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傳說:蒂華納華僑協會百年簡史

  編者按:這是一部寫了好多年目前還在寫的回憶錄。到了公元二零一一年,正值中秋國慶佳節,回憶錄中的主人翁 – 具有近百年歷史的蒂華納華僑協會將以嶄新面目譜寫新的篇章。

  在一次去墨西哥蒂華納採訪途中,我跟著世界日報駐聖迭戈和墨西哥多年的李大明記者去蒂華納的一條小街里瞻慕了這個有將近百年歷史的蒂華納華僑協會。當時看到的那棟小屋,給我最大的印象是房屋之舊,可以說是破爛不堪。原來聽說蒂華納華僑協會不但在當地、在墨西哥甚至在與相鄰的美國聖地亞哥的100多個僑團中乃是年齡最大的一個僑團 — 已具有近百年的歷史!我那時逐漸開始對這個華僑協會產生了興趣,並不斷地想對其有所了解。當地的著名僑領,也是在該蒂華納華僑協會裡曾經從會員、事務員、秘書、中文教師做起,到後來擔任監事會成員、理事會成員、秘書長、和目前的副會長的劉可偉先生經不住我一再的採訪要求和催促,終於「交代」 — 原來他從好多年前開始到現在一直在寫著與這個有關的回憶錄,以文字記錄反映墨西哥華僑華人奮鬥的情況和發展變遷的歷史。他認為能再現這個歷史具有很多重要的原因,而人們的回憶會隨著時間的悠久也會被慢慢淹沒,感慨如果當初就有人寫的話不至於現在寫得這麼累。因為劉先生平時也很忙,很多時候自顧不暇,他一直想能靜下來完成這部足以成書的回憶錄。「由於各種原因,現在自己在寫的過程中也不斷地被耽擱。」他說。劉先生從移民墨西哥那日起,一方面為自己成家立業打拚奮鬥,另一方面投身於他覺得華人到哪要有個依靠的僑團組織,直到後來他擔任了數個僑團的領導工作。一旦當地舉辦華僑華人的活動,他就忙到天昏地轉。」我自己的蒂華旅行社業務也很忙,我是不想把它們忘在腦後,但到最後全給忘到腦後了。」他笑稱,然後,他笑著回答我說:「按你的採訪要求,這上百年的歷史一次哪裡講得完啊?還是我抓緊時間將這個回憶錄寫完給你看吧」。

  於是從那時起我等到了今天,等到了劉先生終於送來的這前一部分的墨西哥華人歷史回憶錄。蒂華納華僑協會不久前經過和完成了大整修,將於9月份金秋時節月圓之際以嶄新面貌隆重展現。他在發給我蒂華納華僑協會新會址的郵件時說,「歡迎你和你的華人華僑朋友們帶著看了我的回憶錄後的感想和問題,來看看我們這個作為蒂華納華人聯繫的紐帶中心,僑胞的港灣家園吧。」(聖地亞哥華文網SanDiegoChinesePress.com)


不老的傳說:蒂華納華僑協會百年簡史

——一部反映墨西哥西北邊疆華僑華人近百年變遷的縮影史

(二OO三年初稿 主筆劉可偉)

簡介

  蒂華納華僑協會成立於1918年,原名華僑團體會。1928年更名為華僑工商會,1933年恢復原名華僑團體會。1936年改稱酒灣拿華僑協會。1985年8月,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標準改為蒂華納華僑協會。

  在當地政府註冊的西班牙語名稱COLONIA CHINA DE TIJUANA.A.C.沿用至今。

先僑:為改變命運而異鄉尋夢——不知路在何方,但求棲身立命

  自早於1853年起,晚清國官辦錢莊接納墨國銀元為法償貨幣,致1893年清朝政府與墨西哥簽署貿易協定。1904年中墨兩國正式建交,互派使節。清政府大量採購墨銀幣,始有個別華人逗留墨國。隨著美國開發大西部的步伐,廣東沿海地區的貧苦農民逐漸成為飄洋求富的外資勞工,其後陸續有少數華工應外商跨國鐵路開發公司之召進入墨西哥北部。

  最早來到蒂華納的華人是朱廣鉅,馬杞和朱本宗等,他們因參加修築ARISONA鐵路於1907年抵達蒂市。像千千萬萬為躲避故國積弱受欺、局勢動蕩、難求安穩情勢的華工一樣,踏上一條歷盡艱辛、越海飄洋而不知路在何方,但求棲身立命的尋夢之路。據悉,1902年至1927年間通過各種途徑先後進入墨西哥邊境地區蒂華納鄰市的墨西卡利市短期華人華工聚集人數最高時達5萬多人,在這荒漠酷熱,人煙稀少的邊境開發工程中充當苦役並自謀生計。一處名叫「EL CHINERO」的山崗,就是由於當時從三藩市進入墨西哥後途中迷路而渴死在這個上崗的百多名華人而得。先僑們用慘痛的代價和辛勤的血汗拼寫出一段段墨西哥北部邊陲開拓史上驚天地,泣鬼神悲壯的華人章節。

  墨西哥下加州早期農商社會起步發展離不開華僑華人克苦耐勞的拼搏和奉獻!(據墨官方所估計,每10公頃處女地的開墾就付出了一個華人的生命。)

  1918年的蒂華納小鎮已聚居有40名華僑及其家眷。在當時各地相繼成立華僑社團之風影響下,成立了由吳盛享(1879年10月29日出生於廣東中山,1926年7月18日仙逝在蒂華納)為首屆主席的華人團體會。蒂華納華僑團體的成立,標誌著華人社會邁向成熟階段重要的開始。由於成立時各鄉籍參加人數比例平均,其成立伊始,就以有別於同期和後期所有僑組團織強調宗親色彩濃厚的特色而迄立百載。華僑團體會的成立,順應了來自故鄉僑胞聯誼互助的需求,舒緩了異域謀生遊子的思鄉情愁和心靈孤苦,每逢親朋好友間的集會、生日婚娶的喜慶、聯合郊遊等都可以成為僑界生活中的大事。

  由於美國國會於1882年通過歧視華工法案以及鐵路工程完成,在美國本已選擇無多的華工深受困擾而部分走避墨西哥,使得從美國南下抵墨的華人逐漸增多,加上由美資公司主導為躲避從中國帶來的華工直接進入美國時受到的管制而繞道墨西哥,然後轉往美國(首開華人集體從墨西哥偷渡美國的範例)途中滯留的部分華人,不少成為外資公司或地主(從1904年起,逐步由先種後霸到先租後占的方式而擁有超過50%下加州農地面積使用權而開發的)農場中的主力軍。

  遭遇1920年至1921年第一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後,墨政府採取以外資外商來穩定和發展邊疆地區的政策,使華僑華人社會得以在亦農亦商的同時,自身得以同步發展。直到1921年後墨西哥移民局才成立,始有各種種不利華工移民的制約措施,但在邊境地區實施過程中難以實行。與此同時,因美國先後通過對其西北地區禁嫖、禁酒、禁毒法案而受影響的行業大舉遷移墨美邊境地區。因此,蒂華納華僑華人的經濟獲得較快發展。善用機緣,巧借地利的華人商貿活動,同樣帶旺了墨美邊界兩地的經濟互動,在服務行業中迅速成為行業先鋒。隨著華人工商業興旺發展,華人團體會於1928年改名為華人工商會,林乃英任主席。擁有一百多成員的華人工商會及時順應華人工商業和社會繁榮發展的需要,奠定了華僑華人在蒂華納經濟特區開發初期的特殊貢獻和地位。

  華人政治地位與其經濟成就相比顯得脆弱得多。1929年至1933年,發生了資本主義第二次全球經濟危機,蒂華納華人經濟和社會因政情大局隨之遭受到嚴重波及和衝擊。墨國政經架構不良,社會變革動蕩,勞資矛盾衝突,土地財富不均等深層次問題得不到舒解,逐強行採取短視和排外性的政策措施,並殃及華人社區和商號,華人立業謀生更加舉步維艱。下加州華人社區因恩塞納達市排華黨事件遭受衝擊的1934年間,旅蒂的大量華人先後遷避美國或返回中國。

  為保僑界平安,華人工商會多方奔走,聯合各城市華人社團舉行緊急會議,商討對策,統一行動,籌措資金。他們派出代表出錢安撫工會,通過名律師向地方政府陳情,與排華勢力周旋,助捐公益,數計並施。幸獲美國邊界移民局承諾,如墨西哥下加州反華情勢進一步惡化時,蒂華納華僑華人與墨西卡利和恩塞納達的華僑一樣可暫時躲避到美國境內指定地點。經中國外交官和對華友好的蒂華納市長從中斡旋,與其它外資外商所收到的衝擊和損失相比較,蒂華納華人商號和社區所受的損失得以減至最低,華人工商會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維護僑胞利益的職能。但在國家積弱情勢下旅墨華僑華人所遭受的屈辱是令人刻骨銘心的。

  1933年,華僑工商會被迫恢復「華僑團體會」名稱。蒂華納短暫的華人工商盛況史實,留給現代人們無限的反思空間。華人社會重經濟,輕政治之失衡在社會動蕩時所付出的代價值得新僑深思,嗣後,華人社會進入漫長的蕭條和低調谷期。同時,華僑各自也在逆境中自謀出路,自強不息。

老僑:為掙脫命運而異國追夢——不問路在何方,寄望立業成家

  文化素質不高的老僑在歷經動蕩歲月衝擊,無助失措之後,以「適者生存,居權為先,勤儉至上」為準則,懷著出國謀生,接濟家人的純樸願望而漂流他鄉,踏上一條蒼桑無盡的不歸之路。

  在當時以男性為主體的華人群體中,有不少單身或在國內已有家屬的男性有著比別人多了一重婚姻加性生活的困窘外,苦於身份和自保的考量,為儘早掙脫逆境和適應身份的轉變,不少人只能選擇與本地女子通婚或成家,能討華人女子為妻者,巳屬華僑圈中「非富則貴」勝超常人者。經過數代的繁衍,蒂華納地區像墨西哥其它地區一樣,在不同時期湧現了一個人數眾多的華裔群體。

  鮮為人知的華裔形成過程和現狀,背後隱含著多少「異類」的心酸和孤寂。因為,對主流社會而言,他們從本來就屬於少數民族的華僑群體,變成血統混合種族,在較其他大多數的墨西哥民族中,可謂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群體。至今,這個群體的脈絡缺失嚴重,有待整理。

  雖然在墨華裔整體形象既散又弱,讓人難以言狀,但同樣蘊藏著一些喜人的光亮身影和成功故事。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可首推現任墨西哥駐華大使,祖籍廣東中山的李子文。他和他的家族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近年,在數量眾多的華裔中不少人獲得了驕人專業的職稱和社會的地位,活出了各自的風采,不少華裔精英的成功範例,折射出中華民族優秀血統基因獨特的無限生命力,越來越成為了不少墨西哥人羨慕和心宜的榜樣。

  然而,伴隨著華人社會遭受到的不公和輕蔑並沒有抑制住華人社團的自我訴求。1936年華僑團體會正式向當時國民黨政府僑務委員會申請立案,按四邑鄉音而譯成的「酒灣拿華僑協會」被僑務委員會定名。首任理事長乃林乃英先生,中文秘書梁經祥,西文秘書林錦霖。

  1938年,祖國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蹂躪。在決定民族存亡的關鍵時期,華僑協會一改以往只注重僑胞,社團內部事務的做法,將支持祖國抗戰,挽救民族危亡為工作重點。一個以「華僑救國後援會」名義,跨黨派,跨地區社團的組織在華僑協會鼎力協助下在蒂華納成立。僅在蒂華納市,「華僑救國後援會」陳松添主席和財政梁和先生等就籌募和捐集到十幾萬墨幣,充分顯示出華僑協會的組織能力和高漲的愛國熱情。而這一年正是深受資本主義第三次經濟危機嚴重影響的一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期間,我華僑華人獲得墨西哥朝野關注和友好的轉變是在1941年「12.7」日本偷襲珍珠港和美、英、荷在太平洋的各個屬地後,遭到包括中、墨在內的同盟國向日、德、意宣戰的時候開始。美國急需戰爭物資和後勤保障,使蒂華納地區又一次顯露出它特有的經濟發展活力,華人各行業均得沾益。借緊靠聖迭戈軍港之便,蒂華納消費型和周末旅遊型的服務性行業商機發展。善於經營的華人選擇棄農從商的致富之路。蒂華納的華商逐步並最終一邊倒地轉向優勢獨具的中餐館業,並且發展成一枝獨秀的文化產業。既有效地推廣和根植了中餐文化,更使之成為本地區民眾和旅客賴以為食、食中盡歡之喜慶聚會的生活文化。

  華僑協會更順勢開展工作。每逢元旦、春節、青年節、國慶節、總統壽辰等節日均舉行慶祝、聚會活動。間或放映國產片助興。清明拜祭先人儀式更是倍受重視。當有來自國內的各種團組到訪,必先通知僑胞,熱情接待,以盡地主之誼。在公益事業方面,經林乃英、吳盛享等僑領發起,僑胞向蒂華納市出資捐建了一座涼亭,設在市政公園內。匾額上寫有中文「華僑協會」及西文「COLONIA CHINA」,深得各方好評。此舉亦顯示出我國民外交的作用和力量。

  華文教育是華僑協會的一項重要工作。由於地處墨美邊境,師資變動多,學生流動性大,造成華僑小學辦學屢有停頓。1941年8月24日華僑協會發起成立了由華僑協會、國民黨分部、致公堂、聯勝堂及學生家長組成的第一屆華僑小學校董會。首任校長兼教員為梁經祥先生,首批小學生30多名。

  在華僑協會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華僑小學秉承有教無類的辦學原則,令所有曾受過中文教育的華人子弟無不引以為傲,特別是華裔子弟。但是,在蒂華納海外華文教育的前景,難以單一依靠華僑協會力量,而應強調動員全社會,特別是需要國內僑辦部門等多方支持,配合。華文教育要想持之以恆,取得成功,沒有經濟實力和社會支持做後盾,將難以為繼。

  1945年抗戰勝利,全僑除舉行熱烈慶祝活動外,更成立了由13名委員組成的「華人建國儲蓄委員會」,主任委員為林乃英先生。

  以組織形式加強僑界的凝聚力是華僑協會的重要的工作。為謀求僑胞福祉,經過(1949年至1953年)四年的不懈努力,經僑領們發起,包括其它社團及地區的僑胞合捐籌款方式,成立以馬文業先生等39人組成的華僑協會暨華僑小學禮堂籌建委員會,分工合作,分兩期工程,終於在1953年先後完成佔地680平方面積,兩層樓禮堂200平方實建面積的整體大樓和後樓擴建工程,作為華僑協會會址。在1951年首期工程竣工時,隆重的慶祝酒會活動,更是中西嘉賓雲集,盛況空前。自此,結束了華僑協會沒有固定舉辦活動場所的歷史,成為華僑協會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從50年代至60年代間,墨西哥對華人的入境管理時松時緊,一批成為日後華僑協會中流砥柱的華僑青年來到蒂華納,像曾建華、余卓梧、胡荊璞、容維雄等。1953年4月8日以國民黨黨員為主導的華僑協會通過全體加入「華僑救國聯合會」的決議。

  在華僑協會在成立35周年之後,蒂華納市組建工作於1953年開始,經過9年時間,1964年正式定名。

  70年代至80年代間,以合法方式,先後從香港、廣東及一些持委內瑞拉身份的華人共百多人抵達蒂華納,其中不乏對日後華僑協會的發展和革新帶來活力的青年,如梁權暖、梁石獅、黃沃沛等。

  由於中美對抗時間長達20年,特殊的國情,造成了海外華僑華人有別於其它外國僑團的特有僑情。鮮有人知眾多墨愛國華僑在艱難困境中,為宣傳新中國建設成就,推動中墨建交而默默奉獻和作出犧牲的事迹。1971年聯合國大會上,墨西哥投票贊成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墨西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海外愛國華僑歷史和華僑協會的使命也隨之發生變化。

  以曾建華(1924年6月8日出生於墨西哥的索諾拉州,1999年9月13日歿於美國聖迭戈。)為代表的老一輩愛國華僑,顧全大局,以其廣闊心胸、大公無私的品德,畢其生而為華僑協會的團結穩定和健康轉型,鞠躬盡瘁,奉獻良多。頗具傳奇式的履歷使其成為一代老僑領的楷模。

新僑:為改造命運而他鄉圓夢——探問路在何方,務求功成業就!

  60年代,蒂華納已出現「加工業」經濟開發區。70年代墨西哥靠舉借外債實現了「石油」繁榮,但導致了1982年的債務危機。1986年加入關貿總協定,1987年至1995年推行改革開放措施,先後頒布和修訂外資法,積極鼓勵外商來墨投資。1994年1月1日正式加入,墨、美、加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

  1972年2月14日墨中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華僑協會對協會章程進行了多次修改。直至1998年5月,華僑協會立場鮮明地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每一次的修改工作,不但傾注了僑領們的集體智慧並代表了全體華僑華人的利益和心聲,更標誌著華僑協會逐步邁向新的政治成熟,華人社會也隨著新僑人數的逐步增多而不斷發展。

  1985年8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蒂華納總領館正式開館。各地區僑團、商號和華僑華人送上祝賀屏風,匾額和登報致慶。華僑協會贈送的匾詞是:「彰國光僑」。總領館的設立,有力地推動了華僑協會的工作,華僑協會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影響大大提高,有效地維護和保障了華僑華人的合法權益。華僑協會一向支持總領館的工作,與之保持著密切的關係。1995年8月15日,華僑協會舉辦熱烈慶祝總領事館建館十周年活動,成功地舉行了建館十周年圖片展覽,收到很好的效果。每逢元旦、春節、清明節、「三.八」婦女節、中秋節和國慶節等傳統節日和重大紀念日,華僑協會比舉行隆重慶祝活動。

  蒂華納華僑協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蒂華納總領館的悉心指導和幫助下開展工作,成績顯著。歷任老總分別是:彭耀明(1985年5月至1989年6月);張鴻照(1990年至1994年2月);麥國彥(1994年3月至1997年3月);王格武(1997年9月至2000年1月);李仲良(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和孫鶴(2003年6月至今)。

  1901年和1994年,祖國華南地區兩次遭受特大水災,華僑協會立即行動起來,以僑領帶頭髮起捐款支援災區的愛國行動,分別籌捐到十萬多美元和一萬七千多美元救災款。

  1994年是華僑協會發揮歷史作用的重要年頭,在使館和總領館的大力幫助下,為華僑華人妥善解決和辦理了四件意義深遠的大事:

  (1)解決了下加州積壓數年未決的過千位僑胞家屬合法居留問題。

  (2)經中國駐墨使館和駐蒂華納總領事館的多年努力,墨西哥政府從人道主義出發,接納160多名華僑家屬和未成年子女來下加州團聚。在同事獲得居留權的基礎上,一次性實現了三百多戶華僑華人家屬團聚和勞工移民的計劃。

  (3)歷來僑胞每年一度的居留證件延期和更換手續均需通過地方移民分局送交墨西哥城國家移民局辦理,費時費事。通過多方溝通與協商,獲准下加州全部擁有長(FM-2)、短(FM-3)期居留權的華僑延期和更換手續改為到本市移民分局辦理,並批准可由華僑協會集中代辦,從而大大減輕了墨西哥移民局的工作量,僑胞和華人深受其益。

  (4)經過數次積極及州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協商,全面解決了華人商號的售酒牌照問題。由於節日眾多,墨民間有無酒不歡的習俗,酒牌的解決,使華人餐飲業更加生意興旺。

  這四件大事的圓滿解決,為蒂華納華僑華人和華僑協會得以迅速壯大和興旺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整個過程頗費周折,其艱辛和曲折費筆墨所能形容。因墨西哥在法律上不是移民國家,所以對外國人移民墨西哥採取限制措施,對中國人的限制更為嚴格。墨「居民總法」曾明文規定嚴格限制移民的國家之一。華僑協會梁權暖主席為上述四大問題的成功解決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居功至偉。

  1941年7月14日出生廣東恩平的僑領梁石獅不論在仼職華僑協會主席期間或前後,長期熱心僑務公益,敬老護幼,為家鄉建設和僑社安寧付出了辛勤的捐奉,成為《世界華人華僑百科傳書》介紹的人物。

  蒂華納華人社會從1994年起憑藉本地區近十年經濟長足發展,保持了中低速發展勢頭。2000年以來,以多種靈活合法手續而涌至蒂華納的新僑和家眷,令華僑協會籌備八年多的新橋人口統計計劃更以實施。蒂華納華僑協會今天已發展成為三千多使用中文語言的華僑華人家屬組成的華僑協會,更是會務繁忙,一片興旺。一場全僑慶祝國慶、歡度中秋聯歡晚會就有逾500多華人出席。一場春節大型聯歡晚會就有近1500華人參加,且每年人數都在增加。

  華僑協會在歷史長河中留下默默耕耘的足跡,為致力於協會的自身發展與影響力,加強華人兄弟社團間的團結,竭誠儘力為僑胞謀福祉,為僑胞排憂難解等而開展各種有益的社區活動,在平凡中顯非凡。

  不管在任何時期還是身處順逆階段,貫穿華僑華人的內心深處仍然是那濃濃割捨不掉的「故國情懷」,目睹蒂華納4大老僑聚葬的大片墓地,近千座華文墓碑上的碑文,反映出其家人對逝者的的哀思和忠實地銘刻著宗親族氏的關係,更多的豎牌是選擇面向太平洋彼岸故土方向默立的墓碑,彷彿在沉默中向世人傾訴著深埋歷史長河中那種種的悲歡和各自的歸宿,令拜祭者深受感染。

  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型,時刻都在挑戰和促動著傳統觀念的不斷轉變。華僑協會在自守傳統,自我轉型、自探改革中,自有一番保守與改良的碰撞和反覆,是一個新與舊、革新與保守的爭抗和妥協的過程,而僑胞的整體素質往往反映並決定著領導層的水平與特性,而領導層的綜合水平反過來又影響並決定著協會的功能與價值。經數代僑領們及無數僑胞們的共同努力,華僑協會逐漸發展成為墨西哥下加州四大僑團中最具影響力的僑團(蒂華納華僑協會、墨西卡利中華會館、恩塞納達華僑團體會和下加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本屆(第63屆,從2000年至2002年兩年一屆)蒂華納華僑協會沿用理事會、監事會制。屬全僑性群眾團體性質。本理事會成員15人,監事會成員9人組成。理監事會成員按章程全僑直選產生,按最高得票數順序產生。正副主席由當選的理事會成員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主席根據理事會成員各人專長任命具體職務。正副監事長由當選的監事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主席任期兩年,不得連任。

  華僑協會人員分工。主席:梁權暖;副主席:黃沃沛;秘書長:劉可偉;總務主任:鄭持好;副總務主任:劉煥華;財務主任:胡杏光;副財務主任:曾仲儀;文教主任:馬惠光;副文教主任:梁業權;核數:甄達榮;副核數:黎九奴。理事:余尚堅,高慕玲。監事長:梁九榮;副監事長:司徒錦泉;監事秘書:鄭均球;副監事秘書:梁超洪。監事:黎煥強,梁錫橋,鄭添龍,黃景疇,伍崇山。後補監事:梁活輝,龔沃華。華僑協會另聘中文秘書、西文秘書和庶務員負責協會具體業務。

  華僑協會附設華僑小學,由文教主任兼任小學校長。曾任蒂華納小學校長和教員名單如下:(1941年至1996年)梁經祥、梁文苑、伍族和、朱珍昌、陳伯康、黃少若、關桐、陳志凌、揚子超、余玉容(女)、劉可偉、林凌(女)。

  華僑協會下設婦女會,成立於1977年1月14日。現由30多名全僑婦女骨幹組成。曾任婦女會主席名單如下:馬珍秀、徐許美蘭、高慕玲和張建華。

  華僑協會音樂武術組,成立於1993年2月。歷任組長:馬惠光、伍崇山。現有60多名專業和業餘愛好人士組成。

  2002年3月,華僑協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討論決定,全體通過成立蒂華納華僑協會青年部組織章程(草案)。首任青年部部長:劉可偉;副部長:馬惠光。秘書:梁翰清。

  凡屬本埠的男女華僑或華裔,年滿18歲以上,經向協會登記並繳納登記費及年費者,(凡年滿60歲以上者,免繳會員費)便可以成為華僑協會會員。協會經費來源:(一)會員會費。(二)商號會費。(三)僑胞及商號捐助。(四)協會樓業收益。

  蒂華納華僑協會的宗旨是:(一)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二)加強僑社團結,維護僑社安定,共謀僑胞福利。(三)推動中墨邦交,促進中墨兩國人民和政府間的友誼,促進中墨兩國的經濟,文化合作交流。(四)積極與當地政府和人民合作。發動僑胞積极參与和支持當地有關慈善、救災、濟貧等社會活動。

  華僑協會地址:CALLE PRIMERA NO:8050 TIJUANA B.C,MEXICO。

  蒂華納華僑協會歷屆理事長名單如下:理事長任期每年一屆制。(1918年至1998年)吳盛享、林乃英、馬瑞超、馬文業、黃群勝、曾健華、劉槐、梁快、徐國卿、胡荊璞、容維雄、梁石獅、梁權暖。

  蒂華納華僑協會歷屆主席名單如下:主席任期兩年一屆制。(1999年至2003年)梁權暖、黃沃沛。

  第63屆華僑協會理、監事會領導成員的組成,已由過去輩分相近,履歷相似,興趣相投組合的理、監事會成員轉變為由文化、背景、閱歷、經濟、追求等方面,呈現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多樣的組合。每月一次理、監事例會出席的領導成員,就帶著各自不同的身份(中國、墨西哥、美國、委內瑞拉等)出席,嚴如一次小型聯合國會議。

  經過千錘百鍊的華僑協會,以其獨有的頑強生命力,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煥發出新的光彩。一個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意識形態、不分黨派社團、不分地域的「墨西哥下加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是緊繼柏林、華盛頓、巴拿馬之後,由梁權暖、劉可偉、歐陽民、黃主佑四人發起並於2001年3月26日在蒂華納市舉行隆重成立大會。主席梁權暖,副主席歐陽民,秘書長劉可偉。大會通過的章程得宣言立場鮮明地指出,本促統會是由贊成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人士和團體自發組成的民間團體,宗旨是聯合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華僑華人、各界中西人士和團體,推動有關兩岸和平統一大會的各種交流,增進兩岸人民的了解和互信,反對台獨,宣誓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作出貢獻。正義的倡議立即獲得所有華人社團和僑胞們的熱烈響應和踴躍參加,大會收到中國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中國國務院僑辦、中華全國僑聯以及世界各地的40多個和統會及華人華僑社團發來賀電,賀函及由本地各華人商號和個人共捐獻70多個鮮花籃,齊表反「獨」促統的意志。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李祖沛、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外事司副司長熊昌良、中國駐墨大使館參贊霍洪海、駐蒂華納總領事李仲良分別發言賀詞。大會秘書長劉可偉即場宣讀大會宣言,與會的美國聖地亞哥僑界代表,人數之多前所未有。《僑報》、《華美時報》、《世界日報》、《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均對此次大會作了及時大篇幅報道。

  華僑協會在整個過程中更是鼎力相助,全程參與,全會加入。隨即成功出版的《墨國僑訊》期刊,社長由梁權暖和歐陽民擔綱,主編劉可偉。《墨國僑訊》如今不但成為人相爭閱的墨西哥華文刊物,而且成為國外內涉僑部門傳閱的刋物。期刊隨後在「9.11」、「海灣戰事」、「非典」時期及反獨促統和兩岸動態等事件的報道、評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自覺連接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工作,是墨西哥下加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自始至今履行的職責。

  華僑協會力求與社會發展同步,地處環境錯綜複雜的邊境特區,因政治、經濟、治安及各種利益的較量和磨擦而發生驚聞全球的惡性案件屢有發生,陸續不斷有華人以先抵墨西哥,後轉往美國的蒂華納通道更是公開的秘密。各種傳統的是非標準,在這裡無不受到新的校閱和調整。

  夾雜在多種文化固有的糟粕與精髓相互交匯中的百年社團,故國遺風,獨善其身,而譽滿一方。但在光輝的背後,也有難以讓人自滿和驕傲的一面。長期以來靠僑領牽頭眾僑集捐的方式來維繫的非謀利性群眾組織華僑協會,自有局外人難以體察的艱難。萬難中首推財政羞澀,使之錯失了多少次讓華僑協會可以成就更為輝煌業績的機遇,中斷了多年特困老僑的救濟待遇至今未能恢復,華僑小學停辦數年。加上長年不斷地為華僑及家屬協辦身份續期等作業費用和各類與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的交往應酬,接待各種因公、因商、因政、因僑等迎來送往等看得見得開支,新老僑賴以幫助和服務的華僑協會,為已具備華人社會中大小事務仲裁權威的聲望而付出服務與行政等等決難所免的開支,讓財政收入方面顯露出長時間的沉重和蹣跚。如何將華僑協會能確保在華僑心目中生活十大要素(至親同鄉、移民官員、私人醫生、商號會計、移民律師、商業夥伴、知已良朋、修車師傅、娛樂知音,警察朋友。)的位置之首,實在有待華僑協會財政收入增加的需要。華僑協會所作出的社會貢獻和具有的社會影響,及正在快速發展的規模與現有財政架構遠不相符。要想老號煥新姿,首先需要思維方式的改變。耽誤了的歲月,延誤了的事情無不煎熬著數任華僑協會理、監事領導成員的心。節源是根,開源為本。

  如今是講求經濟效益,追求價值觀念的時代,自然賦予華僑協會更為廣泛「成功意義」上的新內函。多邊外交時代的來臨,提供了廣泛合作和開源的機遇。

  蒂華納地區的經濟因受美國今年經濟的拖累而陷入百業緩滯的景況,華人首要餐館行業營業額普遍下降20-30%。在逆境之際,自有主見的新僑一代不畏風險,勇往直前。家庭式小餐館處處湧現。300多間大小華人餐館遍布480平方公裡面積的蒂華納市各街道社區。可容350食客座位以上的酒家有近20間。價廉味美的中餐,讓墨西哥第四大城市130多萬人口蒂華納市墨西哥人和外國人深受其惠。各顯神韻的大小中文商業招牌與緊臨本市而立長達3千多公里,2米多高的墨美邊界分隔高牆構成了旅遊名城蒂華納同具特色的亮麗風景線。

  華人在涉足旅遊、金融、房地產、醫藥衛生、國貨、工藝品、旅館、雜貨、五金、進出口、制衣、鞋店、百貨、保險、電子、木器廠等行業漸成氣候。華僑華人的經濟狀況在當地處中等偏上水平,基本安居樂業。並在蒂華納和美國的聖迭戈等地之間不斷拓展生存空間,已尊嚴地融入當地社會。華僑協會的百年老字號更是主流社會廣為稱頌的著名僑社。出於經濟、福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原因,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華人多在美國置購房產,他們白天在墨西哥做生意,晚上返回美國居住。這個被墨美經濟專家譽為「世界上最活躍的邊境城市」和「旅客來往最頻繁的城市」有著屬於華人華僑展拓才華的空間。

  在與時俱進的時代,新老華僑身上共同成長的經歷和背景文化不盡相同。老僑們基本上吃苦長大,在艱苦環境中奮鬥,新僑們有相當部分人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長大的,在比老僑優越的環境中,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社會。新僑在開放交流中成長,老僑多處相對他們生活封閉的環境,各自面臨的任務和目標不一樣,追求的重點和價值觀亦不相同。過去是求生存、逐自立為主,現在是為立業、謀發展為首。不管怎樣,從旅墨華僑華人成長的過往與當今來看,都有共性的一面,就是要有執著的追求,要有頑強的毅力,要有奮鬥的動力,要有創業的本領。許多東西是並不是在書本上找到的,而是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的。

  新僑們表達政治熱情和政治責任感的形式不同,但為振興家業,報效祖國的本質與老僑們如出一轍。

  如何探討華僑協會在今後不斷壯大發展的新路子,謀求政經效益的同步成功,真真正正地實現把華人華僑從成功的經濟地位邁向對應的社會地位,最終,擁有相應的政治地位,不但攸關華僑協會將如何塑造正在形成的歷史,更是考驗和衡量華僑協會能否發展成熟的一個重要標準和永恆的課題。(完)

  註:本文特向所有為華僑協會的守護和發展作出過貢獻的無名義士,並為本文成稿提供過指導和幫助的無數摯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誠的感謝!

墨西哥蒂華納華僑協會 秘書長:劉可偉 2003年9月24日草稿

推薦閱讀:

日本最大黑幫,傳說中的山口組
荊楚傳說之漢東霸主楚武王
星宿的傳說
2016部編版:七上第3課《遠古的傳說》
《月下老人和同心鎖的傳說》

TAG:傳說 | 協會 | 華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