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畢生都在想盡辦法掙脫父母,卻又如此渴求他們的愛

我們畢生都在想盡辦法掙脫父母,卻又如此渴求他們的愛

1

我一向很不明白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那融入血脈的羈絆。

因為從前的我是不願意同父母在一起的,童年的記憶里他們是那樣嚴厲苛刻,以「為你好」的名義對我輕則罵重則打,我曾是那樣的恨他們。

但我終究還是幸運的,我不敢去想像張愛玲的童年,經歷了父母離異的孩子本就可憐,但命運還要刻上更深的劃痕。

父親再婚,後母進門,然後她與父親的和平便被打破,不過有一次擅自去生母家住了幾天,回來竟遭到後母和父親的責打。

張愛玲沒有詳細寫明後母打罵,著重寫了父親的毒打,對很多人來說外人如何欺負也敵不過父母的責罵,那是最傷人的:「我覺得我的頭偏到這一邊,又偏到那一邊,無數次,耳朵也震聾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還揪住我的頭髮一陣踢」。

然後父親把張愛玲關在一間空屋裡好幾個月,由巡警看管,得了嚴重痢疾,父親也不給她請醫生,不給買葯,一直病了半年,差點死了。

她想,「死了就在園子里埋了」,也不會有人知道。在禁閉中,她每天聽著嗡嗡的日軍飛機,「希望有個炸彈掉在我們家,就同他們死在一起我也願意」。

這場幽禁只持續了半年,但卻永遠地存在張愛玲的心裡,也連帶著出現在了《半生緣》里,顧曼楨被送進醫院,離開了祝家幽閉的牢籠那一剎那,本來陷入昏迷狀態的她突然心裡一清:「她終於出來了,死也要死在外面」。

「她恨透了那所房子,這次出去是再也不會回去了,除非是在噩夢中。她知道她會夢見它的。無論獲到多那麼大,她也難以忘記那魔宮似的房屋與花園,在恐怖的夢裡她會一次一次的回到那裡去。」

文中的她,是顧曼楨,但張愛玲寫的時候,肯定代入了她自己。

那個魔宮似的房屋與花園,對顧曼楨來說有自己血溶於水的親姐姐,對張愛玲來說有同姓氏的父親。

裡面都有自己至親的人,但是想起來真是咬牙切齒的恨。

1938年的一個深夜,張愛玲終於逃離了那個禁錮自己的地方,同顧曼楨一起,在《半生緣》里。

2

逃離也只是身體逃出去了,哪怕《半生緣》里顧曼楨和沈世鈞的父母嘴臉如何可惡,他們終究拋棄不了自己的父母。

曼楨早就知道自己的母親是個怎麼樣軟弱的人,對錢也是怎樣的看中,曼璐嫁給祝鴻才的時候,她母親就對曼楨反覆強調他能夠支撐起一大家子的開銷,所以拿她姊姊的一些錢接濟也算不得什麼,「母女回到房中,顧太太的旗袍右邊凸起一大塊,曼楨早就看見了,猜著是她姊姊塞給母親的錢,也沒說什麼」。

曼璐為了撐起一大家子去做舞女的時候,她母親阻攔過?

大概有,但是還是贊成居多,書中有提到,她母親本想將曼楨在祝家的一切告訴沈世鈞,但是伸手一摸口袋,卻摸到曼璐給的一大疊鈔票,「錢這種東西,確是有一種微妙的力量,顧太太當時不由得就有了一個感覺,覺得對不起曼璐」。

曼楨被關押在祝家寄唯一的希望於自己的母親的時候,母親卻為了錢將她拱手讓人。

等她逃出來被母親尋到的時候,她是明白的,所以母親無論如何解釋她只用冷笑回她,但是母親一嗚嗚咽咽哭起來,她就心軟下來了,末了還覺得自己對母親的態度過分了些。

等她嫁給祝鴻才的時候,她仍願意贍養自己的母親,還擔心自己的母親在戰亂中受傷,定時給父母匯上一筆錢。

這種感情是如此複雜,她明明內心清楚地知道母親當年做了幫凶,和姐姐一起將她困在了祝家,那個不論過多少年都無法掙脫的夢魘,她該恨的,恨到咬牙,但愛居上,是那種你已決定不擺脫的愛,哪怕會讓你痛苦。

這種愛恨交織組成的情感,唯有在家人中瀰漫。

張愛玲冷眼旁觀這些糾葛的親情,看似嘲諷,但字裡行間未必不期待有一份溫暖自己的親情,當胡蘭成拋棄她的時候,夜深人靜的時刻,大概也會想起自己的父母雙親,渴求一份不同於愛情的情感。

3

你我未必遇到顧曼楨張愛玲這樣的父母,但普遍會遇到這種情況:你的家人不同意你選擇的愛人或者道路。

這就說到沈世鈞。

文章中一開頭就描述了沈世鈞不在家吃年夜飯的心情:

「今年倒好,不在家裡過年,少掉許多煩惱。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到了急景凋年的時候,許多人家提早吃年夜飯,到處聽見那疏疏落落的爆竹聲,一種莫名的哀愁便壓迫他的心」

縱然母親哭哭啼啼惹人厭煩,同父親的糾葛也想讓他離開家庭,但是真若一人在外,他到底是有些落寞和想家。

很多人批評沈世鈞無法擺脫自己的家庭,所以釀造了愛情悲劇。

沒錯,他無法擺脫,雖然總是無端端起了對父母雙親的厭惡,但是當他發現父母越來越老越來越脆弱,而自己存在能夠使他們快樂,他立刻心軟起來,想要陪他們安度晚年。

「他母親近來這樣快樂,就像一個窮苦的小孩揀到了破爛的小玩意,就拿它當個寶貝。而她這點凄慘可憐的幸福正是他一手造成的,既然給了她了,他實在不忍心又去從她手裡奪回來。」

這些都是被讀者們詬病的,總覺得一個人該有勇氣去衝破這些父母的阻隔,為了愛情或者為了其他。

但很多東西說說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那是血液流淌著讓人無法割斷的情感,縱然如張愛玲這般受盡折磨,顧曼楨彼時心如死灰,都無法徹底地斷絕那份親情,甚至願意背負過去的傷痛來讓這份血液繼續流淌下去。

4

說了這麼多,並不代表為了親情人就可以妥協一切,不是的。

人要學會掙脫種種枷鎖,這是必須的,社會要進步人就不能被很多情感類的東西牽絆住腳步,郭川為什麼能夠離家下海遠航,並不是不牽掛自己的家人,而是教會我們人是一個個體,擁有獨立的夢想,思維和人生。

紀伯倫說的好:

「你們的兒女其實不是你們的兒女,他們是對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們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所以《半生緣》的結局裡只有提到曼楨離了婚,但她的母親到底如何之如何之沒有說明,但我願意勾勒出曼楨將母親托給了弟弟,自己帶著孩子像野草一樣倔強地生長在仍是男權居上的舊社會,反正她離了婚就已經戰勝了那個時代,戰勝了她母親的舊思想。

但願父母明白,掙脫他們是因為我們終究要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所謂的「掙脫」並不代表我們不愛他們,我們深愛著他們,哪怕被種種傷害依然扯不斷我們的千絲萬縷。

只是我希望這份愛希望被讀懂,不是父母可以任性支配我們的理由,而是彼此尊重的寬容。

傾墨(領讀人)

傾墨,十年後(ID:tenyearsme)專欄作者,寫你我的心事,寫愛與人性,毒舌情感工作者。給你一碗三觀不正毒雞湯,喝完好上路。同時是個古風寫手,小說首發於古風最美客棧。個人公眾號酒肆傾墨(ID:canghuange)


推薦閱讀:

整理的能夠使盆景主幹凸顯蒼老的辦法
「反正沒什麼生意咱們想個辦法上新聞吧」:澳大利亞一咖啡店根據顧客的禮貌程度來收錢
[轉載]防外遇斬桃花的辦法
不利於夫妻感情的床頭擺放與化解的辦法
面相催桃花的辦法與痣對應規律

TAG:父母 | 辦法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