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如馬蹄蓮一般微笑的女孩
九把刀說:「青春就像一場大雨,即使感冒了,還盼望回頭再淋一次。」你,還記的大明湖畔的沈佳宜嗎?
單曲循環著《那些年》,一邊去回憶。回想初戀,就如同回想一張白紙,我的腦海中並沒有固定的嬌美面容。因為總是很難分清楚初戀該如何定義,又是哪一個姑娘,又發生在什麼時候?我只記得馬蹄蓮一般的微笑~在那時,喜歡一個人不用考慮肉體接觸,交換彼此的DNA。喜歡就是喜歡,無目的地、盲目地、固執地喜歡著。除了喜歡,別無他求。這樣的迷戀基於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沒有手機,沒有QQ,沒有微博,買個紐曼128兆赫的MP3就可以很拉風很牛B的年代。或許那時候陸陸續續有人家裝上電話。但是打過去需要接受對方父母的嚴厲盤問,這種盤問足以把一個普通青年盤問成2B青年。唯一帶點文藝氣質的消息傳達,莫過於紙條。如今再回想,每節課上,不知道有多少紙條在老師的眼皮底下飛來飛去。在主旋律是學習,戀愛是禁忌的年紀,追求女生除了是情感需求,還隱含著青春反叛的意味,而一個陷於多角戀的女生,在男生眼中,更兼具天使和魔鬼的雙重性。男生會暗地裡用一種柔滑甜膩的聲音去敘說這個女生的事迹,充滿了對自由意識的懼怕和追求。或許,每一個人都需要接受這樣的洗禮吧。高中真的是一個太過矛盾的年紀,我們已經成長,卻尚未成熟,我們註定需要接受愛情最初的試煉。
那時候的我們,更像是在跟自己談戀愛。我不能確定那些年之所以美好,是因為青春閃閃發光還是因為那個時代?我後來聽很多人說,他們最初暗戀的女孩愛穿白色連衣裙,走在學校操場的法國梧桐樹下。或許是記憶欺騙了我們,這一切不過是因為那就是一個白衣勝雪的年代,而關於青春的鏡頭,總是要有陽光穿透綠色植物,又或者葉子在雨後泛著光。我一直記得有一個朋友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他說15歲那年的某個深夜,他躺在床上甜蜜慌張地想起自己暗戀的女孩,輾轉不能寐,忽然起身打一桶水,把房間地板反反覆復擦得透亮,最後躺平在地板上,呼吸。那個女孩從來不知道這件事,它在黑暗裡兀自點亮他的青春。大約一個星期前,我讀到一篇稿子,是一個女生,她寫自己收到過最浪漫的禮物,是一個玻璃罐子,除去罐子本身,這份禮物價值160塊錢,因為裡面裝著160塊一元硬幣。那天距離高考160天,男生說你每天花掉一枚硬幣,便能一身輕鬆地去參加高考。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其實不然,高考結束的那天,男孩又送她160枚硬幣,他說你每天花掉一枚,我便每天存進一枚,我總覺得這些硬幣兜兜轉轉,從你那裡又到了我這裡,它們一直都在。就像我!那個總是第一個到教室只為把早餐藏進你課桌的男生,那個總是距離你20米遠偷偷護送你晚自習放學的男生,那個在木課桌下一筆一筆刻上你名字的男生,那張桌子……你再也找不回。後來我們都想回去,再後來,我們都愛上一個人,都想去到彼此的那些年……---------------------------------華麗麗的分界線---------------------------------後話:寫這段文字是在我第二次看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為這段文字寫標題的時候,我腦海中冒出的有三個:1.那 些年,讓我45度角仰望的女孩;2.親,還記得大明湖畔的沈佳宜嗎?3.那些年,如馬蹄蓮一般綻放微笑的女孩。我知道,45度角仰望,是文藝范兒十足的一個標題,也蠻大眾化,會有共鳴;大明湖畔的沈佳宜,不過是2B青年的一種偽文藝調侃罷了;至於最後我為什麼還是會選擇一個最土最沒有內涵最沒有營養的標題,或許那馬蹄蓮一般的微笑,僅僅是因為活在記憶里太深刻,太深刻。在我的回憶翻江倒海的時候,我就會想到那個如馬蹄蓮一般微笑的女子,一直喜歡用筆尖戳著我的後背,讓我幫你解答數學題,我可以透過餘光看到你微笑的側臉,午後的陽光打進來,真的很美。如果你有機會看到這段文字,請記得我說的,我會等你到2012,爺爺奶奶專門餵了頭年豬作為我將來定親的彩禮呢,所以正月估計還有好些個妹紙等著哥去相親呢,逾期不候喲。後面的那一段,一下子把我文藝顆的名號給降了好幾格呀~但是捏~是此時此刻最真實的表達~各位U條,走過路過,看到這一段,選擇性跳過吧~記得文藝顆給的線索喲~馬蹄蓮的微笑~顆比顆比2012.1.8???
推薦閱讀:
※一組活潑可愛的雙胞胎女孩照片
※給女孩打電話說什麼?
※男孩子被女孩子傷過之後
※美國女孩袒胸露乳被趕出門!謹記美國這些穿衣禁忌,原來很多華人都穿錯了
※教你如何討女孩子的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