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泛濫:一個功利的社會?

社交泛濫:一個功利的社會?21世紀經濟報道 魏武揮 2011-03-24 23:13:40多年以前,知名的IM工具MSN,只能允許用戶擁有150個聯繫人(好友),據說這個限制來自於一條人際關係的定律:一個人在一段時間裡最多只能維持150組社會關係。這個據說是否有足夠的理論上的依據很難講,但我們的生活常識告訴我們,我們的確很難同時處理數百個人際關係。

隨著社交網路的興起,這種限制早就不復存在。我這裡所謂的社交網路,不僅僅是指那些SNS網站,還包括建立在人際傳播基礎上的IM工具、手機通訊錄和電子郵件列表。動輒數百個聯繫人,SNS中上千所謂的「好友」,那是極其尋常的事。這些社交關係的維護,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我的好友遍天下真的不算什麼神話。

社交網路商業上的成功,也使得各種社交服務前赴後繼地冒將出來,我個人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各種社交網站的所謂邀請信,一般都是以某個朋友的名義來讓我和TA在該網站上社交。有些看上去原來和社交關係不大的服務,也會利用社交網路。比如最近很火的團購。我也會隔三岔五地接到來自所謂朋友的邀請:我發現了××團購站,很好啊,一起來玩玩?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故而,我完全同意社交對於人的重要性。但問題在於,似乎今天這股子勁有點過度了一點。雖然我們不能用「150組關係」如此量化地去衡量我們的社交關係數目,但這種成千上萬的聯結,實際意義又有多少呢?

互聯網經歷過從信息匱乏到信息爆炸的一步,信息過多而造成的各種信息綜合症已然出現。海量信息這頭怪物被放出後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可以徹底規避,唯一的方式就是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也許,數字世界走到今天,又產生了第二種爆炸:社交關係爆炸。而這種爆炸,會不會也會在未來給人們帶來一種疲於應付但又不得不應付的感覺呢?

社交網路的泛濫,和信息的泛濫,本質上都是一回事:人性的貪婪。人們不想錯過任何可能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於是一面是信息過多,一面依然是一種信息饑渴。英國愛丁堡龍比亞大學公布最新研究報告稱,Facebook用戶擁有好友人數越多,越有可能變得緊張焦慮。報告稱:「像賭博一樣,Facebook讓用戶處在神經過敏的『地獄邊緣』,不知道自己是否該下線,就怕錯過某些好東西。」而還有更多的數不清的服務誕生出來讓你獲取更多的信息。關係對人們的重要性,也是大部分人都意識到的。為了可能存在的有價值的關係,人們紛紛撲向某一種社交服務,並美其名曰:想獲得更多的人脈么?六度能幫助你。

商業上,這股勢頭沒有減緩的趨勢。Facebook估值已經大到850億美元,Twitter估值100億,Groupon估值150億,Zynga(做社交遊戲的頭號選手)估值90億,Linkedin估值30億,這些奇蹟都催動著後來者的不懈努力。數字世界的進程,在信息中找到財富已經開始慢慢向在社交關係中找到財富轉化。商家作為供給方的推動,根本上將會把人們陷於社交泛濫的境地。

經常會有人問我一些關於「數字鴻溝」的問題,我的回答是這樣的:數字鴻溝的寬度可能會縮小(也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接入數字世界中),但深度可能會增加。這話的意思就是,同樣是聯入數字世界的人,對於信息和社交這兩樣根本服務的運用能力是不同的。有一部分人會從中獲益,但更多的人,可能會迷失在這個看上去有點「亂七八糟」的世界中。

搜索引擎可能是信息爆炸的一種解決方案,它能幫助人們迅速獲取想要的信息(雖然很多時候效果還欠佳)。但社交網路上,目前沒有這種徹底打通諸個壁壘森嚴的社交站點的引擎式服務。也許,未來會有。但問題在於,人們對信息的處理可以是功利的,難道人們處理他們的社交關係也是功利的么?

答案,並不可知。功利性質的互聯網盛行後,我們的世界,或許,就真成個功利社會了。

本文源自21世紀網,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5/4MMDAwMDIyODg4MQ.html 複製鏈接
推薦閱讀:

兩個女孩的「功利愛」悲劇
該怎樣克服自己的功利心理?
六六力挺遭孟非怒批的女嘉賓 女人為何功利
本人91年女,為什麼我對待戀愛如此功利,沒有預料到結果的寧可不要開始?如何轉變我的觀念?
功利心重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社會 | 功利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