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督教的由來

今天我們來聊聊基督教。作為世界第一大教,基督教就不像猶太教那麼小眾了。聖經故事流傳四方,大家應該也都非常的熟悉,所以關於源流和耶穌的故事這些就不再贅述。

要理解基督教,我們得先理解宗教是怎麼回事。

宗教是什麼?

馬克思說:「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精神活力制度之精神,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深以為然。

1

一、宗教的由來

1、農業革命導致人口聚居

農業革命之後,獵人變成了農民。由於食物獲取的穩定性和數量的增加,也因為農業種植對人群協作要求的提高。因此人群開始聚集,人口迅速膨脹勢不可免。

而當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後。人類的生存環境也變得越來越脆弱。因為在這個時期,人類的生存已經高度依賴於穩定的農業收穫了。同漁獵採集相比。失去了隨意遷徙能力的農民,被牢牢的固定在了一個區域,因此受到區域內自然環境影響變得極大。事實上直到今天,在很大程度上,農業依然還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糧食豐收必然導致人口出生增加。而一旦災年出現。脆弱的糧食結構必然面臨重大打擊。饑荒勢不可免。在這種情況下,面對隨時會造成嚴重後果的不確定性,信仰某種神是一個非常好的低成本解決方案。

2、聚居必然導致階級的出現

人群聚居之後,由於人天生稟賦的不同,必然會在人群中開始分層。隨著時間的推移,優勢的一代代固化,必然導致階級的出現。

3、階級的出現必然導致剝削和壓迫

隨著階級的出現,意味著不平等已經從人與人的區別固化到了社會結構中——也就是人類的組織方式上。那麼,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生產力高了以後和本主題無關暫不討論),有限資源的分配必然會導致剝削和壓迫,而對於被剝削和壓迫者來說,這就是無盡苦難的根源。(這一點要是有想不通的,自行補課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

不過,把這個苦難提煉到階級壓迫上來,還得等馬克思老爺子出現才行。當時的人是萬萬想不明白的。

4、苦難則鑄成了宗教

因此,處在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在面對其苦難命運的時候。迫切需要一個答案或者解釋(馬克思不出,奈蒼生何)。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宗教應運而生。

之前我們講猶太教的時候提過。猶太教來自於猶太人的苦難,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宗教都來自於苦難。

對於苦難來源的不同,及對苦難從不同角度的切入和解釋的不同,就區分出了各種宗教的不同。

舉例說猶太教就來源於猶太民族的苦難;而基督教則來源於被征服地區底層民眾的苦難,至於伊斯蘭教完全來源於沙漠里底層屌絲的苦難。

2

二、基督教從猶太教中孵化而來

羅馬帝國時期,羅馬統治者和同猶太臣民關係非常緊張。其根源在於羅馬帝國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強的多神教大帝國,為了統治廣大的被征服地區和民族,羅馬帝國最大可能的包容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偏好和信仰選擇。在這種背景下,為了加強政治上的忠誠,將皇帝作為神來崇拜基本上等同於政治表態。但是,這種要求對於嚴格信仰一神教的猶太民族來說是個大麻煩。因為他們只承認耶和華是神聖的,而其他那些亂七八糟的神對他們的信仰來說完全就是對神的褻瀆。因此猶太人拒絕尊崇他神,甚至拒絕納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矛盾日益尖銳,這種對抗導致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幾次起義,不過都失敗了。直到公元66——70年的猶太戰爭中,猶太人終於迎來了最終的失敗。耶路撒冷被徹底摧毀,猶太人從此被驅逐出了家園。

在這種背景下,公元前4年的時候。耶穌誕生了(可憐的耶穌,他是被弄錯了生日的男人,而且被記錯了1460天)。他是一個平和的人,教育人們全心信仰上帝,對他人要友愛。憑藉智慧和神奇的法力,還有治癒各種疾病的神奇本領(說起這個來,當年大賢良師也頗為擅長這個哩),因而贏得了大批信徒。

他不同意法利賽人關於守安息日的煩瑣教條,斥責法利賽人等上層社會的民族偏見和等級歧視,主張上帝是愛,人們也要彼此相愛。他將猶太教律法歸結為「盡心、盡性、盡意,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認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耶穌的言論與行動觸犯了猶太教中占統治地位的大祭司、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與社會上層當權者發生了衝突。猶太教當權者對耶穌極端仇視,他們千方百計要置耶穌於死地。很快,耶穌就被出賣並釘死在十字架上了。

這成了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第一個死結,畢竟耶穌的死這件事猶太教是怎麼賴都賴不掉的。

基督教是在耶穌死後從猶太教中裂變出來的。該教派信徒試圖說服猶太人,拿撒勒人耶穌就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彌賽亞。

但這成了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第二個死結,猶太人拒絕這一點。當然這倒可以理解,畢竟如果承認了耶穌就是彌賽亞,那猶太人苦苦期盼的拯救、民族的強大和無盡的幸福這些至今連影子都看不見的希望就徹底泡湯了好不好。那樣猶太教基本就可以宣布當天解散了。

到了這個地步,基督教必須和猶太教分道揚鑣了。

3

三、基督教的分裂

基督教最早的領導者之一是來自大數(Tarsus)的聖保羅,他認為宇宙的至高神有私心偏見,對人類並非漠不關心,而且他甚至還化為肉身,為了全人類的救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種事不該只有猶太人知道,而應該讓全人類都了解。於是,就有必要將關於耶穌的好事(也就是「福音」)傳到世界各地。

不過他的傳教事業並不順利。不久後,在耶穌指定的繼承人聖彼得被羅馬人處死後,運氣不佳的聖保羅也未逃過一劫。其後,基督教徒在羅馬帝國經歷了將近300年的迫害。不過宗教總是在苦難中成長的,迫害什麼的基本相當於施肥。

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了米蘭赦令,終止了對基督教的迫害。

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立基督教為羅馬國教。

成為國教後的基督教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隨著組織日漸龐大,利益日益增多,基督教的第一次分裂不可避免的到來了。

聖巴索大教堂(俄羅斯紅場)

1、天主教和東正教分裂

公元395年1月1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逝世。他在臨終前,將帝國分與兩個兒子繼承。這就是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開始逐步分裂為拜占庭的東正教和羅馬教廷的天主教。其標誌性事件是1054年,羅馬教皇利奧派遣樞機主教的亨拜作為使節訪問君士坦丁堡。期間亨拜認為自己遭到怠慢,於是將絕罰書貼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東正教大牧首米恰爾則對亨拜一行人還以同樣的絕罰。史稱「東西教會大分裂」。

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

2、新教和天主教分裂

公元1500年以後,統治羅馬的教皇將奢華和權力看得比教義還重要,他們讓最著名的藝術家來建造華麗的教堂,他們準備修建一座新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其規模之大和設施之美都將是前所未見的。可是,這需要花很多錢。當時的教皇們更在意的是能得到這筆錢把教堂修起來,至於錢是哪裡來的,誰在乎呢。於是,為了讓教皇高興,「贖罪券」被發明出來。儘管教會的學說認為,只有悔過的罪人才能獲得赦免,但是「贖罪券」販子們發明了另一套學說。

在德國的維滕堡有一位叫馬丁·路德奧古斯丁教派的僧侶。當一位發放贖罪券的人於1517年來到維滕堡為新彼得教堂斂錢時,他在教堂大門上釘上了一塊告示板,上面有九十五條論綱,痛斥這種與上帝的救贖恩典做交易的行為。對路德來說,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人可以用錢來獲得上帝寬恕罪行的恩典。話說能被錢收買的上帝還是上帝嗎?上帝先生要這些錢在天堂花嗎?要燒紙嗎?

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罪人,要像每一個罪人一樣,必須對上帝的憤怒感到恐懼。他感覺到只有一樣東西能將人從上帝的懲罰中解救出來,那就是上帝無盡的恩典。而上帝的恩典,在路德看來是無法用錢買來的。要是能用錢買的話,那就不再是上帝的恩典了。即便是一個好人,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也是一個罪人,也理應受到懲罰。他只有對上帝賜予的恩典有真正的信仰,才會因此得救。除此以外,別無他途(所以說燒紙什麼的都是邪術嗎)。

現在,在這場圍繞著贖罪和對它的濫用引發的激烈爭論中,路德很快就將他的觀點強調得更為清晰、更無條件了。他寫下來教導別人的觀點是:除信仰以外,一切都是多餘的。包括那些在對上帝的禮拜中讓信眾分享上帝恩典的神職人員和教會,也都是多餘的。上帝的恩典不能由中間人分派。只有堅定的信任和個人對上帝的信仰才能讓一個人得救。沒有人能夠幫助他人獲得上帝的恩典。每一個信仰者可以說是他自己的牧師。教會的牧師無非是一位教師或助手。因此,牧師也可以像所有其他人一樣生活,可以結婚。信眾不必非得接受教會的教義。他必須在《聖經》中自己研讀上帝的看法。按照路德的看法,只有《聖經》里的內容才算數。這就是所謂的新教。新教的主張,完全動搖了羅馬教廷存在的基礎。引起了羅馬教廷極大的反對和嚴重反彈。一百年以前,已經有一個叫胡斯(Hus)的人在布拉格傳播類似的學說。倒霉的胡斯在1415年被作為異端燒死了。他的許多追隨者在血腥和野蠻的戰爭中被剷除了,半個波希米亞被夷為平地。

新教徒認為,神如此愛著世人,所以讓自己化為肉體,容許自己受到折磨、釘死在十字架上,從而贖了原罪,並對那些信他的人打開了天堂的大門。而天主教徒認為,雖然信仰是必要的,但光這樣還不夠。要進入天國,信徒還必須參加教堂禮拜,而且要多行善事。這點讓新教徒無法接受,認為這樣形同交易,對於神的愛和偉大是種貶抑。如果進不進天堂必須取決於自己的善行,豈不是放大了自己的重要性,而且暗示基督在十字架上為人類受的苦以及神對人類的愛都還不夠?

路德和他的追隨者可能也會遭受到同樣的命運,但是時代不同了。因為有了印刷術的發明,世界不一樣了。路德的著作寫得非常激烈、有煽動性,當然也經常很粗俗。在德國,到處都在賣他的書,新教的影響力擴大之迅速,令天主教廷目瞪口呆。最重要的是,神聖羅馬帝國那些大大小小的貴族們成了新教最主要的擁護者,這令教廷所有的低成本解決方案都不可能成功。

3、一場血流成河的分裂

由於神學爭論愈演愈烈,文斗最終演變成武鬥。在16、17世紀間,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紛紛向異端舉起了屠刀。很快,彼此就殺紅了眼,造成幾十萬人喪命。1572年8月23日,強調個人善行的法國天主教徒——法國王后邀請所有胡格諾派的上層人物來宮廷參加一場婚禮慶典,然後在聖巴托羅繆之夜(Bartholom?usnacht)把他們全部殺死了。當時的鬥爭就是這麼慘烈和殘忍。短短24小時間,就有5000到10000個新教徒遭到屠殺。消息從法國傳到古羅馬的天主教教皇耳里,叫他滿心歡喜,立刻安排舉行慶典,還委託瓦薩里(Giorgio Vasari)在梵蒂岡的一個房間里將這場大屠殺繪成壁畫作為紀念(目前這個房間禁止遊客參觀)。不過24小時,基督徒自相殘殺的人數,就已經超過了整個古羅馬帝國曾經殺害的基督徒人數。

1618年,心懷不滿的新教徒在布拉格城堡將皇帝派來的三個代表從窗戶里扔了出去。這幾個可憐人被扔到了糞堆上。然後,殺得血流成河的三十年戰爭開始了。最終,德國幾乎成了一片荒漠,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口還活著。

面對著似乎無窮無盡的苦難,很多新教徒被迫離開歐洲,,去往新大陸尋找自己的樂土。這些新教徒在新大陸建立的那個國家,就是美國。

七宗罪

4

四、基督教的核心——罪

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就是罪(原罪)。基督教認為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人天生就有罪,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來贖罪的。(衛斯理系列作品中有一篇《頭髮》說的就是這件事,挺有趣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看看)。所以,人在這世間承受所有的苦難,都是理所當然的,自應坦然接受,不可心懷怨憤。

當然,這麼說未免太過生硬,用這種方式傳教也顯得情商太低,毫無成功希望。因此,基督教將教義包裝了一下,我們可以在《聖經》中找到這樣的表達方式:「一個人富有還是貧窮,高貴還是低賤,是主人還是奴隸,是偉大的思想者還是卑微的小人物,這些都不重要。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這位父親的愛是無窮盡的,在他面前,沒有誰是無罪的,但上帝對有罪者是憐憫的。人最終得到的不是公正,而是仁慈。」

看看,換個說法聽起來舒服多了吧,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馬克思是咋說的來著——這就是鴉片,鑒定完畢。

5

五、一神教的無奈

1、宗教寬容的多神教

多神教的世界兼容性其實是很強的,相應的,排他性必然很弱。理由很簡單,都有這麼多神了,再多一個半個其實也沒啥影響,反正也不會有一個確定的神會感到不滿。

從多神教的概念向外推導,結果就是影響深遠的宗教寬容。一方面,多神教徒相信有一個至高無上、完全無私的神靈;但另一方面,多神教徒也相信有許多各有領域、心有偏見的神靈,所以對於某個神的信徒來說,很容易能相信有其他神靈存在,而且也相信其他神靈同樣神通廣大。多神論本質上就屬於開明,很少迫害異教徒。就算多神教征服了其他大帝國,也未曾要求屬民改變信仰。

2、一神教的無奈

但一神教反而無法做到這種寬容。因為神靈體系的單一,一神教往往是排他的。就算可以有地位較低的僕從神(基督教的聖靈、天使,佛教的菩薩金剛),但其地位必須是單方面而且完全依附於主神。而且其神格和地位要明顯低於主神,而且不存在繼續上升的通道才行。在這種信仰體系下,別說是異教徒,就是異端都是無法容忍的。否則,就會有一個明確的主神會感到被褻瀆並將下神罰。這是信徒無法承擔的後果。因此,一神教在宗教上無法做到寬容。(這裡暫不討論東方的佛教)

以基督教為例,從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到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改信基督教,這300多年間,古羅馬皇帝所發起對基督徒的大型迫害不過四次。至於地方長官和總督也曾經另外發起一些反基督教的暴力行為。

然而事實證明,就算把這些迫害的所有受害者全部加起來,在這3個世紀間,多神教古羅馬處決基督徒的人數不超過幾千人。但相對的是,在接下來的1500年間,雖然基督教號稱主張愛與憐憫,但僅僅對信仰的詮釋有些許差異,就引發基督徒自相殘殺,死亡人數達到數百萬。

3、兩種一神教的死磕——現代世界動蕩的根源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兩個最大的一神教的恩怨,我們留在伊斯蘭教那裡再說。但今天世界局勢的大部分矛盾,其實就是基督教世界和穆斯林世界的衝突所導致的。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知識要點。

一,基督教因為兩大死結從猶太教中分裂出來。

二、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神教。

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

四、關於基督教我們只需要記住的一個字——罪。

想想挺有趣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上帝顯靈的例子?
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基督徒是異端嗎?
上帝為什麼只讓少數人見證神跡奇事,以至於除了聖經,別的歷史書都無記載?
基督徒的爭戰
教皇為何被稱為「整個地下世界的勝利者」?

TAG:基督教 | 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