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文化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

服飾文化

  中華民族又被稱華夏民族,它名字「華」便是來自她美麗的肌膚——服飾。「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伴隨著華夏人民的生活點滴,構成華夏民族延續上千年的獨特風景線,成為古典中國文明的重要象徵,服飾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形成了以漢民族為傳承的中華特有的服飾傳統和名目繁多的服飾樣式,使中華服飾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世界意義。我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稱,服裝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服飾的作用不僅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而且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社會觀念等,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隋唐服飾文化背景

  隋統一全國,重新釐定漢族的服飾制度,然而也難以擺脫其由北向南統一而帶來的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由於長期穩定,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國力強盛。其服飾無論衣料還是衣式上的發展,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其工藝美術和服飾文化在華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響而推陳出新,將中華服飾的發展推到了頂峰。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初唐時的婦女秉承了隋時遺風,多著窄袖。開元之後就慢慢寬大起來。到盛唐時就演變到了寬鬆博大的時代,婦女上裝皆為交領衫,長裙繫於胸上方,拖曳於服下,給人一種寬鬆全新之感。當然也從婦女服裝的越來越寬大中,我們不難看出初唐時的唐代貴族社會的精神面貌由朝氣蓬勃走向奢侈腐化,再走向頹廢墮落的軌跡。

  唐代的服飾雖然也有種種制度的限制,但由於經濟及其它的高度發展,特別是由於佛、道、儒三教融合,儒家思想被外族文化沖淡,使得許多限制勢必無法長久維持。在社會思想崇尚開放的自由氛圍中,唐朝的服飾終於呈現出品式多樣,異彩紛呈的局面,甚至婦女穿著男裝都成了當時一種時尚。更由於國力強盛,人民充滿民族自信心,對於外來文化採取開放政策,由於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和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使得外來異質文化,自然而然成為大唐文化的補充與滋養,這是唐代服飾雍容大度、百美競呈的緣由。另外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到了隋唐,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到了後代,又形成了服飾制度的另一個傳統。

  隋唐服飾特點

  隋唐時期,當時的織造技術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由於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胡服的持續影響,唐代服飾普遍華麗、生氣勃勃、清新,充滿大唐盛世之風範。

  以袍為主的唐代男裝

  「襆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飾。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受北方民族的影響,樣式幾乎相同,一般為圓領、差別只在於材料、顏色和皮帶頭的裝飾。襆頭是隋唐五代時期男子首服中最為普遍的樣式,是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融合所產生的一種服裝樣式,配穿圓領袍衫和烏皮六合靴,既洒脫飄逸,有不失英武之氣。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祀天地、宗廟等時偶然穿之,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其他則以「襆頭袍衫」為尚,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

  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lán),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無官的地主階級的隱士、野老,則喜歡穿高領寬緣的直綴,表示承襲寬袍大袖的深衣古制。普通百姓只能穿開衩到腰際的奇膝短衫和褲,服裝色彩上不許用鮮明顏色,多為素色,因此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而且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

  總的看來,隋唐時期的男子冠服特點是:上層人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

  裙、衫、帔統一的女服

  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是中國服裝史最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女子著裝最為大膽的一種,其造型雍容華貴,妝飾富麗堂皇。服裝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轉、舒展,給人以飄然若仙之感。。隋唐時婦女的日常服飾是衫、襖、裙,多見是上身著襦、襖、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紅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黃、綠色。唐代婦女的鞋子多將鞋頭作鳳形,尺碼同男子相似。婦女的日常服飾名目繁多,有如襖、衫、袍、腰巾、抹胸、裙、褲、膝褲、襪、鞋靴等等。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半臂是從宮廷傳開的,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

  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貴婦人的禮服多以坦胸、低領、大袖為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使我們對詩詞中「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另外女裝男性化,婦女穿男裝,著胡服是當時一種時尚,也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

  服飾符號的意義  隋唐服飾的實用性

  自古吃飯和穿衣並提。暖身遮體的實用功能是衣服的基本功能。穿衣目的在於「適身體,和肌膚」《墨子.辭過》。如隋唐早期袍服樣式為大袖,但對域外民族來說,因北地寒冷,不便採用大袖,而採取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北相互滲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男服穿著方便,因而出現了女著男裝的現象。另外,婦女穿著的冪,因略顯累贅,高宗以後便成為流行的帷帽,既輕便簡潔。

  隋唐服飾的審美意義

  服飾作為一種人類審美心理的物化形式,主要是通過款式、色彩、質料、圖案等形式要素的組合,從而達到一種美的視覺效果,以實現服飾的審美價值。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唐代衣裙的款式,從初唐到盛唐在美學風貌上有一個從窄小到寬鬆肥大的演變過程。唐初裙子為方片裙,裙結構與人體立體結構不相適應。後流行緊身狹小的服裝款式,裙子也流行高腰或束胸、貼臀、寬擺齊地,既能顯露人體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洒的優美風度。另外唐代常在肥大的衣服袖子中部加綴一道褶襇邊的裝飾袖,使服裝上臂得到強調,這種手法,在現代女裝設計中仍得到廣泛的應用。

  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奇鬥妍,尤以紅裙為佼佼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真是「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帔(pei)帛是西亞服飾和當時中國服裝發展的內因相結合而流行開的一種「時世妝」的形式,發展了傳統服飾藝術以虛代實、移動育靜的藝術,使得我民族服裝更加豐富。

半臂在功能上有減少多層次衣袖厚度帶給穿衣人動作上的累贅,既符合美學的要求,又合乎功能科學的要求。直到今天,半袖式衣衫仍然是現代服裝造型的主要形式。

  隋唐的袍服,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樣,神采殊異最能漢民族柔靜平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 

  隋唐服飾的社會性

  服飾的民族性不是僵化的,更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通過外來的影響、自身的代謝,使她變化不居。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人對改善生活,美化生活的要求永無止境,這是服飾呈現時代性的根本原因。服飾的變化有的是由於改朝換代造成的。每每開國皇帝都要「改服飾、定服制」。隋文帝厲行節儉,不注重服飾的等級尊卑。隋初的服飾,較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隋煬帝即位後,崇尚奢華浪費,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服飾因此日趨華麗。但更多服飾變化及其變化節奏有政治因素、也有審美價值的因素和特定時代的社會心理的因素。隋唐的服飾的變化多與社會風氣的變遷和有意教育息息相關。

  文化的交流也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鬆,人們安居樂業。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服飾也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是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服飾與地位等級

  古代服飾文化作為社會物質和精神的外化,是「禮」的重要內容,為鞏固自身地位,統治階級把服飾的裝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裝除能敝體之外,還被當作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人。」這種「禮」的功能還表現在服飾的各個方面。在等級社會,服飾就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誌。

  衣冠服飾是衣食住行之首,它最顯著、最充分地表現人們的身份地位,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在衣冠服飾上有極其強烈的反映,這在中外概不例外,在中國又與禮制相結合,並成為禮制的重要內容。歷代王朝都以"會典"、"律例"、"典章"或"車服制"、"輿服制"、"喪服制"等各種條文頒布律令,規範和管理各階層的穿衣戴帽,從服裝的質料、色彩、花紋和款式都有詳盡的規定,不遺瑣細地區分君臣士庶服裝的差別,違者要以僭禮逾制處以重罰。為了宣揚皇威,隋唐恢復了秦漢的章服制度。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背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帝皇冕服的既定款式。冠服、冠帽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因法服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

  唐代冠服在不斷修改完善中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對後世冠服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把赤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2、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為細緻的規定;(三品以上袍紫色,束金玉帶、四品深緋、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等。未入仕者,則著白袍。)所以唐人的服飾也以白色為主。3、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不僅在顏色,就是圖案、質料和紋理對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規定。布衣成了庶民的又一代稱。另外,「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

  服飾與社會思想

在唐以前的中國社會,廣大婦女受禮教思想的束縛。例如:「笑不可露齒;站不可依門;行不可露面」,一直被奉為婦女必須恪守的信條,但唐代婦女為擺脫這種精神的羈絆,在服飾穿衣行為作了一系列大膽的嘗試,反映出當時思想的開放。例如:始未所見的「膽領」,即「裡面不穿內衣,袒胸脯於外」。也因此,我們可以在唐詩中讀到「慢來羅裙半露胸」的詩句。武則天做皇帝後,唐代的社會風氣進一步開放。唐代婦女服飾風氣比較開放的另一表現是女性形體美的顯露,在實際生活中和藝術表現上都較前代大膽。從《簪花仕女圖》中可以看到描繪的是貴族婦女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而唐代女性的另一項大膽的行徑就是「女裝男性化」,這種風尚始於天寶年間宮中,後漸漸流行與民間,而成為普通婦女的日常裝束。《唐書·輿服志》曾說:「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另外在唐開元年間,受胡服盛行的影響,婦女也流行起「著胡服,戴胡帽」。而同時期的歐洲,服裝也隨著社會的文明有所發展,從包纏式的塊料服裝過渡到縫製的時代,寬鬆的服裝剛剛才漸漸變得合體。但是因為基督教推行禁欲主義的道德觀,要掩蓋人體的線條,人們身上被裹上了沉重的衣服。當時的服裝忽視美,外形顯得呆板僵硬。而女性穿上了一種帶長袖的長外衣,甚至穿上了長長的基督教徒式的法衣,一直到14世紀文藝復興,婦女們就是在這樣渾身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生活著。相比宋代的婦女,在程朱理學束縛下,為了露出三寸金蓮而被荒唐的被「纏足」,裙長多不及地,唐時的婦女更可謂幸也。

  隋唐服飾的歷史價值

  服飾甚至有著記史述古、儀禮教化的符號功能和教育、倫理等職能。隋唐的社會風氣等,都描綉在服飾上了,穿著隋唐服飾如同將我們盛唐民族文化的史冊世代隨身攜帶。可以說,隋唐服飾,是隋唐時期人文化的歷史標記和歷史的文化象徵。

  隋唐的服飾絢爛多姿,雍容華貴,唐服處處顯示出那種寬容、大氣、自信、傲岸的氣派。她對藏族、白族、朝鮮族和周圍的日本和服、韓服以及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裝有深遠的影響。。唐朝是中國服飾史上的黃金時代,在服飾和裝扮上,不斷承襲並發展前朝的傳統方式,更吸收了很多外來的胡服式樣,前比秦漢,後較宋明都要亮麗突出。同時,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婦女參加社會活動較多且唐代婦女的自我表性意識較強,而男裝又較為方便故曾出現女著男裝的現象。

  唐朝服飾,特別是開放的程度讓今人嘆之不如,其服飾文化影響深遠,如今天的日本的和服、朝鮮半島的傳統服裝大致都受唐服的影響.現僅以日本為例:日本「大化改新」,打開了全面向中國學習的大門,大量的「譴唐使」和東渡的僧侶、學者、工匠、技術人員,把中國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產技術、建築、繪畫、等大量傳入日本。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進、吸取唐代漢式服裝的基礎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稱為「唐服」,雖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傳統漢式服裝的基本特點:上衣下裳相連、沒有衣領、右衽、衣袖寬大、用衣帶、不用衣扣。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另外唐朝服飾從面料的處理,到款式的設計,再到製作定型,所表現出的藝術性也令人嘆為觀止,我們也從隋唐服飾可以全面的放映當時的科技的發展,文化的繁榮。

  隋唐服飾的當代意義

  如果說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內涵,那麼衣冠髮式等就是文化的外觀。隋唐傳統服飾的意義不能僅僅是,當今的服飾服裝可以從隋唐服飾中汲取營養,而且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的載體與符號。

  首先,唐朝的服裝,對當今社會影響深遠,甚至可以從當下的服飾中找到影子。例如半臂,直到今天,半袖式衣衫仍然是現代服裝造型的主要形式。熱烈的「中國紅」為代表的中國元素是法國時裝多年來的創作熱點,成為了巴黎時裝的主流色。西方人認為紅色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被廣泛應用於服裝和飾物等。西方的女性也時尚穿著中式領的緊身短衣,下配低腰的喇叭褲,力爭使自己具有東方女性的氣質。

  服飾文化是一個民族個性的重要標誌。當今的世界是個全球化的世界,文化的全球化與民族化矛盾也日益尖銳,各國大都在積極致力與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作為擁有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在經過了一個世紀的迷茫,困惑與自我否定後,正日趨自信與成熟。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那是因為看到了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但如果僅僅是經濟實力的增強,那這句話是不確切的,只有物質與文化都發達了,才是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如何復興民族文化?那就是「文化自覺」!而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通過對傳統服飾的恢復,從而來複興承載在服飾上的傳統文化。從2003年起開始有人穿著自製的漢服上街了,這是努力通過恢復傳統服飾來複興民族文化並積極地投入的一個很好的實踐。

  服飾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標誌,是應該十分珍視的。一個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是悲哀的。然而傳統服飾復興之路並不平坦,而即使知道這是民族傳統服飾的人也常常會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質疑傳統服飾是否方便日常生活,其實這並不成為問題,對傳統服飾的恢復並不排斥現代服裝,平常工作上班,可以穿現代時裝,但在一些傳統節日或重要場合,則可以穿傳統服飾。在這方面,日本和韓國確實值得我們學習。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對傳統服飾的恢復必須從文化的角度入手,通過傳統服飾文化的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我們傳統服飾,為我們的傳統服飾的絢爛歷史而驕傲。否則,就服飾而服飾,恢復傳統服飾只能轉變為一場秀,而其與傳承與民族文化的自覺與復興也沒什麼關係了。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隋唐服飾寬鬆流暢、平易而又洒脫的風格已經成為世界現代服裝的流行趨勢,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服飾文化傳統又與世界現代文化趨勢不謀而合。我們可以相信:隨著文化交流的加強,只有民族的服飾才是世界的。


推薦閱讀:

中國玉器文化專題之七:《世俗的趣味》
如何將經濟增長轉變為文化繁榮?
年輕人油膩起來,比中年人可怕多了哈哈哈哈哈哈
古代皇帝名字是怎麼起的,有什麼規律?
人們日常轉發的錦鯉是自然演化的產物嗎?

TAG:歷史 | 文化 | 服飾 | 意義 | 價值 | 服飾文化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