的鄰居。這就是全部的《妥拉》,餘下的是評論。去,學習它。」 拉比們的另一個任務與猶太教口傳律法有關。根據拉比傳說,上帝在西奈山賜予摩西兩部《妥拉》,一部成文的《妥拉》,還有一部口頭的《妥拉》,後者是一部更大的教義書。它被記憶下來,並一代又一代地傳到早期拉比那裡。後來,各拉比學派在對口頭《妥拉》不斷加深理解的基礎上,開始把所有相關的評論和口傳律法系統化。公元175年猶太人領袖猶大親王發起並主持完成了一部口頭《妥拉》編輯版本,公元200-210年成書,稱為《密什那》。公元5世尼下半葉,猶太學者們又在此基礎上編著《革馬拉》,它是《密什那》的釋義和補編。《塔木德》乃二者的合稱,在經頁上常左右並列,但後世往往稱《革馬拉》為《塔木德》。由於編纂地點不同,《塔木德》分為《馬勒斯坦塔木德》和《巴比倫塔木德》。中世紀歐洲對《塔木德》的研究非常活躍,其詮解和補充工作迄今仍有延續。 《塔木德》被看作是猶太教的基本法典,因為其中包括民法、刑法、教法、規章條例、傳統風俗、宗教禮儀、各種社會道德的討論與辯論、著名猶太教學者的生平傳略等。《塔木德》也被視為一部猶太教精神的百科全書,因為拉比們在辯論中調動了各種論據。書中有膾炙人口的格言、民間故事、傳說、逸事集、雙關語、夢析,還有包括神學、倫理學、醫藥學、數學、天文學、歷史學、地理學、植物學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科學知識。其中的民間傳說,如:巴山王巨人奧格的傳說,誇張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對於外人,《塔木德》像是一個裝滿面了亂七八糟東西的柜子,一個沒有索引的零散張頁的百科全書。實際上對大多數人來說,《塔木德》是難以接近的,然而那些懂得它的人已記住了它。 《塔木德》是猶太人智慧日積月累的貯藏所,而這種智慧並不是非要顯示在表面上。《塔木德》不是具有必然真理的著作,而是闡述了很多有名有姓的猶太拉比的觀點。拉比們互相之間常常無法取得一致,但他們的觀點卻被認為有著某種神聖不可侵犯性,值得研究,是對於永無止境地探求《妥拉》真理的一種貢獻。 《塔木德》所解決的難題不勝枚舉。若是關於一個合乎邏輯的答案存在著觀點上的不一致,《塔木德》就根據拉比中多數人的意見做出結論,因為《妥拉》就是教導大家遵從大多數人的意願。此外,凡是《聖經·舊約》中律法顯得過於簡潔和散亂的地方,如關於安息日的律法,在《塔木德》中都給出了詳盡的解釋,並彙集在一篇里;不然的話,要理解這些律法是不可能的。《塔木德》具有解決存在爭議問題的權威性,因為《妥拉》中說「你們要根據他們將教導你們的那些教義和他們將宣告的判斷準則來行動」(《申命記》第17章第8節)。這就說明,上帝已經把這種權威交給了猶太聖哲們,然而讓所有猶太社團接受《塔木德》,卻經過了好幾百年。 《塔木德》繼承並發展了《妥拉》的訓誨和《先知書》的社會理想,又反映出猶太教怎樣適應不同的時代,甚至在宗教法這個最難變革的領域中,也能根據現實生活的經驗,而不是憑法律條文的邏輯去做出新的解釋。「首要的不是精研律法,而是實踐」的主題思想貫穿在全部《塔木德》之中。在猶太經學院里,人們學習《塔木德》比學習《聖經·舊約》更要認真,任何人都不能被稱之為長老,除非他通曉《塔木德》,即使他對《聖經·舊約》爛熟於心也不行。掌握《塔木德》的傳統方式是藉助評論不斷地閱讀它,就它與他人爭辯,提出更進一步的解釋,直到它成為熟悉的領域。傳統的西方辭彙目錄、索引等方式是最近才開始採用的。今日在《塔木德》研究領域中,在以所熟悉知識為主的傳統學者和以批判觀點而不是知識為主的現代學者之間,存在著一個鴻溝。     《密什那》 (Mishnah)希伯來語音譯,源自其詞根Mishnah(意為「重複」),《密什那》意為「通過重複學習或教導」。它是猶太教口傳律法集《塔木德》的前半部和條文部分。公元2世紀末-3世紀初(171-217年)猶大親王(亦稱聖者拉比猶大)掌管烏沙猶太教公會。當時猶太教除《妥拉》成文律法外,還有數百年來拉比詮釋律法而形成的大量的「口頭法規」。這些法規是拉比們根據律法條文在實際生活案例上具體應用,教導猶太人「可行什麼」和「不可行什麼」。在猶大親王的主持下,把自以斯拉時期以來一直收集的所有關於律法的評論彙集在一起,加以分類、整理和補充,經20多年時間,編成一部希伯來文巨著,稱為《密什那》。這部帶有辯論性評論集按一系列論文的內容編為6個分卷,共63篇。內容包括猶太教的教規、誡條和婚姻、家庭、宗教生活等守則。書中每一條亦稱一條「密什那」,以相關事物為名,如:「安息日的密什那」。比如:針對「摩西十戒」中「記住安息日,保持它為聖日」的誡條,和在《聖經》里所說在這一天特別禁止的唯一工作形式是禁止點火。一些照本宣科的人簡單地理解為:遵守律法的猶太人在所有的安息日的,應坐在寒冷黑暗的房間里。而「安息日的密什那」解釋說:《妥拉》的真正含義是猶太人遵守安息日,將安息日作為禮拜和喜悅的聖日。應使猶太人家庭在安息日過得更令人興奮。因此在一周的第七天,可以雇非猶太人來生火、點燈,做特殊的飯菜。如果一個非猶太人點亮一盞燈,一個猶太人可以使用這一燈光;但是他自己為此目的點亮燈是禁止的。根據「安息日的密什那」,安息日是一個快樂的日子,家中最好的食物要供安息日用。這一天要穿上最好的衣服,即使是在非常時期,也不例外。在安息日人們還要受到拉比們的照顧。總之,《密什那》強調:猶太人一方面為保持律法聖潔,要慎重地走出每一步;另一方面在遵守律法的基礎上,還要使生活過得更為舒服,並儘可能與律法保持一致。 《塔木德》的大部分內容包括對《密什那》詳盡的討論,引用各種各樣拉比的觀點作為證明和爭辯的總結。這些辯論以《聖經·舊約》經卷為權威,所採用的每一段**是否準確合用要公開辯論。辯論的質量可以說是相當獨出心裁的,有關哲學和倫理問題的辯論是敏銳透徹的。而在另一些時候,只是隨機應變而已。   《先賢箴言》 (Pirgue Abioth)希伯來文原為pinke abot。古代猶太教賢士言論集。賢士指該都著名聖哲、拉比或宗教領袖,包括從摩西開始到希勒爾家族中的許多成員。此書內容是反映猶太教宗教觀點的格言,如:「得美名者為真富,識《妥拉》者獲永生」。原書被編入《密什那》第四卷內。近代學者認為它是從倫理學角度探討猶太教口傳律法釋義的《密什那》小品論文集。   《巴萊沓》 (Baraitha)猶太教內不列入正典的學說的統稱,意為「典外之說」,主要指未曾列入《密什那》的坦拿學說,流行於公元10-220年間。   《革馬拉》 (Gemara)「革馬拉」是阿拉米語音譯,意為「補全」、「完成」,表示它補全《密什那》的遺漏部分並加以完成。它不僅是《密什那》的詮釋和評註,還包含了大量與《密什那》原文沒有直接聯繫的材料。包括:律法詮釋、倫理格言、佈道文稿、歷史記述和神話故事等。構成《塔木德》的後半部和釋義部分。主要用阿拉米文寫成,後人往往單稱之為《塔木德》。 《密什那》編成之後,猶太人生活與學習的中心漸漸從加利利移向巴比倫。自公元前596年,不少猶太人一直生活在那裡。儘管這一地區的瑣羅亞斯德教徒曾偶爾迫害過猶太人,但是巴比倫猶太人的生活要比加利利猶太人的生活輕鬆、容易、更相適。在巴比倫的猶太人社團中關於上帝律法的討論一直在延續。公元3世紀時,《密什那》已流行於巴比倫的猶太人中。但巴比倫的一些猶太教學者認為《密什那》有其局限性,因為它的許多解釋只適於巴勒斯坦傳統,沒有結合巴比倫的實際情況,也不包括已有的其他律法材料和補充的口傳法規,還完全忽略了補充的宗教律法《哈拉霍特》。他們便著手整理這些補充材料,並進行詮釋,終於在公元5世紀末編成另一部阿拉米文的口傳律法釋義彙編《革馬拉》。《革馬拉》是《密什那》和《妥拉》的釋義、補編和附加評論,它是處理猶太人生活每一領域的文獻集。幾乎與此同時,巴勒斯坦的學者也對《密什那》編出不同評註的《革馬拉》。《巴勒斯坦革馬拉》大約在公元3-4世紀形成於巴勒斯坦提比哩亞「太巴比列」,記載了這一時期在加利利,特別是提比哩亞猶太經學院的討論。《巴比倫革馬拉》形成於巴比倫蘇拉猶太經學院,約自公元3-5世紀完成。於是相同的《密什那》加上不同的《革馬拉》,就形成兩套《塔木德》,即:《巴勒斯坦塔木德》與《巴比倫塔木德》。兩部《塔木德》都用阿拉米文夾雜些希伯萊文寫成。然而《密什那》經卷則全部採用希伯萊文。兩部《塔木德》有許多共同之處。它們都對同樣的問題提出攻擊,交換個人的見解。這兩部《塔木德》經常互相引用,但在結論和解釋上有一些不同之處。《巴勒斯坦塔木德》完成於公元425年。這部《塔木德》整體規模大約為《巴比倫塔木德》的三分之一。它在義大利、埃及等與巴勒斯坦密切相關的地方影響較大。《巴比倫塔木德》是兩部《塔木德》中較大、較有影響的,約有250萬個辭彙。它完成於公元500年。由於它比《巴勒斯坦塔木德》約晚一個世紀,因此它的內容豐富,更適用於情況變化的社會環境,權威性也更高。自從猶太教在穆斯林帝國繁榮興旺後,在那裡《巴比倫塔木德》一直處於優勢。現今猶太學校均採用它為標準本,其權威性超過《巴勒斯坦塔木德》,有爭議時以它為準。   《托薩佛特》 (Tosfot)希伯來語「增補」「附加」之意,是一部解釋和評註《巴比倫塔木德》的辭典式著作,其中包括中世紀猶太學者對《塔木德》的30個段落所做的系列評註,成書於12-14世紀的著名美因茨經學院。   《律法之書》 (Sefer Hathalachot)研究《塔木德》律法彙編。由11世紀著名《塔木德》評註家艾薩克·本·雅各·阿爾法西所著。全書主要用阿拉米文寫成,部分章節使用了阿拉伯文。《律法之書》實際上是《塔木德》的縮寫本,因而有「小塔木德」之稱。書中略去了《塔木德》對《哈加達》的所有評論,濃縮了對《哈拉哈》的討論,只集中討論適宜於作者所處時代的宗教律法。它的另一特點是對《塔木德》中未曾進行專項討論,卻被多次提及的有關律法進行梳理、歸納,最後集中起來,冠以「次要律法斷案」的標題,使人們明了在碰到這類問題時如何依法行事。書中還根據作者對法典的精深理解,突出作者對《巴比倫塔木德》各項裁決的觀點,使作品帶有鮮明的時代感,更有利於為同時代人所接受。自它問世以來,一直被看成是猶太教法典的一部經典之作,作為中世紀猶太學者斷案的一種標準,長期指導猶太人的生活,並成為後人對《塔木德》進一步研究的新起點。   《拉比拿單箴言》 (Aboth de Rabbi Nathan)猶太教典籍,成書於公元6世紀《塔木德》問世後,由《先賢箴言》發展而來,引證古代猶太教律法學者大量言論,論述該教的倫理觀點。   《米德拉什》 (Midrash)希伯來語「解釋」、「闡述」之意。猶太教解釋、講解《聖經·舊約》的佈道書卷。公元2世紀時已有雛形,6-10世紀全部成書。全書按《聖經·舊約》各卷的順序編定,對之進行通俗的解釋與闡述,分別稱為該卷的「米德拉什」。但每篇可有單獨名稱,如:「《出埃及記》的米德拉什」等。《米德拉什》的內容分為兩種:《哈拉哈》(意為「規則」)-講解**中的律法、教義、禮儀與行為規範,說明律法如何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具有較高的權威性,文體莊重嚴謹。《哈加達》(意為「宣講」)-闡述**的故事、寓意、逸事、傳奇,及奧秘的含義等,亦受尊重,但更有趣味性。《米德拉什》對於了解猶太教有重要的價值,它是猶太教的通俗性典籍。猶太教家庭的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米德拉什》。 《米德拉什》是一部恢弘的、各種成分混雜的文獻,在時間上覆蓋了若干個世紀,在內容上則來源於龐雜的資料,其中有些是屬於中世紀的。在《米德拉什》中,拉比們將新的觀念引進猶太教中,並聲稱他們只是揭示那些早已存在經卷中之物。如:靈魂的觀念沒有在《聖經·舊約》中發現,但是卻出現在《米德拉什》中,上帝被談到和被接受的方式也改變了,在早期《聖經· 舊約》的敘述中,阿杜乃是在戲劇性的狀態中向猶太先祖和摩西顯現。如:在燃燒的荊棘中或冒煙的山上。以後先知們被天使般的使者拜訪,或他們有時聽到體內發生的一位神的聲音對他們講話。在《米德拉什》中,上帝則以更為超越、很少擬人的方式出現。出現在這個世界和人類中的這位上帝被稱為「舍金納」(Shekhinah)。他在創世時,為把忠誠、慈善和仁愛的行為帶給人類而來到地球中,但是由於人類的惡行,他又撤回天上,因為地球上已沒有他居住之地。《米德拉什》有時把對舍金納之愛的保護描繪為一個閃閃發光的帶翅膀之物。   《哈拉哈》 (Halakhah)希伯來語音譯,原意為「規則」。猶太教口傳法規。本指《妥拉》中各種律法條文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實行的說明,口傳下來構成《米德拉什》的一部分,作為猶太教徒日常生活的守則。後泛指猶太教所有律法,包括《塔木德》中的律法規則。   《哈加達》 (Haggadah)由猶太教講解《聖經·舊約》中的各種傳奇、逸事、歷史、民俗故事和敘述性的佈道兩部分組成,口傳下來構成《米德拉什》的一部分。《哈加達》的基本內容約在公元2世紀固定下來,最早的單行本出現於8世紀。《哈加達》已成為保持猶太教傳統的一個文化讀本,也是向猶太兒童進行猶太史教育的一個課本。其體裁大都為宗教詩文、寓言和民間故事,屬於拉比文學。例如:《聖經·舊約》中關於亞伯拉罕童年的記載很少,猶太教士講解《聖經·舊約》時,經常穿插一些關於亞伯拉罕早年的傳奇故事,這些故事被稱為「哈加達」。《哈加達》慣用比喻或詩意風格,主張讓人歡娛、舒展身心、驅散疲乏。飽學之士往往在嚴肅的研究之後,任其想像力自由馳騁。這就是《哈加達》的魅力和有趣之處。《哈加達》內容的闡釋並不被認為是互相排斥的,同一句話可以被認為具有各種各樣的、甚至互相相容的闡釋。它們可以同時存在,不必從中做出任何抉擇,因為人的拯救並不依賴於這個結果。對於猶太人來說,重要的事情是人們如何行動,而不是如何信仰。在猶太教會堂里的祈禱詞有些出自《哈加達》,有些猶太教禮儀也出自《哈加達》。如,必須在一年一度的逾越節家宴上宣講的《哈加達》故事,突出了慶祝逾越節的主題:對獲得自由的一種慶祝。在《巴比倫塔木德》中30%的內容出自《哈加達》。以下的故事就是一例。 有一次皇帝對約書亞·本·哈南亞說:「我想看看你的上帝。」後者回答:「你不能看到他。」「真的!」皇帝說,「我定要見到他。」到夏至時,約書亞讓皇帝臉朝著太陽,對他說:「抬著看它!」皇帝回答說:「我不能。」約書亞說:「如果在太陽里有一個唯一照顧上帝的僕人,受到祝福的是他。你不往上看,那你怎麼能想像出其之上的神聖存在呢?」
推薦閱讀:

無數神秘學者反覆叨念的【卡巴拉】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以色列為什麼要冒著被伊斯蘭世界圍毆的風險在中東復國
猶太人的歷史(2-10)天塌地陷:可拉叛變與會幕之災
猶太教育:特別狠心特別愛

TAG:經典 | 猶太教 | 猶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