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龐氏騙局的「新衣」

【導讀】重新審視龐氏騙局會發現,在現代經濟中,許多普通的商業行為都與臭名昭著的龐氏騙局相類似。它們比過去人們所認為的更加普遍,而金融管理者並不能很好地應對它們。

從19世紀開始,無論富裕國家還是貧窮國家的經濟生活中,「龐氏騙局」(Ponzi scheme)這一現象就開始反覆出現。它創造了一些百萬富翁,同時也有數百萬的受害者。但是,對於龐氏騙局的本質,大多數人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地「傾倒」在其神秘的誘惑力之下。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和伯納德·馬多夫醜聞(Bernard Madoff scandal,有史以來最大的龐氏騙局)的背景下,討論這個話題有著更加迫切的意義。

關注過馬多夫醜聞的人可能認為,龐氏騙局就是一種故意編造的騙局,騙子不會把投資者的資金投給某個生產企業,而是作為利息,支付給較早進入的投資者。但是,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這種行為可以自發地發生,甚至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進行。簡單來說,一個人獲得的高回報,會激起另一個人對高回報的期望,從而加入騙局。這將會引發狂熱的投機行為,導致不斷膨脹並且最終註定要崩潰的經濟泡沫。

研究金融市場的學者以及行為經濟學家們已經意識到,龐氏騙局這類行為有可能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一種周期性興衰特徵,類似於海洋的潮起潮落或月缺月圓等自然現象,而且這種周期性現象並不以馬多夫這類惡棍的存在為前提。

實際上,龐氏騙局可以偽裝成多種不同的形式,這使得騙局很難被察覺,也很難與正常的商業行為區分開,因此也就難以實施明確的監管和法律措施。我在研究中,已經開始關注一種很難被辨識的騙局,這種騙局至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開展真正的商業行為,一直保持一種「偽裝的龐氏騙局」的姿態,並且不會觸犯任何法律,但可以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人們對龐氏騙局的興趣不斷增加,不僅僅是因為它們佔據著小報的頭條位置,還因為新的研究結果發現,人們能夠通過科學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龐氏騙局,揭示其內在的數學結構;還可以通過研究那些騙子心理狀態,弄清楚為什麼他們能夠欺騙和吸引那些單純正直的人。這些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有無數投資者因好奇而身陷龐氏騙局,我們的研究有希望以在他們遭受財產損失和精神打擊之前,幫助他們及早發現惡性金融產品。

龐氏騙局的基本形態

龐氏騙局的出現實際上比卡洛·龐齊(Carlo Ponzi,大眾熟知的是他的另一個名字:查爾斯·龐齊,Charles Ponzi,1882-1949)本人的出生更早。1920年,龐齊在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開始了他的騙局,但這種騙局很可能在這之前就已經很普遍了,正如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所描寫的,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寡廉鮮恥的虛構人物就從事著投資欺詐行為。事實上,自人類誕生以來,「拆東牆補西牆」這樣的行為早就存在了。

正如馬多夫事件所揭示的,龐氏騙局的基本形態就是一個快速發財的策略,運行過程中會利用一點營銷魔法從而得到快速發展,直至詭計被揭穿。在典型的龐氏騙局中,始作俑者可能會允諾,只要投入100美元,每個月就會有10美元的高額回報。下個月又有兩個人各自投入了100美元,其中10美元作為第一個投資者的回報,剩下的190美元就進了始作俑者的腰包。以這種方式,投資的金字塔將不斷堆砌,從第一個月的100美元開始,之後每個月的投資者數量都會翻倍,到第十個月,收入將變成46090美元。這就是成功運行龐氏騙局的人,能夠積累大量財富的原因。問題是,沒有一種方式,能讓龐氏騙局實現「軟著陸」,當不再有投資進入時,整個金字塔只能轟然倒塌。

然而,龐氏騙局會如此吸引人,關鍵就在於無法給出明確定義的、代表騙局崩潰的時間節點。如果崩潰時刻是已知的,龐氏騙局的危害性就不會這麼大了。在崩潰的前一期肯定沒人會投資,如此類推,倒數第二期、第三期等,也不會有人投資。依據這個逆向歸納的邏輯,騙局就不大可能會發生。

崩潰時刻的未知性,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難題,龐氏騙局最終有可能被認為是一種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然而,對於任何一個參與其中的個人而言,從本質上來說,這樣的投資並非不合理,因為脆弱的結構在坍塌之前還能維持一段時間。

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是形形色色的龐氏騙局中相對較新的一種形態,之所以將其認定為龐氏騙局,是因為投資者的心理非常一致,他們並不關注錢是否流向了房地產經紀人、股票經紀人還是某個花言巧語的騙子那裡。在所有情況下,都是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預期價格的持續上漲——使得過程得以繼續。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耶魯大學的羅伯特·J·希勒(Robert J. Shiller)因此將其稱為「自發的龐氏騙局」——金融泡沫並不是由操縱者的指揮棒指揮產生的,而是市場的力量自發促成的,一個人的期望激起了下一個人的盲從。

多年來,我們已經見證了這種現象在房地產市場和黃金市場時有發生,你想買一件商品,僅僅是因為其他人也想買,價格就會上漲。最近的黃金價格崩盤,就是羊群效應產生的自發龐氏騙局的結果。投資者認為,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央銀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資金,這會導致黃金價格持續上漲,現金相對於黃金的價格就下降了,因此促使一些人購買黃金。隨之產生的結果是,黃金價格在2009到2011年急劇上漲。

為了抓住市場價格預期上揚的機會,大量資金流入黃金市場。短短兩年的時間,一盎司黃金的價格就從900美元漲到了1800美元。2013年4月,人們的預期急劇轉向,引發了市場恐慌,人們紛紛拋售黃金,從而導致了黃金市場的崩潰,僅僅兩天內,黃金價格的下跌幅度就打破了30年來的紀錄,這讓投機者和分析師們感受到了非常強的挫敗感。

一些龐氏騙局看起來像是經過了精心編排,實際卻是自發形成的;而一些金融泡沫的形成和接下來的崩潰過程,雖然看起來像是自然發生的,實際卻是人為操控的。以金融史上最有名的龐氏騙局之一為例:18世紀早期,約翰·勞(John Law)在法國以「密西西比公司」的名義,為投資者提供非常誇張的高收益,資金來源就是法國在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州的企業的營收。騙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直至隸屬於約翰·勞的一家銀行發生擠兌,才使得這一精心設計的騙局崩潰。

隱藏的騙局

一些表面上看起來不像龐氏騙局的金融交易,也許就是經過了「偽裝」的騙局。這些金融交易是完全合法的,但當企業處於困難時期,為了生存而苦心孤詣時,就經常會產生騙局。偽裝的龐氏騙局給監管機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為它與合法活動交織在一起。管制太嚴會傷及無辜,置若罔聞則會有產生惡性事件的風險。此外,騙局還可以偽裝成多種形式。

比如,一些公司或政府有時會陷入一種借貸騙局,這就是龐氏騙局的一種。當然,如果借貸騙局只涉及自身,其危害並不大。通常,公司並不期望通過資產清算的方式來還債,因為成本較高,所以借款者——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會通過欺騙性行為,借新債來還舊債。長此以往,隨著還債能力衰減或者某項預期收益未能實現,債務鏈條就會破裂。

某些經濟學家認為,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秘魯債務危機——該國也是借新債來還舊債,就是龐氏騙局在借貸問題上的實例。秘魯政府本來預計經濟形勢會好轉,從而可以還本付息,但由於受到地震的侵擾,土豆和糖的出口量銳減,而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也出現了普遍化,所有這些不利因素,致使秘魯國內生產總值下降,還清債務的願望就此落空。

許多合法的經濟活動也可以偽裝成龐氏騙局。例如,很多公司都會採取向員工發放股票期權這一通行的,也是合法的經濟行為,利用這種方法,公司即使只生產了一些價格低廉、利潤微薄的產品,也能創造利潤。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矽谷的一家初創企業僱用了一些優秀畢業生,給他們提供低於市場平均工資的起薪,但同時給他們發放股票期權,許諾未來會有高收益。由於人力成本較低,公司即使以較低的價格銷售產品,也能保證獲利。同時,銷售價格低廉的產品獲得的利潤,與更低工資之間的差價,一部分由公司所有者分享,剩下的一部分,則作為補充收入由高級員工共享。

隨著公司僱用的員工越來越多,企業所有者也賺得越來越多,儘管如此,像所有的龐氏騙局一樣,企業最終也會面臨崩潰的結局,員工將會失業,期權也將變得毫無價值。

我們用一個簡化的例子來描述上述過程,以此闡述上述過程在哪些地方體現了龐氏騙局的屬性。這家新公司給員工提供的廉價工資低於員工創造的商品的價值,因此公司從每個員工身上,都獲得一定的利潤。但公司給新員工分配的期權,讓員工在拿著低廉工資的情況下,仍然願意為公司服務。在公司運行第一季度,企業僱用一名員工,並向他承諾,他將獲得公司一半的當期利潤;第二個周期,公司又僱用了一名員工,這時員工數量翻倍,公司允諾給新進員工四分之一的當期利潤;到了第三個周期,公司再僱用兩名員工,使得員工數量再翻倍,並允諾給予新進員工八分之一的當期利潤,這就意味著,每位新員工將分享公司全部利潤的十六分之一。如此類推,長期循環。

這個計劃會讓公司每期的利潤都翻倍。由於享有固定的利潤分紅比例,員工每期的收入也會翻倍。而企業所有者的收入,則來自員工創造的產品價值與低廉的工資之間的差額,因為企業所有人保留了部分差額,其餘的才作為期權分紅,回饋給員工。

股票期權的價值會呈指數式增長,這使得在這樣的公司工作異常有吸引力,即使那些高端人才並不覺得這裡的工作很好,而且工資也不高。然而,龐氏騙局最終會崩潰,公司最終也會破產,因為以這種方式來擴張,企業需要不斷招收新員工,而在人口有限的現實世界裡,這是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的。

具有傳奇色彩的巴西前億萬富翁艾克·巴蒂斯塔(Eike Batista)經營的OGX石油公司,就是一個經過偽裝的龐氏騙局走向破滅的例子。OGX的崛起近乎完美,其滅亡也是一種必然。2013年10月份,該公司的破產創造了拉丁美洲有史以來最大的公司破產紀錄。OGX運用的一項策略,就是用誘人的股票期權從其他公司挖走優秀員工。這種用期權挖人的方式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也使得OGX公司的負債逐漸累積,公司的營收與負債,就像一個倒置的金字塔。最終,公司破產,員工和投資者跟著破產。

監管部門的挑戰在於,經過偽裝的龐氏騙局會「穿著合法的外衣」,再加上好的經濟環境和一點點運氣,這樣的公司會不斷革新,並生產出越來越多有價值的產品,即使不發放股票期權,也可以僱用越來越多的員工,這樣就可以放慢擴張的腳步,繼續生存下去,而不需要不斷發放股票期權,來維持其擴張——這就是管制困難的原因。管制太嚴苛,會牽連合法企業,也會傷害人們的創業激情,但另一方面,缺乏管制,又會滋生龐氏騙局,給經濟帶來重創。

龐氏騙局的生成機制

20世紀中葉,孟加拉的一位知名作家李維克·吉哈塔克(Shibram Chakraborty)寫了一本名為《如果需要就借債》(Rnam Krttva,英文譯名:By Debt If need Be)的書,裡面有一個小故事生動描述了龐氏騙局的生成機制:一位講述者談到,周三上午他急需500盧比,他將目標瞄準了一位容易上當的朋友哈沙(Harsha)。他鉚足了勇氣前去拜訪,說服朋友,借到了500盧比,並允諾將於周六歸還。周六來臨之際,他再次陷入困境,幸好,此時他又想起了另外一位天真的童年好友戈巴兒(Gobar),於是跑去再三巴結、討好,最終又借到了500盧比,允諾周三一定歸還。他將從戈巴爾處借得的500盧比還給了哈沙,但一到周三,他又得還戈巴爾的錢了,他又返回求助哈沙,並不斷暗示他是一個多麼信守承諾的人,於是又借到500盧比,還給了戈巴爾,如此周而復始。

這位講述者的生活不斷循環著——從周六到周三,從周三到周六。終於有一天,困境撥雲見日了:有一天,講述者看到,哈沙和戈巴爾從十字路口的兩邊朝他走來,他有種頭暈目眩的感覺,但很快又恢復了鎮靜,並說能夠遇到他們兩位非常開心。經過一陣寒暄之後,他告訴兩位朋友,他有一個計劃,這個計劃不會改變他們的生活,但能省卻他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他告訴哈沙:「每個周三都給戈巴爾500盧比,」又轉向戈巴爾說:「每個周六給哈沙500盧比,並且記住不要停下來」。正當兩位好友迷惑不解的時候,講述者揮揮手作別了。


推薦閱讀:

從又一龐氏騙局崩盤,讓千萬人慾哭無淚!看藝術品投資的潛力無限
比特幣重新破萬了,但他們的財富卻已經縮水90%
血流成河!又一龐氏騙局崩盤!投資者欲哭無淚!
我們的經濟是否已陷入債務龐氏騙局?
根據這幾年互聯網發展走過來,10個不選項目

TAG:龐氏騙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