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真經》直解(下)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反向,是道的運動所在。柔弱,是道的妙用所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的萬物是從「有」生出的,「有」則是從「無」生出的)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才士聽聞大道,能夠勤懇順行於它;)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等才士聽聞大道,若有若無(將信將疑);)下士聞道,大笑之。(下等才士聽聞大道,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不笑的話,就不足以是大道了。)故建言有之:(因此建言有這樣的說法:)明道若昧,進道若退,(明亮的道好似昏暗,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平坦的道好似坎坷;最好的德好似虛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莫大的榮耀好似恥辱,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建高的德好似塌墮;質地純真好似污垢,)大方無隅,大器晚(mi?n)成,(至為方正好似沒有稜角;最大的器物無須製成(比喻大道無形;又或:最大的器具來製成其它物品卻悠然遲緩,比喻大道化貸萬物以自然無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最大的聲音沒有動靜,最大的物象沒有形狀。大道隱匿而且沒有名字。)夫唯道,善貸且成。(只有道,善於謀劃(/ 扶持)且善於成功。)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道(沒有陰陽的玄微)生「一(陰陽合而未分)」,「一」生「二(陰,陽分際)」,「二」生「三(天、地、氣)」【:關於「一,二,三」歷來解釋頗雜,此處不作定論】。)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背負陰而懷抱陽,中平(/ 虛沖)氣機從而陰陽合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谷gǔ),而王公以為稱。(天下所討厭的,莫過於「孤(孤獨)、寡(孤單)、不榖(得不到贍養)」,王公卻用以自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事物或是增加反而減少,或是減少反而增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別人所教訓人的話,<我>也拿過來教育他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強梁霸道不得好死!我要以此為基本教義。)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沒有形體者進入到沒有間隙者,我因此知道無為大有好處。)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用言語的教化,無為的好處,天下很少能比得上它。)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名譽與身體哪個親近?身體與財物哪個有分量?得到與失去哪個不好?)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過分吝惜必定大耗費,過多儲藏必定多失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道滿足不會遭到恥辱,知道停止不會衰敗,可以因此長久。)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大的成就好像缺陷,它的功用沒有弊端。)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最大的盈滿好像空虛,它的作用不可窮盡。)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nè)。(最大的正直好像彎曲,最大的能巧好像笨拙,最大的充裕好像不足【/ 最大的辭辯好像遲吶】。)躁勝寒,靜勝熱。(躁動戰勝寒冷,安靜戰勝炎熱。)清靜為天下正。(<知道>清靜,可以作為天下的端正。)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有道,能奔善走之馬被停下來去耕田施肥;)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無道,戰馬產駒於郊野。)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罪孽莫大於暢適慾望,禍患莫大於不知滿足,過錯莫過於追求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知道滿足的滿足,永遠充足。)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外出大門,才能知曉天下;)不窺牖(y?u),見天道。(不瞭望窗戶,才能洞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出行越遠的,知道的越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因此,聖人不用行動而能知曉,不用看見而能清楚,不用作為而能成功。)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從事於學習的日漸增加,修行於大道的日漸減少;)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減少而又減少,從而達到無所作為;無所作為則無不可以作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想要取得天下的,總是在於無所舉事;倘若有所舉事,則不足以取得天下了。)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總是無所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作為自己的意志:)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好的作為善好,不善好的也作為善好,於是得到了「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信宜的作為信宜,不信宜的也作為信宜,於是得到了「信」。)聖人在天下,歙歙(xī xī)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處身天下,必順必合地為了天下混沌<自己的>意志,)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百姓無不(對聖人)傾耳注目,聖人則將其都視為孩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由出生到死亡。)生之徒十有(yòu又)三,死之徒十有yòu三,(新生的人佔十分之三,老死的人佔十分之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yòu三。(而人們為追求生存【而行動】,由此陷入死亡之地的,也佔了十分之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追求生存而過於豐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pī)甲兵;(聽說善於保養生命者,陸地行走而不須躲避犀牛老虎,參加軍隊而不須穿戴鎧甲兵革。)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zhǎo),兵無所容其刃。(犀牛無從抵它的尖角,老虎無從撲它的利爪,兵器無從插它的鋒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死亡之地。)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勢成之。(道來生育德來畜養,萬物得形器用得成。)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因此,萬物無不尊崇道而珍重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的崇高,德的尊貴,沒有人加封而總是自然而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道生出萬物、畜養萬物,)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成長萬物、發育萬物,愛養萬物、督管萬物,生息萬物、庇護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生養而不佔有,作為而不倚恃,成長而不宰治,)是謂玄德。(這就叫做「玄(:玄微的、屬性於大道的)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萬物有其初始,<可以>把它作為天下萬物的母親。)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然得到其母親,就可以由此知曉其孩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既然知曉其孩子,再歸守其母親,)沒(mò)身不殆。(則終生不會衰敗。)塞(sè)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qín瘽)。(塞上其(智慧的)洞穴,閉上其(慾望的)大門,終身不會不足(/ 勞苦);)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開啟其(智慧的)洞穴,幫助其(滿足慾望的)行為,終身不可救藥。)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洞察微妙叫做明白,持守柔弱叫做強大。)用其光,復歸其明,(使用它(:大道)的光芒,重歸於它的明亮,)無遺身殃,是為習常。(不會給自身招致災禍,這就叫做多重的常正。)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yì)是畏。(讓我有一丁點的知曉,我將會在大道上行走,就害怕走上邪徑。)大道甚夷,而人好徑(jìng)。(大道甚是平坦,俗人卻甚是喜好崎嶇。)朝(cháo)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殿宇甚是加以修治(:宏大富麗),田地甚是荒蕪,倉庫甚是空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穿著華美,佩戴利劍,飲食豪奢,錢財無盡,)是為盜誇,非道也哉!(這就叫做強盜頭子。強盜頭子,可不是大道啊!)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chuò)。(善於建立的不可拔倒,善於抱守的不可脫失,子孫從而對他祭祀不斷。)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行大道於一身,其德則為純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行大道於一家,其德則為充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zh?ng);(修行大道於一鄉,其德則為尊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行大道於國家,其德則為豐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修行大道於天下,其德則為普遍。)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所以,以自身來觀知別人,以自家來觀知別家,以自鄉來觀知別鄉,以本國來觀知別國,以一時代的天下來觀知古往今來的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是通過什麼來知道天下情形的呢?就是通過這個。)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德性含藏深厚的人,可以比作新生的嬰兒:)蜂蠆(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 ),猛獸不據(jù),攫(jué)鳥不搏。(蜂蟲毒蛇不螫他,凶禽猛獸不撲他;)骨弱筋柔而握固。(筋骨柔弱卻握力緊固,)未知牝(pin)牡(mǔ)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還不懂得兩性交合卻性器勃起,這是精真無比;)終日號好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成天號哭卻嗓子不啞,這是和合無比。)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和合叫做常正,知道和合叫做明白。)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豐厚生命叫做旺褔,意志縱使氣機叫做逞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物類壯大了就會衰老,稱之為不符合大道,不符合大道早早滅亡。)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不言說,言說的不知道。)塞(sè)其兌,閉其門,(塞住其(智慧的)洞穴,關上其(慾望的)大門;)挫其銳,解其分,(挫去其鋒銳,解脫其紛紜;)和其光,同其塵,(柔和其光芒,純一其微末,)是謂玄同。(這就叫做「玄同(玄微的齊同,超脫區分對立的混然純一)」。)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所以,不能得以親近,也不能得以疏遠;)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能得以利益,也不能得以危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不能得以尊貴,也不能得以卑賤,)故為天下貴。(所以為天下尊貴。)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常正來治理國家,以出奇來指揮作戰,以無所舉事來取得天下。)吾可以知其然也。(我是通過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天下忌諱越多,百姓就越貧困;)民多利器,國家滋昏;(百姓兵器越多,國家就越昏亂;)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人們智慧<技能>越多,奇巧的東西就越湧現;)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物禮器越華麗,盜賊就越多。)故聖人云:(因此,聖人的話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所作為而百姓自會天性化育,)我好靜而民自正,(我喜歡安靜而百姓自會端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所舉事而百姓自會富足,)我無欲而民自朴。(我以無慾望為慾望而百姓自會淳樸。)【我無情而民自清。】」(【,我沒有是非愛憎而百姓自會清明】。)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政治昏悶,則百姓淳樸;)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治苛察,則百姓偽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啊,是褔的倚靠;褔啊,是禍的潛伏。)孰知其極?其無正(dìng)。(誰知道其中的終極?那是沒有平正的。)正(zhènɡ)復為奇,善復為妖。(平正的又會成為奇邪,美好的又會成為妖孽。)人之迷,其日固久。(人們的迷惑啊,早已經很久很久了。)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因此聖人方正而不割傷,鋒利而不刺傷,)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正直而不強橫,光亮而不耀眼。)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治理百姓事奉上天(:君主所司)莫過於愛惜(:不傷不耗天地萬物)。)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zhònɡ)積德;(只有愛惜,因此早早服行(大道);早早服行(大道)這就叫做重視積蓄德性;)重(zhònɡ)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重視積蓄德性則無往不勝;無往不勝則無人能知其終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無人能知其終極,則可以因此立國;立國的根本(:大道),則可以因此長久。)是謂深根固柢(dǐ),長生久視之道。(這就叫做深紮根須培固根柢,長久生存永不衰老的道門。)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pēnɡ)小鮮。(治理大的國家,好比是烹煮小魚(:貴靜)。)以道蒞(lì)天下,其鬼不神;(用大道治理天下【的】,鬼魅不神能。)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並非鬼魅不神能,其神能不傷害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不但其神能不傷害人,聖人也不會受傷害(/ 也不會傷害百姓)。)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兩者互(/ 皆)不傷害,所以德性(/ 得以)交相歸化(於大道)。)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大國,是流水的下游,是天下的雌性。)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天下間兩性的交合,雌性總是以安靜來戰勝雄性,因其安靜,所以適宜居於下位。)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所以,大國對小國居下,則取服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小國對大國居下,則取從於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所以,或是居下而取服,或者居下而取從。)大國不過欲兼畜(xù)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大國不過是想兼納別人,小國不過是想參與別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雙方】都能達成自己所想要的,則大國適宜居下。)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大道,是萬物的歸依。是善者(:明慧純良的人)的寶物,是不善者所應保持的。)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好的話語可以贏得尊敬,高尚的行為可以贏人愛戴。)人之不善,何棄之有?(人若不善,有什麼理由可以拋棄他呢?)故立天子,置三公,(所以,加冕天子,封置三公,)雖有拱(g?ng)璧以先駟(sì)馬,不如坐進此道。(即使前有拱璧後有駟馬(的隆重儀式),不如恭敬地獻上這個大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古時之所以珍貴這個大道,為什麼呢?)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yé)?(不是說「有願望從而得成,有罪過從而豁免」么?)故為天下貴。(所以為天下所珍貴。)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作為於「無所作為」,行事於「無所行事」,品味於「無所品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以小為大、以少為多,用大德來對待怨責。)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圖謀難事要在其容易的環節,作為大事要在其細微的步驟。)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而來,天下的大事必定從細微而起。)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聖人始終不自居高大,所以能夠成就其高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nán)。(輕易許諾必定缺少信用,容易越多必定困難越多。)是以聖人猶難(nán)之,故終無難(nán)矣。(因此聖人重視於困難,所以至終沒有困難。)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安定的,容易把持;未始的,容易謀劃;質脆的,容易分開;微細的,容易離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要在還沒有出現的時候作為,要在還沒有混亂的時候治理。)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合抱粗的大樹,生長於毫末小芽;)九層之台,起於壘土;(九重築的高台,起建於一筐泥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仭高的攀登,開始於腳下平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多為的則失敗,強執的則失去。)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因此,聖人無所多為,也就沒有失敗;無所強執,也就沒有失去。)民之從事,常於幾(jī)成而敗之。(老百姓做事,總是在即將完成的時候卻告以失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堅持像開始一樣謹慎直到最後,就不會有敗事了。)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因此,聖人以無所慾望作為慾望,從而不去貴重難得的貨物;)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無所教化作為教化,從而歸復眾人的過分之失。)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因此能夠輔助萬物的自然而然,而不敢多為。)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行施大道,不是用來使百姓聰明,而是用來使百姓愚昧。)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在於他們有太多智慧。)故以智治國,國之賊;(所以,用智慧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禍害;)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用絕棄智慧來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益。)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始終明白這兩點,也是治理法式。始終知道治理法式,這就叫做「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玄德」深奧啊,幽遠啊,與物類相反啊,【然後】能達到無比的通順。)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為所有溝谷的大王,因為它們善於對其居下,因此能成為所有溝谷的大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因此,聖人想尊居於百姓之上,必定以言語謙下於百姓;)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想貴居於百姓之前,必定以自身卑後於百姓。)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zhònɡ),處前而民不害。(所以,聖人處在上面而百姓不感到沉重,處在前面而百姓不覺得妨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所以,天下樂於推舉而不壓制。)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正是因為他無所爭求么?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太大,大得不像什麼。)夫(fú)唯大,故似不肖。(正因為不像什麼,所以才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fú)!(如果像什麼,那麼它早就很渺小了。)我有三寶,持而保之。(我總是有三樣法寶,持守而且珍藏它們:)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其一叫做「慈愛」,其二叫做「節儉」,其三叫做「不敢做天下的率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慈愛,所以能真正勇敢;節儉,所以能真正廣大;)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zhǎng)。(不敢做天下的率先,所以能擔當成就大事的領導者。)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現在要是捨棄慈愛而去勇敢,捨棄節儉而去廣大,)舍後且先,死矣!(捨棄謙後而去爭先,則必死無疑了!)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慈愛,用來戰鬥則勝利,用來守衛則堅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上天來扶助建立國家,則應當用慈愛作為護城牆。)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於做將領的不恃武,善於作戰的不發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善於勝敵的不交戰,善於用人的能卑謙。)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這就叫做不爭的德性,這就叫做用人【的能力】,這就叫做順合上天,是自古的至高法則!)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指揮作戰有這樣的話:)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我不敢自居主方而寧可做為客方,不敢前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善勝敵者弗與)。)是謂行(xing)無行(háng),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這就叫做行進而沒有行隊,捋挽而沒有胳臂,執握而沒有兵器,拉扯而沒有敵人。)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災禍之大莫過於浮躁散漫(/輕敵),浮躁散漫(/輕敵)幾近喪失我的法寶(:大道)。)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所以,投入的兵力相當,則悲重的一方獲勝。)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的話很容易知曉,很容易踐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而天下沒人能知曉,沒人能踐行。)言有宗,事有君。(說話有依據(:大道),行事有主宰(:大道)。)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正因為人們不了解(大道),因此不明白我。)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明白【我】的人稀少,效法我的人可貴。)是以聖人被(pī)褐(hè)而懷玉。(因此聖人衣著粗朴而懷揣美玉。)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明白卻無知(:大智若愚),是為可貴;無知卻聰明,是為弊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因為防病於弊病,所以沒有弊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所以沒有弊病,因為他防病於弊病,所以沒有弊病。(:在老子看來,真正的「知」是明曉於大道,從而達到完善「不病」;不明曉大道,縱然知識再多也是「不知」))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百姓不畏懼暴力,則暴亂將要來臨!)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不要侵擾百姓的安居,不要壓制百姓的生存。)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只有不去壓制,因此才不被壓制。)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xiàn);自愛不自貴。(因此聖人自我了解而不自我見解,自我珍重而不自我高貴。)故去彼取此。(所以捨棄那些而求取這些。)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敢於膽大者則被殺,敢於膽小者則存活。)此兩者或利或害。(這兩者,或是有利或是有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上天所討厭的,誰知道是為什麼?)是以聖人猶難之。(所以聖人仍感到難。)天之道,(上天的大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不用戰爭卻善於戰勝,不用說話卻善於答應,不用召喊卻自動前來,悠然遲緩卻善於謀劃。)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之網廣漠無形,雖然稀疏卻不漏失。)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如果百姓總是而且毫不怕死,又怎麼能用刑殺震懾他們呢?)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假使百姓總是害怕死,而那些作亂者我將會抓起來殺掉,有誰還敢作亂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如果百姓總是而且非常怕死,則總是有掌管刑殺者(:大道)。代替掌管刑殺者去刑殺,)是謂代大匠斫(zhuó)。(這就叫做代替工匠去砍木頭。)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代替工匠去砍木頭的,則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第七十五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人類之所以遭受飢餓,因為他們納稅過多[~取用飲食過多(:不重節儉)],因此遭受飢餓。)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百姓之所以治理不好,因為他們的統治者有所為,因此治理不好。)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人們之所以會輕視死亡,因為他們貪求生存的豐厚,因此輕視死亡。)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只有無所作為於生存的,才是善於珍重生命。)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人活著的時候肢體柔弱,死後卻直挺僵硬。)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草木活著的時侯植株柔脆,死後卻乾枯堅實。)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說:僵硬強大,屬於死亡之類;柔弱,屬於存活之類。)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烘hōng)。(因此,軍隊逞強則不能取勝,樹木挺強則遭到折斷。)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強大居於下位,柔弱居於上位。)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天然的規則,猶如拉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瞄高了就壓低些,瞄低了就舉高些;)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拉的過大就減小些,拉的不足就增大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然的規則,減損有餘的而增益不足的;)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人世的規則卻不這樣,而是損害不足的來奉養有餘的。)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誰能夠有餘而有所奉從於天然呢(/ 誰能夠有餘從而有所用來奉獻天下呢)?只能是修持大道的人!)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因此,聖人作為了而不佔有,成就功績而不貪居。)其不欲見(xiàn)賢。(之所以如此,在於他不想顯現賢能。)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沒有比水更質地柔弱的了,而攻克堅強的東西卻沒有能夠戰勝它的,因為它無所謂於被改變形體。)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質地柔軟的(/ 水)能戰勝質地剛硬的,力量弱小的能戰勝力量強大的,天下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人能夠照行。)是以聖人云:(因此,聖人的話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承受國家的恥辱,這就叫做社稷的君主;承受國家的災殃,這就叫做天下的君王。)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如同說反了。)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和解重大的忿怨,必然有剩餘的忿怨,怎麼能夠算是妥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因此,聖人持有債券卻不責求別人償還。)有德司契,無德司徹(chè)。(所以,有德的人掌管債券,無德的人專事征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無所謂親疏,總是和善德之人相處。)第八十章小國寡民。(國家小人民少)使有什(shǐ)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ɡ)死而不遠徙。(即使有供十人百人的器物而不去使用,使百姓重視死亡而不遷徙遠方)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雖然有船隻車輛,卻無從乘坐;雖然有盔甲兵器,卻無從布陣打仗)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讓百姓重新結繩而用來記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甘享他們的食物,欣賞他們的衣服,安住他們的居所,喜歡他們的風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鄰近的國家相互望得見,雞狗的聲音相互聽得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但百姓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來。)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實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信實)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道」的人不博聞,博聞的人不知「道」)聖人不積。(聖人不存佔有之心,)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傾力為了他人自己越有;傾力給予他人自己越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上天的大道,利益而不妨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的大道,作為而不爭求。)《功德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清凈土,上報四重恩,下除諸惑苦。若有見聞者,悉發道德心,盡此一患身,同歸大道根
推薦閱讀:

90-正統道藏洞神部威儀類-太清道德顯化儀--
《道德經》第十八章註譯
精神出軌對於人(尤其是男人)來說,是不是常態?約束自己的思想的放縱,是不是一種道德綁架?
作為一隻狗,如何活的有尊嚴?
「道德」真的僅僅是一種「運氣」么?

TAG: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