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聽《人文茶席》(七)基礎茶席

我相信,

藏在茶中的我是一個自由的靈魂,

可以飛翔,充滿靈性,

知曉自己的過去未來及當下。

——《人文茶席》王迎新

點擊聆聽

基礎茶席 來自人文茶道 20:38

茶席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從人體工程學、實用的科學性來說最基礎的一個構成模式。在掌握茶席布局的規律之後,茶人可以結合自己胡行茶習慣、茶席設計思路做相應的調整。

茶席的上所有器物的存在都是為茶和事茶而設置的。所以物件的擺放一定是根據事茶人的操作習慣和經驗來布局。這裡的「茶席基本布局圖」是讓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席之間的器物各安其所、各司其職。

爐具


爐具是事茶的基礎茶器之一。古代茶事中是使用風爐來煮水。風爐有用泥制也有銅、鐵金屬鑄造的。明末文震亨《長物志》里稱:茶爐湯瓶「有姜鑄銅饕餮獸面火爐及純素者,有銅鑄如鼎彝者,皆可用」。說的就是用銅鑄帶有饕餮紋樣的火爐。泥制風爐的泥料和型制與各地的風土民情,吃茶習慣有關。江西一帶是白泥爐,潮汕地區是紅泥小爐,雲南少數民族茶區有鑄鐵小爐,都是以明火煮水的爐具。古人所謂「活火煮活泉」指的是用有焰無煙的炭來煮取自流動的山泉水或江水。

現代較常見的為光波爐、電磁爐、酒精燈及電爐,方便快捷,但因熱源不同,加熱方式不同,對水質也有不同的影響。明朱權《茶譜》說「用炭之有焰者,謂之活火。當使湯無妄沸。初如魚眼散布,中如泉涌連珠,終則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古人之所以講究水的沸騰程度,是為了取其最佳的狀態下來泡茶。我們今天用現代的爐具。也一樣可以通過觀察水升溫的快慢、沸騰的程度來掌握水溫。

炭品


橄欖炭(及棗核炭)

潮州有茶房四寶;「玉書碨」、「紅泥炭爐」、「孟臣罐」、「若琛甌」,其「紅泥炭爐」中用的就是「橄欖核炭」。橄欖核炭取烏欖剝肉去仁,核入窯室燒,燒制後色澤瑩黑烏潤。燃燒後火力舒緩有致,隱隱有「炭香」,但製作複雜,據說五斤橄欖核可燒得一斤橄欖核炭。一橄欖炭煎水,水活而有靈氣,適宜沖瀹岩茶、單叢、普洱老生茶。

菊花炭等高溫炭

選用密度高的木材如橡木、柞木等,經過高溫燒制的高溫炭,炭化溫度在1000度以上,固定碳含量在85%以上。外觀帶有金屬光澤,輕敲聲音清脆,點燃後燃燒時間較長,沒有煙氣或雜味。可以作為橄欖炭的底炭或直接使用。

炭宜凈

用來煮水瀹茶的炭品講究乾燥、乾淨。

沾染污穢的炭、木柴或腐爛的木材不宜用做燃料,受潮的木炭不宜點燃,還會有很大的煙。許次紓《茶疏》說:「火必以堅木炭為上,然木性未盡,沿有餘煙,煙氣入湯,湯必無用,故先燒令紅,去其餘煙,兼取性力猛熾,水乃易沸。」陸羽《茶經·五之煮》也說,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勁薪。」

炭爐上什麼時候坐壺

炭火初燃時間,未免有柴火的煙氣,此時尚不能把燒水壺坐上去。須得等煙氣消散,才正式開始煮水。同時為保持火溫,可用扇子輕扇。「爐火通紅,茶銚始上,扇法的輕重徐疾,亦得有板有眼。」溫庭筠《採茶錄》說:「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火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始則魚目散布,微微有聲。中則四邊泉涌,累累連珠。終由騰波鼓浪,水氣全消,謂之老湯。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

司爐侶


火鉗組

用炭爐生火需要幾樣輔助的工具,在潮州功夫茶的體系里有一整套家什;銅火鉗、炭錘、火箸、灰鏟,均為銅鑄,火鉗、灰鏟、錘身上還會刻些花鳥動物圖案,火箸頭有的做鳳頭造型,

兩箸間以細銅鏈子相連接,這套工具用在明火炭爐上非常實用,而且一般尺寸在20公分內,顯得文氣且便以攜帶。

紙扇

紙扇是驅走柴、炭之煙的法寶,橄欖炭、龍眼木炭、棗核炭、栗炭的煙很小,但可助火力迅猛,壺中之水沸開。有的時候,一隻可以用充電寶做電源的小電扇也可以用來生火驅煙,雖然沒有紙扇雅氣,但勝在實用勝里,特別是做戶外茶會時,用電扇可以很迅速地生起火來。

煮水器

煮水的器皿可以根據不同地域的海拔、氣壓條件來選擇;也可以根據需要衝泡的茶品來挑選。

海拔較高的地區,因為水的沸點底,需要選用降溫慢的壺來煮水,並且可適當提高水溫。在茶席中,爐具和燒水壺一般是陳列於席主的右側位置。也可以根據席主的使用習慣決定位置。日式的鐵壺是一度大家很喜歡的,但有的壺因自身較重,盛水後份量不輕,對於注水時有一定影響。輕巧的銀壺和傳統的砂銚煮出的水輕而活,亦是事茶的方便之器。

茶盞


茶盞在唐以前已有,《博雅》里稱為「盞杯子。」宋時「茶杯」之名開始出現。陸遊詩里就有「藤杖有時緣石瞪,風爐隨處置茶杯。」

茶盞是連接飲者和主泡者最為直接的媒介。一盞茶湯里包涵了席主的用心之處。多日的準備,擇茶、擇水、擇火,一切的準備只是為了一盞完美的茶湯。這茶湯,就要通過茶盞來傳遞,來搭建起通往彼此心曲的橋樑。在茶席中,茶盞的地位僅次於主泡器,選一組合適的茶盞才能夠把你的茶湯作品完整、完美地傳遞給他人。

壺承


在採用干泡法的茶席中,放在主泡器下面承接水滴的器物。可以是陶瓷質地的園盤、方盤,也可以是木質或金屬質地。在具有實際功能的同時還要起到烘托主泡器的作用。

蓋置


在紫砂壺或者蓋碗注水時、換茶葉用來安放壺蓋、碗蓋的小器物。蓋置在席上只是個小配角,不過卻從細微處印襯出席主的用心。

茶壺蓋子、蓋碗蓋子在注水或者投茶葉的時候是要取下來的,直接放在席面上或者反口朝上都不太衛生,還有壺蓋從桌面滾落的隱患。一個竹製、陶制的專用蓋置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茶罐


茶席上的茶罐一般採用小型罐,容量可裝20——30克茶即可。一般以陶瓷、竹製、錫銀等金屬製成。席主需在茶會籌備中就將所要衝泡的茶葉撬散、稱好重量放入罐中,泡茶時只需要直接倒入茶則。

盞托


盞托是專門用來擱放茶盞的小托盤。托多呈圓形,中間有作為承托的凸起的托圈,即托口。瓷盞托始見於東晉,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唐以後隨著飲茶之風而盛行。盞托可以再奉茶時泡茶者的手指不直接接觸茶杯,令茶事更潔凈。

茶席上一般設5隻茶盞,稱為五人席。席主自用的可收納於旁,不計算入。茶盞的位置依據是席主分湯、客人取用方便來決定的。

茶則


古語稱:「則者,量也,准也,度也」顧名思義,茶則是用來度量投茶量的工具。不同的茶類,身骨輕重不一,我們可以根據經驗用茶則中茶葉的多少初步度量處茶葉的分量。

茶匙


以前通用的茶針近年來改為茶匙,避免了茶席上出現針型的尖銳感,可用來撥茶,又可用在換茶時用匙形部分來掏取葉底。如只有茶針,茶針的尖銳部分不能朝外,使用前後都要要針尖向內擺放。

水盂


在使用干泡法的茶席中,水盂是用來承接潤茶、溫杯的水和剩餘的茶水、茶葉葉底的器皿。干泡法免去了過多的淋壺過程,令席面乾爽整潔,節約用水。水盂的大小要根據所要衝泡的茶品來決定大小,質地、色澤也要根據主泡器和茶席的整體風格來決定。

茶巾


茶席上的茶巾色彩越不顯眼越好。一方好茶巾要具備低調、吸水的素質。茶者可以自己動手,縫製專用的純手工茶巾。

一個茶席上我們一般會備兩塊茶巾。一塊用來擦拭茶壺、勻杯、上的水跡,茶匙上的茶葉末子;一個用於更廣範圍的清潔,比如茶桌上的水滴。兩者的清潔對象不一樣,各司其職。

席布


席布在茶席中如同大地,承載著茶席色彩基調確定、烘托器皿,以及劃分事茶區域的功能,從較遠的角度看過看來,我們一定是先看到席布的色彩,所以主布或輔布的色調。席布的質地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若桌面是一塊紋理適茶的木面或石板,可以取消主席布。

席布的大小與質材一定是可以千變萬化的。絲、棉、麻、紙張、樹脂以及各種複合材料假如與你的茶席可以有一個有趣的呼應,不妨都做一點嘗試。2013年秋天,在雲南建水文廟的茶會中,為了暗喻廟堂之氣,用了明黃的絲織宋錦手縫了一方35*50公分長方型的席布,襯托柴燒壺上金飾的山子;2014年,峨眉山茶會,一塊小油畫板又方便又輕巧,和乳色的壺、雪白的棉花做了席,油畫板且不宜吸水,偶落的水珠也絲毫不礙事。杜邦紙、雲南手工紙也是經常用來茶席上做調劑的角色,宣紙和絹反而因為水痕明顯不適合做席布。以前有的茶人喜歡在棉布上彩繪花卉、人物或綉裝飾紋樣,單獨看是一件作品,其實茶具擺放上去一看,反而複雜了,不知道是茶具多餘還是圖案添足。所以,簡素的底席「布」可以不拘一個,但也同樣不能「用力過猛」。

圖文 王迎新《人文茶席》

領讀 敬賢

朗讀 蘇州廣播電視總台主持人 李潤龍

編輯 沛山 玉梅

設計 一水間視覺YISEE

後期 樂音石唱片

鳴謝 燕如初美學空間


推薦閱讀:

零基礎學習看面相,面相基礎學之五官
配有慢動作的華爾茲基礎舞步組合教學示範 來自米爾克&阿萊西亞
【律詩的基礎知識】
數碼攝影基礎知識

TAG:人文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