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未解之謎

崖山海戰未解之謎

陸秀夫與幼帝趙昺殉海像

陸秀夫與幼帝趙昺殉國紀念刻石

  文:記者卜松竹

  在江門市新會區向南約50公里處有個地方叫崖山。735年前,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大規模海戰在這裡展開。

  風雨交加中,被認為是南宋最後一支有組織的大規模抵抗力量,與追擊而至的元軍水師在崖門銀洲湖海面上進行了決戰。近20萬南宋軍民或戰死或投海。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自盡。崖山之戰通常也被視為南宋滅亡的標誌。

  然而,這場以宋軍完敗結束的戰役,翻開史料卻能發現一些令人不解的謎團。這些謎團顯示,宋軍似乎不應敗得如此徹底。700多年前,這片地方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謎團一:為何選擇崖山作為駐地?

  崖山位於今新會區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故又名崖門。僅從地勢上看,兩山夾一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宋廷在此設立根據地禦敵,從純軍事角度來說看似是明智之舉,但如果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恐怕就不是這樣了。

  當時流亡的宋廷人數,可靠的說法為「猶計二十萬」。研究者指出,在宋代的募兵制下,軍隊移屯往往拖帶家眷,在國之將亡的極端情況下這種情況應當有增無減。因此,在二十萬人中,軍隊應有幾萬人。這二十萬人的後勤供應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在福建和廣南東路各地被元軍相繼佔領的情勢下,後勤供應還須仰仗海南島。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海上交通不如陸上和內河交通安全,存在供應中斷、二十萬人將不戰自斃的危險。

  如今,崖山港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因泥沙淤積,已成陸地。人們不可能再睹當年的海港風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宋軍艦船只能屯駐和停泊在崖山西北的港內,不可能將艦隊停泊在崖山東南,面向大海。西北的港內雖有南、北兩個出入口,但「其北水淺,舟膠,非潮來不可進」,在退潮時只能有一個出入口,實際上也影響軍事上的進退和機動。因此,選擇崖山作為據點和基地,是多少有些令人困惑的。

  如果追蹤一下流亡宋廷在廣東沿海的移動路線,會發現另外一個讓人迷惑不解的現象。流亡宋廷一度在更南方的湛江海面硇洲島上駐紮,如今島上仍有宋廷修建的行宮、書院等遺址存在。可以推測,如果不是有長時期駐紮的打算,宋廷絕不會在師老兵疲的狀態下,大興土木。但宋軍於此駐紮不久就掉頭北返,前往崖山。從行軍路線上看,這是迎向元軍追兵的「逆行」之舉,而且從季風的角度看,也是逆流、逆風。這種古怪的舉動是為什麼呢?

  如今已經無法得知當時南宋最高決策層是如何做出這一決定的了,反正南宋最終幾乎把全部家底都壓在了崖山這處彈丸之地上。

  謎團二:戰船和兵力佔優為何仍慘敗?

  論雙方的實力,一方是業已佔領全國的元朝,另一方則是盤踞一島之地的南宋,自然是完全不對稱的軍事抗爭。但是,就崖山戰場的局部而言,並不是這樣。

  從人數上看,即使考慮到20萬南宋軍民中有大量非戰鬥人員,軍人數量也當有數萬之眾,與元軍相比可能還是佔據優勢的。從戰船數量上看,宋軍「大舶千餘」,雖然不可能全是戰艦,但元軍只有420艘參戰,大艦更不如宋軍。故從兵力上分析,宋元兩軍應該差不多,而就戰艦數量而論,宋軍肯定佔有優勢。

  有學者指出,在元軍方面,張弘范軍先到東北出口,才發現「其北淺,舟膠不可進」,說明倉促之中,元軍的戰前偵察也並不充分。但他們佔據了西南出口,一是切斷了宋軍的退路,二是切斷了海上的補給,瞬間對宋軍造成了致命的威脅。狹窄的海灣又不便於船艦數量較多的宋軍施展。為生存計,其實也只能先與張弘范軍決戰。後人根據水文情況推算,認為完全可以利用潮漲之機,讓一部分戰船從東北出口駛出,再繞到西南,對元軍實施腹背夾擊。但張世傑顧慮軍隊屢敗,士氣不振,未能先發制人,這被認為是一個關鍵的敗筆。

  此時,宋軍「舟中糧猶可支半年」,但張弘范截斷宋軍水道,宋軍「食乾飲咸者十餘日,皆疲乏不能戰」。八天後,李恆艦隊佔據了崖山港的東北出口,完成了對宋軍的南北合圍。

  戰術失誤或導致宋朝最終覆亡

  宋軍在陸地上難以抵擋元軍,但在海上則未必如此。南宋一朝,自立國以來,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海上威脅:初年有金人從海道南侵明州而幾乎陷入滅頂之災;中期又有金軍從膠西海上南下夾攻而致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在一次次的海上威脅之後,南宋統治者愈發清醒地認識到海防建設的重要意義,因而做出了強烈的回應,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構建起了一支強大的水上軍事武裝和一套相對完善有效的江海防禦體系。反觀元軍方面,雖然在降將劉整的極力推動下,逐步建立起了強大的水軍,但此前多在江、湖之上戰鬥,對於海戰,元軍的經驗並不充分,宋軍則有之前對金人膠西海戰大勝的戰例。

  然而,宋軍統領張世傑卻在戰略上犯了一個看似奇怪的錯誤,他不派兵扼守出海口,而是自掘墳墓一般被動地退守崖山海港。

  1279年決戰之日,元軍分四路進攻,宋軍戰船以大索相連形成一字陣,導致其不受攻擊的部位只能按兵不動,坐視不救,而其受攻擊的部位,元軍卻佔有優勢兵力。如果張世傑果斷下令,砍斷大索,使宋軍得以展開兵力,改被動挨打為主動還擊,這次海戰史尚有改寫的可能。但直到最後關頭,他方才砍斷大索,率十餘艦突圍,後在海陵島溺水身亡。

  根據史料記載,此次海戰的兵器主要是「弓弩、火、石」,元軍方面一度利用俘獲的烏疍船「載草灌油,乘風縱火」,但並不成功。於是最終決定戰鬥走向的就是最單純的刀劍砍殺和弓弩互射。然而,宋軍以哀兵決死之態迎戰,雖然在人數和艦船數量上佔優,面對元軍的追擊部隊,依然戰敗。


推薦閱讀:

日本海軍興衰史(二十六):虎虎虎 奇襲珍珠港
瀕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
中日豐島海戰
日德蘭海戰
【為瀕海戰鬥艦正名】在一路唱衰中高歌猛進!

TAG:海戰 | 未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