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多少習俗在流傳

多少習俗在流傳

2011-09-10 來源:揚州晚報(揚州) 

我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那麼老揚州的中秋節是怎樣的?有哪些規矩和講究?自古以來,圍繞著中秋節,老揚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

中秋之夜 求子敬老拜月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自古以來,當頭一輪明月,凝結著多少相思,多少情戀。中秋節,是由何而來,揚州人過中秋,又有著哪些特殊的民俗?

葉尚鼎說,因為中秋月圓,所以這個節日也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祝願,比如敬老、團圓等。中秋節的敬老之風,從周秦時即已形成。每至中秋,官府要挨家挨戶上門慰問老人,送給老人坐凳和手杖,還要贈給老人糍粑一類的食品。

在揚州,還有「照月求子」的習俗,認為婚後不孕的婦女,在中秋圓月當頭時獨坐院中,清沐月光,此後便可懷孕。婚後的夫妻,也必須雙雙攜帶中秋月餅等禮物,向父母回報養育之恩。但是婦女又必須在中秋月夜之前返回夫家。凡外出辦事的人也都要儘可能在中秋節前返家,以便與全家中秋節團聚。所以,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古代揚州人在拜月時,還要點亮寶塔燈,選購藕節相連、小枝不缺的所謂「子孫藕」和籽粒飽滿的所謂「和合蓮」,寓意吉祥。拜月之後,分食月餅,講究由家中主婦掌刀,按全家人口計算,不論在家或外出,切成大小均勻的小塊,每人一塊,既不能破碎,又不能少切,如果家中有孕婦,還要增加一塊,以示家庭生活和美。

葉尚鼎笑道,說到月餅,這可是中國人在中秋節必吃的一道食物,相傳也是和揚州有關的,當時,元末統治者的統治,引起廣大人民的反抗。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於1353年在高郵起義,他利用中秋節向親友們贈送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了起義的通知,約定各地義兵在中秋節同時舉事。此後,中秋節製作、互贈、吃食月餅便成了民間傳統。

中秋月餅

起源說法有多少?

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除了張士誠起義的傳說,另有一說: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餘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

月餅也有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的說法。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傳情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月餅是圓的,到明代的時候被賦予了團圓的意思,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在吃月餅的同時,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

韋明鏵說,現在揚州人通常只吃蘇式與廣式的月餅,其實過去也有揚式月餅,尤以火腿和乾菜的味道最為獨特。抗戰期間,朱自清流寓四川,在中秋節前得到了揚州的月餅,異常興奮。他寫了一首詩,叫《中秋節近,以火腿乾菜月餅貽慰堂,皆鄉味也。慰堂峻卻不受,作此調之》,詩云:「餅餌聊隨俗,先生拒勿深。團圞中秋月,迢遞故鄉音。且快屠門嚼,還同千里心。物輕人意重,佳節俊難禁。」在朱自清眼中,那些火腿月餅、乾菜月餅是真正的「鄉味」,可以撫慰他漂泊的心靈。

對於揚式月餅難以得見,韋明鏵表示有些遺憾,「揚式月餅小時候也曾經吃過,不同於蘇式廣式以甜軟為主,揚式月餅也有咸口味的,而且口感酥脆,只不過現在吃不到了。」

韋明鏵說,揚州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就是八月十六,出嫁的女子帶著小孩回娘家吃餿月餅。同樣的風俗還有端午節的第二天,出嫁的女子帶著小孩回娘家吃餿粽子。「其實月餅與粽子不論怎麼放,第二天也不可能餿的,這也表現出揚州人的風趣、幽默。」

中秋佳節

地位為啥這麼高?

中秋節受喜愛的程度僅次於春節,在中國的傳統佳節中排名第二。

韋明鏵說,「農曆八月十五是糧食成熟的時節,又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時候。圓月代表團圓,幾千年來中國人都把中秋視作團圓的日子,其意義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秋的名稱也是多種多樣。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恰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而在中國的傳統農曆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因此中秋又叫「月夕」「八月節」。

「中秋和月亮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丁家桐說,「中國人有著月亮情結,關於月亮的傳說、詩詞、書畫不勝枚舉。宋朝大文豪蘇東坡的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道出對家人團聚的渴望。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也表達身處異地的親人,通過一輪圓月來寄託月圓人團圓的渴望。無論你走到哪兒,只要抬頭,都能看到月亮,所以月亮成了遊子、親人寄託情感的對象。」

中秋月圓

為什麼主題是團圓

在中國文化里,「月亮」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她負載著悠久的神話傳說和深邃的文化內涵,啟示著中國古老的哲學和藝術。

中國早期文化源於人們對太陽的陽剛與月亮的陰柔的想像。月亮是中國人嚮往之地,她生來就對中國哲學具有啟蒙意義。嫦娥服下的不死葯登月後引發的月下相思、中秋團圓,左右了中國文人思維和文化的走向,吳剛砍伐的月桂樹「樹創隨合」的奇異能力,給中國哲理暗示一種不死的生命精神。月有陰晴圓缺,不僅支配著華夏民族生產與生活,還給民族注入了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寧靜的智慧品格和天人和諧的追求。

揚州學者丁家桐說,從后羿射日與嫦娥奔月的故事裡,體現了老百姓對恩愛夫妻團聚的渴望,人們也通過看到月圓而聯想到人團圓。

據《禮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每逢中秋夜,國家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大典。中國文化對月亮的崇拜,直接體現在農耕時代依據月亮的圓缺制定的「中國農曆」。中國曆法巧妙地把季節轉換與農事結合起來,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間的中心位置,顯示出人是天地和諧的主題。

韋明鏵說,在傳統節日中,除了中秋之外有很多是團圓的節日,除夕、春節、元宵,與中秋不同的是,除夕是一年的結束,春節是一年的開始,而元宵則是人們結束了春節的假期,開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對於中國這個農耕文化的社會,到了秋天,正是豐收的季節,糧食入倉,人們的心情喜悅,為了分享喜悅,親人選擇在八月十五這天團圓,月圓人團圓。

對於那些身在異地的親人,中秋時節,每個家庭都對著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思念親人,企盼團圓,這一習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團圓,在血親相思的人性情懷上的文化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一個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時刻作為民族的節日,把追求人與宇宙的和諧,運用到家庭團圓、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上,體現出中華文化的深邃與幽遠。

數千年來,每當皎潔的明月懸掛於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時波瀾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緒翻湧翩躚,無論在地球上多麼偏遠的角落,只要你發現有人在此時吟唱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你就能從他那凝重的臉上,看到那烙有中華民族印記的血脈團圓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蘊含著民族情感的寧靜與淡淡的感傷。

丁家桐說,隨著西方一些節日的衝擊,我們更需要通過這些民俗節日來增加民族的凝聚力。拜月是人們表達對自然的一種崇敬情感,也是秋高氣爽的季節里,人們通過中秋這個節日表達團圓的渴望。

中秋拜月 為何主角是女子?

丁家桐介紹說,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夏天祭地,秋天祭月,冬天祭天的社制,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迹。

拜月由祭月而來,中國的祭月儀式從周代起就有,祭月時間是在中秋月出時開始祭祀,中秋祭月,關鍵是向月神示敬,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如遇陰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

《真州竹枝詞引》中記載:「晚間祀月,香肆買月公紙,范為牌位,供之案上」。「月公紙」就是一張月亮神的神像,上面畫著的月亮神形如菩薩,對這種畫法,當時的人也迷惑不解,《真州竹枝詞》中「月公紙」一詞就有這樣的疑問:「刊成一幅廣寒宮,可是嫦娥坐此中?若論太陰應月母,小兒怎向喚公公?」

李涵秋的《廣陵潮》是以揚州的風俗民情為背景而創作的長篇小說,其中第六十回有一段有關拜月儀式的描寫:

「這一年中秋佳節,天氣非常晴朗。朱二小姐清早起來,打扮得花枝一般,出來替卜氏拜節。又叫乳媽將小美子穿齊整了,單論他腳上兩隻小兔兒鞋子,是朱二小姐親手做的,……他(小美子)那兩隻小手,只管向桌上要去抓陳設的瓜果,引得卜氏同朱二小姐拍手大笑……一直等到初更時分,晉芳也不曾回來。朱二小姐怕小美子要睡覺,便先吩咐僕婦們點齊香燭,又把廳堂上那一座十二層鏤空的玲瓏寶塔點起來,四圍配著水月紗燈,十分光彩。卜氏以下一干人等,相率次第拜月。果然那一輪皓月,也像是知道有人要拜他的意思,纖雲四卷,銀河欲流,格外比平時晶瑩十倍。

李涵秋是把拜月儀式作為故事情節的過場來寫,過程簡單,情景很美。韋明鏵說,民間的拜月雖然也很莊嚴,但形式卻是輕鬆的,並不像一些宗教儀式那樣刻板、等級森嚴。

小戶人家在庭院中設個小桌即可拜月,而大戶人家則另有許多講究。除各種供品外還要布置許多叫做「月宮供」的陳列品,韋明鏵說自己小時候每到八月十五,月亮還沒有出來,家裡人都會在天井中擺一張長條桌,條桌上擺若干祭品,有月宮餅,月宮的直徑差不多有20厘米,四周擺小月餅,此外還有茶、桂花酒、芋頭、菱角、藕等食品,然後點上香,向月亮作揖祭拜,拜月儀式結束後,長輩會將月宮餅切成若干份,然後每個人都分食一份,以寓意一家人的團團圓圓。

揚州有一句俗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參加拜月儀式的都是婦女和孩童。主祭的又多為老奶奶或是當家的主婦。對此,韋明鏵說,民間確實有這樣的說法,不過這一俗話並沒有得到普遍的執行。一大家子,男女老少一同拜月的情景在民間也很普遍,自己小時候也與長輩一同參加拜月,長輩也沒有自己是男孩而不讓參加。

《真州竹枝詞》中有一首「祀月」云:藕白菱紅處處同,一規月餅在當中。嫦娥此夕應嘗遍,問是誰家供品年。芋苗、栗子、菱角、白果、南瓜、蓮蓬、葡萄、石榴等,舉凡中秋時節成熟的瓜果都可以上供。

丁家桐說:「種種供品中藕是必不可少的,藕也被稱作『子孫藕』,『子孫藕』是一隻藕有三藝,要枝芽完整,象徵子孫延綿。」

記者 尹曉維 桂國 王鑫

作者:尹曉維 桂國 王鑫


推薦閱讀:

春節習俗~這才是真正的待客之道,快點開看看吧
《五禮通考》論婚禮習俗
圖說:「三月三」習俗┃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各族的殯葬習俗
客家世界客家人「舊鞋」辟邪習俗

TAG: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