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親近文殊 | 五台山文殊信仰在隋唐

親近文殊五台山文殊信仰在隋唐隋唐是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五台山文殊信仰不論是在普及程度上,還是在理論研究上都進入了鼎盛時期,夯實了後世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基礎。隋唐時期,特別是在唐朝,五台山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的首府。我們可以從幾個例子來印證一下——從規模上看「大寺三百六,蘭若無其數」,從行政體制上看翻譯大德德感法師和七帝門師澄觀僧統受皇命統領全國僧尼事,從信仰程度看「天下學佛道者,多宗旨於五台」,從傳播半徑看來自印度、高麗、日本等國的僧眾絡繹不絕,西藏地區也開始接觸五台山,傳說松贊干布時曾修建一百零八寺,但很難考證,然而唐長慶四年(824),西藏遣使求《五台山圖》確有史料記載。

五台山文殊信仰達到如此弘大的規模,有兩重原因值得重視:一皇室支持第一重原因,當然還是皇室支持。隋文帝曾"下詔五頂,各置寺一所,設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梵修"。大唐從太宗到德宗九朝,莫不傾仰靈山聖境,御賜書札每每光耀五頂,朝廷施捨年年相繼。唐代日本高僧圓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禮記》中記載了他親眼所見那位滅佛的唐武宗剛剛繼位時,按慣例向五台山施捨的情況,我們也可從中看出盛大的場面。開成五年(840)六月六日,敕使到山奉旨施捨十二大寺,寺中僧眾盡出迎候,各細帔五百領、絹五百屯、袈裟布一千端、香一千兩、茶一千斤、手巾一千條。這樣的施捨已是慣例,日積月累,各大寺的物品山積於庫房。敕使還要代表皇家到各大寺行香,參拜高僧大德。

二理論成熟第二重原因,理論研究的成熟。佛教傳入東土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譯經、講經、研究的成績在隋唐之際漸漸顯著。可喜的是,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佛智的代表,文殊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境界、胸懷,都決定了五台山博大開放的格局,不會單獨成為某一宗派的演教說法之地。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各宗各派的高僧大德都在五台山留下了足跡,比如凈土宗法照、法相宗窺基、密宗不空、華嚴宗澄觀、禪宗從諗、天台宗湛然志遠、律宗道宣等等。理論成熟和堅實,是信仰得以久住人們心間的基石,特別是中國已經經歷了諸子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術文化歷史。如果理論研究達不到與之對應的高度,就很難立足,尤其是中國的知識階層。中國本土原來也有很多宗教性質的信仰,之所以不能形成氣候,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讓人信服的理論體系。五台山文殊信仰之所以能如此廣播,有賴於佛教研究的深入。我們僅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佛教研究的成熟,對推動五台山文殊信仰發展的作用,那就是澄觀大師的精彩論述——

「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台山也,於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凈,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這段文字文筆優美自不待言,五智、五眼、五部真秘、五陰等都是佛教概念,大師巧妙地將佛教的諸多概念,通過五台山的山形表相描述出來,把高深的教義天然地運用到自然環境,讓人們發自內心地起崇敬之情。這種比附看似信手拈來,其實需要對理論有運用自如的功底。隋唐之後,五台山文殊信仰已經牢牢紮根民間!
推薦閱讀:

八十七歲的午後
我想去那個有你的地方
接受義務教育的藏族孩子還會走上朝聖的路?
人如果沒有信仰,靈魂就會在慾望中墮落!
保加利亞正教會官方聲明:主上帝只創造了男女,對LGBT說不

TAG:信仰 | 五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