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妙果老師講解道德經學用:沒有比「嗇」更重要的品質了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sè)」。

本章重點圍繞一個「嗇」字來開展。因為只有做到嗇,才會收斂個人私慾和肆意妄為,不妄作,不浪費,不耗神,通過「嗇」讓自己的心思寧靜、精力充沛、精神飽滿。只有做到嗇,才會收斂行為,積蓄德行,謹言慎行,厚藏根基,培植力量,才會累積德,接近道。所以,「治人事天,莫若嗇」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說,沒有比「嗇」更重要的品質了。

所以,老子所說的「治人」和「事天」的內涵是什麼?「治」的「人」就是自己;「事」的「天」就是天道、自然大道,也就是內修道德和外行自然大道都要以「嗇」為根本。

首先,老子把嗇當作「儉德」來重視。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就是把「儉」作為三寶之一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嗇就是儉,嗇不僅是對財物上的珍惜,更是在精神層面上的清心寡欲的養護積蓄。不管是大到國家的治理,還是團隊、企業、家庭、生命、乃至到對人對事對自然的長治久安,最好的原則莫如嗇。資源有限,而人求名、求利之慾望無限,只有守道,安住嗇,才會開源節流,不亂耗精神,才會做到內外的自然平衡和諧。

現在我們所看到近百年來,人類過度貪婪奢華,已經嚴重地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平衡,甚至於危及到人類自身存活。所以嗇的思想,是人類守住道的一種生存方式;嗇的思想,是實現人類自身長久持續求存求活最基本的原則;同時,對現代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其次,治人的目標,就是讓人人安平泰、家家安平泰、國家安平泰、天下安平泰。

在老子的觀念中,人類只是天地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天地養育了人類及世界萬物,天地就是養育人類的母親,天地是需要我們人類用我們虔誠心去敬愛、去侍奉的。但人卻因為各種慾望的牽扯而走向自私、刻薄,這就是「迷」。

在人生旅途中,有些人志大才疏,把人生餅子畫大,但實際能力沒辦法消化得了,而且也做不出來——比如我們把自己的消費目標、地位、名利,定得比自己的實際能力、財力、德行、福報高很多,沒做到「嗇」。比如我們買車子,我有能力買20萬的車,結果我只買個10萬塊的車子,停車位也有了,保養費也有了,生活過得優哉游哉,這就是「嗇」。比如我們自己想要節儉一點,但周圍的環境都在攀比,怎麼辦?如果心神向外貪求,永遠找不到的方法。在這方面,我們要有一個高效靜定的智慧:首先我們心中要有父母,心中有父母的人不容易受外界影響;父母的關係處理好了,您會覺得生活中的各種情緒自然就化掉了。

老子提出嗇的生存原則,旨在要喚醒人們:要以大道的法則來指導人生意義,以大道的法則來修養自己,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太平,人類才能長久——這是作為人類社會層面的事情。

再次,事天的目標,就是對大自然的態度——人類要熱愛大自然,關愛大自然,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事天原則也是嗇,嗇讓我們以勤儉為榮,讓物盡其用。事天不是讓我們飄在雲端上,事天是讓我們落地在對人、對事乃至對待任何物質生命的態度上。徳是在人的生命過程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只有深厚的德,才會有人世的作為,心想事成,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事天就是讓我們在天地人乃至世界萬物一切的大自然中,煉「對人寬厚對已嗇」。我們在「一」的整體中,而「一」也貫穿在世界萬物之中,所以人類的行為要遵循「一」的大道規律去行事,這就叫「事天」。

人生旅途中不管是治人,還是事天,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即「嗇」。

嗇的第一步就是清心寡欲的基礎修持;嗇的第二步就是《道德經》第七章中所說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高意識修持。

註:原文摘自趙妙果老師《道德經學用.2016年3月回信》

作者:趙妙果

編輯整理:道德經學用編輯部


推薦閱讀: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學記17
講理講不過,就講愛吧——摘自趙妙果道德經學用
《易經學堂》第833期:?風水篇|廚房的風水很重要,一不小心就會損傷健康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學記6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學記18

TAG:道德 | 道德經 | 品質 | 沒有 | 經學 | 重要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