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的現代通俗故事

一點感言:《孟子·離婁章句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後來又延伸為:「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最通俗的說法是:「富不過三代。」

現在網上流行一個詞:富二代! 即指靠繼承上輩人巨額家產的富家子女。我想這個詞可能帶有一點晦澀的味道,也體現了中國人的一種心態,既帶對這樣人的一點嫉妒,同時又指他們不勞而獲,是紈絝子弟,會成為家族的敗家子。但也確實這在中國是個文化現象,是個鐵律,也是一個魔咒。

「富二代」腳下是金子做的墊腳石。

這使得他們天然在社會競爭力上要強於普通人,這是一個馬太效應。

————分割線————

富不過三代的現代通俗故事

文彷彿如此

我常常在想這世界上的因果和代價。

有一對夫婦,讀的都是好大學,腦袋不笨。在單位都不出眾,默默無聞,日子過得平常普通。這也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一般我們所說的聰明啊,智商啊,基本上是指在學校的成績好,基本上也是僅此而已。這跟他能不能幹成一番事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不過,人啊,有才就像懷孕,日子久了就顯出來了。閑置太多的聰明才智總會有個施展的地方,有個輸出的出口。他們雖然沒幹成什麼多出眼的事,但是也沒影響他們把記憶力好、邏輯性強這些好基因遺傳給孩子,也沒忘記在家裡形成多讀書、少賭博的好氛圍。成效在他們的小孩子身上體現出來了。小孩上的是普通學校,也沒上那些天價補習班,學習成績很好。知名的初中、高中學校都願意免費收。這是好苗子,以後就轉化成學校升重本響亮的名片。家裡實力不夠,小孩實力很強,世上的事往往是這樣。

小孩子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其實是很低的,再加上大人意志堅決,就沒有那些吃零食、不愛惜東西的壞毛病。家裡的條件夠吃夠穿,可以滿足基本需要,想跟別人家攀比,沒那條件。可他也有富足的地方。父母不是高官厚祿,沒有人巴結,少有人來打攪,也沒有啥飯局,小孩子得到了非常多的陪伴,教育上更不含糊。所以,小孩子的成績,杠杠的。小孩的教育上,他的父母就沒額外花多少錢,沒有去專門求過誰,沒有逼著他們非要去干他們不擅長的事-求人。按現在通俗的評語來說,就是這對夫婦的情商不高,不太會來事,更不善於求人。還好,東牆塌了還有西牆補。靠小孩子的智商能搞定的事,就不必難為父母去鍛煉他們那情商了。智商高,情商一般不高:因為他不需要動用情商就能搞定。這是又一個因果關係了。

現在還流行一句話:靠錢能擺平的事,那都不叫事。也就是說能用錢擺平的事,絕不要去動用關係。當然這個口氣是很大的。其實對大家為人處世是有用的。那就是,不要隨便去求人:費神費力,搞得關係複雜,還得想著還人家人情,跟做生意沒啥兩樣,其實還沒有做生意那樣乾脆,沒意思。

這小子倒是全面發展,讀書讀得好,讀名校。畢業後進好的單位,又有闖勁,有點積累之後跟同學幾個人合夥去做了一間很紅火的公司。他既有鑽研的頭腦,又有經營的頭腦,所以家裡發達了。

接著,事就來了。事業大啊,應酬多啊,結果到他自己的孩子身上,接受的卻是高中畢業的小保姆的言傳身教,接受的別墅保安叔叔的親切關懷。這孩子成績一塌糊塗,性格蠻橫無理,習性五毒俱全。抽煙喝酒,打架鬥毆,弄成個混世太保的樣子。胡混到最後,進幾次班房被保出來,老實些。家裡被折騰消磨的也差不多了。錢多反而打倒了他們一家。

富不過三代,就這麼平常、簡單、粗暴。要想跳出這個怪圈,估計你還真得學點文化,有幾把刷子才行。

推薦閱讀:

我與龍的兩次戰爭
突然同居的男人
你的頭像是從哪裡來的?出處是?

TAG:故事 | 現代 | 富不過三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