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知道151201:為啥北京成男男艾滋病傳播「重災區」?

2015-12-01 14:38 | 鳳凰新聞綜合 第661期

[導語]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各地疾控中心都發布了艾滋病感染率數據。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信息是男男性接觸感染比例在艾滋病傳播中佔比較高。以北京為例,2015年1月至10月,全市共報告3181例艾滋病病例。其中,性傳播比例高達96%,男男性傳播達七成,遠高於異性性傳播比例。近10年中,隨著中國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由血液傳播轉變為性傳播,防艾針對的感染人群也從靜脈注射的吸毒者轉化為高危性行為群體。同性戀就成了「眾矢之的」,不少人一提到艾滋病,等號的另一端就指向了同性戀。艾滋病與同性戀,到底是什麼關係?

●艾滋被發現之初,有個別稱叫「男同性戀瘟疫」艾滋病和男同性戀捆綁在一起,有歷史原因。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布消息稱洛杉磯爆發了一種異常的肺炎,這一天後來被定為艾滋病發現日。而研究人員正是在洛杉磯5名男-男同性戀者身上發現了這種肺炎,這5名病人都因不明原因的高燒和體重減輕住院。隨後另一篇報告報道了紐約和加利福尼亞共有26名原本健康的同性戀男子患有PCP和一種非同尋常的癌症——卡波西肉瘤。這引起了媒體的廣泛注意。1981年7月3日,《紐約時報》首次報道這種未知疾病,題目為「41名同性戀者患有罕見癌症」。12月11日,《華盛頓郵報》發表了《免疫系統疾病困擾男同性戀》一文。僅從題目,就可直接看出當時人們的心理傾向——這是男同性戀的特有疾病。1982年9月,這個被稱作「令人恐懼的醫學之謎」的病症被CDC首次正式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即艾滋病)。在艾滋病定名後的一個月,一名記者在白宮向里根總統的新聞秘書拉里?斯皮克斯提問道:「總統是否注意到已造成600人感染、200人死亡的『男同性戀瘟疫』?」 隨著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的增多,人們發現,不僅僅是男同性戀者,吸毒者、異性戀男女……更多的人開始患病。但同性戀者在艾滋病感染者中的佔比仍居高不下,據中國首位在男同性戀人群中進行大規模艾滋病干預的專家張北川介紹,在整個80年代,美國的艾滋病感染者主要是同性戀者。直到1995年,美國艾滋病感染者中,同性戀仍佔半數以上。歐洲1996年艾滋病感染者中同性戀佔45%,從同屬東方文化的一些有較高比例華人的國家來看,艾滋病感染者中,30%是同性戀。

●在中國,「嚴禁搞同性戀」曾是防病第一條措施在中國,大眾接受的艾滋病早期宣傳中,艾滋病也跟同性戀捆綁在一起。1985年3月1日,《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稱:「近年來,一種使人感到恐懼、厭惡、羞恥和神秘的病——獲得性免疫缺損綜合征,正日益廣泛和迅速地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來。患此病的人絕大多數(90%)是男同性戀者。此外,吸毒狂,血友病人,輸入這種病人血液或使用其血製品的人以及與病人同用一個注射器的人也會得此病。」1985年,中國發現首例艾滋病,患者是美籍阿根廷人。1989年,中國又在雲南的吸毒人群中發現149例艾滋病患者。1989年底,中國發現的本土第一例因性接觸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是一個與多個男子有性關係的男子。在1998年,中國防病第一條措施是「嚴禁搞同性戀」:「要想不感染艾滋病,防字當頭,乃為上策。其預防方法有以下幾點:一、嚴禁搞同性戀……」

●近些年,大城市不斷攀高的男男性傳播感染率又加重了這一印象公共衛生專家傾向於用「發生同性性行為的男子」來稱呼這類同性戀人群,簡稱MSM(Men Sex Men)。就中國整個艾滋病疫情而言, MSM艾滋病感染率攀升已成為主要趨勢。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流行病學專業博士趙金扣說:「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有過規定,如果特定人群當中HIV感染率達到5%,那麼這個病在這個人群中就達到了集中流行的水平。」據人民網報道,2005年,全國男男同性戀人群艾滋病感染率是1.4%,2008年,這一數字是4.9%,2014年則上升到了7.7%。省會城市上升趨勢比較明顯。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根據2014年31個省會城市公布的數據,男男同性戀在2014年新報告的感染者中所佔的比例,全國平均為51%。在北方城市,像北京、哈爾濱、長春,男男同性戀佔比將近80%或更高。在中小城市,異性傳播佔65%左右,同性傳播佔1/3。但在農村地區,異性傳播佔75%;在貴州、廣西等農村地區,異性傳播佔90%。北京是「重災區」。2015年1月至10月北京3181例新報告中,性傳播達到96%。其中男男性傳播達七成;在2014年2932例新報告病例中,性傳播的佔95.3%,其中男男同性傳播的佔73.5%。而在2006年時,北京男男同性傳播的只佔22.8%。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北京擁有龐大的同性戀群體。一般來說,大城市社會開放度、包容度更高,公眾對同性戀的看法已經趨於理性,由原來的不理解、歧視,逐漸變為不表態或默許。而農村和小城市的思維仍然比較保守,所以那些難以在家鄉生存的男男同性戀便選擇「投奔」大城市,這樣也方便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此外,男男同性傳播比例上升的情況也顯著地存在於大學生群體。據財新2015年8月的報道,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吳尊友說,近三年感染艾滋病的大學生逐年增多,增長幅度接近30%甚至50%。大學生感染者中,80%以上經男男同性性行為傳播,「形勢非常嚴峻」。以廣東為例,2002年至今,廣東累計學生艾滋病病例為630例,其中男男同性性傳播佔比70%。因為較高的艾滋感染率,男同群體一直是國家各級疾控中心重點干預對象。

●不可否認,男男性行為確實有事實上的高危性男-男同性戀者之間艾滋病傳染的幾率高於艾滋病的其他幾種傳播方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8 年的統計,發生一次無保護性交,在男性同性戀中傳染 HIV 的概率約為 0.5%-3%;而在異性性接觸中,男傳女的概率是 0.1%-0.2%,女傳男的概率是 0.03%-0.1%。MSM人群主要的性行為之一是肛交。與異性性行為相比,直腸彈性不及陰道,而且直腸比較脆弱,直腸黏膜較薄,更容易破損。精液是由精子、蛋白質、免疫細胞和精漿等構成的。如果一名男性已經感染 HIV 或是艾滋病患者,其精液中的精子、精漿和免疫細胞中都可能會有 HIV。所以在直腸破損時,精液中的艾滋病病毒很可能通過破損黏膜進入血液循環或淋巴系統,感染機率很大。

●社會和文化原因也讓MSM人群最容易導致艾滋病的傳播MSM人群最容易導致艾滋病的傳播還在於社會和文化原因。無論是在對同性戀較為開放的西方還是在較為保守的東方和非洲,同性戀長期都不為社會所見容。這就造成了同性戀的地下狀態,其性行為有幾個特點。一是多個性伴侶。尤其是通訊交友工具的發展,使得同性戀更易找到性伴侶,也促成性交往的頻繁二是隨意性大,在酒吧、公園、衛生間,甚至街頭巷尾等進行一次性的性行為;三是不使用安全套。據《中國新聞周刊》2015年的調查顯示,在男-男同性戀者發生性關係時,每次都採取安全措施的「同志」不到 40%。在一些同志場所,這還是保守數字。這些特點更容易造成HIV在MSM人群中的傳播。但同時,社會對於同性戀的不見容還造成了另一種隱性惡果。由於要掩飾自己的同性戀傾向,許多同性戀者不得不與異性結婚,用組成家庭的形式來加以掩蓋,但同時又不放棄同性性行為。在與多個同性有不安全性行為後,又可能回家與妻子發生性行為,這就可能把HIV傳播給家人和其他普通人群。

●但同性戀不等於艾滋病,要干預的是不安全的性行為儘管男男同性傳播感染艾滋病者逐漸增多,但異性傳播感染者仍佔大多數。根據2014年12月1日國家衛計委的在線訪談透露,全國2014年新報告的8.7萬病例,性途徑傳播佔91.5%,其中異性性傳播佔66%,同性性傳播佔25%。同性戀不等於艾滋病,性取向與感染HIV沒有直接關係。這應該是常識。但如何看待同性戀和艾滋病的聯繫,則有分歧。某同志網路社區公益團隊負責人陳子煌認為,過度強調同性戀與艾滋病的聯繫,對兩個群體「污名化」,可能會導致中國原本就處於「隱形」狀態的同性戀群體,因擔心暴露雙重身份,從而抗拒篩查HIV。陳子煌的擔心基於客觀現實。一直以來,在防艾干預中,怎麼樣讓同志人群自願現身,成了最棘手的問題。在流行病學研究中,這些人群被稱作「難以接近的人群」,他們不會自願現身,不少NGO都採用「同伴推動」的方法,這種基於社會網路的調查方法最早出現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猶如「滾雪球」——通過同志組織里的志願者,告訴身邊的同志朋友,有這麼一個檢查以及檢查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一個人勸說三個人接受,這三個人再發展更多的朋友接受檢查。 但艾滋病的防治是一項具體的工作。不該將同性戀與艾滋病畫上等號,但同樣不能無視男男性行為已經成為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的現實,這不能叫「污名化」,也不是歧視。忽略男男性行為的高危性,避而不談性道德、性責任,不是對公眾健康——甚至不是對同性戀人群——負責任的態度。(看更多這裡不講的內容,請關注微博: @鳳凰新聞墨墨 ,微信公號: 鯨魚往事 onceuponatime2015 )
推薦閱讀:

吉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預防控制所所長邱柏紅做客「健康吉林12320」
在非洲這個國家,防治艾滋病除了找阿訇,大姐大也很重要
搞清楚!不要恐慌!艾滋病毒離體後存活時間究竟有多長?
剛服HIV抗病毒藥物的朋友,請看過來!
艾滋病嚴峻形勢被高估了嗎?預防宣傳過度了嗎?

TAG:北京 | 艾滋病 | 傳播 | 鳳凰 | 知道 | 災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