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楊振鐸老師學太極:楊式太極拳拳理要點拾萃(王白玄)

我是1984年開始習練傳統楊氏太極拳的,1985年有幸結識楊振鐸老師。20多年來,在楊老師嚴格有序的訓導和啟迪下,逐漸體會到了楊氏太極拳的精義,領悟到了太極拳的個中旨趣,並堅持不懈,體用兼修,受益匪淺,永懷感激之情。

楊老師授拳一絲不苟,他常說:「太極拳這門藝術,不僅需要自己有很好的悟性,還要得到明師的口授相傳。現在,社會上練拳的很多,可是由於許多人沒有明師的指點,練拳不得法。除了有明師指點以外,自己還要勤學苦練,既要做到心知,又要做到身知。所以要身體力行的長時間的磨練,按照我父親的『太極拳術十要』去練,才能出功夫。」並在授拳時經常運用形象思維、精闢獨到的比喻詮釋拳架,形成他獨特的授拳風格。如做掤勢,臂形要求呈「四分之一圓」,使拳勢圓滿渾厚;如太極劍燕子抄水式,模仿小燕子擦著水面向上而去的輕盈而優美的動作,並結合劍法,先著意於劍的前里刃,後著意於劍尖,使動作既舒展又大氣,形神並茂。

楊氏太極拳具有高度藝術性、哲理性和科學性,精奧細緻,理論深切,如要練好,確實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現根據楊老師平時授拳的一些拳理要點,結合自己二十多年來的學拳所悟,以期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共勉。

要點一 :二十字口訣「抻空拽連帶」

「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窩,肘尖拽膀尖,連手腕帶手指。」

該口訣從字面上講是對上肢而言,然楊振鐸老師講得清楚,由此達到了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實現了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節節貫穿等要領的內在聯繫及相互配合。由此而產生的動感,達到的整體感,以及「抻,空,拽,連」引發的勁感,都是習練者應該認真領悟、修鍊的要領。

抻出肘尖:是肘尖向自己腰胯的側下方抻出。即在兩臂上下相合,左右運作之時,肘尖向前或左右拉開的張展運動。而抻肘,才能有架勢、有精神,才能腋下虛圓,意氣才能開。

其幅度:一是肘膝上下相對;二是肘意垂向腰圈(汪永泉傳:內氣催動,向外形成直徑80公分的腰氣圈)。做到內外相合,以腰帶肘,演練拳架,使之自然形成軀幹與上肢動作的協調一致與默契配合。這裡一定要注意「沉肩垂肘」,絕不能揚肘翹肘,肘懸則肩不能沉,肘僵則氣不能通。因太極拳修鍊中以垂肘為佳,諺云:「肘尖上抬全身空,肘尖下垂全身松。」

空出胳肢窩:上述抻出肘尖的目的是空出胳肢窩,使之肘臂運作順暢無滯。其胳肢窩空出究竟有多大,楊老師常要求我們「練拳時兩個胳肢窩都要夾個供養(供養:是河北省地方供神的一種饅頭)」,這種做法是在虛腋既鬆開又相合的那種對立統一的騰挪勁勢(因為夾緊了扁,夾鬆了掉)。主要鍛煉留有靈活變轉的餘地,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肘尖拽膀尖:是在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窩的同時,肩頭要鬆開,微向前合,這樣肘尖的下垂與肩的松沉,形成一個整體,可將力移至臂部肘前一節(使小臂達到綿里裹鐵極沉重的感覺)。重在意念上的沉意和肩關節肘關節的鬆開,手臂才不僵滯。動作以肘領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連手腕帶手指:與肘尖拽膀尖是一個整體,即肩不松,則力不能到肘,肘不垂,則力不能達於腕,腕不活,則力不能達於手指。盤架 時尺骨處隨勢沉住,坐腕立掌,手指微曲舒展,做到手指非並也非撐,非曲也非直,要從開中求合,曲中求直,尤其要氣注於掌心勞宮穴,而後達乎指尖。做到不強硬不軟塌,而是靈活又有韌性的。楊師指導練拳,見手指則可知全身放鬆及剛柔情況。只沉肩、垂肘、坐腕,而不舒指,欲求全身完整,也不可得。

此二十字口訣,關鍵在於「空出胳肢窩」。只要掌握好虛腋的尺度,達到所謂「肘不離肋,肘不貼肋」,使每一勢之動作,「身形順我自伸舒」,練習既久,形成自然習慣,最後達到從內氣到外形的空靈之感、渾厚之勢。

要點二 :腳踏給重心,腰帶走三勢

腳踏給重心:是指在做每式出步之時,必先腳跟先著地,此時由腳跟著地到踏平腳板過程中,腰胯重心略前移,帶動腳板徐徐踏平,使湧泉貼地,形成「邁步如貓行」之態。楊老師說:「舉步要輕,動步要穩,落步要准,方輕靈沉穩兼而有之。」

腰帶走三勢:即腰帶一腿兩手同時運行之態勢。即楊老師經常講的「三三制」。如左摟膝拗步,當邁出左腳,腳跟著地、踏平腳板的同時,腰帶動身體向前稍移重心,同時腰往左轉,帶動左手向前往下摟在兩腿中間,肘膝相對,同時右手回曲至右肩前,即左手的摟、右手的曲與踏腳,形成「三三制」(此時是從西南角往左往前走了90度)。繼續腰轉45度,帶動左手繼續摟膝,收至左膝旁,掌心向下,五指朝前;右手順勢由側面轉體到正面,向前按掌推出,隨即向前弓出左膝,形成腰帶「三三制」之態勢(即左手的摟、右手的 按與弓膝)。再如左打虎勢,分解一,在腳跟著地踏平時,重心前移,腳掌踏平,兩臂(捋狀)隨腰向左轉體,左臂由右往左稍快展開,掌心向下。右臂由右往下,稍慢展開,形成欲前合之勢。分解二,右膝隨腰胯前送弓出,同時左臂繼續環繞往上逐漸握拳至額頭前上方,拳眼向下,拳心向外,右手也逐漸橫曲臂握拳至腹前,拳眼朝上拳心向里,兩拳眼上下相對,面向正北,兩眼正前平視,形成左打虎之定勢。整個行拳過程走的都是「三三制」。注意兩點,一、不能形成稜角斷續,要綿綿不斷,上下相隨。二、要掌握好時間差,即往上走的手和往前走的手要比往下往後走的手稍快一點,做到心中有數,協調有序,表裡合一。

要點三:臂掤四分圓,捋狀勢不變

所謂臂掤四分圓,即楊老師在教授右掤臂時形象地講,掤臂就像一個圓周的四分之一圓周(而這一臂形在整個套路中基本一致,包括按掌臂、摟膝臂、白鶴亮翅臂、雲手臂、左右蹬分腳臂等,弧度一樣),其要領是沉肩垂肘,肘略低於腕。臂掤四分之一圓既符合太極拳是圓運動,又有勁圓沉穩,使拳架豐滿有氣勢。楊師說:「勁以曲蓄而有餘,臂不能直挺挺的。」

所謂捋狀勢不變,是指捋的姿勢在套路之過渡動作中,不斷出現。如摟膝拗步的過渡到下一個摟膝拗步前的合勢;打虎勢的過渡合勢;搬攔捶的過渡合勢;玉女穿梭後坐身兩臂下沉之合勢;十字腿到指襠錘握拳之前的合勢,左右分腳前的合勢,彎弓射虎到搬攔錘之前的合勢等等。而捋狀之合勢,既有臂掤四分之一圓形,又有兩臂撐開如捧圓盤,形成里撐外抱(要體現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牽引)之勢,而且前手與後手之距離就是對方肘與腕的距離。所謂位置就是功夫。要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松胯,做到「肘尖拽膀尖,連手腕帶手指」,給人一種寬大舒展,豐滿渾厚和氣勢騰然美的感受,技擊上又不負「採挒肘靠」之應用。

要點四:公轉帶自轉,逢轉必松沉

我們知道,太極拳腰為第一主宰,練傳統楊氏太極拳以練腰為主。楊老師經常提醒我們,行拳走架應以腰部帶動四肢轉動,並把腰帶動手足之動勢比喻為「公轉與自轉」,即腰為公轉,決定手臂的方向;而手掌的轉動喻為自轉,決定其手心向下向上、向里向前之變動。比如攬雀尾右掤式變捋的過程,是靠腰部的向右轉動帶上兩臂兩手到西北角(右前方45度處),而右手心向外,左手心向里,左手五指指向右小臂,肘腕之間形成捋狀,則全憑手肘自轉而成。以及雲手左右變化,單鞭出左掌等式演練,均為一樣道理。以此達到盤架圓轉以腰為軸,手足臂膀自然活似車輪,而非四肢之自動。在腰左旋右轉之時,應以腰帶肘運轉,身內身外協調一致而且速度均勻地運轉。在手臂自轉時做到沉肩垂肘,腕關節尺骨處隨勢下沉,坐腕立掌,使之輕靈沉著不漂浮。總之要明白腰轉與手轉的軌跡而達自然行拳。做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

逢轉必松沉:是指做每一式方向變轉時,腰胯要松沉,如能做到,自有妙處。比如搬攔捶式,當搬手往前運行往右轉腰時松沉一下,繼續攔手按掌往前,左腳前方踏出,腳跟先著地後,即腰往左轉時要松沉一下,順勢向前弓步擊錘,非常舒服,妙不可言,拳友不妨一試。逢轉必松沉不只是表現在某一式動作上,而是貫穿整個套路當中。要以心行氣,心意手足均要沉著。以氣運身,處處要順遂,不可有阻滯,乃能便利從心。

要點五:「三尖」相照應,「六合」不能丟

何謂「三尖」 ?即「手尖鼻尖足尖也」。在每次授拳之時,楊老師總是要求我們「三尖」相對,上下相合,只有這樣方能顧住元氣,不跑不滯。如單鞭定勢,左腳尖指向正前,屈膝成左弓步,左臂沉肘,坐腕舒指,以掌向前按出。這時的左手尖(食指)要與自己的鼻尖、左腳方向一致,形成三尖相照,上下相合之勢。如用一根線連接起來,便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奧妙就在此。這一點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不可向前也不可退後,如超過三尖,重心即失,受制於人,所以不可不深研體會。因為「三角者,實為構成圓形之基本形體」,「取法以圓,其用攻勢,則無處非三角形」。再如提手上勢,坐實左腿,右足向前邁步,腳跟著地,腰帶兩手同時向前內合上提,雙臂沉肩垂 肘,左手在後與右肘窩相對,右手在前手心側向前,上對鼻尖,下對腳尖,兩掌前後照應,形成三角合力,氣勢磅礴,威力無比。望習練者在涉及到三尖相對式子時(如金雞獨立、扇通背、手揮琵琶、肘底錘等),細心體會,領悟其中之奧妙。總之只有三尖相對,氣機才能最大限度體現。這裡要克服歪頭、斜眼之不正確練法。

「六合」不能丟:「六合」即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之);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之)。在盤架時,每一勢都要做到「六合」,達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每個姿勢都必須有內氣的供給,貫穿到姿勢中去)。

對外三合,不能簡單理解為外部活動的相互配合,而是用意念來接通有關部位。對內三合,明白神意氣在內功修鍊中的相互關係,使三者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如做不到,就不能心之所到,身之所到。惟內外相合,然後心身達到一氣。做到上動下隨,下動上領。不能打半截拳,只動上半身。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要點六:神意不同處,對拔又蹬撐

「神意不同處」:是指在太極拳運動中,眼神和意念活動中,不能同時集中在身體的同一部位上。這也正是拳論所云:「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我們一些拳友,練拳時最易犯的毛病是,顧前手不顧後手(表現在分腳、蹬腳等式子),顧上手不顧下手,或顧左不顧右(表現在摟膝拗步、野馬分鬃、斜飛式等式子),其眼神、方位、曲直、立掌等不到位,常常是顧此失彼,動作不能協調(包括劍指、刀掌的行架),有時後手和下手顯得邋遢。所以,動作的全過程要刻刻留心,不稍疏忽。但又切記專註一面,防止有所照而有所不照。楊老師也經常講到:「運用在心」,「意識跟著走」,真正做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互照應。比如右分腳時,沉肘提膝,重心全落在左腳,則左手為虛為陽,右手為實為陰,兩手平肩分開,眼神看右手所指方向,而意在左手。兩手坐腕立掌,五指掌心都布滿意思,右腳會自然踢出(不必要求踢得多高,氣貫腳趾即可),這樣站得很穩。「神意不同處」揭示了太極拳運動中,眼神與意念活動的運動規律,應用到所有拳勢,細心揣摩,定有裨益。

對拔又蹬撐:是對軀幹和步法的要求。從腰分,上松到手,下松到腳,全身都鬆開,這是楊氏老譜中「對拔拉長」中的細分。

對拔:是對軀幹的要求,太極拳是「理境原無盡」的哲學,每個動作都有哲理。楊老師常在授拳時,讓學生拉開馬步,指出以腰為界,向下松腰松胯,松尾閭,沉會陰;向上含胸拔背,虛領頂勁,形成對拉拔長之勢,使身形松沉直豎,「尾閭中正神貫頂」,而無姿勢偏側,如白鶴涼翅式、金雞獨立等式。要注意的是,對拉拔長不是肢體上硬拉拔長成為死腰,而是「命意源頭在腰隙」,以內勁貫穿的向下送尾閭,向上頂頭懸,中間節節相對鬆開而相呼應,這是關鍵。

蹬撐:則是對弓步而言。是在弓步拉開後,它的後腿是虛腿的蹬,前腿是實腿的撐。一定要掌握「蹬撐弓接,整體協調」。在練的過程中,要內勁貫穿,意識領著走,虛的這邊胯要松垂,這邊松垂和那邊一樣,就直接出去了。並保持它們中間的幅度,弓腿出去就比較順了。前後順了,左右順了,就是前撐後蹬左右支撐。對於弓步要注意一點:左右兩胯須求平正,平送腰胯,走膝前進,前腿弓膝蓋不可越過腳尖,「故腿曲垂至直為準」;後腿膝微曲向外,就能做到前弓後蹬。尾閭稍收,方 得中正,可使神能貫頂。做到前腳七分實,直向地下植,後腳三分活,向前有推力。

要點七:下蹲不下跪,命門要後頂

下蹲不下跪:指凡是曲腿動作,都要做到下蹲不下跪。在做雲手、十字手等馬步或倒重心單腿坐步動作時,要求小腿垂直,膝蓋不要前傾超腳尖,同時意念通過膝蓋松到腳底湧泉穴。胯腹溝後松下沉,尾閭坐在腳跟上。避免我們有些拳友形成跪膝狀態。其高低根據自己能力而定,不要強做自己難以達到的程度,否則關節吃力,練久了膝關節要受損害。

命門要後頂:楊氏傳抄太極拳老譜之身形腰頂篇說:「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腰頂者,即命門處向後輕輕頂平。因人體腰脊天生為弓形,只要達到腰頂一腰松一腰頂一腰松,才能化發自如,生生不已。所以在做每一拳勢,要求命門後頂,這是大要。窮研無盡,為太極腰之根本。比如金雞獨立式,運動樞紐全在腰頂。開始可能肢體有意識的找一命門後頂的感覺,逐漸地形成要輕輕頂平,有利於松沉直豎,中正安舒,腰可活潑潑的。身形者,全體也,腰在內,身在外。身形之本在一「順」字,順我自然之能而伸舒,順我自然之能而曲縮,順彼來勢取之,順彼回勢攻之,為太極拳之作用的體現,「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要點八:百會同天接,湧泉與地通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第一要領就是虛靈頂勁,即頂勁虛靈,而神與氣不期然而相遇於頂也。如何達到虛靈頂勁呢?可虛虛想一下天,頭皮放鬆,面部肌肉放鬆,意貫胸海,最重 要是把玉枕骨豎起,可達頂頭懸。要時時有百會接天的意思,輔以「尾閭中正神貫頂」,這樣,經絡順了,氣血也暢了,練起拳來感到很舒服。總之頭部不可前俯後仰,左右擺動。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這一點說易做難,常常被我們忽視。

湧泉與地通:腳承載著身體重量,盤架時,腳的狀態直接影響全身,所以練拳時講究腳如同採在棉花堆上。當腳板踩平,惟要湧泉貼地,讓意氣貫輸到湧泉穴,與地通電而氣有根。鄭曼青體用歌曰:「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但不要用力下沉。

對於這兩要點,鄭曼青前輩有精闢的論述:「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得天之氣,則位於上之顛頂泥丸宮一穴,可以增長其靈氣;下則為地,接地之力,則足底心之湧泉要穴,可以增長其根力;中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腺間,得能專氣致柔,則腰若活潑潑地,則腎氣自足,壽能增加也。」楊振鐸老師,就是這樣練太極拳,不僅氣魄大,而且路數正,練到了根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功夫自然會好。總之,百會對著丹田,丹田對著湧泉,身體始終保持中定。要想功夫好,中定非常重要。

要點九:呼吸任自然,虛實要分清

呼吸是太極拳的重要內容,但太極拳前輩卻很少論及(可能將此視為珍秘,不輕易傳人之故吧),而現在各拳家論述也不盡相同,見諸於文字的就有:深呼吸法,快慢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逆式呼吸法,周天呼吸法以及自然呼吸法、拳式呼吸法等。就此點曾請教楊老師,楊師說:「保持呼吸自然,氣沉丹田就行了。」並進一步論述:「練拳過程中呼吸怎樣配合動作呢?要求自然配合,能配合多少配合多少,不要勉強。」對於上述各種呼吸法,可在拳外練習體會,在盤架時,還是遵循楊師指教,以自然呼吸為好。如把形體的開合與呼吸牽強地導致開為呼、合為吸的拳勢與呼吸相雜糅,這與太極拳的放鬆是相悖的。如果一味地想呼吸,你會覺得越不會呼吸,屏壓抑制,胸腹部位就會憋氣,心裡會非常不舒服的(其實盤架過程中,我們無意間憋氣的地方很多,如向前邁步時,就容易出現短暫憋氣或其它拳勢長出一口氣等),所以我們要求呼吸要自然,與日常生活中呼吸一樣,當呼則呼,當吸則吸,以舒服為宜。進而做到行拳中不知道呼吸,而後進入以氣運身的階段。要注意:太極拳本為動中求靜,輔以靜功之法,若呼吸由口,會舌燥喉干,這樣太極拳好處則全失之。要做到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舌抵上顎,則自生津液,隨時吞咽,是華池之水,養生之甘露。

虛實要分清:這是太極拳的第一要義。楊澄甫在「太極拳術十要」中講的很清楚:「如全身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易為人所牽動。」又「太極拳之練習談」中說:「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力過猛之謂」。而鄭曼青在其「十三篇」中對手法、步法之虛實論述更精詳:「拳論所謂處處總此一虛實,以右手與左腳相貫一線之勁,右腳與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腳實,則右腳左手虛。反是則一樣,是為分清。」又說:「所謂總此一虛實,即其根在腳,將全身重量必須放在一隻腳上,若兩腳同時用力,便是雙重。雙重即如少林拳馬步,此為太極拳最忌之大病也。」又指出:「變轉為虛實之樞機,不經道破,真不知有下手處也。右手實勁交於左手,其樞機在夾脊;左腳實勁,交於右腳,其樞機在尾閭,但要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此語非潛心領悟,不易得也。」總之,全部太極拳之精華奧妙,總在此虛實二字之妙用,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樣簡單。從盤架方面,馬步之虛實,肩肘掌指之虛實,身形轉換之變化,處處虛實分清,自然運用自如。如無虛實,即無陰陽,無陰陽便非太極。這是練習太極拳的真諦,非潛心領悟不易得也。

要點十:心令為要訣,鬆柔是靈魂

所謂心令為要訣:即「十三勢行功心解」:「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鄭曼青解釋為:「心為令,乃太極拳惟一之要訣。」意思是說,手足決不可自動,非待腰能便利從心之後,手足方得隨腰而動。並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予以推動矣。故太極拳之動作,真所謂牽動一發則全身俱動。又拳論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即心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如手足開時,心意與之俱開;合時,心意與之倶合,內外一起渾然無間。如沒有內氣供給的外形動作叫「妄動」,那只是掄胳膊踢腿,不是打太極拳。故盤架之時,應使每一式動作都切實體現「意在先,身在後」,「打拳心是主」,即以心意為主,以思想命令腰脊,由腰脊來領動四肢,有系統、有主動、有被動的一個整體的如江河之水勢的一個動蕩樣子的行拳要訣。望拳友體驗之,自有得也。

鬆柔是靈魂:太極拳,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任何拳術、任何運動都不能比。為什麼呢?因為它有一個至高無上的道理存在,那就是一個「松」字。下面我們看一看前輩及大師們是怎樣論述「松」的功用的。

①楊澄甫說:「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松凈,余者末事耳!」又說:「要松,要松,要松凈,要全身鬆開,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並對鄭曼青說,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鄭曼青說:「我就懷疑,難道講一個松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現在想起來,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②李雅軒說:「我練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軟,是找虛無的氣勢,是找神明的感應,是找莫測的變化,不停留於筋骨肌肉的初步鍛煉過程中。」「太極拳的要求是要放鬆,並且要松的很松,完全以意識鼓勵著身勢來動,絲毫不用一點力。如這樣的練法,走出勁來,味道才厚,如不是這樣,就做不出太極拳的味來。」並又講述:「以前有人問,楊澄甫老師,未見你用多大勁,何以將人打出去那麼遠,打得那麼脆呢?」楊老師答曰:「我是松著勁打的。」有人問楊少侯先生,你發勁時看著是很鬆軟的,如這樣子鬆軟還能有力嗎?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為松著勁,軟軟的,打出勁去才大的很咧。」③王新午說:「太極者,內功也,其旨在引勁導氣,故其體也主柔,其動也主緩。柔則勁不滯,緩則氣可均。發於內而動於外,臟腑、神經、五官百骸動則皆動,靜則皆靜,神意氣勁相與為用,感而遂通,內外合一者也。故曰:極柔軟,然後極堅硬。」④楊振鐸老師談到:「上肢放鬆,必須通過沉肩垂肘、坐腕舒指,放展它,鬆開它,越松越有勁。」又說:「希望做時弄清楚,含胸拔背,松腰松跨。放鬆,內勁就貫穿,意念就集中。練太極拳的一個基礎就是松,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避免很多錯誤。」

以上前輩大師們說的「松」,可見無論是在練拳還是在推手中松的重要性。所以「松」是練太極拳內功的基本要求,是太極拳的靈魂,決不可掉以輕心。那麼,怎麼才能達到松呢?楊振鐸老師講:「松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意念方面的放鬆,一個是肢體上的放鬆。」首先,要心氣放鬆,即以心意相守于丹田,神意內含,以存靜養,然後在思想意識的引導下,日日以松沉之心意去灌輸,久之自能達到真正的放鬆。其次,肢體肌肉放鬆,九大關節(即腳、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節節鬆開貫穿,一直松到足心的湧泉穴。做到陳微明前輩所講的:「推其手,腕鬆開;推其腕,肘鬆開;推其肘,肩鬆開;推其肩,腰鬆開,所有關節如互不相關的鏈子串在一起,節節鬆開,對方之力便不能達於己身,否則,牽一髮而動全身,則必為對方牽動或推出。」第三,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是近一二百年來,先賢宗師不斷在實踐中演練,從實踐中得出來的真知,是真理性拳藝。如練來練去,內功不上身,究其原因,是把握「用意不用力」的認識不夠準確。楊澄甫在「太極拳術十要」中說得很清楚:「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絲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功,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故太極拳重在鍛煉精神,是神意氣的運行,縱然是意,也要出-於自然。多在動作上沉著的想像,毫不造作,不拘謹,不張狂,不追不貪不過不散。不要刻意的去做一些動作,切忌用拙力,用意則養,用力則傷。所以,用意不用力是非常準確的練法。第四,楊氏太極拳老譜三十二目之太極下乘武事解:「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須知柔不及則剛不至也,所以千萬不能失去自身的綿軟,因周身運動往複,皆精神意氣之運動往複,用功日久自能出真功。第五,楊振鐸老師說:「要松,要松,但不能空。」因「松」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不能軟塌塌的松,不是鬆懈的松,而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蕩起來,惟自尾閭至百會要意氣一貫,所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第六,克服一些不松的現象:揪著心,拿著勁,端著架,矯揉造作,故作姿態。如有這類毛病是放不松的,也就練不出真功夫。

楊氏太極拳屬內家拳,要注重太極拳內功的培育,非松不可。太極拳的特性就是要求凡練太極拳者「一舉動,俱要輕靈」。「口腹不可閉氣,腰腿四肢不可起強勁」。練到內動不令人知,「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柔腰百折若無骨」,松到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這樣高標準的松,太極拳特有的好處自能體現。體用兼備,用之修身則延年益壽,用之自衛則防身禦侮。

總之,練習太極拳者,必須先明體用之要義,而論致用,必先在體上下功夫,體為本,用為末,體全則用備。若論養生之道,則更無論矣。過去,傳統楊氏太極拳授拳分為拳法、用法、心法三步進行,而且內外有別,尤其心法更是嚴格。而「五大拳論」、「太極拳術十要」、「太極拳之練習談」更有「楊門傳抄太極拳老譜三十二目」,則是我們今天練習太極拳的體用大全,心法指南,秘法要訣。但非得有師承、有悟性、有恆練,三者缺一不可。如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懂勁後越練越精,進而階及神明,英雄所向無敵。

我自2002年列楊師門牆後,十年來對拳藝極慮求精,搜尋探索,刻意上進,但也僅有一些粗淺體會,今天以此篇楊振鐸老師拳理之要點及自己習拳之所感,願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切磋。同時以《太極拳體用全書》等為楷模,痛下苦功,練真太極拳。也是楊振鐸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多看楊澄甫之拳架,潛心臨摹,細心揣摩,再做每一拳每一式,看與楊師拳架有什麼差距,看是否和拳論哪一句能對上,以取得更大的進步。而練太極拳,難就難在自己的意識擋住,沒有辦法打通,這一點實在是太極拳最難的。

由於水平所限,所述難免有缺憾之處,敬請同仁拳友指正。

王白玄:1952年4月生,從小酷愛武術,特別對太極拳情有獨鍾。1984年開始習練傳統楊氏太極拳,1985年有幸結識楊振鐸老師,並於2002年被納為入室弟子。現為山西省楊氏太極拳協會副秘書長,武術六段,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
推薦閱讀:

【陳雄聊太極拳60】楊氏太極拳門內傳授基本功的訓練
太極拳簡介
太極雜說 107
如何教授太極拳的核心要領
(81)活步太極拳套路(1)

TAG:太極拳 | 太極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