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算不算國學讀物?有利於兒童成長嗎?

《弟子規》算不算國學讀物?有利於兒童成長嗎?

大洋新聞 時間: 2014-12-06 來源: 廣州日報

「凡出言,信為先。」

「親有疾,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國學啟蒙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時下兒童讀國學,言必稱「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另外還有一部,似乎比這三部更普及,那就是《弟子規》。按目前的趨勢,《弟子規》的朗誦學習並沒有局限於兒童,一些企業也在鼓勵甚至組織員工朗誦學習《弟子規》,有遍地開花之勢。

  不過,《弟子規》畢竟是清朝的產物。清朝的文化在小說方面已經登峰造極,但是也有不少負能量,這些負能量在《弟子規》里一併有所體現,我們不能不識別,同時也要來給它治一下蟲子,看它對人的成長,有哪些良性作用,又有哪些消極作用。

  專題撰文/記者劉黎平

  定位

  作為兒童啟蒙讀物,

  信息量不如「三字經」

  如果將《弟子規》放到「國學」的層次,似乎太高大上了,感覺有點不配。它充其量是一本兒童行為規範讀物,說得形象一點,是一本「三字經版兒童行為規範守則」,因為它也是三字一句。

  《弟子規》大量的篇幅在講行為規範,例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早上起來要洗臉刷牙,上了廁所要洗手;帽子要戴正,紐扣要結好;襪子和鞋帶要穿緊一點——這些都是行為規範。在講述少年兒童的生活行為方面,很細緻,很深入,具有很實際的指導作用。

  不過,涉及要增長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則不是《弟子規》的事情,這一點它不如《三字經》。《三字經》用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中華的歷史和文化典籍,例如「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而「清世祖,應景命。靖四方,克大定。」這些則是後人加的。不過百來個字,把歷史的脈絡梳理清楚了,而且對仗的方式讀起來朗朗上口,方便記憶。

  當然,不能責怪《弟子規》文化含量不如《三字經》,兩者分工不同。你能責怪班級行為守則的文化含量不如兒童詩歌嗎?

  積極作用

  為人生提供一個安全圈,不至於失大體

  兒童將來走入社會,很難說他們能否成龍成鳳,但父母最根本的願望就是孩子將來能夠平安並成器。記者曾經在《國學版》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弟子規:人生的不敗寶典》,就是從這個方面進行闡述的。

  孩子走入社會,父母最大的心愿是不出事,能自力更生,有益於國家和社會。對小孩來說,高深的道理太繁雜,像《弟子規》這樣簡單明了的行為規則確實容易實行,例如要講誠信,「凡出言,信為先」;不要相信謠言,「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尤其是在人多嘴雜的場合,如何維持自己的交際安全係數,《弟子規》也有良策:「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說長道短的事兒,不要摻和,這不是沒有是非標準,而是堅守人格的表現,須知說人是非者,即為是非人。

  同時,《弟子規》也不是教你圓滑,它很講究獨立的人格和上進心,「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見到好的要學,哪怕相距遠,也可以向先進者慢慢靠攏,這給了孩子進步的信心;若看到別人不好的品質,我們也要加以警醒戒備。

  難得的是,在物質匱乏、經濟貧窮的情況下,也要保持人格的自尊,「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吃的穿的不如人,不要自卑傷心。這就是孔子的不要以「惡衣惡食」為恥。也就是說不要有貧窮的心態,這個對孩子的成長很有益處。

  總之,《弟子規》教孩子培養自尊,完善獨立人格,同時不輕易得罪人,上進心強,這樣的人將來走入社會,事業和人格成功的幾率較大。

  消極面

  或過於柔弱、保守

  缺乏開拓精神

  當然,不要忘記了,《弟子規》是清朝的產物,相對於漢唐兩宋而言,清朝是一個人性不太舒展的時代,封建社會的一些消極思想和行為,也在清朝發展到了極致。

  例如「愚孝」,孩子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在封建社會,就有點走極端了。《弟子規》里的「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父母有過失,兒女要和顏悅色地進行勸說,這沒有錯;但是如果父母不同意,就要痛哭著進行勸諫,哪怕是父母拿著大棒子虐你,也要忍受,父母虐我千百遍,我待父母毫無怨,這可太過火了。老爸老媽拿著大棒子將兒女往死里打,報警那是必須的。對於這個問題,舜的處理原則是:小棍子揍我,我就受了;大棍子來,我就躲了。這種處理方法,在當今看來,也迂腐了一點。

  尤其是這一條:「親有疾,葯先嘗。」此舉有風險,切勿模仿。如果是中藥,用手指頭試一試熱度還可,但如果是降壓藥、消炎藥,做兒女的也要嘗試不成?太不科學了。

  而且,《弟子規》教育人有規矩的同時,可能也讓人過於循規蹈矩,傷害其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不是限制孩子的行動能力和創造能力嗎?如果延伸到企業,豈不是限制員工的主動創造精神?員工很聽話,什麼事都不敢做,這樣的企業會有希望嗎?

  升華

  兒童國學教育,

  不能止於《弟子規》

  有些家長和老師,可能將兒童國學的理解停留在讓小孩乖、聽話、懂規矩這些方面,這就等於入寶山空手而歸了。

  國學,不應該用來束縛人,應該是用來啟發人的,啟發兒童的想像能力,提高他們的語言修辭能力,塑造他們的審美能力,發展他們的行為能力。可選的國學寶典多的是,諸如《唐詩》、《宋詞》、《詩經》、《楚辭》、《論語》、《孟子》、《老子》、《莊子》、《二十四史》……

  兒童朗誦國學經典,正確的文本應該早早地從孟子、莊子、孫武、李白、陸遊、李清照這樣大師級人物的作品中選擇,不要擔心他們接受不了,反而該擔心現在不讀,到長大後真的就接受不了。

  如果用過多的時間在《弟子規》的層次上盤旋,那就太浪費了。《弟子規》等啟蒙讀物的文學、哲學、美學含量,是遠不如《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的。

  兒童自身對國學作品的閱讀欲,往往超出大人的預期,當你還認為你的孩子只能接受「人之初,性本善」時,他或者她可能已經準備和你討論關於和氏璧故事的真實性之類高大上的話題了。


推薦閱讀:

寶雞孕婦伸腳故意絆倒4歲男童:一句話可以毀掉一個人
留守兒童成長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
父母的情緒會直接的影響到孩子心理發育
什麼是孩子的敏感期?成長的「飛躍期」!這才算正確認識了

TAG:兒童 | 成長 | 國學 | 弟子規 | 兒童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