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論語 ·述而第七》講要

  (六)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禮記大傳》:「系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禮記坊記》:「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  魯昭公是周公之後,吳是泰伯之後,泰伯是周公伯祖,昭公與吳俱為同姓,依周禮不能通婚,而昭公娶吳女為夫人。  孔子至陳國,陳國之司敗,位如司寇之官,問孔子,魯昭公知禮乎。孔子答曰知禮。司敗不敢再問,俟孔子退,揖孔子弟子巫馬期,而使進之,曰,吾聞君子不私相阿黨,然而君子亦黨乎,魯昭公娶於吳,為諱娶同姓女,不稱吳姬,只稱謂吳孟子,如曰魯君知禮,則誰不知禮耶。巫馬期以此語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昭公娶同姓女,顯然背禮,孔子言其知禮者,《集解》孔安國引僖元年《左傳》曰:「諱國惡,禮也。」邢《疏》,《禮記坊記》云:「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孔子為昭公受過,此為守禮也。幸者,皇《疏》,若使司敗無譏,則千載之後,遂承信我言,用昭公所行為知禮,則禮亂之事從我而始。今得司敗見非,而我受以為過,則後人不謬,故我所以為幸也。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古時宴客,有歌有和,禮也。孔子與客人歌,若見歌之善者,必請客人再歌一次,然後自己和之。聖人虛心學習,於此可見一斑。古人和詩,亦是禮,今人不會詩,令人和之,則失禮矣。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文是文章典故,莫是勉強之義。孔子謙曰,論及文章典故,吾勉強猶如他人,若言所為之事皆合君子之道,則吾未能也。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程樹德《集釋》引《湛淵靜語》:「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此夫子謙辭。至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亦夫子謙辭。上有若字,下有兩則吾,似是一章,蓋多一子曰爾。」  孔子又謙曰:至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承當,然而,學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如是而已。公西華曰:不厭不倦,正唯我等弟子學之不能得也。  程氏《集釋》引胡紹勛《四書拾義》:「爾當作尒。《說文》雲,尒,詞之必然也。經傳尒字,後人皆改作爾。《廣雅釋詁》,訓云為有。正此經確詁。云爾,即有此之詞。」《說文》《段》註:「尒之言如此也。後世多以爾字為之。亦有單訓此者。」  孔子是至聖,然不但不敢自名聖人仁者,甚至君子之名亦不自許,謙德如此,所以能為至聖。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禱久矣。  疾病,是重病。請禱,《集解》包咸註:「禱請於鬼神。」意思是向鬼神禱告請求。有諸,《集解》周生烈曰:「言有此禱請於鬼神之事乎。」諸字是「之乎」的合音字。誄,《說文》引《論語》此句是「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可知許氏所見的《論語》版本,是讄字。誄讄二字音同而義不同。誄是累舉死者生前的事迹,以定其謚號。讄者是為活人累敘功德,求福免災。此處誄字應當作讄字,今本作誄,劉寶楠以為這兩個字可以通用。竹添光鴻以為,因讀音相同而誤。現在不妨把誄當作讄的同音假借字。禱爾於上下神祇,是子路所舉的成語。爾字一作代名詞,當你字講。一作語助詞。弟子對師不應稱呼你我,應作語助詞。上下神祇,就是天神地祇。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禱告鬼神,請求保佑孔子病癒。後來孔子病好轉了,聽說病中子路為他祈禱,就問:「有禱請於鬼神這回事嗎?」子路對答:「有這回事 」,隨又補充說:讄辭說,「向天地神祇祈禱 」。孔子便說:「何能等到病時,我自己很久就在祈禱了 」。  孔子平時言行純善,決不違背天地神明,事事如禱,所以說:「丘之禱久矣 」。此是無日而不禱之意。既然平素就事事如禱,為甚麼還罹患重病呢?那就要歸於天命了。例如孔子問伯牛疾病時,嘆說「命矣夫」。這章書無異是聖人提示祈禱的要義。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集解》:「孔安國曰,俱失之也。奢不如儉。奢則僭上,儉則不及禮耳。固,陋也。」奢是奢侈。孫與遜音義相同,不遜就是不恭順。儉是節儉。固是鄙陋。  奢侈則不恭順,節儉則鄙陋,與其不恭順,還不如鄙陋好。  這是講禮,奢侈與節儉都不合乎中道。奢侈失之太過,節儉失之不及,但是奢侈不遜,便是傲氣陵人,後來必召禍患,節儉固陋遭人譏評而已,兩者比較起來,不遜過失大,固陋過失小。所以孔子主張寧願固陋。
推薦閱讀:

90句《論語》中的成語和俗語,藏著大智慧!
論語註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卷八·泰伯第八
《論語譯註》楊伯峻
論語註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卷三·八佾第三
論語1·12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