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特殊關係的形成條件及對兩國的影響

美英特殊關係的形成條件及對兩國的影響

程宏亮 

摘要:兩次世界大戰是美英特殊關係得以形成的大的歷史背景,英國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殖民歷史以及由此形成的帝國情結和大國心態是推動美英特殊關係產生的主觀條件。衰弱的英國和興起的美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加強雙邊合作則是美英特殊關係得以形成的客觀條件。它們的這種關係並不是平等和順利發展的,而是充滿了鬥爭,是相互利用的一種外交政策。美英特殊關係對英國的意義要遠大於對美國的意義,對英國不可缺,對美國而言則是它推行外交政策的實用主義工具。美國和英國的「特殊關係」在當今國際關係研究中是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從「9.11」事件以後堅定地與美國站在反恐的第一線直到與美國共同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美英特殊關係以及英國所扮演的角色讓人們對它產生了很多的看法,從學術界到民間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法也多種多樣。本文欲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美英特殊關係形成的原因以及發展狀況,希望對正確理解美英特殊關係有所幫助。一、美英特殊關係形成的基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是老牌殖民帝國,一戰以前在歐洲扮演著「離岸平衡者」的角色,縱橫捭闔,馳騁於世界政治舞台。一戰期間,歐陸損失嚴重,以至於到了只憑藉歐洲自身力量在其內部兩大陣營之間難以分出勝負的局面。美國參戰後,英法協約國才得以戰勝德國。但隨之由於國聯問題,國內孤立主義的興起和美歐在債務等問題上存有爭論,美國在戰後很快就退出歐洲。因此,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英法兩國在希特勒德國興起以前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美國卻從此開始參與歐洲問題;而在亞太和遠東地區,美日英爭奪也日益加劇。從當時情形來看,英法雖然大國地位猶存,但由於經歷戰爭,實際上已經走向衰落。美日兩國則經過一戰壯大起來,並逐漸走向國際舞台的中心。美英在一戰中的經歷為後來特殊關係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國聯在一戰後成立,但因沒有美國的參加而在事實上成為英法的工具,從表面上維持了英法的大國形象。但這種大國形象的維持步履維艱。美日迅速壯大,希特勒德國走上擴軍備戰道路。在凡爾賽條約掩蓋下的大國矛盾日漸浮出水面。德意日開始了擴張之路。基於一戰的慘痛經歷,英法不敢使用戰爭手段去阻止,而採用了讓步和妥協的綏靖政策,但卻更加刺激了三國擴張的慾望。隨著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美國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而正式參戰,並將其戰略確定為「先歐後亞」。在美軍參戰以前,歐洲大陸基本上被控制在德國手中,法國戰敗被迫投降,只剩下英倫三島利用其地理位置與頑強抵抗在與德軍對壘。美國再次與英國結盟,並聯手蘇聯與中國組成強大的反法西斯同盟。戰況不利的英國被迫向美國求援,美國出於自身考慮,曾對英國的援助設置過種種關卡,英國也只能被動接受。英國戰前是殖民地大國、經濟大國、軍事大國和政治大國,二戰後只能由霸主淪落為一個二流強國。美國和蘇聯則異軍突起,世界的政治版圖從此得以改變,先前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政治舞台轉化為美蘇兩國爭霸,世界也由此而分為東西方和夾在其中的「中間地帶」。面對自身與歐洲的衰落和美蘇的興起,英國為維護大國地位和形象,選擇了和平讓渡霸權於美國並與之結盟,並共同對付蘇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合作為後來美英特殊關係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礎。二、美英特殊關係形成的條件:國家利益的相互需要首先,英國經過兩次大戰和二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雖然淪落為二流強國,但其帝國情結和大國心態依舊。丘吉爾在1947年曾無奈地說:「我萬分沉痛地看到大英帝國威望喪失和國運衰落。」維護大國地位和形象,就成為英國與美國建立特殊關係的動力之一。其次,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歷史造成的利益結果也是推動它尋求美英特殊關係的重要動力。它地處西北歐,周邊被大西洋、北海與英吉利海峽環繞,隔北海、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這種地理位置使它自1066年以來,雖屢有外來入侵,但從來沒有成功過,即使是在拿破崙和兩次世界大戰時期也是如此。它奉行大陸和海洋兩種戰略。因為沒有法德那樣的地緣安全困境,所以對大陸奉行均勢政策,防止歐洲形成被單個大國主宰的局面;海洋戰略是保證其通向最遙遠角落的航道暢通無阻。在其殖民歷史最輝煌時期,它治下的人口和陸地面積甚至超過了法國、德國、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奧匈帝國、丹麥、俄羅斯、土耳其、中國和美國的總和,這使它的利益在二戰前後遍布全球。為維護既得利益,而不得不藉助美國的力量,這也是美英特殊關係得以建立的重要原因。再次,英國與歐陸大國,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而長期難以形成實質性合作,也促使它尋求與美國的特殊關係。英國長期對歐洲大陸若即若離,充當「海外製衡者」的角色,而對歐陸奉行均勢政策。對德關係上,兩國多次兵戎相見,戰多與和。對法關係也並非一帆風順。一戰期間,它是法俄盟國,但在戰後,卻極力反對法國要求削弱德國的主張,因為它擔心德國遭到過度削弱會使法國實力膨脹而打破它長期堅持的歐洲「大陸均勢」,它要利用德國防止法國稱霸歐洲大陸。「英國與戰後歷屆法國政府的關係齟齬不斷。英國的外交決策者常常把法國人當作競爭對手,而不是一個需要聯合的重要盟友,以共同對付有可能東山再起的德國。」二戰時,英國面對希特勒德國的對外擴張,沒有尋求與法國合作採取強硬立場,而是要求法國與它一起對德綏靖,客觀上推動了二戰的全面爆發。英國從其大陸政策出發,不僅與法國進行有保留的合作,而且在歐洲的領導權問題上也相持不下。與此相反,美英間合作,尤其是羅斯福和丘吉爾時期的合作為美英特殊關係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四,美英特殊關係也是美國的客觀需要,尤其是二戰後戰略需要的結果。美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滿目瘡痍時,它卻異軍突起,由債務國轉變為債權國,「一戰期間,英國對美國負債纍纍,結果成為僅比美國以前稍為樂觀的債務國。到大蕭條最嚴重的時候,英國實際上已經欠美國40億美元的官方戰爭債務」。美國則借戰爭而助推國家經濟進入繁榮期,進入了「柯立芝繁榮」時代。一戰以後,它雖然沒有參加國聯,並且和英國在債務、殖民地、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存在競爭矛盾。雙方在當時也沒有發展特殊關係的需要和意向。二戰爆發卻提供了轉機,尤其是珍珠港遭到日軍偷襲後,美國的孤立主義遭到嚴重打擊,並全面參戰。當時法國敗降,歐洲大陸其他國家也紛紛陷落,蘇聯一度陷入困境,美國在西歐可以合作的夥伴就是仍在頑強抵抗德軍進攻的英國。在美國參戰之前,羅斯福和丘吉爾1941年8月在大西洋的軍艦上會晤並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美國為了支援英國針對法西斯的戰爭,先後數次通過《租借法案》,從物質上全力支援英國,並與英國一道,與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這為美英特殊關係提供了良好的開端。二戰結束前後,雙方合作進入新階段。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機構的創立方面,美英緊密合作,奠定了西方國際機制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導地位。冷戰爆發後,美國在歐洲需要堅定的盟友,依據意識形態和國際威望等標準,英國無疑都是合適的合作夥伴,冷戰的需要成為推動維持美英特殊關係的強大動力。英國當時的戰略考慮,一方面要維護自己在海外殖民地的利益,另一方面還要防止德國重新崛起,並對付蘇聯,於是有了丘吉爾1948年10月9日的「三環外交」,其中第三環就是美英特殊關係。英國已經認識到不藉助美國的力量是無法維護自己大國地位的。三、美英特殊關係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建立和發展階段,從二戰期間丘吉爾政府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二戰期間,美英特殊關係逐漸確立,雙方相互合作支持,共同對付法西斯;二是從二戰結束到50年代中期,美英特殊關係雖經過了一些波折,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甚至衝突,但卻未使特殊關係走向崩潰。英國內部進行討論後達成共識:若要維護英國的安全利益,就必須和美國密切合作並建立特殊關係。實際上,在戰後初期,美英兩國曾在一些利益問題上發生矛盾,關係一度緊張,特殊關係也出現極大的倒退。冷戰爆發後,美國把戰略重點由防止德國重新崛起改變為對蘇聯進行「遏制」。在冷戰形勢日益明朗的情形下,美國為與蘇聯全面對抗,力圖把西歐拉在自己身邊,以組成對抗蘇聯的集團。英國在此問題上早有這樣的主張,所以當美國有此政策意向時,兩國便達成了默契。1947年先是「希土危機」使美英明確共同敵人是蘇聯,而隨後出台的「馬歇爾計劃」則促使美英關係更為緊密,特殊關係也進入了真正合作階段。先是美國支持英國牽頭組建歐洲防務體系,組建「布魯塞爾條約組織」,而英國又希望利用此機會來加重自己在美英特殊關係中的砝碼,充當西歐與美國之間的聯繫人,以達到維護自己大國地位的目的。英國說服美國放棄孤立主義,捲入歐洲事務,其標誌就是1948年6月11日的美國國會通過了參議員范登堡提出的美國可以依據憲法加入「加入區域性和其他集體協議」,也就是著名的「范登堡決議」,依據該協議,美國正式在1949年和加拿大以及其他九個西歐國家正式組建了針對蘇聯的「北大西洋公約」。英國利用美英特殊關係,使美國承擔起了在歐洲的防務義務,而美國則利用這種關係將西歐國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正式組建了與蘇聯對抗的西方陣營。第二階段:挫折階段。從上世紀的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在這一階段,美英特殊關係遭到巨大打擊而被逐漸減弱。北約建立後,英國對美英特殊關係極為重視,欲利用這種關係來維護自己的大國地位。但它對自己的地位卻缺乏清醒認識,想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在傳統勢力範圍之內繼續發揮重要影響。結果事與願違,它不僅未能繼續維護大國形象,反而導致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導火線是在1956年,英法以三國暗中勾結,對與它們在蘇伊士運河歸屬權問題上產生矛盾的埃及發動突襲,引發蘇伊士運河危機。該危機一度使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入緊張對抗狀態。美國隨後明確表示反對英法的軍事行動,並欲從經濟上對英國進行制裁。原先以為美國會支持自己行動的英國遭到沉重打擊,在美國的巨大壓力下,同時面對著蘇聯的核武器威脅,被迫宣布停火併撤出蘇伊士運河。美英之間也因此爆發了尖銳矛盾,「西方聯盟第一次面臨崩潰的危險」。該事件進一步加強了美國在西歐的盟主地位。英國也認識到如果離開美國,自己將一事無成。反思後的英國雖然更加重視美英特殊關係,卻更多地提出了雙方關係的平等問題。英國也從一個世界大國淪為地區性強國。蘇伊士運河危機使美英特殊關係遭受巨大挫折。但更大的挫折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希思任首相時期,這和當時歷史大背景密切相關。當時東西方對抗態勢發生了變化。在西方,美國經濟實力相對衰弱,並陷入越南戰爭泥潭而不能自拔,開始進行戰略收縮。蘇聯在對抗中處於上風地位。西歐則異軍突起,經濟日益壯大,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在相互依賴的同時,矛盾卻也在不斷深化。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英國經濟狀況也極為不佳,在六七十年代,英國內外交困。「英國的經濟狀況和年平均增長率一直低於歐洲和亞洲的競爭對手。英國曾經是世界上人均年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由於長期的衰落,它的相對生活水準在一代人的時間裡降至義大利的水平。」由於蘇伊士運河危機等問題,美英特殊關係被蒙上一層陰影。英國被迫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十分倚重美英特殊關係,另一方面又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依賴這種特殊關係。當時的美英在越南和美國對歐洲安全所承擔的義務等問題上也齟齬不斷,相互利用的政治價值被減弱,經濟領域的鬥爭卻極為激烈。英國感覺在很多問題上都被美國輕視,這與其理想的大國地位不相匹配。歐洲欣欣向榮的發展勢頭,促使它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對歐政策。它在經過權衡後決定以歐洲一員的身份加入歐洲共同體,在有了兩次被法國否決加入申請後,它意識到美英特殊關係成為一個絆腳石,於是提出與美國應該是一種「自然關係」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否決了美英特殊關係。第三階段:重新恢復和發展階段。從撒切爾夫人到布萊爾執政時期,美英特殊關係得到恢復和加強。雙方在很多的問題上共同合作,特殊關係再次成為兩國外交政策的重點之一,但雙方相互利用程度也進一步提高。在1979年大選中獲勝的撒切爾夫人執政後,英國境況獲得了極大改善。在她的三個任期中對英國的經濟、內政和外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經濟狀況有了起色,國力得到增強。她開始奉行具有濃厚民族主義色彩的外交路線。表現之一就是在1982年4月與阿根廷爭奪在美洲的福可蘭群島,並獲得勝利。在歐洲,再次充當了美國的親密夥伴,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都堅定的表示了對美國的支持。例如在1983年,支持美國為對抗蘇聯在歐洲部署潘興Ⅱ導彈。1986年里根政府因為洛克比空難對利比亞實施報復性打擊,英國向美國提供了軍事基地。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英國政府堅定支持美國的立場並出兵科威特。但這種支持是有選擇性的,體現了很大程度上的獨立性,例如沒有支持美國1983年對格瑞那達的軍事干預,反對美國試圖阻止修建一條從蘇聯通向西歐的天然氣管道的做法。到布萊爾政府,美英特殊關係更是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在「9.11」事件以後。英國支持並參加美國的阿富汗反恐戰和2003年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成為美國的鐵杆盟友。從撒切爾到布萊爾,美英特殊關係走出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陰影,並得到了強化和發展。四、餘論美英特殊關係是當代國際政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從歷史上看,這種特殊關係有其深厚的歷史根源。從現實看,美英特殊關係對當代國際關係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冷戰,到歐洲一體化,再到現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都不能忽視美英特殊關係所起的作用。這種關係在戰爭中是相互扶持,共同對敵。到戰後,卻成為美英雙方相互利用的工具。從本質而言,美英特殊關係更符合英國的利益需求。因為對擁有帝國情結和大國心態的英國來說,面對戰後英國實力和國際地位的衰落,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大國地位,就必須依賴於美國這一超級大國,並利用美英特殊關係繼續著自己的傳統均勢政策。雖然這種特殊關係並不能在任何時候都給英國帶來好處,但它確實使英國在國際上獲得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地位,即使是在蘇伊士運河危機這樣的事件發生以後也是如此。美英特殊關係對英國來說,是有失有得。對美國來說,美英特殊關係不具有像對英國那樣的重要意義,它對這種關係的態度純粹是一種實用主義態度。當對其利益至關重要時,就堅定維護這種關係,例如在歐洲防務體系的建立,在針對蘇聯而成立北約,近年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等問題上,都使它對美英特殊關係表現出了極大的重視。但在有違自己利益時,這種關係就變得是可有可無了。例如二戰剛結束時,美國就單方面終止租借法案,給英國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英法對埃及發動進攻後,美國為避免與蘇聯發生衝突,向英國施加了巨大的壓力,迫使其宣布停火而導致英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其殖民政策也遭受到了進一步打擊。英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進入內外交困時,美國和它在核武器的技術和控制等問題上也一度產生矛盾。對美國而言,與英國的特殊關係只是它的一個實用主義工具而已。本文對美英特殊關係的探討主要側重於政治和安全方面,其實這種特殊關係涵蓋的內容很廣泛,還包括經濟、文化、外交等各個領域,它們雙方在這些領域形成了複雜的互動的特殊關係。這種特殊關係,曾為維護衰落的「日不落帝國」的大國地位和利益、為美國建立以其為首的反對蘇聯的軍事、政治和經濟聯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對冷戰和歐洲一體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當代,這種特殊關係的存在仍然對當今世界產生著重大影響。(《環球視野》摘自2009年8月《理論界》)
推薦閱讀:

中菲關係:甘來苦未盡,不變應萬變
大學新生遭遇人際關係難題
曾仕強人際關係學
真正獨立的女人,不會讓自己在婆媳關係上太受委屈
關係學:正式的酒會,祝酒詞要規範

TAG:影響 | 關係 | 條件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