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懷瑾老師: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要領詳解

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師示範打坐姿勢)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我們普通所講的打坐是採用這個姿勢,實際上靜坐的姿勢有九十多種,佛法裡頭採用雙足跏趺坐的姿勢,其他的姿勢還很多。你們看看五百羅漢的塑像、畫像,各種各樣怪姿勢都有,每一個姿勢都可以入定,並不一定要這樣,不過真正要想證道得定,最後還是要這個姿勢,你們諸位都知道,不過我重複一下七個要點。

(第一隻 盤腿)

第一個要點,兩腿要盤,就是雙盤的,至於雙盤哪個腳在前面,哪個腳在後面都可以換動,名稱不同是人定的,暫時不去管它,這樣雙盤學名叫做跏趺。跏趺坐是雙盤,如果雙盤做不到,普通叫做單盤,一隻腳在下面一隻腳在上面,翻過來也可以,不過單盤有個要點,當然腿子熟的人盤得很緊,不熟就放鬆一點,再不熟更松一點,再架不起來就兩腿散盤,開始練習不要怕。我是自己認為本事也蠻好,我年輕的時候打起坐來,一隻腳在下面,另一條腿下不去膝蓋頭距離胸口很近,壓得痛啊受不了,還是照樣坐管它呢。有一天腿突然「咚」自己放下去,這一坐好幾個鐘頭下不來了,想下都下不來,舒服極了,就不肯放了,從此以後慢慢軟了。所以不要怕,你就是下巴對到立起來的膝蓋頭也可以,有時候吃飯的碗就擺在這裡好吃嘛(眾笑),有什麼了不起呢?天下事都是人學會的,不要怕,這是講的盤腿。

可是盤腿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身體什麼氣脈都容易打得通,真正難通氣脈的是雙腿,由腰以下兩個腿的氣通了才算通了。有些做過道家功夫的,什麼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轉河車轉來轉去,我說老兄啊,那麼轉,轉到哪一天為止?你不要轉昏了頭啦,氣脈打通不是這個道理啊!什麼轉來轉去,任督二脈打通,那都是沒有通,都是病態。真正氣脈打通,這個人是無病無痛,就沒有身體的感覺了,自己身體完全是空了,那才叫做通,叫做氣通嘛。你看房間的門窗都打開了,空氣流通了,那還有什麼東西啊?如果這裡頭還有一股風「嗚…」吹過來,說這叫氣通,那不出毛病才怪哩!以為自己很有功夫,那一定是毛病,這個道理很簡單嘛。

所以盤腿是非常重要,有些人是一學就會,像我就學得很辛苦,開始膝蓋頭跟下巴像兩兄弟連在一起的,我平常還練武什麼都沒有問題啊,就是打起坐來沒有辦法,後來我才發現自己腰這裡骨節有了問題,年輕打拳啊這樣亂搞,以為自己本事大,那個骨節就錯位了,一直幾十年以後,自己靠打坐慢慢把它糾正過來的。你們在座的人沒有一個身體端正的,身體都有一點問題,所以要學佛。為什麼真正塑的佛像是那麼莊嚴的?那個是真正的生命,身體的價值是絕對健康的,這個要註意。

雙腿跏趺就是兩腿盤起來,單盤也可以,至於盤腿的名稱花樣多得很,我認為像密宗什麼名稱都是花樣,人定的。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單盤,叫如意坐;翻過來,左腳在下右腳在上,叫金剛坐。雙盤的話,右腳在內左腳在外,吉祥坐;左腳在內右腳在外,降魔坐。金剛就降魔,如意就吉祥,愛怎麼說怎麼說吧,反正兩個腿同雞腿一樣搬來搬去,你愛怎麼啃就怎麼啃去吧,可是要守規矩哦,不能亂來。兩個腿對於生命的重要,你看所有年紀大了的人走不動路,都是腿出問題,你不要輕視兩個腿哦。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個腿是好朋友耶,要好好對待它。

盤腳坐好了,我們自己摸摸屁股後面兩個骨頭,男女都一樣,要把它翹出一點擺好,就端正了,不要貪圖悠哉游哉,彎起來那就不行啦。初步慢慢地練習,如果你腰以下到腳的氣脈走通了,將來修持練好了,好好保養自己,多活幾年沒有問題啦;如果兩腿搞不好,這個腿會跟我們彆扭,它就快一點跑路就走掉了。這是第一個姿勢要點,跏趺坐。

(第二隻 背脊骨)

第二個姿勢,照佛傳下來的方法,背脊骨豎、挺。有些修密宗的人打坐,手結個三角印,三角印代表火,然後挺著胸端著肩,我一看又不對了,我說你們在那裡幹什麼?你在打拳練功夫啊?!這是學禪學定啊,心境寧靜忘記了身體,無病無痛,結果你搞得像練功夫、學少林拳一樣的,這個什麼話吶!可是有些密宗各種怪樣多了。有些人打坐坐在那裡背脊骨軟塌塌的很舒服,這個姿勢如果坐久了身如彎弓就完了,都不對的。我們人體的背脊骨不是直的哦,是有弧形的,圓弧形的,身體背脊骨的曲線同地球物理一樣,宇宙間的一切東西都是圓周的,這是另外的科學啰。世界上沒有直線的東西,因為這個宇宙都是圓的,所謂人認為直線是把這個圓的線條切斷了,好像直線其實沒有真的直線。現在你們都懂了,譬如人到了太空就飛起來了,因為沒有地心吸力了,所以在太空上丟個東西,丟出去轉一個圈還是回到這裡,它是圓形,宇宙是圓的,這個道理我們的老祖宗幾千年前就知道,佛也知道,可是凡夫不知道,現在科學家慢慢懂得了。

所以這個身體的背脊骨是有點圓弧形,可是外表上看是直的,要打坐坐得好真正直起來是如何呢?在我自己的感覺是向後面倒的,你們坐起來覺得很直是向前面彎的,已經錯了。所以真正直起來是脊背骨向後面的,是自然的,等到它氣通了自然而然就是那麼直,向後面倒的前面是直的。譬如打太極拳的含胸拔背,含胸不是前胸窩起來這樣含,兩個肩膀撐開骨節脫開叫含胸,自然胸就含了,背脊就充滿了。現在大家學太極拳,含胸拔背是彎的,然後氣沉丹田,前面抱一個西瓜,兩個手像螳螂一樣,就在那裡混水摸魚摸它一陣叫做太極,同我們當年學的太極都不同。

所以大家註意這個身體背脊骨要豎,當然不要拚命挺。我告訴你們經驗,像我當年十二歲起就開始學這一套,其實我身體也不好,你不要看我現在還挺的那麼直,我當年十幾歲坐起來背是彎的,眼睛也有點近視,但是我就不服氣,眼睛不讓它近視,當然下了很大的功夫,身體要挺直就是會挺直起來,這兩句話中間的經過就很多了。 可是我的重點告訴你,你如果身體天生實在不大好,你不要聽了說背脊骨一定直,就硬挺啊,會挺出毛病來;你只好讓它聽其自然彎,當然可以找一個會調整骨頭的骨科醫生把你調整好了。身體為什麼彎?一定是自己背上二十四節的骨頭,腰椎、胸椎、頸椎的哪節有了問題,慢慢調整好就行了。不然你只好等到工夫到了,有一天會這樣哦,原本身體是彎著坐,真用功用好了以後,我要借用道家一句話「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道家的這句話真高明了,是經驗之談,什麼叫先天一炁呢?先天是代號,拿現在的話講,你念頭完全空靈清凈到極點了,這一股生命的功能自然來的,你如果坐得好真到了那個境界,我的經驗告訴你會怎麼樣呢?(師身體猛然挺直)好了,自己就直了,叫你彎都不可能,你自己想還是彎一下吧,不可能。你真到念頭空了、工夫到了以後,你本來彎著的樣子,「咚」一下,不是我故意要它這樣哦,那個生命的身體自己的功能就撐起來了,不過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哦,你們到這一步不要認為那個南老頭講的,這一下我有功夫了,那算什麼?不過是身體調整好而已啊,姿勢擺正了。

這是第二個要點,尤其希望經常出去教人的老同學們,這個不研究好不要隨便去教人啊!誤盡天下蒼生下十九層的地下室去啦,地獄十八層,時代不同了加了一層半,所以小心一點,地獄多加一層半了。

(第三隻 肩部)

第三個是肩膀的要點了,肩膀要平肩,我們一般人的生活習慣,尤其讀書人或者坐辦公室久了的人,還有你們,喜歡肩胛骨向前面彎過來、窩過來,這樣一來使肺部受了壓迫,肺部就不好,所以肩膀要平,稍稍向後拉,這是正確的姿勢,這樣的話,肺部的骨節像窗子一樣的打開了。如果肩膀向前面一彎窩著,辦公室里一坐,前面肺部的窗子,就是肺部外面的骨架子,原本兩邊是張開的,就關攏來了,不健康了,你身體慢慢就受影響。

所以你們打坐的時候更要註意了,肩膀放平,不是故意向後面拉,也不是向前面窩起來,平,正,非常重要。胸腔裡頭是肺,心肝脾肺都在這裡頭,所以要平正,並不要故意挺胸,是自然平了,這是第三個要註意的要點。

(第四隻 手結定印)

第四個是手的姿勢,普通所謂結定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個大拇指對著,叫大三昧印。道家後來相傳用捏太極圖的手印也可以,手印的花樣有好幾百個,密宗的手印也很多,譬如說,以前唱京戲的梅蘭芳的手勢叫蘭花印,實際上學的是密宗的「亥母菩薩」手印。你不要看手印好像是個花樣哦,可不是啞吧的手語,手印是代表身體里氣脈的變化。有些在日本學的或者西藏學的,把這個手印一定要放在肚臍下一寸三分,肩膀端得緊緊的,手貼得身體牢牢的,在那裡打坐又去練功夫了,一天到晚就顧慮這個手了,心的注意力都在手上,那幹什麼的?! 尤其你們以後要出去教人的註意哦,每個人的手和腳不同,手有長短,假使這個人上身矮,兩手很長,你叫他必須結定印要命了,很難過;有人上身長,兩手短,你叫他兩個手兜攏來結手印結不到的,你就教他雙手自然平方在兩腿上面,此所以求學問修道要明師啊,不是出名的名,是明白的明。如果搞不清楚,老老實實死守一個規矩,拿冬瓜做個獅子印,印天下人,都蓋了這個印就糟了,不是這樣一回事。

手要結定印的,而且手印有各種結法,譬如天臺山國清寺佛像的說法印,右手抬起齊胸,手掌向前,等於佛跟我們說話,你們要怎麼樣,就是這個手勢嘛,佛也是個人哦;阿彌陀佛的接引印,右臂垂直向下,右手掌向前,站在那裡接引,就是拉你一把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愛做什麼手印就做什麼手印,你就懂了吧,不過不要自己上自己的當,有規矩的哦,不是亂來的。手結定印這是第四個要點。

(第五隻 頭頸)

第五個要點是頭,最難了,頭要擺正是非常難,我們身體頸椎這裡的骨頭軟軟地,而且很短,上面的頭那麼重,就是幾節小小的骨節撐住的,要使它不左歪不右歪,正正的擺在那裡就很難。人生命的很多問題都出在脖子這裡,剛才講兩個腿重要,這部分也很重要,所以人老了,有個詞叫「雞皮鶴髮」,有些人你看他面容身體還不顯老,但是有一個地方就是脖子這裡沒有辦法,一看就曉得老了。可是你真修道做工夫同樣有辦法,這是氣脈的問題了,你看一般人老了脖子這裡的皮就翹起來這麼掛著了,等於老母雞的脖子一樣,這個地方年齡瞞不過的;但是如果一個人真的氣脈打通了,一直到一百多歲,他這個地方還是同年輕人一樣飽滿,一看就知道是修道有工夫的,不然看到他還是「雞皮」這個樣子,說他是奇經八脈任督二脈都通了,已經三百歲,那我看來請邊上坐去吧,那絕對不是,所以這裡很重要。

打坐的時候,頭的後腦向後面一點,頭是擺正的,不是你們坐起來頭向前低這個樣子,頭鉤起來不行。可是後腦擺正,前面下顎這裡要稍微收進去了,你們大家摸摸自己脖子兩邊這兩條脈管都在跳動,自己一摸就知道了嘛,有沒有?沒有啊,趕快到外面找,掉到山門外去了。這兩條是動脈管,等於油管嘛,你如果用腦筋或者發脾氣的時候,這兩條動脈管就粗起來了,因為腦里需要血液幫助,就都通過這裡供給腦,這兩條火車道啊就忙得不得了。你們打坐的時候頭擺正,下顎一收,不是這樣低頭,一收好就把這兩條動脈稍微壓住一下,使它慢慢習慣了,血液也慢慢流動,氣血慢慢地靜下來。所以畫家畫的老和尚,不是向前探頭就是低著頭,都不對了,正統的姿勢是這樣端容正坐,這是第五個要點了。

(第六隻 舌抵上顎)

第六個要點,舌頭,佛告訴我們,舌抵上顎。嘴巴閉起來,舌頭是輕輕向上面翹的,上顎在哪裡?不是上面牙齒的根根,上面牙齒根根靠裡面去一點有個凹,我們很多醫生都學過針灸的,這裡有個穴道可以針扎進去,你自己摸摸看這個地方,上面向裡頭有個坑,舌頭常常抵在這裡,舌抵上顎。

(第七隻 眼睛)

第七個麻煩了,眼睛應該怎麼樣?最討厭就是這對眼睛,你們讀過寒山大師的詩沒有?「面有雙惡鳥,胸有三毒蛇」。他說我們這個人啊,臉上有雙惡鳥,兩個最壞的鳥就是兩個眼睛,東看西看給你出問題都是這裡來的,引誘我們;心裡頭有三毒蛇,就是「貪瞋痴」,這三條毒蛇害死我們,這是寒山的詩。所以打坐的時候,照佛法的傳統規定,眼睛是半開半閉,道家的書上用這個方法定了一個很好的名稱叫「垂簾」,窗帘子一樣掛三分之二,還不止一半,下面有一點亮光,上面遮到三分之二叫垂簾,垂簾意思就是眼睛半開半閉的。小乘學羅漢道的人眼睛的視線,差不多從眼前一步、二步、三步只到這裡;大乘的菩薩道,一步、二步、三步、四步、五步,眼睛視線是這樣。眼睛不是在看也不是全閉,眼睛張著而沒有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見若不見。

但是我始終主張現代人不要用這個方法。 你打坐時眼睛閉著,因為現在人從小到老用眼睛已經是一塌糊塗了,現在以及未來的世界,尤其我們中國的教育之下,我看每一個人都會帶眼鏡,太可怕了,這個眼睛已經毀壞的差不多了,所以你盡量給它關起來休養休養再說吧。把眼睛閉著不是睡覺哦,閉著等於沒有眼睛,眼識拿掉了,不要真的去挖掉哦,那有罪過的啊,等於自己忘掉眼睛。等到你工夫到了的時候,我告訴你,那個眼睛奇怪了,你假使在閉眼打坐工夫到了以後,眼睛自然微微地張開了,你想要關還關不住,又不是看,氣就自然到那裡了。

(打坐不要面帶死相)

七隻坐法的七個姿勢要點都知道了,還有幾個須要註意。打坐的時候不要面帶死相,不要掛個討債的面孔。你看有些人打起坐來那個面相不得了的啊,很危險,如果這麼一副面孔,你的腦神經永遠不會清凈。俗話說「喜笑顏開」,一個爽朗的人面容都展開的啦,所以學佛是四個字「慈悲喜舍」,你內心如果沒有做到先假裝嘛,外表笑咪咪的,好像很慈悲也很喜,捨不捨管你的,誰知道你肯捨不肯捨啊,千萬不要像很多學道學佛人的面孔。尤其我在美國的時候,有個美國人問我,你們中國人會不會笑啊?我給他問得很難過,中國人是不大會笑,後來我答覆他,這是我們教育文化、教育背景跟你們不同。外國人像美國大人孩子在街上走路,隨便認得不認得,「Hello」打招呼,你曉得他笑了沒有啊哈啰哈啰的,「Hello」「How are you」,然後眼睛看到手擺擺,「嘿,好啊」叫一下,這是外國傳統文化。中國人如果一個孩子出去哈啰,媽媽一定說,「神經啊你!人都不認識,你叫個什麼啊!」還揪他耳朵。你看這完全是教育不同,所以中國人看到人是一臉死相的,都是一副銀行討債的面孔,學佛可不要這樣啊!

慈悲喜捨,尤其你們是出家人,所以叢林下山門外第一個佛像就是大肚彌勒佛,哈哈一笑,你看到人「阿彌陀佛」一笑,誰都覺得這位師父還不錯,如果你看到人都板著面孔,那多討厭啊。臉帶笑容,所以我們在臺灣首愚法師的十方禪林,我就定了好幾個穿衣鏡擺在禪堂里,自己對著鏡子看吧,看你那個死相要不要得,免得我管你,然後打打坐覺得不對了,自己改過來,慢慢練習改了,也是在轉變自己的頭腦。人生難得一笑,一笑啊頭腦神經整個放鬆了,真的哦!頭腦就放鬆了,笑是不要錢的多種維他命,多吃補身體的,多笑身體就健康,不要一副死相那個樣子。

(坐墊的用法)

還有一定要坐墊,有些人認為自己有功夫腿到家了,打坐屁股這裡不墊,你要曉得,我們背脊骨到尾閭骨最後一節,屁股兩邊是兩陀肉,中間有個三角架空的,如果不墊一下,打坐的時候背脊骨要支持這個身體啊,白花力氣在那裡,不好用功了嘛,而且影響腦不能放鬆了。所以最好後面還是薄薄一墊,有些人說這是傳統不能墊的,那根本不懂科學,也不懂佛法。

所以我告訴你,腿不熟你先墊高一點,腿翹那麼高你就墊個七八寸,等腿熟一點你就放矮一點,工夫好一點腿完全熟了,好的老師、出家人手裡掛的那個拜具一疊,薄薄一層一墊就夠了,所以一定要墊,這是科學的道理。

整理自《南禪七日》

回復下列文章完整日期(例如:2014年8月16日),即可彈出相應文章>南懷瑾老師講靜坐入門:靜坐七支坐法(彙集版)(2014年8月16日)】

◆◆◆◆◆◆


推薦閱讀:

南懷瑾:不如人意,才是人生!
[轉載]許承宗先生:南懷瑾的高明
無常才是人生:讀《人生不過一念間 : 南懷瑾的15堂人生智慧課》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下)
南懷瑾:哪些人能記得前世?為什麼多數人都不記得?

TAG:南懷瑾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