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十節 安祿山勇赴鴻門宴

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十節 安祿山勇赴鴻門宴

唐玄宗與安祿的微妙關係,唐玄宗非常清楚,安祿山也非常清楚。所以不論人們怎麼說安祿山,唐玄宗也非常相信安祿山。

在唐玄宗看來,安祿山既然進入這種死局之中,他可能解套的機會,通常只有我們前面說的兩個機會。

第一、皇帝雖然年事已高,但是誰敢說皇帝肯定會死在太子前面呢?所以,安祿山沒事祈禱皇帝長命百歲吧。

第二、雖然你把太子得罪死了,但是等太子上位後,以你的實力,太子也未必敢清洗你。到時只要你再及時站隊過去,也有機會平穩著陸的。

有沒有第三種機會呢?也許有,那就是藉助已擁有的力量造反。但是,基於唐玄宗的角度看,這種選擇是十死無生的,以安祿山的智慧,應該不會這樣玩的。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在人們說安祿山反跡越來越明顯時,唐玄宗就下旨召安祿山入京。

面對皇帝這種玩法,有人就說安祿山肯定會以各種理由拒絕進京的,但是安祿山竟然進京了。[注1]

面對安祿山這種選擇,所有勸皇帝應該壓制打擊安祿山的人,都一時無話可說了。

面對安祿山的這種表現,唐玄宗非常滿意;因為這似乎證明,他們之間的默契,是局外人難以理解的。

更主要的是,這也讓唐玄宗對安祿山的政治智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總而言之,政治智商這種東西,真是不能強求的;因為處於安祿山此時的處境,碰個政治智商較低的人,估計不會來的。

若干年後,皇帝身邊的奸臣,都說郭子儀肯定會造反的,但是郭子儀一聽皇帝徵調,都是二話不說就進京。[注2]

而且表面看來,皇帝想怎麼擺布郭子儀,就可以怎麼擺布郭子儀。

總而言之,皇帝如果感覺郭子儀手握兵權太危險,郭子儀就任由皇帝解除兵權[注3];皇帝如果感覺郭子儀手中的軍事資源太大,郭子儀就任由皇帝分割兵權[注4];如果皇帝感覺郭子儀總在軍區有可能失控,郭子儀就常年生活在京城裡。[注5]

郭子儀就象一條兇猛無比的巨犬,誰也覺得他太危險了。但是他在皇帝面前永遠是一隻乖巧的寵物狗。

當然了,皇帝並不會因此對他掉以輕心,所以經常用堅固的鐵籠關著它,並用沉重鐵鏈拴著它;甚至隨時都做好滅掉它的準備。當然了,皇帝會把世人所羨慕的一切都送給它。

處於郭子儀的位置上,人們會怎麼做呢?

自由、自由、自由、我要自由!

因為皇帝固然把世人羨慕的一切,都送給了他。但是,郭子儀所付出的代價,就是永遠在皇帝天威難測的陰影下生活。

郭子儀從來沒有試圖改變這種人生;至少從來沒有表露出來這種意圖。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郭子儀才成為人臣不可以超越的典範之一。

雖然當時的唐玄宗,並不知道後來的郭子儀,但是在唐玄宗看來,安祿山肯定也會選擇後來郭子儀的人生。

皇帝把你馴養成了一隻,關鍵時候可以摧毀一切超級戰犬。你必須得用各種事實,時刻證明你的馴服忠誠;否則皇帝一時抑制不住心中的恐懼,滅掉你,也沒有什麼稀奇的。

所以,你的實力越強大,你越得對皇帝表現出馴服;當皇帝因為恐懼想給你加條鐵鏈子、或是加個鐵籠子時,你更得學會習慣這種生活。甚至當皇帝為了讓你更加馴服,所以沒事餓你幾天、甚至鞭打你時,你也得學會習慣。

因為誰養了一隻,隨時可能摧毀一切的超級戰犬,也會想盡各種辦法調教它的。

唐玄宗對安祿山大約也是如此的。

事實上,唐玄宗對安祿山的調教大約只是剛剛開始。

而這種調教本身,其實也為安祿山日後解套留下空間。

因為太子可以清晰的看到安祿山的本質,對安祿山的恐懼就不會是無邊無沿的。

在這種背景下,當安祿山願意站在太子一邊時,太子也會接受他的。因為說來說去,安祿山就是皇帝家的一條狗罷了,不論他看起來有多大的戰鬥力,他也只是一條狗罷了。

更主要的是,太子想清洗這種戰犬的危險性實在太高,所以只要這隻戰犬願意認他當新主人,太子實在沒有理由一心滅之而後快的。

而且新權力者在接收這種戰犬時,有一種現成的理由。總而言之,你既然能死心塌地的忠於老主人,肯定也能忠於我的。

事實上,在皇帝與太子暗戰時,常常會發生類似的事情。有人死心塌地的忠於皇帝,一點也不買太子的賬;有的人則背著老皇帝,偷偷跟太子眉來眼去。你說,太子當皇帝後,會重用誰?

這個實在是個未知數。

有一個大哥在皇帝與太子暗戰時,一直有意無意的跟太子眉來眼去。太子當皇帝後,直接就讓他到一邊涼快去的。總而言之,你跟我爹混的時候,就總背著我爹玩小動作,你跟我混的時候,肯定也會跟我天天玩這種小動作。

有一個大哥在皇帝與太子暗戰的時候,一點也不買太子的賬。太子當皇帝後,直接就重用他。總而言之,你跟我爹混的時候,就忠於職守,我這種未來的皇帝,想讓你循點私都不能。希望你以後繼續保持這種精神。

這就是現實的博弈。

一切充滿了未知數。只要你玩的好,只要你命好,正反怎麼玩,好像都可以平穩著陸;玩不好,命不好,怎麼玩,好像也是朝著死亡在前進。

現在的問題是,安祿山會不會安於永遠當這種狗。因為狗永遠也是狗,他永遠在主人的喜怒哀樂中生活,主人的一念之差,有可能就會決定他的一切。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

唐玄宗認為自己與安祿山是非常默契的。所以在人們都說安祿山肯定不會進京時,唐玄宗就讓安祿山進京,而安祿山也馬上就進京了。

如果用鴻門宴的思維分析這段歷史,我們似可以說,如果當時唐玄宗有一點點政治頭腦,當時擊殺安祿山殺了,整個中國歷史也會改寫了。因為這樣一來,就沒有安史之亂了,也沒有後來的藩鎮之亂了。

問題是,如果現在唐玄宗真敢這樣做,後果是什麼呢?

無非是讓關東軍區造反時,擁有更多的勝算,因為這樣一折騰,關東軍區在作亂時,理由更充足了。

總而言之,安老大忠心可表天下,但是依然被奸臣所害;不是我們想造反,實在是皇帝老年痴呆,已被奸臣所控制,我們不率軍清君側,大唐帝國就完了。

這樣一來,史書在寫這件事時,沒準又會說了,唐玄宗真是老年痴呆了,因為安祿山那樣忠心耿耿,唐玄宗竟然一直猜忌他、甚至還要殺害他,於是關東三大軍區失控。如果不殺安祿山,哪有後來的事呢?

唐玄宗怎麼也不想一想?如果安祿山有心造反,坐擁關東三大軍區,怎麼可能在一片猜忌聲中,還要到長安城送死呢?這樣的忠臣,除了後世的精忠岳武穆,還有誰呢?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有人拿什麼王莽謙恭未篡時說事。我相信,肯定會被人們噴得滿臉都是口水,因為一個人忠心到了安祿山那種境界,你還說他處心積慮的想造反,在你們這種小人眼中,還有道德高尚的人嗎?

也許有人會說,不殺安祿山,可以給他一個尊榮的閑職軟禁起來啊。

這個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建議。問題是,這樣對待安祿山,等關東三大軍區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時,皇帝應該如何做呢?自然得派安祿山領銜去安撫、平定。

就如後來,皇帝通常只是給郭子儀一個尊榮的閑職;問題是,一旦相關軍區出現不穩定的情況,皇帝通常總得讓郭子儀領銜去安撫、平定。

因為某個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叛亂,放著郭子儀那種地位尊榮的、深得將士之心的、而且忠心可表天地的統帥級人物,你不讓他領銜安撫、平定,還讓誰領銜呢?

安祿山如果一直乖乖接受皇帝的命令,皇帝一有命令,馬上就乖乖接受命令。

在這種背景下,只要皇帝不殺安祿山,肯定就得給安祿山一個尊榮的頭銜啊。如果安祿山以這種身份存在,等相關軍區出現不穩定因素時,皇帝肯定得讓安祿山領銜去安撫。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會怎麼做?恐怕也在他一念之間。

許多年後,郭子儀處於這種地位時,一直受到外界各種誘惑。

總而言之,以你郭老大的江湖地位,隨便晃晃肩膀,就可以讓皇帝永遠看你的臉色過日子;再總而言之,以你郭老大的江湖地位,隨便伸伸手,就可以爬上皇位。現在大家都發自肺腑的擁戴你,就看你的態度了!

如果郭子儀沒有過人的智慧、勇氣,面對這種誘惑,恐怕早就忘乎所以了。事實上,許多年以後,人們談論這段歷史時,難免也會認為,如果郭子儀願意造反,篡奪皇權比人盤子里夾菜也容易。問題是,真的去造反時,會這樣簡單嗎?

郭子儀處於那種位置上,禁受住了這種考驗,安祿山處於那種位置上,能禁受起這種考驗嗎?實在難說的很。

事實上,安祿山都沒有走到那一步,就在大家的慫恿下,開始造皇帝的反了!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們書歸正傳。

不管怎麼說,就在大家都認為安祿山不敢進京的時候,安祿山依然勇敢的來到長安城。[注1]

如果安祿山建立的大燕帝國可以一統天下。說起當年這段往事時,誰敢說,它不比鴻門宴的故事更緊張、更刺激?

因為安祿山一進長安城,輕則被授予一個尊榮的閑職軟禁起來,重則當時就有可能被滅掉。但是安祿山進入了長安城,依然有驚無險的回來了。

雖然當時長安城內,眾多人都勸唐玄宗絕不可以讓安祿山放虎歸山,但是安祿山終於有驚無險的回來了。

如果安祿山成佛成祖了,看著安祿山進入長安城,肯定會有某位高人說了,我看安祿山頭上有五彩祥雲,這是帝王之氣;所以為了大唐江山,必須早日除掉他。當然了,看著安祿山離開長安城,完了、完了,奪大唐天下者,必是祿山也好。玄宗皇帝好生糊塗了,這樣的良機放在眼前,竟然白白錯過。

《史記》證明王者不死時,就是這樣說的。[注6]

更主要的是,鴻門宴只有短短一頓飯時間,而且宴會還未真正結束,劉邦就逃回了自己的地盤。

安祿山這次到長安城,卻足足有兩個月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安祿山內心恐怕是充了恐懼;唐玄宗內心也是充滿了猶豫。

因為安祿山能不能活著回到自己的駐地,這實在是個未知數。一切就在唐玄宗的一念之差了。

如果安祿山成佛成祖了,肯定會編一些王者不死的故事。

總而言之,安祿山逃回老巢後,難免會說,我這次來長安,有兩個失誤。第一個失誤是我不該到長安城;第二個失誤是皇帝老兒不該放我回范陽。但是,此次入朝更堅定了我舉義兵的決心。

《五代史》為證明王者不死,就是這樣說的。[注7]

當然了,為了突出皇帝的昏庸、安祿山造反有理。史書還可以這樣寫。

總而言之,唐玄宗本來想扣留安祿山的、也想殺安祿山的。但是安祿山手下親信給他獻了一計,總而言之,你給皇帝送個大紅包,皇帝見錢眼開,肯定會放你回去的。於是安祿山給唐玄宗發了一個大紅包,唐玄宗就放安祿山回去了。

安祿山逃回老巢後就說,早知道皇帝這樣低能,我再多掏幾個紅包,把他西北的軍權也騙過來,奪天下豈非更易如反掌了!

《唐書》為了證明王者不死,就是這樣說的。[注8]

因為安祿山後來失敗了。

所以說到安祿山這種彌天大勇深赴險地的行為,自然沒有什麼傳奇色彩了,因為千言萬語就一句話,唐玄宗老年痴呆了,安祿山太狡猾了。[注9]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唐玄宗為什麼會讓安祿山回到了駐地呢?

用傳統史書的觀點去看,自然是唐玄宗老年痴呆了。就如傳統史書在解釋項羽不殺劉邦時,總是說,項羽那種殺人如麻、殺人不眨眼的惡人,竟然犯了婦人之仁的錯誤。

其實呢,許多人嘲笑項羽婦人之仁時,多少有點無知無畏。

說項羽殺人不眨眼,那絕不叫誇張;事實上,項羽如果都稱不上殺人不眨眼,人類歷史上就沒有人敢當這個詞了!

項羽如果都會因為婦人之仁失敗,那老天爺也太不厚道了。這就好像,一個人做了一輩子壞事,那是榮華富貴盡享;突然心發善念幹了一件好事,竟然讓雷劈了,你說這叫啥事呢?

說唐玄宗老年痴呆的人,多少也有點無知無畏。

這就好像有人認為武皇帝晚年老年痴呆,被幾個小人玩弄於股掌之上一樣。說武皇帝英明神武、算無遺策,也許有點誇張,但是說武皇帝會被幾個小人玩弄於股掌之上,也未免把武皇帝說得太不堪了。

唐玄宗的政治智慧,在馬嵬兵變後,依然表現的淋漓盡致。

最簡單而言,當他聽到太子擅自北上後,雖然有所震驚,但是依然馬上追認太子相關行為的合法性。當然了,太子在靈武擅自稱帝後,他雖然有所震驚,但是依然馬上追認太子相關行為的合法性。

這種政治智慧,那可不是一般的政治智慧。

因為在絕頂爭鋒之際,選擇退一步,常常比選擇進一步更難。

如果唐玄宗沒有高超的政治智慧,難免會與太子的矛盾公開化的,而他與太子的矛盾一旦公開化,安祿山就等於再度抓住一個大獎。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們書歸正傳,繼續說唐玄宗為什麼會放安祿山回去?

唐玄宗當時如果殺了安祿山,會什麼是結局呢?

我估計唐玄宗很快就會提前退休的。

如果唐玄宗真敢殺安祿山,史思明之類的人,一致要求唐玄宗給個說法,唐玄宗能給他們個什麼說法呢?

因為從表面的內容去看,安祿山之忠,真是可表天地啊。奸臣一再慫恿昏君殺安祿山,這已是路人皆知的秘密了。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手握重兵,依然毫不猶豫的應召進京;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後世的精忠岳武穆,也無非就這樣吧!

關鍵是,在這種背景下,史思明之類的人,齊聲高呼唐玄宗殺楊國忠以謝天下;而西北軍的將領,也跟著高呼類似的口號,唐玄宗怎麼辦呢?

更主要的還在於,殺了楊國忠之後,大家再要求唐玄宗再殺楊貴妃,唐玄宗又該怎麼辦?

這樣一折騰,大家希望唐玄宗提前退休,唐玄宗又能怎麼辦呢?

這樣一折騰,無非是馬嵬兵變換一種形勢提前上演罷了。

關鍵是,這樣一折騰,軍人勢力就會因此得到控制嗎?估計是不能的。因為安祿山死了,還有史思明等人啊!

而且安祿山用自己的生命,給史思明等人換了一個這樣可遇不可求的造反理由,史思明等人,怎麼會輕易放棄呢?

如果唐玄宗殺了安祿山,史思明等人打著皇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要皇帝清君側的旗號造反。無論當世人也好、後世的讀成者也好,都會覺得史思明等人不算無理取鬧。

而安祿山作為一個軍方大佬,對皇帝表現出如此馴服的樣子,都難逃一死。其它各大軍區的大佬,也難免會感覺兔死狐悲的。這樣一折騰,沒了安祿山,相關叛亂也不會變小的。

出現這種變故,後來的發展,也許會有所不同,但是整體格局,估計還是大同小異吧。

這樣一折騰,無非是唐玄宗、安祿山提前出局罷了。於整個歷史的發展,好像沒有多了不起的變化。

天下是一個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地區,一個幾千萬人口的集合;是幾十萬軍隊、甚至上百萬軍隊的集合;而且由眾多百鍊成精的省軍級大佬、市師級大佬構成的統治階層。

皇帝高高在上,想把它牢牢抓在手中,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常常認為皇帝腦殘弱智,無非是因為我們認為,天下只有皇帝一個人長著腦袋,而其它人,包括那些一言一行足以左右時局的大哥級人物,也都沒頭腦袋的;他們都只能逆來順受的任由皇帝擺布。實際上,哪個人也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人。

大家忠於皇帝,僅僅是皇帝按牌理出牌,而且沒有發生意外。否則,誰會把皇帝當回事呢?

對此,只要看看我前面羅列的,唐玄宗之前的皇帝處境有多慘,就可以知道了。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們再書歸正傳。

安祿山在回去駐地的時候,與唐玄宗再次做出非常默契的表演。

按理說,安祿山此時已處於非常嫌疑的位置上,而且本人還在唐玄宗的五指山裡,他應該想辦法避免嫌疑的。但是安祿山並沒有想辦法避嫌,相反安祿山還是繼續向唐玄宗要更大的權力。[注10]

更神奇的事還在於,唐玄宗竟然答應了安祿山的請求。

面對這種事實,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因為唐玄宗真的老年痴呆了?

誰也認為安祿山的權力,大的隨時可能失控了;唐玄宗竟然還要給安祿山更多的權力,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此時的唐玄宗,大約只是希望用事實證明,他與安祿山的默契,是別人無法理解的。

而安祿山呢?顯然是以進為退的告訴唐玄宗,我心中除了想著忠於您,不會有別的想法。我也知道,在此時此刻,如果只為自己考慮,我就應該想著如何避嫌疑,但是為了您,我不會避這種嫌疑的。

換而言之,您現在已被各種奸臣包圍了,只有我才是真正忠於您的人。不是我捨不得自廢武功,我自廢了武功,反而會遠離猜疑之地,但是您可就危險了。

當然了,唐玄宗與安祿山的默契,並不會永遠這樣保持。因為這樣保持下去,就沒有歷史上的安史之亂了。

歡迎大家關注下一節 唐玄宗與祿山的默契消失

[注1]:國忠又雲「召必不至」,洎召之而至。十三載正月,謁於華清宮,因涕泣言:「臣蕃人,不識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楊國忠欲得殺臣。」玄宗益親厚之,遂以為左僕射,

[注2]:子儀事上誠,御下恕,賞罰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方時多虞,握兵處外,然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讒間不行。

[注3]:魚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譖之,故帝召子儀還,更以趙王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代子儀領朔方兵。子儀雖失軍,無少望,乃心朝廷。......代宗立,程元振自謂於帝有功,忌宿將難制,離構百計。因罷子儀副元帥,加實戶七百,為肅宗山陵使。

[注4]:郭子儀....權任既重,功名復大,性寬大,政令頗不肅,代宗欲分其權而難之.....子弟、諸婿遷官者十餘人,所領副元帥諸使悉罷之;以其裨將河東、朔方都虞候李懷光為河中尹、·寧·慶·晉·絳·慈·隰節度使,以朔方留後兼靈州長史常謙光為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遠·天德·鹽·夏·豐等軍州節度使,振武軍使渾為單于大都護、東·中二受降城、振武·鎮北·綏·銀·麟·勝等軍州節度使,分領其任。

[注5]:時程元振用事,忌子儀功高任重,數譖之於上。子儀不自安,表請解副元帥、節度使。上慰撫之,子儀遂留京師。

[注6]: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注7]:季興行至襄州,心動,夜斬關而出。已去,而詔書夜至。季興歸而謂梁震曰:「不聽子言,幾不免。」因曰:「吾行有二失;來朝一失,放還一失。且主上百戰以取河南,對功臣誇手抄《春秋》;又曰:『我於手指上得天下。』其自矜伐如此。而荒於游畋,政事多廢,吾可無慮矣。」

[注8]帝在煬帝時,多畜善馬,後見曰:「上性樂此,盍以獻?徒留之速罪,無益也。」不聽,頃里坐譴。帝後見隋政亂,多妄誅殛,乃為自安計,數奏鷹犬異駒,煬帝果喜,擢位將軍。因泣謂諸子曰:「早用而母言,得此久矣!」

[注9]:祿山已得布思眾,則兵雄天下,愈偃肆。皇太子及宰相屢言祿山反,帝不信。是時國忠疑隙已深,建言追還朝,以驗厥狀。祿山揣得其謀,乃馳入謁,帝意遂安,凡國忠所陳,無入者。

[注10]:己丑,安祿山奏:「臣所部將士討奚、契丹、九姓、同羅等,勛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資加賞,仍好寫告身付毋授之。」於是除將軍者五百餘人,中郎將者二千餘人。

推薦閱讀:

老子聖辰的來歷---李隆基詔命老子聖誕
七夕:唐明皇為什麼深愛楊貴妃
歷史上的今天——762年5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逝世。
國家不幸英雄幸——唐玄宗與安祿山的較量(二)
陳凱歌拍出了我心中的盛唐氣象,但還沒完全拍出楊貴妃的神韻

TAG:唐玄宗李隆基 | 安史之亂 | 淚痕春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