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谷來黃氏淵源

谷來黃氏淵源
來源:嵊州新聞網作者:馬善軍2013年03月21日15:24:14

  谷來鎮地處嵊州、紹興、諸暨三縣(市)的分岔口,位於嵊州市西北的會稽山主峰大王尖山麓。谷來,歷史悠久,唐時已有人居。南宋嘉泰《會稽志》引唐梁載言之《十道志》記載:「舜耕於此,天降嘉穀」,故名谷來。2010年底,全鎮共有8751戶人家,26143個人口,其中馬、黃兩姓人口達11000人之多,佔全鎮人口的40%以上。2002年,嵊州市有黃姓人口20123人,在全市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居第八,谷來鎮黃姓人口在各鄉鎮(街道)中位居第一,有4722人,是谷來鎮繼馬姓之後的第二大姓氏,主要集中在谷來二村、砩頭、黃尖嶺下、黃尖嶺等、里塘塢、富里嶴、呂嶴、竿竹山、石硬、高腳峰、田良等十幾個村莊,其中谷來二村為最大的聚居村落,迄今將近900年歷史。

  (一)黃氏淵源

  根據清道光廿三年(1843)黃吉庵、黃離照重修的聚斯堂《谷來黃氏家譜》記載:谷來黃氏系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首領伯益,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伯益後裔有14支,黃氏為其一。商末周初,黃氏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故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所滅,黃國子孫遂以國名為氏,這一支黃氏成為了黃氏族人的主要來源,史稱黃氏正宗。戰國後期,以黃歇公為代表的黃氏家族首先崛起。黃歇(即春申君)任楚國宰相25年,初封淮北之地十二縣,後改封吳,門下食客三千,曾派兵救趙攻秦,後又滅魯,政績卓著。他的成功,帶動了戰國時期黃姓宗族的發展,標誌著黃姓在黃國滅亡之後的第一次復興。

  黃歇的後裔有好幾支,其中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省雲夢縣東南),成為漢代著名的江夏黃氏。到了東漢,有黃況者以孝廉起家入仕,官居河南葉縣縣令。黃況有一子,就是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黃香。《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的記載和「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之說,都說明了黃香的孝道。黃香(18-106,黃帝八十一世孫),字文強,出生在江夏安陸,漢安帝時,任魏郡太守,郡內水災,以俸祿及所得賑濟貧民,竟被免官。數月後卒於故里,年五十四,被尊為江夏黃氏始祖。

  黃香生六子,長子黃瓊(86-164),字世英,初任議郎,後任尚書令,任官太尉、司空等職,食邑千戶,曾幫助李固謀劃打擊貪官污吏,把追繳的錢財用於賑災平叛,主張興修水利以減輕災害、重賞賢才等,影響頗大。黃瓊之子黃守亮,守亮之子黃琬(140-192),字子琰,自幼聰敏過人,東漢建和元年(147)正月日食,祖父黃瓊帶其上朝奏聞日食狀況,太后問所食多少,黃瓊不能對,時黃琬其歲,在旁對祖父說:「何不說日食之餘,如月之初?」黃瓊照此回復,太后甚為滿意,便對黃琬的聰明深以為奇。黃琬先後任官青州刺史、右扶風、將作少府、太僕、豫州牧等。東漢末年,因河南豫州農民暴動而免職,近20年後又復出,平定境內暴動,由此名聲大震,封為關內侯,後改封陽泉鄉侯。後來,黃琬反對董卓專權,與司徒王允合謀誅殺董卓。不久,董卓部將李傕等人攻陷長安,將黃琬處死,時年五十二,黃琬子孫為躲避追殺,逃散四方。

  黃琬之子松壽,松壽生一子名遠;遠之子長文,長文之子期;期生子名積,官居新安(即徽州)太守。積生二子,長子名尋,定居安徽歙縣姚家墩村(後稱黃墩村,今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篁墩村),成為始祖;幼子名苾,東晉時遷居浙江豐安縣浦陽(今浦江縣浦陽鎮),成為始祖。苾生居中、居正二子。幼子黃居正,字暢外,任官侍講學士,配趙氏,無子,繼配張氏,生夢祥、夢端二子。夢祥生子銓,銓生子商英,商英生子淪,淪生子文,文生子汝知,汝知生子鞬,鞬生子畦,畦生子大正,大正生子輻,輻生子瑚,瑚生子說,說生子億,億生子縈,縈生子洪,洪生珌、琛、玘三子。幼子黃玘,配戚氏,生一子名瞻,字明遠,任江西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令;長子黃珌(891-950,黃香廿七世孫),字世重,一字士英,曾在南唐政權任朝散大夫等閑職,配石氏,生惠、信、范三子。黃珌為避五代兵亂,於南唐初年攜子黃惠,同弟黃琛、黃玘等族人,自金華浦陽前往江西投奔時任分寧縣令的侄兒黃瞻。不久,黃珌認為全家寄住侄兒處不是長久之計,便回遷剡城(嵊州城區)之雙井。

  黃珌長子黃惠,字承遠,配謝氏,復自剡之雙井遷孝義(今屬諸暨市陳蔡鎮),葬諸暨孝義四十二都平石坑黃龍搶珠山,生褒、哀、衰三子。黃惠成為始遷諸暨孝義的黃氏始祖。黃珌次子黃信(921-991),原名黃敏,遷姚江(今餘姚)四明,生孚一、孚十一二子。黃珌幼子黃范則遷居新昌。

  黃惠長子黃褒,字廷美,配鄭氏,得一子名勝,葬孝義四十一都仙姑殿後嘯天隆黃牛推磨山;黃惠次子黃哀,字廷益,配章氏,葬鹿胎山;黃惠幼子黃衰,不詳。

  黃褒之子黃勝,字任重,配石氏,生一子名振,葬孝義四十一都大魯村蜈蚣鉗山。黃振(981-1058),字仲驤,宋嘉佑丁酉(1057)封為衛尉少卿,配劉氏,封仁壽縣君,葬孝義四十一度下璧村思孝庵後仙人蹺足山。宋濂在《諸曁孝義黃氏族譜序》中稱他樂善好施,仁及於鄉,待之舉火者數十家。其妻賢惠有德,曾斥嫁資以規義田,均給嫻族。生宋卿、舜卿、晉卿三子又十孫,皆步入仕途,黃振遂以子孫為貴,被封為「十三府君」。

  黃振長子黃宋卿,字公輔,宋真宗祥符年間(1008-1075)進士,任兵部員外郎,配楊氏、王氏,生三子庚、充、育,其後多遷居嵊縣谷來、山陰軒亭、山陰陡亹、山陰新司等地。

  黃振次子晉卿,字仕浦,號徽君,官至承議郎,授朝議大夫,葬諸暨華亭四十五都大諒塢右鐵山,配張氏,繼配陳氏,生三子序、鉞、永。

  黃振幼子舜卿(1014-1091),字醇翁,號贈君,任官禮部侍郎,授正議大夫,配王氏、李氏,生四子雍、彥、侃、革,其後多遷山陰西庄、山陰九墩等地。

  (二)遷居谷來

  黃香三十二世孫黃晉卿之次子黃鉞,字武仲,國學生,累官吏部司封郎中,授朝清大夫,配石氏,生汝礪、汝楫、汝霖三子,葬諸暨孝義四十三都小際里上斯清涼寺。

  黃鉞長子汝礪,字國香,配羅氏,繼娶高氏,官居剡縣宣諭使,生千五、千十、千十二、千十三、千十四五子,為避睦寇方臘之亂,於宋宣和三年(1121)辛丑正月由諸暨孝義遷嵊縣谷來西川黃石潭官園宅,卒後歸葬諸暨孝義小際里。因此,黃汝礪成為最早遷居谷來的黃氏之祖,其五子復遷會稽東浦、孟葑、山陰西庄等地。隨黃汝礪遷居谷來的還有其侄孫黃康國,因黃康國子孫定居谷來,故被尊為谷來黃氏始祖。

  黃康國系黃宋卿五世孫,黃宋卿生三子庚、充、育。次子充,字子美,任官宣義郎,配楊氏,生三子,其中次子名傳,字重正,葬諸暨花亭,配劉氏,生穆、緒二子。長子穆,任官迪功郎,自諸暨孝義澤園遷居諸暨花亭楓樹,配高氏、姜氏,生康民、康辰、康國、康時、康老、康仁六子。三子康國,字元祐,號元泰,隨父廬墓至花亭,配吳氏、申屠氏,生仁、義、禮、智、信五子。

  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方臘,揭竿起義,十二月,東陽霍成富、蔡五、吳二等人積極響應,借用方臘的「永樂」年號,起兵攻佔了東陽、義烏、武義、浦江等縣,基本控制了婺州(即金華)的外圍。宣和三年正月,方臘起義軍準備攻打越州(即紹興)等縣,越地兵亂四起,黃康國為躲避戰亂,遂與叔祖汝礪遷居剡縣三十一都富順鄉谷來,擇谷來土名姚街之地卜居。

  另據清嘉慶十五年(1810)黃成英主修的永思堂《剡北黃氏家譜》記載:黃振幼子舜卿公,生有雍、彥、侃、革四子。次子彥生師僖、克敏、克義三子。師僖公官居潁州簽判,授宣義郎,生宗諒、宗向二子。宗諒公生與之、定之、二之、尚之四子。定之公即為江夏黃香三十六世孫,生一子名世顯。黃世顯即於南宋紹定六年(1233)自孝義贅居谷來鎮呂嶴村呂氏。世顯生一子名偃,偃生景和、景陽二子。長子景和生乾、坤二子,幼子景陽生艮、巽、兌、震四子,不久呂氏衰落,黃姓丁口大增,特別是景陽派後人枝多葉茂,成為谷來呂嶴黃氏大族。

  (三)遷移分布

  黃康國長子仁(字子靜)和次子義(字子宜)皆遷居會稽縣,三子禮(字子文)仍居谷來,四子智(字子明)傳十世後無續,幼子信(字子誠)之後人遷居溪西之黃尖嶺下(屬谷來鎮)、托塢(今谷來鎮里塘塢)等地。黃康國三子禮,配胡氏、楊氏,生日、旦、亘三子。旦、亘二祖皆無傳,唯長子日公派延綿不絕。

  黃日,字賜之,號毅濟,娶戶部侍郎姚舜明幼女為室,生端、立、靖三子。長子黃端,行端一,字表正,配宋宗室郡主趙氏,生甲、升二子。長子黃甲,配何氏,無子;幼子黃升,配商氏,生通一、通六二子,俱無傳。黃日次子黃立,行端二,字本正,配羅氏、蔣氏,生介、牟、胄三子,均遷居本鄉砩頭村,自成一族。黃立幼子黃胄之子玉玫,字國倫,行深四,於元末明初自砩頭贅居嵊縣富潤鄉,成為遷居富潤黃氏始祖,立芳桂堂,自成一族。

  黃日幼子黃靖,行端五,字一正,配裘氏,生中、申二子。長子黃中,行尚六,字正道,配趙氏,生璧、球、璐三子。黃中長子黃璧,生三子,其中幼子名彥通,生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行顯五,字德恩,一字思問,號積累,永樂癸未(1404)舉人才科,授嘉興知縣,配紹興蔡嶴唐氏,生澄、浦、深、澗四子,又十四孫,其後子孫云云而系,為谷來黃氏中房、前房之祖。黃靖幼子黃申,行尚九,字明道,配丁氏,繼配竺氏,生琬、琳、珓、理四子,其為谷來後房之祖。

  (四)黃氏排行

  清道光廿三年(1843)重修的聚斯堂《谷來黃氏家譜》記載,自黃香四十七世起谷來中房和前房的排行為:心顯儒興舉,恭寬信敏惠,安寧福壽齊,貽謀世德永,祖武子孫繩,理學衣冠舊,高岡起鳳鳴。谷來後房排行為:心情怡慎怊,恂愷恆悰憬,綿延奕葉遙,忠孝承先志,詩書裕後昆,麟趾呈祥瑞,偕庭蘭桂馨。

  據本鎮黃尖嶺下村民國3年(1914)黃淳梭主修的《黃氏家譜》記載的輩分自黃康國起為:百千其亨遠,浩英榮華芳,茂兼芝蘭秀,咸有志登雲,淳良昭世德,賢達紹先聲,鴻文光上國,緯武佐明廷。

  (五)黃姓人物

  谷來鎮是嵊州市黃姓族人的主要聚居之地,人傑地靈,代不乏人。查閱民國《嵊縣誌》和谷來黃氏家乘,賢才俊傑皆載於冊。

  黃日,黃禮長子,行其二,字奇二,一字賜之,號毅齋,北宋大觀(1107-1111)年間薦辟,任官總干,配同里宋太師姚舜明之幼女。

  黃彥通,黃璧之子,行顯五,原名德思,字思問,號積累。譜載:公生而清心好學,知識過人。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蔭辟進士,建文朝亡後隱於鄉里。永樂元年(1403),嵊縣縣令龍淵奉詔以公舉人才科,吏部奏請分發駙馬府效力三年,期滿後授職新會縣巡檢,永樂己丑年(1409)車駕北巡,吏部給事中俞驥薦其才出眾,升浙江嘉興縣令,授文林郎。嘉興素稱難治,賦役紛擾,獄訟繁興,而彥通視事,革弊除惡,秋毫無犯,執法嚴正,三年後嘉興成清明之地。永樂九年(1411)致仕歸田,二年後卒。

  黃孟瑞,字正夫,行怡十六。自幼聰穎,補邑弟子員,明宣德十年(1435),有司以才瞻學優,薦之為鄉貢,正統丙辰年(1436),任官應天府教諭,後授福建延平縣同知,居官儉約,服食樸素。時值沙縣鄧茂七(原名鄧雲,稱「剷平王」)揭竿起義,波及延平府,時闕守,孟瑞專任郡事,矢志固守,誓死與城共亡。後起義平定,黃孟瑞積勞成疾,病亡,民哀之。民國《嵊縣誌》有傳。

  黃維新,諱士書,文先公幼子。生乾隆丁巳年(1737)七月廿七日,卒於嘉慶庚午年(1810)二月十七日。其年十歲,父歿。次年正月,其母馬氏病危,其湯藥相伺累月。一日,母曰:若得早筍食之,則病可愈矣。時積雪滿林,黃維新仍荷鋤赴竹山覓筍,忽一日,有二筍破土突雪而出,遂挖歸予母食,病果痊癒,逾壽十六載。民國《嵊縣誌》有孝行傳。

  黃雄藩,自幼好習拳藝,亦通詩文,清同治四年(1865)中式乙丑科武舉人,任官挑選營千總。

  黃掄元,清同治十二年(1873)中式癸酉科武舉人。

  (本文作者:1982年12月出生,嵊州市谷來鎮人,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會員,現任職於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

推薦閱讀:

至德宗親十二姓淵源簡介
岫玉的歷史淵源
蒙古淵源與蒙古部落早期概況
細數「青衣羌」與雅安的淵源(三)
萬金賦(同淵源)

TAG: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