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認識了這兩點學習弧圈球

今天我們來對弧圈球技術進行一下物理學方面的分析,從用力方向,摩擦球的部位來了解弧圈球,認識了這些你就會覺得學習弧圈球其實很容易。

一、用力方向

首先我們知道正手攻球是以擊打為主,弧圈球是以摩擦為主,然而這個擊打和摩擦的區別就在於對於球體的接觸面和用力方向不同造成的。

正手攻球我們知道是擊打球的中上部,以從後向前的撞擊力為主,所以給予了球向前的衝擊力。

正手攻球的是擊打球的中上部從後向前撞擊為主

而弧圈球是由從下向上的力以及從後向前的力,這兩部分力匯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弧圈球的力,因此弧圈球技術當中就是由這兩部分力組成的。

弧圈球是由從下向上的力和從後向前的力組成

加轉弧圈球的用力方向:如果我們從下向上的力佔6成,從後向前的力佔4成,那麼這個球拉過去就是加轉弧圈球

加轉弧圈球從下向上的力佔6成,從後向前的力佔4成

高吊弧圈球的用力方向:如果我們從下向上的摩擦力佔8成以上,那麼拉出來的就是高吊弧圈球。

高吊弧圈球從下向上的摩擦力佔8成以上

前沖弧圈球的用力方向:如果我們垂直方向只佔3成左右的力,但是水平方向佔了7成以上的力,那麼拉出來的這個球就是前沖弧圈球。

前沖弧圈球垂直方向的力佔3成,從後先前的力佔7成

二、摩擦球的部位

摩擦球部位的不同我們就可以打出不同性質的弧圈球。

加轉弧圈球的摩擦部位:比如說加轉弧圈球,我們是摩擦球的中上部到上中部去進行摩擦,所以我們在拉加轉弧圈球的時候,我們一般拍面前傾的比較多去摩擦球的上中部這個位置。

加轉弧圈球拍型前傾摩擦球的上中部

高吊弧圈球的摩擦部位:如果我們拉的是高吊弧圈球,這裡指的是拉強烈的下旋球(一般下旋用加轉弧圈球即可),這種拉強烈下旋球的高吊弧圈球,我們擊球的中下部到中部的位置,所以對付這些比較轉的球的時候,我們的這個拍面有時候會保持垂直甚至稍後仰。

高吊弧圈球拍型垂直或稍向後仰擊打球的中部

前沖弧圈球的摩擦部位:如果我們是拉前沖弧圈球的話,一般指的是拉旋轉不太轉的球,弧線較高的球,這種球我們一般是擊球的中上部,前沖弧圈球的擊打成分比摩擦要更多一些。

前沖弧圈球擊打球的中上部擊打的成分多一些《全民學乒乓橫拍篇》第10.3集:本集從準備、預判、最終三個狀態詳細講解了正手拉加轉弧圈球的動作要領,同時詳細講解了弧圈球技術當中發力摩擦的核心關鍵點,拉加轉弧圈球的時候重心壓到什麼位置才算合適的新奇方法等。結合10.5集的速成寶典進行學習,相信大家不出3天就能真正掌握正手加轉弧圈球的技術。

身體的重心

身體的重心要時刻前傾,這個前傾的幅度可能比正手攻球要更大一點,因為我們的重心壓的更低一些,有很多人拉球,拉完以後重心在後面,就是因為他身體的重心沒有保持在前面,他把重心壓到腳後跟了。所以他拉完了以後身體重心往後仰,甚至一拉往後退一步,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所以我們打球,特別是拉弧圈球的時候,重心一定要保持時刻前傾,把重心壓到我們的腳前掌上面,這樣才能便於我們重心向前蹬轉。

二、預判狀態

我們正手拉加轉弧圈球,一般指的是拉下旋球,帶一定下旋旋轉的球所以說我們的身體重心和引拍都比較低一些。

拉加轉似擲鐵餅動作

這個拉加轉弧圈球的動作有點像我們丟鐵餅的動作,這樣甩出去,大家看一下。這個丟鐵餅的動作和我們拉弧圈球的動作非常像。首先我們把腰部向後擰,擰到不能擰為止,然後把力量蓄積到腰腹這個位置,然後向前轉出去,是不是很像?

大家可以體會一下,當然我們拉正手加轉弧圈球的時候,腰部轉動的幅度和手臂揮動的力量,沒有丟鐵餅一樣幅度那麼大,但是基本上是一樣的,把這個幅度縮小一點就是我們正手拉加轉弧圈球的動作。

我們這個腰部向後擰,腰部向後去轉動,這個目的是為了使這個腰部充分的去發力,那麼這個腰部向後轉動到什麼地步,才能體會到這個腰部的真正發力呢?我們把腰向後去轉,最大的幅度可以轉到這裡。

那麼我們在體會轉腰的時候,就體會一下這個腰部有點向後反擰的這個感覺,反向擰過去了,這個肌肉有點撇住了這種感覺,當這個時候,我們再去用腰部發力,再去體會這個腰部轉動發力的時候,就感受的比較充分一些。

引拍幅度

當我們身體向後引拍的時候,看一下我們手臂的狀態,我們的手臂是自然的向後垂下來放鬆,垂完了以後,我們的前臂和大臂差不多是成為了一條直線,當我們拉下旋球的時候,我們的手臂下沉的幅度要大一些,差不多是引拍到我們右邊大腿的背後了。

手臂放鬆

當我們引拍下來的時候,大臂和前臂是處於一個完全放鬆的狀態,這個放鬆的狀態不是說你,整個人像散了架子一樣的。身體手臂肌肉的放鬆,這個肌肉的放鬆是為了我們在擊球揮拍的時候,在把這個肌肉爆發力收緊,你肌肉只有放鬆了再收緊才能把這個球的爆發力給打出來。


推薦閱讀:

何為克夫?教你從面相(圖解)和八字來認識!
中國人最容易讀錯的姓氏:看你認識幾個
《認識道教》之三
為骨骼強度供養| 防治骨質疏鬆骨折,六大認識誤區
認識寅月

TAG:學習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