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詩詞賞析(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水調歌頭》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中秋懷人本是透露著落寞情思,更何況一生波折的蘇軾,獨自品味著中秋月夜,但是,參悟自然之理的他,卻出語峭拔,正如「月有陰晴圓缺」一樣,人也有悲歡離合,唯希望能夠千里共對一輪明月,來傳遞這悠悠思念,經歷了官場起伏的蘇軾,以出世之思入世,他對人生的態度,也格外顯出一種釋然的理性。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迴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迴環,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歷代評價:  胡仔《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清程洪、先著《詞潔》:此詞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  劉熙載《藝概》卷四:詞以不犯本位為高。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語誠慷慨,究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尤覺空靈蘊藉。  鄭文焯評《東坡樂府》: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湘綺王闓運誦此詞,以為此「全」字韻,可當「三語掾」,自來未經人道。《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詩。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像豐美,韻味無窮。是唐代寫中秋的名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雜訊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一個「落」字裹挾著月光一起灑落人間。  名家點評  顧起綸《花菴詞選跋·王仲初古〈調笑〉》:融情會景,猶不失題旨。  《玄煙過眼續錄》:楊元誠家所藏王建親書官詞一百二十首,極其婉轉夭麗,令人罕能及。  黃花庵《花菴詞選》:仲初以宮詞百首著名,三台令、轉應曲,其餘技也。《滿江紅.中秋寄遠》   南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髮。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賞析:詞的上片就中秋月這一面來寫,主要展現詞人的飛揚意興。起韻即激情噴涌,以一「快」字為催促,表達要上西樓賞月的酣暢興緻。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詞人擔心中秋月不夠明朗的心思。在情感節奏上,此韻一揚一抑,起伏有致。接韻借用前人故事,寫詞人由西樓待月而請美人吹笛喚月,這就為中秋月的出場蓄足了勢。三韻正面賦寫中秋月的無垠光華,寫得氣勢酣暢。在這裡,詞人採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籠罩下的世界比喻為冰壺中的世界,則月色的皎潔無垠、透明清涼之狀可感。又採用了一個玉斧修月的神話,把月亮的圓美無瑕之狀也形容了出來。  詞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興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牽情的遠人,於是不由自主地發出了深沉的嘆息。詞人嘆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總是圓時少、缺時多一樣。這一嘆息,是承接著蘇軾《水調派頭·明月幾時有》而來,其中不能不含有蘇拭詞中對於「月圓人不圓」的恨意,但詞人此句意思顯然又有所變化,詞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長圓,嘆息人事不得圓滿特別是情人之間不得遂願長聚的遺憾。  如果月亮總是圓,人間也便沒有離別的痛苦,那麼所有過往經歷的離恨便都成了歡樂,詩人是如此深刻地體味著別離之情,那過往的離恨深入骨髓,讓他的情思激越,如果蘇東坡是明自然之理,而試圖以此來勸慰自己化解離恨,那麼辛棄疾則滿滿地都是對自然之理的控訴,為什麼月要有陰晴圓缺,為什麼人要有悲歡離合。  辛詞之中,不乏要眇宜修之意象,但卻在柔媚之中帶著英雄的卓犖情懷,這種明顯帶著英雄矢志之悲的寄遠之作,又怎麼可能是思念一個邂逅的舞女的作品。

  • 推薦閱讀:

    周杰倫《煙花易冷》和杜甫《兵車行》竟然是一個故事!
    繹如學詩—018劉長卿《送上人》
    詠《荷》古詩詞45首(含詩詞賞析、譯文)
    清雨江南

    TAG:詩詞 | 詩詞賞析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