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的飲食觀_竹園居士

孔子的飲食觀眾所周知,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學問家。殊不知,孔聖人也是一位頗懂得辨味知味的美食家。《論語》記載了不少孔子有關飲食的言論(尤以《鄉黨篇》為甚),涉及到飲食衛生、養生、習慣和禮儀等方面。正如張岱《老饕集序》所說:「中古之世,知味推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細』二字,已得飲食之微。至熟食,則概之失飪不食;蔬食,則概之不時不食。四言者,食經也,亦即養生論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其本意是說五穀所做的飯不嫌先將穀米擇得精一些,牛、羊、魚等腥味而製作的膾不嫌切得細而薄一點。精擇米,細切膾,僅以烹飪技藝而言,要精益求精,亦無可厚非。倘引申到「祭品」——在做祭祀用的食物時,應選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時要儘可能精細,以盡仁盡禮,應說也符合孔子講究飲食「禮數」的思想,「已得飲食之微(精深、精微)」吧。對飲食原則,即「食經」,孔子曾提出著名的「八不食」,即「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飯菜經久變質,魚肉腐敗變壞,酒水飲料變色,食物已發出腐臭的氣味了,當然都不能吃。「沽酒市脯,不食」。朱熹在《論語集注》里解釋說:「沽、市,皆買也。恐不精潔,或傷人也。與不嘗康子(季康子)之葯同意。」這些講究飲食衛生的原則,應說至今仍有教益。而所謂「失飪」,乃指食物烹飪未當,失了生熟之節——不是火候不到就是火候過頭,當然是不宜食的。而一日三餐,按時而食,一年四季,適時(令)而食,是順應果蔬生長規律的飲食習慣。倘食不以時,則身必有災了。孔子還曾告誡後人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簡而言之:遇到吃飯時席面上肉菜再多,亦萬萬不可只食葷膩,讓進食的肉菜超過主食的量。飲酒雖不必限量,但要自我量力適度,不能飲醉,以至神智昏亂。這些良好的飲食習慣無疑是有助於「養生」的。「割不正,不食」一語,按《論語註疏》曰:「謂折解牲體脊、脅、臂之屬,禮有正數,若解剖不得其正,則不食也。」肉切割得正不正,是按儒家們奉行的飲食禮儀的標準來要求的。「正」為合禮,食之無礙;「不正」有違禮儀,則不可食。同樣道理,哪種肉應該配哪種調味品,亦有講究。如「膾」,春天用蔥醬,秋天則要用芥醬,這也是「禮」所要求的。「不得其醬」,亂了規矩,當然不食。我國飲食
推薦閱讀:

如何解釋天命?
子產是一個怎樣的人?
儒家倫理與基督教精神:說「恕」道
怎麼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今應該怎麼做?
那些批判孔子的人都是什麼心態?

TAG:飲食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