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行業的女員工受性騷擾的現象最嚴重,一個是快餐,另一個是電影

這兩天在看好萊塢維恩斯坦性騷擾醜聞事件的報道,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一點是:

維恩斯坦屢次對大量年輕的女演員和自己公司的女員工伸出魔爪,被他騷擾的對象光是被媒體第一批報道出來、有名有姓錄下詳細經過的就有十幾個人,沒有報道出來的相信更不在少數;

可是,在持續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他竟然能夠一次又一次肆無忌憚地大肆捕獵,並且不管是否得手每一次都能安然地全身而退,他在好萊塢的地位竟然能夠絲毫不受影響。

能夠做到這一點,仰仗的必然是所有人的沉默。

而這,正是過去三十年,在好萊塢所發生的事——沉默。不光是受害者的沉默,更包括旁觀者的沉默:

每一個人都閉上嘴,每一個人都不說話,每一個人都裝作毫不知情,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埋在心底、埋在塵埃之下,自覺不自覺地參與保守那個不光彩的秘密;

也因此,每一個人都在沉默中成為了加害者的同謀。

諷刺的是,好萊塢的大導演大演員們一向以道德捍衛者自居,他們最熱衷於高舉的就是道德的大旗和正義的大棒,他們時刻擺出一副與醜惡和社會不公不共戴天的姿態。完全可以說,整個好萊塢就是建立在全世界最高的道德高地之上。

可是,當同樣的醜惡發生在他們自己的身邊,當加害者是他們認識的人,受害者也是他們認識的人,他們反而選擇了心照不宣和緘口不言。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維恩斯坦的醜聞不僅僅只是一個娛樂八卦,也不僅僅只是一個註定影響深遠的社會事件,更是一個可以用來觀察人性殘忍、道德虛偽、秩序脆弱和社會荒謬的一個人類學樣本。

沉默,首先是受害者的沉默。

原因不難理解,無非兩點:慾望和害怕。

慾望,是因為想要得到一些什麼。初出茅廬的女演員們,想要的無非是成名。

全美國有兩個行業的女員工受性騷擾的現象最嚴重。其中一個行業是快餐,有統計數據表明,快餐行業里平均40%的女員工——其中絕大部分是收銀員——曾經遭受過職場性騷擾。

原因在於,女收銀員大多文化水平和社會地位不高,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受到排班經理的騷擾後通常不敢聲張。

而另一個行業,就是影視娛樂。相比那些被排班經理脅迫的女收銀員,女演員們的處境可能好不了多少。

英語里有一個詞叫「沙發試鏡」(casting couch),意思是選角的時候在沙發上達成的潛規則交易,導演製片人在沙發上得到片刻歡愉,而女演員則如願以償地拿到角色。

別說是維恩斯坦這樣的行業大拿,即使只是一個普通的導演製片人都掌管生殺之權,決定那些夢想走上星途的年輕女演員們未來的人生命運。

這次被報道出來的女演員,大多數當初都用各種方式躲過了維恩斯坦的性騷擾,可是那樣的騷擾,是多少其他女演員夢寐以求的機會。

害怕,是因為不想失去,是因為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間極其懸殊的力量對比。

維恩斯坦實在是太有權勢了。他一手創立了米拉麥克斯影業和維恩斯坦影業,經他手製作的電影總共獲得超過300個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其中包括六部奧斯卡最佳影片。

今天好萊塢許多如雷貫耳的大明星都是他一手捧紅的,每年大大小小的頒獎典禮上獲獎者爭先恐後地向他表示感謝,被感謝的次數僅次與斯皮爾伯格——你想想這強大到可以隻手遮天的可怕人脈。

Kate Winslet在一次採訪的時候就說過,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都有人特地提醒她嗎,如果等下獲獎了,一定要在致辭的時候感謝維恩斯坦。

維恩斯坦公司的女員工 Lauren O』Connor把自己每一次遭維恩斯坦性侵的過程都記了下來,她的日記里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我只是一個28歲、想要維持生計的職業女性。哈維·維恩斯坦64歲,世界知名,這是他的公司。我們之間的力量對比是,0比10。」

今天家喻戶曉的格溫妮絲·帕特羅,在拿到主演電影《愛瑪》的機會後被維恩斯坦約到比佛利山莊的半島酒店見面,對方美其名曰是「工作會議」。開始非常平靜,直到維恩斯坦把手放在她身上,讓她去卧室做按摩。

格溫妮絲找借口逃走,之後把這件事告訴了當時的男友布拉德·皮特,但皮特所做的也只是在一個私下場合攔住維恩斯坦質問了幾句而已。

那是1994年,格溫妮絲·帕特羅22歲,才剛剛開始自己的演藝生涯,在好萊塢掙扎了幾年,自然不想失去剛剛才到手的一點希望。維恩斯坦警告她不要把事情說出去,她就整整沉默了二十多年。

比受害人的沉默更值得深思的,是旁觀者的沉默。

別看現在好萊塢的大明星大導演們紛紛發聲明聲討譴責維恩斯坦,極力和他劃清界限,那是因為維恩斯坦已經身敗名裂。

要知道僅僅是上周,《紐約時報》和《紐約客》雜誌起底維恩斯坦的重磅文章剛剛發表、局勢還沒有明朗之時,整個好萊塢可是陷在一片詭異的沉默之中。

和維恩斯坦私交甚好的梅姨就因為沒有及時表態而惹來不少非議。她後來發了一個聲明為自己開脫說,「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那些事的」,言下之意是自己之前並不知情,所以才和維恩斯坦成了朋友。

不管梅姨知情不知情,維恩斯坦喜歡性騷擾女演員和女員工這件事,在好萊塢早就是一個半公開的秘密。

可是,為了明哲自保,或者礙於利益瓜葛,所有人都選擇了沉默。

在這次《紐約客》和《紐約時報》挖到實錘之前,很多媒體都曾經多次進行過調查,但最後都因為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而擱置了下來。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少有人願意開口說出真相,願意實名作證出現在報道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紐約客》雜誌的報道里,關於維恩斯坦公司員工的情況,更是讓人看了有點不寒而慄:

《紐約客》一共採訪了16名現任或者已經離職的維恩斯坦員工,所有16人都承認,自己知道、甚至親眼目睹過維恩斯坦對女演員和女員工所實施的性騷擾;

但是,他們因為曾經看到溫斯坦恐嚇試圖向高層舉報他的人,擔心自己也會被同樣對待,最終選擇了沉默;

甚至,他們還會幫他預約會議,安排酒店房間,有時還會把女星送進他的房間,或者短暫參加一下會議然後離開,好讓他順利地開始獵艷行動。

也就是說,維恩斯坦之所以能夠持續實施性騷擾,是因為得到了默許、配合和幫助。

為什麼這些旁觀者要選擇沉默?和受害者保持沉默的原因是一樣的,因為慾望,或者因為恐懼——他們或者擔心被維恩斯坦報復,葬送了自己的職業前程,或者希望能夠得到維恩斯坦的提點和照顧。

在本質上,這是一種「共謀」的文化。

正如馬丁·路德·金的那句名言所說的,「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

這兩天推特上有一個熱門話題,#MeToo,是女演員Alyssa Milano發起的。她號召所有曾經有過被性侵經歷的人,都能夠打破沉默,勇敢地說出自己的遭遇,從而讓性侵這個問題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這個話題引起的反響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無數的人在這個標籤下寫下了自己被性侵的經歷,不再覺得那是恥辱。

有人寫道,「8歲。12歲。14歲。19歲。一共四次。」

還有人寫道,「Me too, my mother too, my sister too, my grandmother too, my best friends too」。

受害者能夠打破沉默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也許是讓那些知情的旁觀者也打破沉默吧。


推薦閱讀:

從常用親屬稱謂詞看四點現象
一旦門口出現這幾種現象,預示著家宅不利,越久越破財,趕快改!
奇妙的雌雄異熟現象
任何人遇這現象都要當心!
溫州樓市又現排隊現象 部分房產交易票要靠「搶」

TAG:電影 | 行業 | 快餐 | 現象 | 性騷擾 | 騷擾 | 員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