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天才是怎麼一步一步成為普通人的?

我們的天才是怎麼一步一步成為普通人的?

國際上,人們通常將智商測試結果的數值,用以劃分普通人與天才。而作為家長,大概沒有什麼可以比得上擁有一個聰明,甚至是天才的孩子作為子女更能讓家長們興奮。

然而,當天才的父母,真的和想像中一樣幸福又自豪嗎?

那些天才的父母

往往面臨比普通家長更多的「挑戰」

我們熟知的影視人物《生活大爆炸》中的怪才物理學家謝爾頓,這個又潔癖又固執的科學家深受觀眾的喜愛。他的衍生劇《小謝爾頓》終於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天才兒童的成長史——好吧,其實是關於一個天才兒童怎麼逼瘋一家人的故事。

一家人吃飯前做禱告時小謝爾頓從不摘下他的手套因為他怕細菌感染,上學前一定要戴領結,因為質子學教授就是這樣的裝扮,頭一天上課就被請家長,原因是上課才五分鐘他就開始質疑數學老師的文憑是買來的。

可想而知,小謝爾頓這個天才兒童並不能好好的融入學校生活,甚至是家庭生活。

他的哥哥和雙胞胎妹妹也一直認為他是個怪胎。小謝爾頓的媽媽和姥姥費盡心思想要幫助他融入人群,一家人都為此頭疼地努力著。

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肯定要與普通人有所區別,無法正常地融入集體生活就是最大的特點。

電影《天才少女》中,7歲的小蘿莉Mary和舅舅frank生活在一起。Mary是個六歲半就已經看過查爾斯齊默的著作《高等代數的演變》,開始自學微積分的天才少女,卻還要夾在一群小學生中間回答2+2等於幾的問題。如此浪費時間,讓Mary並不能好好融入舅舅為她安排的集體生活。

mary的媽媽是一名數學家,卻在長期受到mary祖母Evelynn的高強度天才計划下抑鬱自殺。祖母發現Mary的天賦後決定爭奪撫養權,讓Mary繼續她媽媽未完成的數學猜想。

Frank卻認為姐姐的自殺就是由於身為天才的「副作用」,從而展開了一場撫養權之爭。

如何正確的引導天才兒童成長,是針對其天賦展開充分的發掘,還是像普通孩子一樣平凡的長大,這是本片討論的重點。

而我們的家長和學校的老師甚至分辨不出哪些是天才哪些是普通人。

我們的教育

正在將天才當成問題兒童

鵬鵬是一名「普通」的孩子。上小學後成績一直都是中上水平,誰知到了二年級,就變成了中下。到了四年級時,鵬鵬已經變成了班上的「吊車尾」,不是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老師告訴鵬鵬媽媽,孩子每次上課最多能聽十分鐘的課,後面就要麼一直玩文具,要麼完全放空的坐著,不僅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連老師讓他回答問題他也像沒聽見一樣。

老師由此建議父母帶鵬鵬去做智力檢測,鵬鵬媽媽雖然心裡不舒服,但是鑒於兒子的種種表現還是帶孩子去做了測試。

測試結果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鵬鵬的智商有135分!(參考:霍金先生是150分)

原來鵬鵬只是有「注意力缺陷型多動症」,經過治療和心理疏導,情況改善了很多。

一個幾乎接近天才的兒童,竟然被老師和家長認為是「智力有缺陷」的問題兒童,如果沒有這份智商檢測結果,大概鵬鵬會被送到特殊教育學校從此被打上「問題兒童」的標籤吧!

就中國而言,14歲以下少年兒童接近四億,如按科學研究給出的1.5%比例計算大約有5、6百萬智力絕對超常的兒童。

他們當中最終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不足四分之一;最終在所屬領域能有所建樹的不足百分之一。

可見環境因素及其它非智力因素是絕難忽視的。

其中最接近孩子學習生活,有可能發掘出孩子天賦的父母及老師,卻在將天才兒童看成問題兒童!這值得我們所有教育者和家長反思。

天才的父母們都在因材施教

縱觀古今,幾乎所有的天才都有一個理解包容,認知廣泛的父母。可以說,這樣的父母給了天才兒童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更多的可能性。

天才發明家愛迪生,智商160,卻只上了三個月的學就被學校除名。

母親南希把他接回家自己教,無視學校老師的質疑,用最好的家庭教育培養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

朱雯琪: 16歲上牛津的天才少女

兒童時期的她,不是一個典型意義的學霸,常常被學校掛上黑名單,還被校長親自攔在校門口教育。但碰巧朱雯琪的母親是一位傳統教育理念的顛覆者。母親並沒有責備調皮搗蛋的她,反而勇敢地她領回家,自己教育。最終考上世界名校。

喬爸並不是鼓吹家庭模式的私塾教育,而是要分享一個一直以來的觀點:父母的認知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父母要有國際化的視野,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能正確的發現孩子的長處,並引導孩子更好的適應生活。

記得《小謝爾頓》中,面對別人對自己孩子的質疑,作為媽媽,有力的回擊,維護了小謝爾頓的敏感的心靈。

面對NASA無視自己兒子的情況,小謝爾頓的爸爸可以連夜開車帶他的兒子去NASA總部,就是為了讓兒子證明自己「火箭是可以回收」的理論。

作為家長,我們的任務不正是全心全意地維護愛護自己的孩子,讓他們的未來有更多的可能嗎?

請正視孩子的每一個需求,每一次成長。

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


推薦閱讀:

如何應用好語境鼓勵孩子,孩子才會聽話!
【符貴馬爺】有這樣的爸爸,孩子怎會不優秀?
為什麼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VR教育在兒童領域存在哪些機會?
深度好文|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家長會發言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普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