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三字經》新注 轉八識成四智

轉八識成四智

  末那識 為第七 阿賴耶 第八識

  眼等八識在前五蘊中都已談過,今不重釋。現就末那、賴耶二識的異名和作用,略作介紹。  末那名意,意是思量義,思量阿賴耶識見分為自我,故名末那識。又因常有「貪、痴、慢、見」四種根本煩惱與之相應,使末那染污不凈,故又稱此識名「染污意」。  染污意除了恆執第八賴耶見分為我外,在作用方面,內作賴耶識生起的根,外作第六意識生起的根,又作前六識的染凈依,以故恆與四煩惱相應的染污意則有此四種作用。  阿賴耶識,漢譯含藏識,此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三義。阿賴耶識有能藏染凈一切諸法種子的功能,故名能藏;一切諸法種子皆藏於賴耶識之中,故名所藏;第七末那識無始時來迷執賴耶識為自我,故名執藏。此三藏義,依賴耶持種義稱能藏,猶如庫藏,能含藏寶物;依賴耶受熏義稱所藏,猶如庫藏,是寶物所依;依賴耶我愛緣執義稱執藏,猶如寶藏,為人堅守,即第七現行者為能執藏,第八現行者為所執藏,依所執藏義,故稱執藏。  賴耶識有種種異名,從含藏義,故稱阿賴耶識;從執持種子、根身義,故稱阿陀耶識;從積集義,故稱為心;從業果異時、異性、變異三熟義,故稱異熟識;從一切現行諸法不離賴耶而有,故稱根本識;從染凈諸法皆不離此自種子而生,故稱一切種子識;從種現熏生,相似相續,猶如海水生波,波降為水而言,故稱藏識海……  阿賴耶識恆有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相應,無有我法執著,體常顯露,故是「無覆」,同時又無有煩惱和善心所與之相應,故性是「無記」,由此阿賴耶識稱為「無覆無記」性。同時阿賴耶識在對種子、根身、器界諸境的感受上,既無苦樂,又無憂喜,恆常皆是「舍受」相應。另外,阿賴耶識在緣境上不用語言概念,故在能緣的識上是屬於現見親緣的「世俗現量」,當然在所緣種子、根身、器界的諸境上,則是眾緣和合的「世俗性境」了。   阿賴耶識隨業牽引、變現三界六道的生死苦海,令諸有情漂流其中,恆轉不息。《八識規矩頌》云:「界地隨它業力生。」意顯阿賴耶識雖遍通三界,所謂依正二報皆由阿賴耶識之所變現,但它不是隨心所欲自有主宰的變現,而是隨前六識所造善惡業力熏習成種、以業種作增上緣而變現。由此說明阿賴耶識不是能生一切法的本體不平等因,而是一切諸法皆以賴耶識中的各各自種為內因內緣變生的。以是之故,佛教是徹底的無神論者,也是徹底的無我論者。  阿賴耶識在作用上,根據《八識規矩頌》講有五方面,所謂「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即「受熏、持種、內變根身、外變器界、作有情生命去後來先的主體」。

  八種識 為心王 轉成智 性發光

  眼等八識在有漏位稱為心王,猶如一國之君、一家之主一樣,位居統帥地位,故得此名。也就是說一切諸法,皆不離心王而有。《百法明門論》言心法等的位次云:「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所謂一切最勝者:心法勢力獨勝,能造善惡業生起世間,又能造無漏業生出世間,因此,它是世出世間染凈諸法所依的根本,故居首位。心所有法與心相應,為心助伴,心王勢勝,心所勢劣,先勝後劣,故居第二。所現影者:即前色法,因為色法不能自起,必藉前二心、心所才能變現。同時見分相分雖同是自證分所變現,但自證分不能親緣相分,唯見分方能親緣,故稱相分(色法)為影,顯見分非影所攝,因此見分(心、心所)是能,相分(色法)是所,先能後所,故居第三。分位差別者:即不相應行法,因為此法不能自起,必藉前心、心所、色三法和合方能顯現,故前三是實,此法是假,先實後假,故居第四。所言顯示者:即最後之無為法,因無為法是前四有為法所顯的性理,理由事顯,故居第五。  再者:識為虛妄分別,有緣境取境的作用,能使有情迷理迷事,顛倒執著,不得解脫出離,若要解脫,則必須轉有漏的八識而為無漏的四智。智能明照諸法性相,能斷一切煩惱、業、生諸雜染法,也能使一切無為真如完全彰顯,更能使一切有情獲得解脫自在。所以說有情以識為主,在有漏位,故言唯識;聖者以智為主,在無漏位,故言唯智。由此可知,轉凡成聖,實際上就是轉識成智,以故佛陀在「四依四不依」中說:「依智不依識」,就是這個道理。

  大圓鏡 平等性 妙觀察 成所作

  1、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此由第八阿賴耶識所轉得。《佛地經》云:「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圓鏡心品離我我所執及一切能取所取分別,能緣行相,所緣內境,微細難知。於一切境,不妄不愚,性相清凈,離諸雜染,為一切純凈圓滿色心現行功德所依,又能任持無漏功德凈種,更能現生佛果依正二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2、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此由第七末那識所轉得。在有漏位,末那識恆執賴耶見分為自我,故有人法之執,能所差別,而不平等。轉識成智之後,無我我所執,能觀一切諸法及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大悲恆共相應,隨十地菩薩所樂,示現種種他受用身土影像差別。《佛地經》說平等性智由十種平等法性圓滿成就。如云:「平等性智者:由十種相圓滿成就。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法性圓滿成故;弘濟大悲,平等法性圓滿成故;無待大悲,平等法性圓滿成故;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一切眾生敬愛所說,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修植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3、妙觀察智相應心品:此由第六意識所轉得。謂此智心品,善觀一切諸法自相共相,善觀一切有情諸根勝劣,攝諸法門,無礙而轉,又能發生六度、十力等無量功德財寶,於大眾會,起無邊神通,說法利導,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使諸有情,獲大利樂。《成唯識論》卷十云:「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善觀無量總持之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4、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此由前五識所轉得。謂此智心品,成本願力,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利樂人天二乘及地前菩薩。《佛地經》云:「成所作智者:如諸眾生,勤勵身業,由是眾生趣求種種殉利務農勤工等事。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勤身化業,由是如來示現種種工巧等處,摧伏諸技傲慢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又如眾生受用身業,由是眾生受用種種色等境界,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受身化業。由是如來往諸眾生種種生處,示同類生而居尊位,由其示現同類生故,攝伏一切異類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此四智 一心圓 八識轉 體用全

  菩薩在見道登初地時,第六意識即開始轉為妙觀察智,第七末耶識亦開始轉為平等性智。於遠行地後,不動地前,此二智即圓滿轉得,所以《八識規矩頌》言第六意識轉依云:「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言第七識轉依云:「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菩薩證金剛喻定後,異熟識方空,此時阿賴耶識即轉為無垢識和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證佛法身,與無垢識結合,變現受用無量廣大法樂的自受用(自報)身。有了報身,方有無漏五凈色根,而發無漏五凈識,此時前五識才能圓滿轉為成所作智。以是之故,五八轉智,果上圓滿。《八識規矩頌》言前五識轉智云:「變相觀空為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言第八識轉智云:「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因此,八識轉智在時間上就有先後之不同了。《壇經·機緣品》中惠能大師云:「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四智圓滿,即成佛果。若論體用,此四智以無漏無分別慧為體,以大悲為用。慧是自覺圓滿的表現,悲是現身度生的表現。體用結合,悲智等運,恰好就是自在解脫、究竟圓滿的無漏佛果。  《壇經》惠能言四智云:「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真可謂一語道破四智實相。


推薦閱讀:

《八識規矩頌》通詮
略釋八識五智
第八識不是因緣所生法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
何謂八識

TAG:佛教 | 八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