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褶皺處與空白點

文學作品的褶皺處與空白點

動情處:溝通學生與文本的橋樑

——談小說教學的文本處理策略

摘要:傳統的小說課堂教學多抓住小說三要素展開分析,面面俱到,費力而低效。筆者通過小說課堂教學實踐,認為在小說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情出發,把握學生原初閱讀的動情處,因為這是溝通讀者與文本的橋樑。教師可以從鎖定主問題、打開褶皺處、填補空白點等方面著手處理小說教學的文本,以實現輕快靈動高效的課堂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說教學主問題褶皺處空白點

在各種文學體裁中,小說因其情節的曲折,人物形象的鮮明等特性成為最受學生喜歡的一種體裁。傳統的小說課堂教學多圍繞小說的三要素展開:梳理故事情節,剖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題思想。然而,這只是教師一廂情願的教學訴求,大多數學生無法通過對一些被擰乾了的概念術語的琢磨進入斑斕的小說世界,大有「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之感。因此,我們需要思考,小說教學到底需要以何為「抓手」?如何恢復並發展學生對於小說的天然興趣?筆者認為,小說教學中應先關注學情,抓住學生的動情處,以此作為教學切入點,精巧設計問題,抓住最值得探究的一兩處重難點細細揣摩品味。

動情處的捕獲在於學生對文本的「裸讀」體驗。所謂「裸讀」是指閱讀者用原生態的狀態直接面對文章,完全憑自己的閱歷和感悟,自由地閱讀文本,與作者直接進行心靈的對話。北大錢理群教授說過一段言辭懇切的話:「我想,我們分析一篇作品的『起點』(出發點)不應該是既定的觀念,還是老老實實地從文本開始吧——一字一句地閱讀、體驗、琢磨、品味,這本身就是一種絕妙的審美享受:要珍惜自己從作品實際中得出的審美體驗,它正是一切『分析、研究』的基礎起點。」①這樣,學生就有了深入探究文本的內驅力與好奇心,有自己獨立自由的思考空間。在「裸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找小說最觸動人的地方進行自由提問,再提煉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探討。小說教學的文本處理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切入。

一、鎖定主問題

主問題的設計能夠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師可根據教學讓學生立足課文進行提問,然後對問題分門別類,擇優汰劣,將學生提問的焦點引領到教學重點上。問題從學生中來,教學時就有很強的針對性。主問題的設計要以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為起點,適合學生的水平,是學生可以經過努力而達到的,即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問題過難或過易都是不適宜的。過難,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過易,難以對學生的智力和思維構成挑戰,都將會削弱主問題作用的發揮,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

小說是一種遊戲的藝術,小說家們對遊戲精神的理解,最終化成了各自具有特色的創作實踐。《十八歲出門遠行》是先鋒派小說家余華的處女作、成名作和代表作,被選入《高中語文讀本》。按平常教學模式,先簡介作家作品流派,教師如果一上課就灌輸先鋒派小說「荒誕」「隱喻」「象徵」等術語,是會讓學生望而卻步的。閱讀理解主要是一種心理過程,讀者是否讀懂,懂到什麼程度,有哪些具體真實的初讀體驗,老師是看不出來的。學生作為相對「不成熟的讀者」,他們的閱讀理解往往膚淺,幼稚或片面,甚至不怎麼靠譜。經過初讀,我讓學生提問,並將學生初讀後的「言說」作為閱讀教學的「起點」和「前提」。

通過預習,我發現高一學生因為沒有接觸過先鋒派小說,他們對文章的初讀感知是「一頭霧水」,「看不懂」。鑒於此種學情,教師將第一課時的課堂價值定位為引導學生看懂這篇文章。我從文章的題目入手設計兩個淺顯的小問題:1.一個人的18歲意味著什麼?2.出門遠行的目的是什麼?學生很容易回答:十八歲意味著成人自立,可以脫離父母獨自闖蕩世界;遠行的目的正是「認識外面的世界」。由此,很自然地概括出課堂教學的主問題是:怎樣的「我」認識了外面怎樣的世界?

依循這個主問題,學生從文本中積極探索,相互討論,相互補充,抓住「18歲」「紅背包」「像小馬」「黃鬍鬚」「遞煙」「阻攔搶劫者」等詞眼句子,認為「我」是一個年輕單純、初涉人世、充滿青春活力,無拘無束、放蕩不羈、相信公平、有正義感的倔強的不屈不饒的青年。而從路人的態度,司機和搶劫者的言行可以看出這個世界是混亂的、冷酷的、霸道的、毫無邏輯的,缺少公平的荒誕的成人世界。隨著情節展開,荒誕的色彩越來越濃。文本的語言給了學生直觀的視覺刺激,調動了他們思考問題探究主題的積極性。教師在解決了這個主問題之後再去總結《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余華是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成長的獨特感受」,這種情節荒誕,感情真實的小說便是先鋒派小說。這樣,學生對於先鋒派小說特點的理解便水到渠成,而不是老師「硬塞」給他們的。

《林黛玉進賈府》洋洋七千餘字,篇幅較長,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兩個主問題:(1)黛玉看——隨著行蹤,黛玉看到了什麼?看出了什麼?你從黛玉的看中又能看出什麼?(2)看黛玉——眾人、鳳姐、寶玉眼中的黛玉是什麼樣子的?你眼中的黛玉是什麼樣子的?這兩個主問題可以提綱挈領地引領學生迅速理清小說的結構思路,引領學生走進課文的角角落落,全面認識人物的出場方式,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主問題的解決使教學程序簡單扼要而又一脈相承,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油然而生,積極性自然隨之高漲,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課堂教學可如行雲流水,自然投入。正如餘映潮老師所說:「『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立意高遠的有質量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黏合劑,在教學中顯現著『以一當十』的力量。」②

二、打開「褶皺」處

小說中有著一些意蘊豐富的關鍵情節,教師可以將問題設置在這些語言「褶皺」處。「打開語言褶皺處,讀出深味。這是一種創造性的閱讀,即仔細領會言語內在及背後的精細微妙處,感悟其中的空白意義。」③把握並直擊學生的思維盲點,引導學生於尋常處發現不尋常,下足功夫,放大其價值,「著一細節,而境界全出」,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於漪老師曾呼籲「文中的字全部站在紙上跟你說話,你才曉得字後面的意思,你才知道作者為何這樣寫」④。小處不可小覷,有時候看似無意的一個細節恰恰是我們解讀文本的關鍵。

《砷》是義大利作家普·萊維寫的短篇小說。文章的情節很簡單:一位老鞋匠將一包小鞋匠用來害他的砷交由「我」檢測而從容坦然面對的故事。閱讀後,多數同學普遍提到了一個細節疑點:文章為什麼要兩次提到老頭沒有乘電梯,而是走樓梯下樓?我就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一學生不假思索地喊:「鞋匠嘛,他要炫耀自己腳上的皮鞋多少的有光澤,擺架子愛面子。」這樣的心理,在十七八歲愛顯擺炫耀自我活力的年輕人的口中說出,不覺得奇怪。他的回答引來了教室里一片鬨笑。

「是這樣的嗎?」我沒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顯示出一副好奇的樣子,「文中哪些地方告訴你這個答案?」他的默然無聲告訴自己,答案需從文本中尋找,而不是憑空設想的。

其他學生則從文中找出了小說主人公「非同尋常」「夠健壯,雖老猶健」「無憂無慮、從容自若」等詞概括的性格特點。

我繼續發問:「電梯與樓梯有何不同?」

學生討論明確:電梯的速度快,給人感覺空間逼仄,緊張,擁擠,讓人想起機械化,鱗次櫛比的大樓,群蟻排衙的商店,充滿現代化氣息和慾望氣息的城市;而樓梯給人感覺是自由放鬆,原始、淳樸。選擇電梯還是樓梯與一個人的生活做派有關。

「那麼,既然跟一個人的生活做派有關,電梯和樓梯可以聯繫到文中的哪些內容?」

學生繼續在文中找到「電梯」跟小夥子勞作的各種機器相關:撐鞋幫機,擴鞋幫機,縫鞋機,緔鞋機等等。而「樓梯」跟老人的「一把小榔頭和一根麻繩」的勞作有關。一個代表現代,一個代表傳統。

由此可見,一處細節描寫足以看出老人的勤勞樸實、知足常樂、堅守自我、原始淳樸、通達大度的品格。這樣的探究讓學生興味盎然,覺得自己是發現的主人。

老師繼續發問:「前後兩次描寫有無重複之感?」

討論明確,雖是反覆,但語意上有遞進。前文是「我」的猜測,設置懸念,後文加了一個定語「特有的高貴氣派」,老人的高貴不是地位,而是一種品格和精神,是「我」對老人的由衷敬仰。

答案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逐漸清晰、完善。這樣的推敲、揣摩、比較,是需要深入堂奧而深潛其間的。在師生共同的體味浸染中,才能把看似平淡的詞句而又調遣得體的微妙情思嚼出味來。層層剝筍地打開了此處意蘊豐富的「褶皺」處,主題的解讀已無需多加分析,人物的形象已鮮明。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這些看似不費力氣的詞語驅遣,實為作者一絲不苟獨具匠心的斟酌。

比如《林黛玉進賈府》中黛玉從「只剛念了《四書》」到「不曾讀」的變化,《祝福》中看似無意提到的福興樓的魚翅的價格等細節都值得我們細細探究。英國詩人布萊克曾經說過:「一朵花中窺天堂,一粒沙里見世界。」小說的大智慧是由一個個細節積澱而成的。有些細節表面上看是信手拈來,即興所得,而實質上是作者的匠心獨運,蓄意安排,它的背後是一種理念,一種思想。所以,教師的問題設計要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於細節處設疑,增強吸引力,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學生在此探討過程中也明白了小說的「褶皺」處,真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要親密接觸文本和作者,產生情與情的交融,心與心的溝通,閱讀才能細化深化,玩味出語言的厚重與深刻。

三、填補空白點

小說作為敘事文學的一種,是以想像力和虛構性為本質特徵的,可以說虛中有實是小說的永恆命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小說的主題往往是多重的甚至是模糊的。許多西方現代派小說家藝術上不滿足於客觀事物的再現,而著重於內心的「自我表現」,西方現實社會的種種矛盾和弊端,作者本人的困惑也在作品中有了直接的或間接的反映。因此,在小說情節的設計與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現出更多的模糊色彩,從而給讀者留下許多力求探尋究竟的「空白」,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更大的主體性閱讀空間。「小說是對想像力的操練,並激起人對想像力的留戀。它是為數不多的可將人的想像力保持住的辦法之一。」⑤小說使我們看到了豐富無極的世界。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文本的閱讀價值,引導學生依據文本提供的有限信息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擴寫一段文字補白,揣測作者沒有明白說出來的東西,讓文本與閱讀者的對話更加深入。

「他實在無法扣動扳機,他覺得此刻這條戀人般的河未能把他們隔開;相反,卻把他們聯合在一起了……」希臘作家安東尼斯·薩馬拉基斯的《界河》一文的結尾情節安排成了多數學生學習中的最大疑點:他為什麼不開槍?你會加一個怎樣的結尾?在教學中,我便將結尾賞析當作教學的重難點。

學生們以此為起點展開了大膽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一位學生說:「槍響了,他只是瞥見鳥群被驚起。兩個人都互相鞠了一躬,朝各自的營地走去。」這是善意聯想,符合我們中國人大團圓的思維習慣。一位學生說:「終於,他的槍響了,對岸的人應聲倒下。他急忙游過去虜獲他的戰利品。那人的衣服還放在邊上,他從那人的衣服上搜到了一個信物,那信物顯得非常眼熟。他終於從自己身上也摸出一個佩戴多年的信物。這時候,他才發現倒下的那個人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兄弟!」我為這兩個字震撼。正如弗朗索瓦·費奈隆指出的「所有的戰爭都是內戰,因為所有的人類都是同胞!」脫掉了國籍,脫掉了姓名,脫掉了卡其布的軍裝,才發現彼此是兄弟。這想像的結尾使主題得以升華。另外一位學生站起:他跌跌撞撞爬回岸上,他感到此時有一個黑洞洞的槍眼正對著他的腦袋,因為「那邊的人」比他更快。但他沒有聽到開槍射擊的聲音,那邊陷入了沉默。突然,他發現自己這邊的草叢中伸出了一桿槍。他出自本能地喊不,但同伴已扣響扳機,對岸的人倒下。他被帶回了軍營,以通敵叛國罪被判處死刑!這想像使悲劇的色彩更加濃重,也更讓人深思!

在學生努力完成自己的補白之作時,老師可以順勢提出問題:「作者把它寫出來好,還是留白好?」通過比較,學生認為刪掉結尾,喜劇結局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主題上凸顯美好人性超越戰爭,反映人類嚮往美好和平的願望。而留下結尾會讓故事情節結構上又生波瀾,震撼人心,深化對戰爭的控訴的主題。思考作者的藝術筆法對塑造人物的用意所在,可以讓我們對文本的挖掘更加深入。我們在既相似又不同的景觀與感覺中獲得了這種可以增加自身生命重量的豐富性。

同樣,學習《半張紙》,教師可以讓學生揣摩作者對主人公兩年生活經歷留白的好處,《騎桶者》「老闆娘究竟有沒有聽到騎桶者的乞求聲」等學生的興趣出發點讓他們展開合理想像和補充,從而完成了對一個有價值的文本「爭鳴點」的挖掘。以虛寫實,實中見虛,虛虛實實,虛實相生,既是創作的經驗積澱,也是品味審美對象的獨特視角,而作品的「筆盡而意無窮」「意在言外」的旨趣也全在虛筆的妙用之中。這種「填補空白點」的二次創作,是學生在閱讀中所獲取的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尊重作家的思想個性,尊重作品的原創意義的過程,也是彰顯讀者的主體地位,注重作品意義再次生成與發展的過程。

小說是好玩的遊戲藝術,我們沒有理由將它上得枯燥乏味。曹勇軍老師認為,追求理想的小說教學課堂應該從這樣幾句格言中汲取智慧:第一,教育即成長;第二,感情只對感情說話;第三,教育應該向人傳達生命的氣息;第四,所有藝術暗示都是有限寓無限。一篇小說可講的東西很多,因面面俱到而演變成「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學生的回答成了無序的、零散的、隨意的問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牢記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或顯示自己的學識。印度哲學大師奧修說:「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如果鞋不合腳,腳疼了,就會被時時記起。當教學之「鞋」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之「腳」相適合時,學生就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走起「路」來自會合拍而輕盈,顯示出生命的活力和美感。抓住動情處,簡化教學程序、優化教學效果,讓我們的教學回到這樸素的原點,這才是語文教育教學的本質所在。

參考文獻:

①錢理群.名作重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頁。

②餘映潮.論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創新[J].語文教學通訊,2003,(14):1

③黃孟軻.探詢作者生命活力體味文本語言魅力[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10·5A

④於漪在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2010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2010年8月11日

⑤曹文軒.小說門,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頁。

推薦閱讀:

優秀精華詩詞作品「邊走邊拾」(十八):中國詩聯格律詩詞版原始保存
2塊錢的圓珠筆,也能畫出逼真生動的作品
【作品欣賞】阿金五律一組
陳忠實:如果不是出版了一部作品,他差點兒成為陝西養雞專業戶
唐炬:「看得懂」的作品更保值

TAG:文學 | 文學作品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