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 | 編劇陳秋平:故事是怎樣編出來的?

陳秋平/文

引言

說明一下,我所講的課,不要當成學院派的教程。我不想用純理論、純學術的方式講解,而是強調實戰性和實操性。

這樣講,不免會有觀點的偏頗和遺漏,可能遭來吐槽質疑,這其實沒有關係。我只是貢獻和分享一些可能對大家寫作有點幫助的方法,至少是方法之一,提供給大家參考。

編劇的工作是為了寫劇本,寫劇本的核心任務是講故事。有的時候,面對寫作,我們會把這事兒想複雜了。覺得寫作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是偉大的事。其實編劇這門功課,我們從小就學了,不就是寫記敘文嗎?不就是講故事嗎?

創作故事,我們可以從生活經驗中開始——就是從生活中找現成故事,加以呈現、改造、提煉、合併、拆分等,最後成為我們的作品。

這樣做沒有什麼錯,但要碰到現成而完整的好故事,幾率很小。更何況寫劇本大多數都是命題作文,對應找到合適故事的幾率更加小,所以我們經常說,故事是編的——是根據生活,使用技巧和大腦編造出來的。

那麼,故事到底怎麼編呢?

第一、選擇題材

什麼是題材?

(同學回答:故事類別,從生活或者別人故事中發現亮點,講一個吸引人的情節。題材是故事的分類,類型。)

不完全準確,應該說,題材就是你要寫什麼。寫什麼,就是什麼題材。寫教育,就是教育題材;寫體育,就是體育題材;寫軍事,就是軍事題材;寫心理,就是心理題材,等等。

題材,不是一個非常準確的概念。

你在編故事之前,首先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寫什麼?」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但答案太寬泛了,並不能解決問題,讓我們寫出好故事來。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常說,題材不是那麼重要,寫什麼都是可以的,重點是怎樣寫?即便如此,寫什麼,還是要重視。我們要寫觀眾喜歡看的。

具體的建議是,注意題材的兩個屬性:一個是題材的新穎性,一個是題材的排他性。

題材要盡量新,至少有新的體會、新的視角、新的切入點,為什麼?因為一類題材老寫老看就不新鮮了,產生了厭倦,有了審美疲勞。題材的排他性也是客觀存在的,就是說,人人都喜歡的題材是很少的。無論你從策劃、創意階段,還是寫作和宣傳階段,要盡量避免一個題材在吸引該題材主流人群的同事,減少對其他人群的排斥和抵觸。

比如有部電視劇叫《老有所依》,從劇名就可以知道是講老年問題的,年輕人可能就不看了。比如電視劇《咱們結婚吧》就很好地避開了「剩男」、「剩女」題材的排他性(寫剩男剩女的劇,剩男剩女是看的,不是剩男剩女的人更不看),而用了「恐婚男」和「恨嫁女」的概念。

第二、搜索A點

「A點」,也叫故事的原點。

就是我從哪裡開始?寫這個故事的原始動力是什麼?切入點是什麼?角度是什麼?戲核是什麼?是什麼事情感動了我?什麼讓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一定要找到一個非寫這個故事不可的理由。這個概念似乎有點模糊,但卻非常重要。我們總要找一個開始點,我們一定要想很充分,為什麼非寫不可?角度是你觀察表達這個事物的獨特思想和觀點。

舉一個其他藝術門類的例子——攝影。如今照相已經非常簡單容易了,人人手裡都有一台數碼相機(手機),人人都是攝影師。但我們依然可以發現,除了技術原因之外,我們還是會明顯感覺到,某些照片很精彩,某些照片卻很平淡。

一般人拿起手機就可以拍,拍出來的照片也清晰準確,但照片就是不夠感人,不震撼,沒有新鮮感和衝擊力。但一個專業攝影師拍出來的照片就大不相同,首先可能跟你視角就不同,他可能是俯視,也可能仰視,找了最能表達對象情感、性格的角度。

著名編劇高滿堂老師曾經說過:角度,高度,溫度。你要講的故事,很多人都講過了,不是什麼新鮮的。你必須給一個新的切入點,那樣就不同了。

(同學提問:什麼是戲核?戲核:最具戲劇性的部分。我們往往在構思故事的時候,最有意思的段落瞬間,把這個作為A點也是可以的。)

第三、確定故事主題

經常在寫作界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主題是否應該先行?說法不一,各有各的道理。我個人主張主題先行。主題這個概念怎樣理解呢?

(同學回答:核心意義,中心思想,主旨,用一句話講故事。)

回答得很好。舉個例子: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主題是什麼呢?

(同學回答:信念,自由,等待與希望。)

我認為回答得很好,但稍有些缺陷。很多人在講主題的時候,只講了一個詞。在我看來主題應該是一句話,而且是一個複合句。就是我們小時候學語文總結的「中心思想」:通過什麼什麼,表達了什麼什麼。主題應該是一種思想,判斷,主張,觀點,哲理。

前面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通過銀行家安迪受冤被指控謀殺妻子關進打牢後,數年中堅持不懈逃獄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只要你滿懷希望,就能夠成功。

編故事之前,我們也許並不能如此清晰地理清一個主題,但最好還是先想好一個主題,哪怕這個主題在寫作過程中會被修改甚至推翻。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編故事的過程中,經常發現劇情的發展會出現若干個拐點,若干個岔路口。面對選擇,我們一下子會迷茫。到底選擇A,還是B或C?一萬種選擇,可能都有其合理性。而給我們的只能有一種選擇。故事到底怎麼樣走下去?

沒有主題,我們就像是一隻漂泊在大海中間沒有目標的船,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不知道彼岸在哪裡,只能隨波逐流。觀眾在看這樣的故事時,也失去了方向,喪失了期待。不知道終點是什麼,那是很可怕的,最終船隻會沉沒。假如我們有了主題,就有了指南針,就有了航線,即便我們偏離航線,也知道怎樣調整回來。

如果說在沒有主題的情況下,遇到故事的拐點有一萬種選擇的話,有主題思想,就將選擇降到了幾種。我們甚至不怕故意把觀眾誤導到錯誤的航線上,最後再把他們拉回來,以便形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奇妙效果。所以,要把故事編好,最好先確定主題。這樣的故事不會走丟。

第四、確定一號人物,不管男女

講故事,一定是講某人的故事(或者某人和某某人的故事),編故事的重點就是要設計一個人,讓他承載我們想表達的主題,去完成我們主題賦予的使命。一個人的一個故事,一段經歷,一次遭遇,一個生命歷程等,都能帶給我們一個啟示,一種激發,一次詮釋。

所以我們常說,主人公是一部作品主題思想的承載者。不過,講故事,又不是做學術報告,也不會講道德模範的先進事迹。

講故事還有一個要訣,就是要講一個有趣的人的故事,一個好人的(也包括壞人的)故事,一個生動的故事,一個曲折的故事,一個傳奇的故事,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個蕩氣迴腸的故事……這一切,都建立在我們要塑造一個不一般的主要人物的基礎上。

第五、設置人物關係

剛才說了,我們要講的也許不是一個孤獨的牧羊人的故事,而是一個身處社會之中,有著多樣社會屬性主人公的故事。

所以這個主人公一定有一個社交圈,有一個社會氛圍和土壤。他或她必須建立起一張人際關係網,他必須和其他人產生某種關聯或關係。這就是我們說的人物關係。

美國電影《荒島餘生》中的湯姆·漢克斯就算是意外墜落到荒島上,也努力建立一種社會關係。

在那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主人公在過去的社會中身處危機,到荒島後即便找到一個來自人類文明的排球也視之為生命伴侶。不過,我們在這裡提出的「人物關係」,並不是簡單表現為表面的社會聯繫,比如哥哥姐姐,同事同學,上級下級,左鄰右舍,熟人朋友。這種關係是淺層的,我把它叫做人物的天然社會關係。

這個是需要的,但不是我們寫故事最看重的。我們看重的,是藏在這個表面關係下的,更為具有故事性和戲劇性的內在因果聯繫,是人物和人物之間的邏輯關聯。那種關聯,讓我們一看,就能判斷出有戲還是沒戲。

這樣說有點抽象,不一定能夠理解。簡單說,就是人物和人物之間產生的恩怨情仇、生離死別、恩恩怨怨。人物不發生關聯,碰撞,因果,在戲劇上就是沒用的。必須要使這些人物勾連起來,用各種因果勾連。一旦勾連起來,故事就被發動了。我把人物的這種戲劇關係的設置叫找到「永動機」。

一部戲,如果擁有一個很好的人物關係設計,你想寫50集就寫50集,,想寫100集就寫100集。什麼是好的人物關係設計呢?

舉個例子,海岩老師寫的《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它裡面的人物關係設置就很有意思。

男主人公是個律師,在一場失敗的官司中愛上了女當事人。女當事人因懷念前男友而拒絕,律師很苦悶。後來再次碰到,了解到女孩經濟困難,邀請女孩以普通朋友關係同居。當兩人關係漸漸向好時,女孩突然發現自己前男友,義無反顧要跟走。忽然公安局以前男友涉嫌謀殺而將其抓捕,律師站出來幫助女孩拯救前男友。

這就是很好的人物關係:如果律師幫助女孩救出了前男友,自己的愛情肯定沒戲了;如果律師沒有救出女孩前男友,愛情更沒戲。你壓根就沒有想要好好救嘛!一定有戲。能不能在一號人物周邊設計出幾個有矛盾,有糾葛,有糾結,有戲的配角,決定了這個戲的成敗。

第六、設置人物的任務和動作

這個又跟主題有關係。使命形成人物形成動作。主題先行了,我們就知道主人公要做什麼了。

什麼是動作?這裡講的不是舉手投足、嬉笑怒罵的形體動作,也不是語言和台詞,而是指人物有目的和目標的行為和行動!

動作重要嗎?非常重要!我們一再強調,故事的來源,主要是兩個:人物關係,和人物動作。有了這兩樣,就有了故事。

人物關係發展變化的軌跡,就是故事的發展軌跡。同樣,人物動作的整個過程,就是故事。弄明白了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要做什麼,故事就好寫了。

怎樣寫?當然是和筆下的人物過不去了——給你的主人公設置障礙。他要幹什麼,你偏偏不讓他干,不讓他輕而易舉地得手,讓他幹不成!至少讓他別那麼容易干成。人物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走出一個又一個的困境,就是故事。通過這些障礙、困境和危機,就考驗了人物,塑造了人物,認識了人物,並被他所打動。

人物的動作,通常可以分成主動的動作和被動的動作。主動的動作,就是「我想幹什麼」。一個人物一上場,就告訴觀眾,他要做什麼,於是開始去做。最後是做成了,或者沒有做成。這個很明確,但也有問題。

就如同在我們生活中一樣,不是每個人每一天都明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所以我們才說,人生要有目標,要有夢想),遇到我們的人物沒有生活目標和慾望,怎麼辦呢?

那就在他身上砸事兒!出事了!災難降臨!一件事,一件大事,一件嚴重的事,發生在主人公的生活中,直接打亂了他的平靜,逼迫他必須去面對,必須採取對應,行動起來——這個我們叫做被動的動作。無論是主動的動作,還是被動的動作,一旦將人物的行動啟動,故事就開始了。

第七、設計一個結尾

一部戲,最後的結尾非常重要。換句話,有了動作、目標、方向,最好是先想好結尾。結尾的意義是很大的,結尾決定了主題思想,結尾決定了價值觀,結尾也是整個故事情感句號,觀眾要在結尾處得到感情的慰藉和歸宿。

同時,結尾還是整個寫作的方向和彼岸,決定了劇本的成敗。

虎頭蛇尾、有頭無尾、沒頭沒尾、不知所云,都是我們評價一部失敗作品常用的詞,都跟結尾相關。

有沒有不清楚故事的結尾就開始寫作的?作者在故事中,和人物一起成長,一起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一起體驗和經歷困境與危機,最終和人物一起找到解決危機的辦法,結尾甚至令作者自己也驚嘆不已。有沒有這樣的創作呢?有的。

在小說創作領域,這樣的寫作也不罕見。但對於寫劇本,我個人還是主張先想好結局。因為劇本的原創性要比小說差很遠。

劇本的商業屬性和流水線作業模式,也決定了寫作的過程往往受到許多限制和制約,甚至有很嚴格的時間限制——必須按合同規定的時間校稿。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了劇本寫作的程序化特徵,有結尾,可以使我們心中有底,製片方心裡有底。

從另一個角度看,有結局也有它的好處,就是我可以根據結局去倒退先前發生的事,根據這些,我可以做伏筆的安排、誤導觀眾,造成更大的懸念和更大的戲劇反轉。

所以我們常說一句話:電影和電視劇是正著看的,從頭看到尾,但卻是倒著寫的,從尾寫到頭。不是真的從尾寫到頭,而是從尾開始設計,倒著設計,一直設計到開頭。

第八、設計一個開頭

一個開頭,要滿足兩個需求:一是主要人物閃亮登場。二是有一個啟動人物的事件。

不管是連續劇還是電影,往往都不是一個故事可以完成的。設計好第一個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開頭。

開頭事件,人物出場的第一個要求,是希望人物,尤其是男女一號,一上來就讓人眼前一亮,對其發生強烈的興趣。換句話說,要人物出場不一般。怎樣做到這一點呢?出來深入研究你的人物之外,主要就是要選擇一件讓他能夠亮相的事,這件事要一下子把人物推到風口浪尖。

第二個要求,是要啟動他的動作。就是要讓人物動起來,要他急於去對應一個危機,要充滿激情或急迫感,那件事要非做不可。怎樣做?就是需要引爆!像炸彈一樣爆炸,要選一個足夠重量的事件,必須打破人物正常的生活狀態。我們常說,常態是不好看的,非常態才好看,就是這個道理。

第九、設計最後一個高潮

一部劇本是否到了開始寫的節骨眼,有一個很重要的考核指標,那就是你有沒有想好最後一次危機,以及危機所帶來的那個高潮戲。

觀眾在欣賞故事的時候,充滿著對結尾的嚮往和期待,但同時,在心靈深處,觀眾更期待著這個結局到來之前有一場大戲,他們始終在等待一個最大的危機出現。

這個危機的強度和烈度,要超過先前所有的危機。他是主人公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就是說,在這個危機面前,主人公幾乎死去,幾乎失敗,他走入了絕境。沒有出路,沒有生機,他即將全軍覆滅,萬劫不復,死無葬身之地!人物自然是絕望了的,最最關鍵的是,觀眾也是絕望的。

沒有人知道用什麼辦法可以解套。不,有一個人知道,那就是編劇!你知道!你會在最危急的時刻,像上帝一樣悄然出現,你會徹底扭轉乾坤,轉敗為勝,你會呈現給觀眾一個意想不到的大團圓結局。

怎樣做到這一點呢?方法很多,今天不可能一一介紹。但我們可以提示幾點:

1.根據結尾,倒著和反著設計。就是結尾是男女主人公好了,那高潮一定是差點好不成。結尾是主人公死了,前面就一定獲得活蹦亂跳;

2.誤導。大多數的意料之外,其實是設計出來的。設計的重點不是解決危機的方案(也許那個方案早就在那裡),而是之前對觀眾的誤導。讓觀眾朝著相反的錯誤的方向走,越走越遠。所以,當觀眾絕望的時候,你拋出正確的答案,他才會既吃驚,又服氣;

3.伏筆。要使一個危機的解決方案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就要在故事的前端安插伏筆。就是讓所有奇特的結局具備邏輯上的合理性。伏筆的安插,要既讓觀眾看到並記住,還不能過早劇透和被猜到。

4.第三條路效應。世界上的事情哪裡會輕易被窮盡呢?當你告訴觀眾,這個危機只有兩種解決方案,第一種被堵死了,第二種又被堵死的時候,觀眾和人物都絕望了。當然絕望了。但是你其實是準備著第三條路的。只是你需要洗腦,尤其需要利用人們的慣性思維進行洗腦,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接受,只有兩條路。最後才拋出第三條路,於是危機度過。皆大歡喜!

當我們已經具備了這幾條,劇本就可以正式開寫了!也就是說,一般我們講好萊塢式故事,就是按照這個程序編的。

十、幾點提醒,也是幾個效果

1. 故事的開頭盡量打眼,並造成觀眾的強烈期待和懸念;

2. 故事的節奏要緊湊。當代人生活節奏快,看不得戲劇這類節奏;

3. 人物性格有獨特性和鮮明性;

4. 人物關係有戲,有衝突,有張力;

5. 故事和事件要既強烈又接地氣。主要指合理性,事件要符合邏輯;

6. 情節有變化。跌宕起伏,意料之外,不要看頭知道尾;

7. 信息量要足夠大。這是是否好看的重要標準。好萊塢電影,丟掉幾個鏡頭,可能都看不懂;

8. 有最後的危機和高潮。如果不這樣,觀眾會很失望;

9. 有刺激。感動、觸動、衝擊、震撼,想方設法製造這些;

10. 主題要有一定積極意義。要有正能量,這樣才符合大眾需求;

END

錄入編輯:春曉


推薦閱讀:

一文帶你讀懂我國核心期刊 | 乾貨滿滿(請轉給身邊需要的朋友)
你想要的設計乾貨這些裡面都有了━━━設計師必備的設計網站大全
鎮宅風水法器 — 「五帝錢」解析(乾貨)
藝術乾貨:畫個可怕、不懷好意的吻,是種什麼體驗?|張小玉
【乾貨】甲骨文、《袁安碑》、《石鼓文》臨摹視頻

TAG:編劇 | 故事 | 乾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