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界最牛家族:英達五代傳奇!

曾祖父娶格格,罵慈禧;祖父教過馬英九;父親為戲劇界泰斗,文化部副部長,母親當過曹禺的秘書;自己是中國喜劇第一人,前妻是喜劇明星宋丹丹……英達的家族在文化和演藝界名人輩出,歷經四代而不衰,成為傳奇。 第一代 英斂之 出身滿族正紅旗,娶了滿清皇族,他崇尚西方文化,創辦了《大公報》和輔仁大學。 第二代 英千里 英千里,名驥良。12歲赴英國求學,是語言天才,堪比錢鍾書。 第三代 英若誠 他的一生近於傳奇:他蹲過三年大牢,做過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長。他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黃金時代的台柱之一。 第四代 英達 著名演員和導演,代表作:《我愛我家》《閑人馬大姐》。 第五代 英達長子英如鑌(巴圖)進入演藝圈,小兒子英如鏑運動天賦出眾擅長冰球。 英斂之,名華,字斂之,號安蹇,滿族正紅旗人,1866年生於北京。他幼年家貧,「家世微寒,先代無達者」。1895年,康有為「公車上書」,聲震全國。1898年,32歲的英斂之也寫了一篇《論興利必先除弊》,對康有為的一些政治主張表示讚佩。1902年(即《大公報》創辦那年)他在自己日記本的扉頁上題了這樣一首詩:「獻身甘作萬失地,著論求為百世師。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闊立多時。」英斂之是有思想的人,敢於發表政治主張。辦一份日報,是最理想的表達自己意志的方式,他決心「闖蕩」報界。 在《大公報》創刊號上,刊登了英斂之撰寫的《大公報序》曰:「報之宗旨在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凡我同人亦當猛自策勵,堅善與人同之志,擴大公無我之懷,顧名思義,不負所學,但冀風移俗易,國富民強,物無災苦,人有樂康,則於同人之志嘗焉,鄙人之心慰已。」這就是說,針對當時那種國破民奴、封建專制主義烏雲籠罩全國的嚴重局面,英辦《大公報》,同戊戌時期一樣,仍要用西方資本主義的學術文化思想,對「我同胞」進行反封建的思想啟蒙工作。

英驥良絕對算得上是天才。他兩歲就認了字,而且還能長篇大論。12歲,英驥良被送到英國劍橋讀書,一讀12年,24歲自倫敦大學畢業海歸。當年,蔣介石要找兩位最棒的英文翻譯官,一位是錢鍾書,另一位就是北京輔仁大學秘書長兼西語系教授英驥良。 蔣介石欣賞英驥良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忠於中國,死活不向日本人低頭——抗戰爆發後,像周作人留守北大一樣,英驥良留守輔仁,但兩人卻走出截然相反的政治路線。兩人都私底下保護國共兩黨的抗日分子和熱血學生,但周作人公開投敵,英驥良卻暗中加入了國民黨,兩度被日偽政權逮捕,最後被判15年重刑。幸虧後來英驥良只被關了1年多就熬到抗戰勝利。此後在國共內戰中,英驥良歷任北京教育局長、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廠長。  1949年,蔣介石撤退台灣,沒忘記帶著英驥良一起逃。英驥良出任台灣大學外文系主任和台灣輔仁大學副校長,1969年肝病不治,客死他鄉。  而在英氏家族第二代中,另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就是英驥良的妹妹英茵,抗戰時期的電影明星和抗日間諜。

英若誠,英驥良的第三兒子,他的一生也近於傳奇:他蹲過三年大牢,做過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長。他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黃金時代的台柱之一,也是翻譯阿瑟·米勒等人戲劇作品的翻譯家。先後主演了《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等經典名劇。 英若誠從來就是個與政治不太相關的人物,卻一輩子都有政治糾葛和起落。從獄中出來之後,英若誠經歷了一年的下放,最後回到了人藝。1986年,英若誠接到任命,擔任文化部副部長,同時就任文化部部長的是作家王蒙。2003年,英若誠病逝。 而必須交代的是:英若誠之妻吳世良同樣也是一位表演藝術家和翻譯家。因為其出色的英語水平,吳世良女士還擔任過曹禺先生的秘書並為周總理做過翻譯。

英達 英壯 英寧 英氏家庭中的英達,那真是達到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境界。 他執導的《我愛我家》、《候車大廳》、《閑人馬大姐》等國內情景喜劇,都可用「著名」來下定義。而同樣「著名」的還有他與宋丹丹的那一段婚姻。 「我記得父親跟我說過,成功是很難的,就像一堵光溜溜的牆,誰也爬不上去。但是如果這邊有一堵牆,那邊也有一堵牆,扶著不同的牆,你就能很容易爬上去。」英達說,「我們家族有一個走向成功的共同點,就是學習,學英語,學語言。」 而英氏家族的另一個寶貴傳統是幽默和豁達。如今,當英達回憶起父親入獄,自己照顧,最後流落街頭的幾年經歷時,他仍然帶著英家的幽默:「當時敢於長期收留我的人很少。因為我都慘到這種地步了,還並不可憐巴巴,而且不停作惡,別人看到我就頭疼,塞給我一饅頭就得了。父親年輕的時候,三次被開除,他也是個相當頑劣的人,這可以說是我們英家的傳統。」 同樣有幽默感的英壯,後來成了中國喜劇舞台上的標誌性人物,幾年來,英壯先後導演和主演了《候車大廳》、《候車室的故事》等不少情景喜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英壯其實不是英達的親弟弟,他是英若誠四弟的兒子、英達的堂弟。而英氏家族中這一代另一個頗有名氣的人物是英寧,他是英若誠五弟之子。在幾部由英達、英壯執導的電視劇中,英寧擔任了製片人。

第五代 英巴圖 英如鏑 巴圖為英達與宋丹丹之子,巴圖為滿語,又名英如鑌,宋丹丹在在教育巴圖時候,強調「順勢而為」,充分的重視孩子的選擇和個性,巴圖從美國留學回來後,和母親合演了電視劇《老牛家的戰爭》、《李春天的春天》。作為名人的兒子,巴圖繼承了英達的外貌,宋丹丹的幽默。對於兒子的演戲天份,宋丹丹也是大加讚賞,稱其「是這塊料」。 英達的小兒子名叫英如鏑,又名英巴彥,是英達與其現任妻子梁歡所生。英達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像箭頭一樣勇往直前因而為他取名如鏑。他從3歲開始學習滑冰,2007年4月,9歲的英如鏑所在的「虎仔隊」奪得了同年齡段的冰球世錦賽冠軍,並被NHL聯賽的波士頓熊隊相中


推薦閱讀:

中國式育兒隔代唱主角 「獨一代」繞不開的結
中國為何不淘汰已經服役58年的轟6遠程戰略轟炸機?
滿中國都在降房價
只因沒有生下孩子,她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廢的皇后

TAG:中國 | 文藝 | 家族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