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曾往印度西藏學佛(基督教與凈土宗同源)

耶穌生平的空白。大家只知道,耶穌嬰兒生在馬槽,然後中年開始講道,但他的青年成長時期被長期掩蓋了。被梵蒂岡教廷掩蓋了兩千年。難道一個人的青少年成長時期、人一生最重要的思想成熟時期的二十年是可以忽略的嗎?值得我們客觀地深思。各國學者都做了客觀的實地考察的研究。但被梵蒂岡長期否認。歷代教皇說:別信他們!相信我!

眾所周知,除了具有精明的大腦,猶太人的傳統習俗(直到今天)是:自私自利、排外、狹隘、抱團、重利輕義、等級分明,而後來耶穌所宣揚的「無條件的愛」、感恩、寬容、平等、利他、無私等等,在猶太的文化傳統中找不到任何根基。彷彿憑空出現。難道不值得深思嗎?如果耶穌所宣揚的不是與猶太人的傳統大相徑庭,他也不會被視為如此危險而被處死。寧願赦免一個強盜也不赦免他!當時的猶太社會為何認為他如此危險?因為太不同了!因為他所宣揚與猶太傳統完全迥異。可以說句句話刺到了猶太人傳統的自私自利的痛處。

猶太人創造了銀行、經濟、刑法、高利貸。

耶穌創造了愛、感恩、平等、寬容、公益。

耶穌前半生去過印度西藏學過佛,——被羅馬天主教廷出於私心,出於維護私利的狹隘心胸,極力掩蓋兩千年的真實。


一、 虛雲老和尚與孫中山的對話

(節錄自馮馮著《空虛的雲》中冊,笫964頁。本書由台灣天華出版)

孫先生說:「我也覺得是這樣子!基督是主張博愛的,但是也有些基督徒違背了基督的本意,而去攻擊別教,而去發動動戰爭.這都是很不幸的!其實,我覺得基督教與佛教在教義上、精神上,原本是很接近的。基督主張博愛,不分種族;佛陀主張慈悲,有教無類。基督教人要愛仇敵,佛陀教人怨親平等。基督教人施予,佛陀教人布施。基督說天國就在心裡,佛陀教訓說法由心造。……我是沒有時間去下很多功夫研究,不過心裡想,基督教與佛教本來是同源的呢?所以,我很反對基督教人士對佛教徒的攻擊。」

虛雲說:「大總統對宗教有這樣深入研究與開明的見解,真是令人佩服!是的 ,佛教與基督教本是同源的,耶蘇基督十八歲以後,曾往印度研究佛教,可能曾與馬鳴菩薩弟子輩談過道。耶蘇在印度留學大約十年或十一二年,才經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去傳教濟世。」

孫先生驚訝道:「有這些事嗎?」

虛雲說:「基督首徒大彼得所寫的《水上門徒行傳》,有這樣的記載,可惜此一經本已被後來的教廷所禁了,以致並無流傳.」

孫先生說:「若有此書,倒是要研究研究的了!請問何處有此書呢?」

虛雲說:「我聽外國人說,此書仍有少數本子留存於教廷圖書館與大英圖書館等處.」

孫先生說:「下次我若往倫敦,可得好好找出來一讀了!這本書若再出世,相信對於兩教的團結合作必有很大的貢獻的!也就是對於世界和平也有貢獻啊!」

虛雲說:「可惜一千幾百年前的教廷心作自私,把此書禁掉.」

二、 虛雲老和尚與蔣介石的對話

(節錄自《空虛的雲》下冊,笫1472 頁)

蔣介石說:「虛老方才談及耶教與佛教之相同點,可否再多分別?」

虛雲說:「耶蘇教義與佛教凈土宗大致相同。耶蘇誕生於釋迦之後四百餘年,自無可能是凈土學自基督。阿育王在基督紀元前二七二至二二六年在位,大弘佛教,派遣正法大僧至敘利亞、埃及、馬其頓傳播佛教,已將佛教觀念播種於中東一帶。耶蘇自十二歲初次講道後的事迹,至耶蘇三十二歲正式在以色列傳道,其中二十年之事迹,《聖經新約》中全無記載,實無道理!西洋學者發現耶蘇大門徒聖彼得所著作的《水徒行述年紀》,載有耶蘇早年赴印度參學佛教之經過,以及後來經波斯、土耳其而返以色列傳道。此一記錄,據云當初原載於《聖經新約》,後彼羅馬教廷刪除。此一考證,似非厚誣!若此說成立,則更可證耶蘇可能受佛教之影響,得到《阿彌陀經》,歸國另創新教。」

或謂。基督教亦脫胎於凈土宗「阿彌陀經。」試觀耶穌身上搭衣。與佛相同。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耶氏亦說天國極樂。凈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譜。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間立功。上帝不許你到天國。凈宗二六時念佛名號。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禱上帝哀佑。至佛門有灌頂之法。耶氏亦有洗禮之儀。——觀此耶氏教義。與凈土宗趣。大致相同。而耶氏誕生於釋迦後千有餘年。當是曾受佛化。得阿彌陀經之授。歸而根據之。另行創教。似無疑義。且耶氏曾晦跡三年。當是赴印度參學。事雖無據。而跡其蛛絲馬跡。似非厚誣云云。其言良非向壁虛構。不過表面上看來。耶氏雖類似凈宗初機之持名念佛。實際則遠遜之。耶教著於他力。明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跡近勉強。持名念佛。則重他力自作相應。如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得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有因有果。故理事無礙。且耶教說永生。凈宗則雲往生凈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永生之生。以滅顯生。有生對待。終有滅時。無生之生。則本自無生。故無有滅。此所以稱為無量壽《阿彌陀譯名》也。

三、《耶穌在印度》

《耶穌在印度》一書,德國人所著,明確記錄耶穌在印度的史料及事迹。與虛雲老和尚所言可相互印證。

耶穌年輕時曾經因為逃婚而在印度學習過六年佛法,這個觀點將震撼整個基督教王國,這段故事已經拍成了電影「耶穌在印度」(Jesus in India).

四: 下面是維基百科中關於 耶穌與佛法的關係記載:

由於耶穌在12歲至32歲之間的事迹並沒有在任何經典中提及,因此引來了後人的猜測。有人指當時的耶穌與家人前往埃及避禍,但以新約全書內有關埃及的記載,似乎難以符合這個說法。有耶穌曾經到印度學佛一說,並拍攝了電影《水徒行紀》。根據這份由新世紀運動者Levi H. Dowling宣稱由靈視觀看阿卡西記錄的《水徒行紀》記載了耶穌在這段真空期間的事情,耶穌經由當時是羅馬帝國一部份的小亞細亞,然後路經安息王朝的波斯及剛剛統一的貴霜帝國,然後才抵達印度及西藏等佛教聖地,在那裡居住學習佛法約十年,才再經由波斯返抵以色列,然而卻有錯誤資訊將此書傳為由伯多祿所寫並被視為偽經的書。

到了2007年,又有一位德國的亞洲研究博士生Christian Lindtner出版了一本名為《Geheimnisse um Jesus Christus》的書。在書里,Lindtner比較了希臘文版本的四福音書與巴利文及梵文的佛經內容。他的研究結果是:四福音書其實透過了各種手段,諸如利用了希伯來字母代碼(gematria)的數值、雙關語及同音字等來把古老的佛經內容重新包裝。這個研究結果引起了正反雙方的激辯。

實地考察發現「耶穌曾到印度西藏學習佛法」的都是基督教徒,而不是佛教徒。佛教徒馮馮居士記載了這個歷史如下。

「馮馮:耶穌基督在印度西藏足跡的追尋 」

1. 1887年俄國作家兼旅行記者尼古拉斯.諾托維茨來到拉達克邦國的首府列赫(Leh)市郊二十五英里左右的一座佛教寺院,名叫希米斯(Himis),即『法戒寺』, 他費盡周折, 終於看到兩厚卷因年久而發黃的按西藏傳統的頌詩體寫成的經卷, 記載著伊薩(耶穌的異譯)在14 歲時, 耶穌十四歲父母為之聘婦,耶穌夜遁,參加商隊東行,到達印度師事婆羅門祭司學法六年,後來改學佛法六年。……然後六年間,他來往於王舍城,卡西 (Kasi)等各處佛教聖地,然後,他前往參拜佛陀誕生聖地卡彼拉瓦斯土(Kapilavastu),在彼處,他追隨佛教僧人六年之久,學習巴利文及研讀佛經。

然後,他遍游尼泊爾與喜瑪拉雅山,然後西返,他經過波斯,拜火教之地,( Earathustra)……

他的聲名已經遍傳遐邇。他返回本國以色列之時,年方二十九歲,他旋即開始向國人弘揚和平博愛之道……

伊薩在以色列被釘十字架殉教之後,大約三四年,乃有巴利文寫成之伊薩行狀文獻問世,乃系根據曾經接觸過伊薩之藏人、印人、商旅、及目擊伊薩被以色列人釘十字架者……等人之證言寫成。

2. 原籍印度的英人史彎米.阿喜達南達(Swami Abhedananda),阿氏於一九二一年七月,從舊金山乘船往印度,一九二二年,年已五十六歲的阿氏,率領一批學者,專程前往西藏法戒寺,探查伊薩傳說一案。阿氏文章敘述同行眾人均平安到達法戒寺,阿氏詢問該寺主持及各主要喇嘛有關俄人諾氏之故事是否屬實,阿氏日記這樣寫:『余從彼等獲得答案,諾氏故事全部屬實!』阿氏獲准請譯員將伊薩經譯為英文,列入他著作內一併出版,後來經學者鑒定,大意均相近諾氏一晝所載伊薩的經譯文。

3. 俄人,名為尼古拉斯.羅厄烈冶(Nicholas Roerich),羅氏夫婦與一子佐治及六位友人,一共九人,組成探險團,於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八年間,遍游西藏、新疆、喀瑪崑崙山脈、喜瑪拉雅山、阿爾泰山、戈壁沙漠、甘肅、克什米爾、拉達克、潘閘、錫金……等各地,並專程去列城法戒寺查詢伊薩經卷,一路考察民俗,做筆記,羅教授將旅遊見聞寫成很多本書,羅教授的『亞洲心臟地帶』書中說:『在殊零那格(SRINAGAR——注西巴基斯坦接近拉達克邊境之城) ,我們就初次聽到耶穌基督曾來過該地的傳說,稍後,我們發現這種傳說多麼廣泛流傳於印度,拉達克邦國,乃至中央亞細亞,都傳說耶穌失蹤年代就是來了此等地帶。』

羅氏說:『伊薩活佛的傳說,流行於克什米爾,拉達克,蒙古和新疆,佛教喇嘛很多都知道此一傳說,各說大同小異,共同點就是:耶穌的失蹤年代就是來了印藏極亞地區。』羅氏在法戒寺黑暗角落找到了『伊薩經卷』,他的長子佐治精通藏文,又有藏僧洛氏同行,因此可以直接從經卷翻譯,無需依賴譯員,羅氏等發現的伊薩經卷,譯文載於羅氏著作『喜瑪拉雅』一書內,內容與諾氏著作『耶穌佚史』相近,無甚重大差異。

4.一九三九年夏天,伊薩經卷才又重新引起世界注目。該年,有一對瑞士籍的音樂家夫婦卡斯柏里教授與其夫人來到列城法戒寺,卡夫人對伊薩經卷拍了照片留念,後來帶回瑞士。在她八十五歲那年 (一九八四或八五年,未詳考)。將照片交給美國一位基督教女作家予以公開發表,引起國際學者注意。

5.一九五一年,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之一,威廉.德格勒斯(William Douglas)曾往印度旅行,一訪法戒寺,返美後發表『喜瑪拉雅山後』(BEYOND THE HIGH HIMALAYAS)一書,其中一段稱:

『拉達克省(邦國)的希米士大寺(法戒寺)仍是該地最引人入勝之觀光所在,該寺年代久遠,甚多傳奇,其中之一為傳說耶穌十四歲時曾來該地,二十八歲始離去西返祖國,從此斷絕音訊,傳說耶穌來法戒寺之時,名字為伊薩。』

6. 一九七五年,美國加州大學諾烈治分校人類學教授拉維茲博士(Dr. Roberts.Ravice.UC-North Ridge)往訪列城。拉博士到了法戒寺,曾目擊伊薩經卷,並得聞口譯經文,內容與諾著相同。

7. 一九八四年秋出版的美國加州旅行家兼地理學家,當時已高齡八十九的挪亞克(Edward F. Noack)先生筆記『在亞洲高原的冰雪與游牧民族中間』(Amidst Ice & Nomads In High Asia)亦提及曾於一九七○末年訪問列城法戒寺經過,他說當時詢問寺僧,一位喇嘛告以確有伊薩經卷鎖藏於經樓,該經卷敘述耶穌曾到達拉達克邦國研究佛法。挪克先生是大英皇家地理研究會會員,亦是美國加州科學學會的會員(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 ),素有令譽,他與夫人於一九五八年起至一九八四年之間,曾作十八次探險研究旅行於西藏、尼泊爾、錫金、不丹、拉達克、阿富汗、中國西北等各地與土耳其斯坦,並曾四次訪游列城,他的報導筆記,一向翔實可靠。

《水徒行述年紀》,

耶穌誕生於釋迦牟尼佛創教後。確曾受佛化.佛教與基督教本是同源的.基督教源於佛教。耶穌師承馬鳴菩薩的弟子.印度和喜瑪拉雅山至今仍有耶穌所留遺迹,如耶穌剃度寺.耶穌禮佛誦經處和耶穌修禪洞。耶穌在印度出家落髮.虔誠學佛十二年,發願終生皈依佛門.不去僧裝後.才經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創立宗派.去傳教濟世.耶穌身著之搭衣謹遵佛制.耶穌臨終時一心持誦[阿彌陀佛]聖號求生西方極樂.善哉善哉.[基督首徒大彼得所寫的《水上門徒行傳》,有詳細的記載.留存於教廷圖書館與大英圖書館等處],耶穌修持及見地雖未達究竟.但亦佛門弟子.如關公雲長一般,皆系佛門護法神。萬法歸佛.基督徒謗佛即謗耶穌之師門傳承.是從根本上否定了耶穌.

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予以刪除

推薦閱讀:

年輕人學佛,不要盲目放棄學業和工作
《南傳大般涅槃經》原典標註和略譯(學佛的純正標準教材必須是經律!)
學佛修行的幾個先決條件
夏壩仁波切:消除惡業最快的方法--學佛網
達真堪布:發菩提心之四無量心--學佛網

TAG:印度 | 基督教 | 西藏 | 基督 | 耶穌 | 學佛 | 凈土宗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