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習的動機能被他人激發嗎?

——讀泰爾斯頓《讓學生都愛學習》一書有感

孩子生來就是熱愛學習的。

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孩子並沒有保持住自己早先那種求知若渴的學習精神,反而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了。好不容易離開學校走上工作崗位之後,更是將學習置於腦後,有不少人整年都不會再去讀一本書。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學習熱情的消退?

對下面三個問題的討論,或許可以回答上述問題。

一、認知系統還是自我系統?

長期以來,人們都在強調大腦認知系統的重要性,認知心理學也是指導人們從事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論之一。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學習並不是從大腦的認知系統開始的,而是從大腦的自我系統開始的,正是大腦的自我系統決定了某項學習任務是否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在研究人的自我系統之前,還是要簡單提一下「動機」這個概念。動機是指個體想要做某事而在心理上形成的思維途徑。同時也是個體在做某種決定所產生的念頭。動機促使著我們每天去工作,驅使我們去學習新的事物,鼓勵我們在失敗的時候再試一次。

關注學習、著手一項任務並完成這項任務的動機,是大腦自我系統和元認知系統的固有能力。換句話說,內在動機來自於有機體的自我系統和元認知系統,當這些系統受到積極的刺激時,人們就會為了妥善處理自己的學習並保持良好的進展而努力工作。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激發你的動機。我們經常說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不過,雖然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教師不能激發,但教師還是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流程,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地內在學習動機的。

自我系統是確定是否要把動機轉向新任務的主要決策者。當個體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而學習會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時,就更有可能會受到激勵,轉而去學習某個新事物。

自我系統是如何工作的呢?

我們學會的大部分東西都是通過五官感覺習得的。通常情況下,大腦會過濾掉98%的輸入信息,來幫助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信息炮轟之下倖存下來。那麼,哪些信息需要保留呢?大腦是如何選擇並保留這些信息的呢?

大腦從察覺到一個信息到判斷是否關注這個信息,整個過程大概只有幾秒或者十幾秒的時間。在信息進入大腦的時候,自我系統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是它決定了是否要關注由感覺系統提供的信息,也決定了是否把這些信息推進到認知系統。從學習的角度看,這十多秒的時間裡自我系統的工作流程大致如下:

1)審查重要性。衡量某個事物對自己來說是否重要,通常是從兩個角度入手的:一是看它是否有助於滿足自己的某個基本需要;二是看它是否有助於自己達成某個個人目標。如果該事物能夠使自己在親人或朋友心目中的形象更優秀,或者讓自己找到滿足感,那麼自己更有可能去參與學習。

2)審視效能。即我們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具有改變某種情境的資源、能力或力量。這通常取決於過去的經驗。如果學校教育為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漸進式的成功,並且為他們提供明確而具體的反饋促進他們的提高,他們就會把過去成功的經驗和即將面對的學習進行聯繫和比較,並作出相應的判斷。

面對那些從未品嘗過成功的快樂的學生,教師要善於運用一項策略——告訴學生,他們能夠成功。鼓勵的話、評分的一致性、尊重學生以及對每堂課抱有殷切的期望,是教師運用這一策略時要特別關注的幾個方面。

3)審查情緒反應。情緒是把信息植入大腦長時記憶的最強有力的力量,它有能力停止我們的思維活動,也有能力強化某一經驗,使我們終生都記住它。

學生帶到新任務中的情緒反應會參與調整與那項任務相關的動機水平。因此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要給學生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新課改非常強調教學情境的作用,其意義就在於此。每節課前的2分鐘預備鈴,教師也可以加以充分的利用,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情緒狀態,並據此調整教學的結構和進程,以保證學生帶著良好的情緒反應參與到學習中來。

4)審查整體動機。當學生認為某一知識或任務對他個人具有重大意義,並且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時,強烈的動機便出現了。相反,如果在一個課堂中,學生既看不到學習的目的,也不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或者他對教師、課程抱有負面情感時,這堂課往往導致學生失去動力。

當今學校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幾乎所有課堂的主流文化都與身處其中的、許多學生自身的文化直接相反。老師總是要求學生要順應學校的主流文化,很少去考慮學生自身的文化,這是導致學生學習動機下降甚至消失的原因之一。

元認知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元認知系統是受自我系統控制的。一旦學生決定了要關注學習,元認知系統就開始忙碌起來。如果說自我系統屬於「我想做嗎?」的系統,元認知系統則是「我會怎麼樣?」的系統。元認知系統會為學習設定個人目標,會決定當我們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遭遇問題時,應該做什麼,並且還會推動我們幹勁十足地去完成任務。

自我系統有助於學生關注到學習和手頭的任務,但在引導學生完成程序性任務的過程中,更為重要的卻是元認知系統。元認知系統具有四個功能:1)目標的明確化;2)過程的監控;3)監控的清晰度;4)監控的準確性。

元認知系統的四個功能告訴我們:

學習目標越是明確、具體,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就越高。當一個教師允許學生對他們自己的學習目標擁有一定的控制權時,有可能使學生的學習效能提升很多。

要讓學生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學生除了應該明確運用哪些運演算法則、哪種策略和哪種處理程序外,還要確定應該按照什麼順序來實施它們。假如學生提前了解了教師的期望是什麼,也了解了基本規則或特定的規則是什麼,他們便更有可能完成這項任務,也更有希望高水平地完成它。

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正是他們的努力在影響他們的學習目標。要讓學生懂得,成功是通過努力來實現的。當學生感到實現某一目標有困難時,教學生積極地自我對話,並向他們示範我們是如何通過自我對話來幫助解決問題的。教師要學會利用學生的能力來監控他們的功課,也必須利用學生的能力來創造機會或在必要時尋求幫助。

認知系統的工作

一旦元認知系統投入工作,它就會和第三個系統——認知系統建立聯繫。

我們對認知系統的研究是最為豐富的。認知系統幫助學生加工完成手頭任務所必須信息,它要負責推理、比較和分類諸如此類的操作。在我們向學生介紹新知識或新任務的時候,學生的大腦都在根據以往的經驗和知識來判斷、尋找大腦中現存的哪些經驗和知識是與新知識或新任務有關係的。

能夠在課堂上利用的、最有效的一種教學策略就是:把新知識與學生已經了解並已經掌握的知識連接起來。這方面,一線的教師們有豐富的經驗,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由此可見,學習動機是從自我系統被激發,然後通過元認知系統進入到認知系統的。如果我們想獲得對認知系統的控制,首先要找到進入元認知系統的途徑。

二、先學知識還是先建關係?

在學校的傳統文化中,教育信念趨向於——我們應該先教基本內容,再建立聯繫。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認為,將一個個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是最重要的事情,有了這樣的積累,就容易建立概念之間的聯繫,形成對某一學科的整體認識,此即所謂的「厚積而薄發」。

泰爾斯頓認為,在幾乎所有的文化中,人與人之間信任的關係,學員與教練員的關係以及真誠的關懷和尊重的關係,理應發生在教學內容之前。換句話說,關係第一,教學內容次之。

如果一個學生沒有良好的情緒狀態,如果他對所學的課程沒有興趣,如果他對任教的教師沒有信任的感覺,如果他在班級里沒有認同感,他會在課堂里學的好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學生的情緒狀態反映出他和自己的內在關係,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反映出他和世界的關係狀況,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信任、和同學之間的認同感反映出學生和他人的關係,這些都是學習能夠發生的基礎。

關係第一,教學內容次之,這點應該在所有的教師之間形成共識。不光是在學習開始之間要注意學生和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師生之間關係的建立,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建立關係。概念和原理,是對自然現象進行抽象的結晶;而在概念、原理之間建立聯繫,則反映著人的想像力的發展水平。愛因斯坦說:知識僅局限於我們目前所知道和了解的一切,而想像力涵蓋將要認識和理解的一切。學習知識,只是將別人已經知道的東西記在自己的腦海中,而培養想像力則是認識世界的基礎,是進步之源。

虹口教育局最近幾年在推進「溫馨情趣有效」課程,其中的「溫馨」強調的就是「關係」的建立,期望由此而給學生營造積極地情緒狀態,通過學生的自我系統產生學習新知識的動機和需求。

三、及時獎勵還是適時慶祝?

動機可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取決於個體內在的驅動力,這是由人的自我系統所決定的。外部動機是因為被許諾會提供一個實在的、適銷對路的獎勵,而後才出現的動機。

外部動機是行為主義視角的一種產物——行為主義者認為,我們能夠通過提供獎勵或懲罰來控制行為,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納。不過,在斯金納去世之前,他自己說:那種認為人類的反應與其他實驗動物一樣的想法是很愚蠢的。

我們都會為了外部獎勵而去做事。它激勵著我們每天繼續工作,即使在事情進展不太順利的時候也能堅持。人們需要外在動機的激勵,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當外在動機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唯一或主要因素時,它的問題便出現了。我們現在似乎已經有整整一代人是為了分數或者直接的物質獎勵在奮鬥。這樣的一個結果就是——他們確實在很多方面失去了動力。

獎勵實際上是在助長對內在動機的破壞。我們希望學生去學習是因為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因為學習能夠幫助他們成功,而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會獲得一份外部獎勵。因為我們處處都是獎勵(分數和各種各樣的證書),使得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不是從自己是否感興趣、是否有收穫的角度來看待學習活動,而是看自己是否得到了應有的分數、獲得了相應的證書,這讓學習活動完全變了味。

泰爾斯頓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人有意無意地運用了大量的外部獎勵來激勵孩子,恰恰是這些舉動在無形中挫傷了孩子們固有的內驅力,使他們失去了因為學習本身很有趣而去實踐它的動力。

最好的做法是在孩子完成了一項任務之後,和孩子擊掌慶賀,或者當班級同學做好的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之後,給他們舉行一個別具風格的慶祝活動。獎勵是提前告知學生的,學生會因為有了這樣的誘惑而為此而努力去做;慶祝是學生事前所不知道的,是完成學習任務之後學生獲得的一種意外驚喜。因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其他的誘惑,他們的關注點就會在學習內容本身上,而不會被額外的誘惑所吸引。

多一點慶祝,少一點獎勵,會讓孩子逐漸沉浸到對所學內容的深入研究之中。而這種深入的研習,可以讓學生產生真正的學習動機。當學習變得充滿了樂趣和吸引力時,學生才會想去了解知識,才會願意去發現新事物。

推薦閱讀: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39集】
春節期間,我看了一本很正經的書
2009年第三屆《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2
孫紅霞:實踐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愛思想: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智慧家長 | 不發怒的孩子,更容易長成脾氣暴躁的大人

TAG:學習 | 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