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活在聖靈中 三. 聖靈的路徑:聖潔之道

三. 聖靈的路徑:聖潔之道
  不論是好是壞,我們大多數人一聽見「性」這詞都會產生觸電的感覺。我的意思是他迫使我們注意,使我們驚醒,抓住本來勿勿掠過的眼神和輕忽的耳朵;他帶有情感的電荷,給予我們一種情感的衝擊。為何會這樣?因為對於正常的成人來說,性是一個有無窮興味的主題。(你發現自己閱讀這段文章時特別加倍留心,是嗎?這就是我的意思。)基督徒的優先選擇  對於健康的基督徒來說,聖潔一詞也同樣令人加倍留神。為什麼?因為神已經在每一個重生的心靈里,深深種植一份對成聖趨之若渴的情感。成聖意指接近神、像神、委身給神和取悅神,是信徒在世上最希望達到的。他們對聖靈感興趣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知道聖靈的主要工作之一是使我們聖潔。基督徒想了解和證明聖靈使人成聖的能力,是十分正常和自然的;任何信徒若然對追求聖潔漠不關心,他的信仰很可能出了問題。本章是向一切有心追求聖潔的正常基督徒進言。  我們應該知道,「聖潔」是聖經中一個重要的辭彙。他的字根包含分離或隔開的意思;首先,這個詞意味著神跟人分別開來,其次,他標誌著基督徒為神分別出來。這裡,我們所關心的是第二個含義。試參閱以下經文:  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因為經上記著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一15、 16,引利-一44、45)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神召我們,本不是要我們沾染污穢,乃是要我們成為聖潔。......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帖前四3、7,五23)  ......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凈,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里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一4,五25-27,二10)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一二1)  ......就當潔凈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後七1)  這些經文立刻顯示出聖潔同時是神的禮物和命令;所以,我們應該祈求聖潔,並且每天竭力尋求實踐聖潔的生活。聖潔是我們蒙神揀選與救贖的目標,是神對我們的基本要求,也是神與我們一切交往的目標。  我們應該如何界定信徒的聖潔呢?我們也許可以說,一個聖人的聖潔,在於他的生活特質,這特質是他為神的緣故分別為聖,也是他仰賴神的恩典心靈得著更新的外在表現。清教徒歐文(John Owen)以其滔滔雄辯,聲壯氣沉地闡釋這方面的主題,他界定成聖是神改變人的工作,而聖潔就是被神改變了的人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對我們有幫助的定義,所以我將之全部引錄。歐文這樣寫道:  成聖是神的靈直接在信徒的靈里動工,潔凈他們本來被罪污染的性情,使他們重新恢復神的形象,因而幫助他們能夠按照新約的要旨和條件,藉著耶穌基督的生和死,在神不變的屬靈恩典下,向神投靠順服。......故此,聖潔就是這項工作的果效;這工作本來就定意在我們內里完成,要在我們內心鑄造出更新的原則或神的形象。所以,依據恩典的約,又因著那新的性情,這工作也包括倚靠耶穌基督,在聖潔生活中順服神。1  由此觀之,聖潔是聖靈的果子,基督徒順著聖靈而行,就有聖潔表現(加五16、22、25)。聖潔就是與神神聖的親近。聖潔本質上是順服神,向神活著,為神而活,效法神,遵行他的誡命,與他一起對抗罪惡,實踐公義,行各樣善事,追隨耶穌的榜樣和教訓,在聖靈里敬拜神,因著對基督的尊崇而愛神、愛人、事奉神和人。就與神的關係來說,聖潔是憑著愛、忠誠、摯情和讚美,以專一的熱誠來取悅神;就與罪的關係來說,聖潔是抵擋罪,過著自律的生活,不但不放縱肉體的情慾,更要治死身體的惡行(加五16;羅八13)。簡言之,聖潔是受神教導、被聖靈冶煉出酷似基督的氣質;是委身的門徒生命的內涵和總和;是由愛產生信心的表現;是重生者心靈里的回應,涌流出超然生命的義。這樣的聖潔就是本章的主旨。應優先考慮的事  很明顯,追求聖潔理應是基督徒優先考慮的事,但今天這個課題卻普遍被信徒所忽略。噢,這真是太顯而易見了。舉例說,試看看我們那種以人為中心的虔敬觀念。自我中心的虔敬觀念  現代基督徒趨向以尋求滿足感作為他們信仰的目標。我們關心自己理想的實現,尤甚於關心如何取悅神。這趨勢至少在今天以英語為主的西方國家是如此,他們紛紛為信徒大量出版各類教人「怎樣做」的書籍,諸如教我們怎樣達致成功的人際關係、怎樣在性生活中獲得更大樂趣、怎樣能夠成為一個更完全的人、怎樣發揮自我的潛質、怎樣在每天獲得更多興奮和刺激、怎樣減輕體重、怎樣改善我們的飲食習慣、怎樣理財、怎樣使家庭更快樂等等。對於那些一心渴想榮耀神的人來說,這一切關注自是合情合理,可是,這些教人「怎樣做」的書籍,經常以一種專顧自己的態度去探討問題,所關注的主要是我們生命中的享受,而不是神的榮耀。這些書籍只在他們所提供的大眾心理學和普通常識上,薄薄的鋪上一層聖經教訓;可是,他們整體的取向明顯反映出一種自戀心態--即「自我主義」("selfism"),或有時稱為「唯我主義」("me-ism")--,這是現代西方世界的一種趨勢。  不管這種自我陶醉在心態上如何虔誠,他始終與聖潔背道而馳。聖潔就是指屬神的氣質,而屬神的氣質是根源於以神為中心的生活;那些以為神存在是為了他們的益處,而並非他們的存在是為了讚美神的人,實不配稱為聖潔的人。他們的所謂聖潔,與真正的聖潔截然不同,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不虔不敬的虛假聖潔。活躍的危機  或許,又讓我們看看我們在宗教活動上的活躍。現代基督徒傾向於以忙碌取代他們的宗教。我們羨慕和模仿那些工作狂的基督徒,漸漸自己也成為工作狂,誤以為忙碌的信徒就是最優秀的信徒。無可置疑,愛主的人確會為主忙碌,然而我們忙碌的心態卻往往是錯誤的。我們為神工作,奔跑勞碌,卻連禱告的時間也沒有;然而我們也不因此介懷,因為我們忘記了古諺所云:若你忙碌得無暇禱告,那你實在是太忙碌了。可是,我們亦不覺得有需要禱告,因為我們在工作上已經變得十分自信和自足了,我們以為憑著我們的技巧、資源和優質的活動程序,一定會結出果子來。我們忘記我們若離開了基督--意指沒有信靠、順服、仰望、靠賴基督--,我們什麼都不能(參約一五5)。我們一味活躍:我們的活動變得徒勞,因為沒有恆常意識到自己的不可靠,也沒有對神全然信靠。然而活躍不等於聖潔,也非聖潔的果子。活躍分子一心只牽掛著他的計劃、安排、策略和技巧,忽略了追求聖潔,或在成聖道路上長進。  可惜,似乎我們所有人都染上了活躍分子的精神。舉例說,當我們思想到牧者的角色和考慮揀選適合的人來牧養教會時,我們往往重視那人牧會的技巧過於他的聖潔,重視那人的活力過於他的熱誠,就好象我們並不知道事奉的能力來自事奉背後的那個人,而不是那人所能做的某些事情。或許我們對這真理的確懵然不知,只有我們的先祖才了解;那麼,這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時候了。一位傳講復興信息的蘇格蘭牧者馬欽芮(Robert Murray McCheyne)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已糾正我們說:「我的會眾最大的需要是......」好了,你會期望這一位牧者怎樣說下去呢?是某項活動或某些特別的技巧?是對事物的一種新觀點?抑或是什麼呢?馬欽芮這樣說下去:「......我個人的聖潔」一首古老的聖詩說:「成聖需用時間工夫」,似乎我們都要重新學習這件事。因為倚靠自己能力的忙碌,不但非聖潔的表現,反而是聖潔的反面,令人遠離聖潔。這種心態必須重新描摹,他是一種不神聖的所謂聖潔,源於單憑己力。  但這仍未算最糟糕的事。環顧現代教會,一般都忽略了聖潔是教會最應關注的問題,因此在今日福音信仰的圈子裡,聖潔的榮光逐漸褪色。歷史上,一如聖潔是福音信仰的教師們所強調的重心,聖潔也是福音派信徒主要的標記。試回想路德如河強調信心產生善行,加爾文如何堅持律法的第三重用法,作為神兒女的法典和鞭策;又試想清教徒如何要求生命的改變作為重生的證據,苦苦鑽研怎樣在個人及社群生活中成為聖潔;試想荷蘭和德國的虔信派信徒(Pietists)強調純潔的心及純潔的生命,約翰·衛斯理宣稱「合乎聖經的聖潔」是循道主義的中心信息;試想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的所謂聖潔復興運動,以及萊耳(J.C.Ryle)的經典著作《聖潔》(Holiness,一百年後的今天,這書仍在發行出版),並且後期的師博,如卓巴斯(Oswald Chambers)、慕安德烈( Andrew Murray)、陶恕( A. W. Toier)、倪柝聲和韋約翰( John White)等帶來思想上的衝擊。過往,福音信仰人士熱切追求聖潔,毫不妥協;然而他們從前所看為最重要的,在我們今天掛著福音信仰名號的人看來,竟變成了次要的東西。為什麼?我想至少有四個原因。忽略聖潔  首先,今天福音派信徒忙於應付紛紜的爭論。我們為保衛合乎聖經的信仰而爭戰,惟恐他被減損或歪曲。我們致力於發展福音派學術,試圖堵截及扭轉自由、激進、主觀主義的潮流;我們奮力推動宣教及佈道工作;我們耗費精力去打擊人們執迷不悟的觀念--許多人以為聖潔的本質就是抽離一切活動,假定所有活動都是「屬世的」,但事實上有些活動卻是合法、有價值而又富教育性的,並且能真正娛樂身心;我們還要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在基督里,信徒有什麼自由?他們可以怎樣善用他?」雖然這些努力是正確的,但這些纏繞卻阻礙我們像教父們一樣熱切地追求聖潔。  其次,今日福音派信徒對於長久以來被灌輸有關「聖潔的教訓」(更高、更深刻而且得勝的生命、凱錫克[Keswick]。全然成聖,或任何「第二次祝福」論調的版本)感到失望。他們曾經耳熟能詳的道理,今天赫然驚覺都是貧瘠的、膚淺的,窒礙屬靈生命真正的成長,並且不適用於今天複雜矛盾的基督徒生活。我曾經詢問一位舊區的牧師,問他對「更高的生命」有什麼看法,他這樣回答:「只要你能抽出時間和金錢,追求這樣的生命是沒有問題的。」--這回答使人發笑,但從中可窺見人們信念的幻滅。  第三,今天福音派信徒的才華被用在其它地方,以致聖潔問題沒有受到應得的重視。在宗教改革及清教徒時期,才智出眾的神學家及教牧領袖--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加爾文(John Calvin)、歐文(John Owen)、巴斯特(Richard Baxter)、古得文(Thomas Goodwin)、賀維(John Howe)、史比士(Richard Sibbes)、居勞(William Gurnall)、屈臣(Thomas Watson)、布洛克(Thomas Brooks)......等,數之不盡--經常透徹思想和教導聖潔的課題。可是,到了二十世紀,大部分思想最傑出的福音信仰人士都致力鑽研其它範疇,結果,我們的現代神學對聖潔的了解十分膚淺(固然有例外的),對聖潔這個課題的研究,都缺乏合乎聖經的洞見、神學的深度,以及對人性的了解。最顯赫的福音信仰神學家通常都不熱衷於闡釋聖潔的課題,而最熱衷於闡釋聖潔這題目的福音派人士,往往不一定是最可靠、最有見識的神學家。  第四個原因亦是最令人憂慮的,今天福音派信徒明顯地對神的聖潔毫不敏感。雖然我們慣常地肯定神對罪惡的憤怒,惟有基督傾流的寶血能塗抹我們的罪,但事實上我們甚少思想神如何恨惡他家裡的罪惡,亦不會像我們的祖先,因他的話戰兢,惟恐得罪了神(賽六六 2;拉一○3),我們亦不會像猶大,大大厭惡不潔的東西,「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猶23)。我們習慣把天父、聖子、聖靈想為我們的密友,多於思想神的聖潔;若有人認為神最關注的,是訓練我們行在義中,以邁向未來的喜樂,而不是現在就把各樣快樂充滿我們,我們會駁斥這些想法為基督教信仰里次等的觀念。在聖經里,神視罪惡為污穢,但我們卻不這樣看罪惡;當聖經告訴我們神對某些行為十分憎厭時(例如詩五4-6,七11一13;箴六16;賽一14,六一8;摩五21;路一六15),我們卻認為這些只不過是誇大的說法。難怪我們今天漸漸不再追求聖潔了。  福音派對聖潔這課題相對地減低關注,實在有點可悲;尤其是今天福音派在數字、機構資源、宣教策略、學術成就、公眾地位,以及在許多方面上都突飛猛進,我只希望他在聖潔這課題上不再繼續失色下去。我們需要保持頭腦清醒,知道從長遠來看,除非我們在聖潔的追求上有更新的表現,否則這些增長都是徒然的。上一代以前,在大西洋兩岸,福音派的異象凌駕於自由派的學說之上,抓住基督徒的心思意念。多年來,這異象結出了許多果子,直至今天,他仍蓬勃,驅策著許多信徒;但願這異象長存下去,燃點不滅!但現在已經是時候,讓凌駕非福音派信仰的福音信仰異象同樣抓住我們的注意力,推動我們從深度的學術層面、牧養洞見和個人經驗上,重新探討聖潔的實質。  在本世紀,羅馬天主教徒、高派的聖公會信徒,以及各種中世紀信念崇信者,已對屬靈生命的各個題目--信心、禱告、平安、愛、自我認識、虛己、自律、背十字架、忘我並且投入為他人代求等等--有許多深入而透徹的探討;不論這些研究在福音的理解上是否全然正確,當中的屬靈觸覺及道德質素,是現代福音派在聖潔課題上的著作所望塵莫及的。這個事實使我憂傷,若然我現在所寫的能喚起一些福音派信徒看見這個需要,並在這方面致力改善,我便歡呼快樂。聖潔與世俗  今天,基督徒群體里泛濫著「後基督教西方社會」的世俗潮流。那稱為「縱容主義」("permissiveness")的集體不道德思想,像一股巨浪洶湧而來,差點把我們淹沒。那些與過去傳統仍然保持密切關係的教會,比其它教會更有力地遏制這侵略性浪潮,然而沒有一間教會是完全成功的,尤其對年輕一輩的信徒來說,這影響極其嚴重。基督徒在性、家庭、社會、經濟、商業和個人方面的道德標準已經顯著地崩潰,現時流行的「新道德」,實際上是古老異教的不道德思想假借各種名號借屍還魂。「船隻在汪洋行走,」慕迪曾經如此說:「但若然海水滲入船中,那就麻煩了。」這真是一句逆耳的話,因為世俗的巨浪已經侵進現今的教會裡,水浸成災,造成很嚴重的禍害。  神呼召基督徒去抵擋世界,但在現時的情況下,怎樣可以實踐這個呼召呢?要對抗世俗的思潮,靠寫和講還可以,但若要對抗不聖潔的泛濫,只能靠聖潔的生活(見弗五3一14)。  今時今日,教會的普世性目標被界定為追求社會、種族和經濟上的公義,但若然我們首先追求每個基督徒個人生命及重體關係上的聖潔,這目標就更加健全了。現代西方社會需要基督教真理的影響,而且更需要基督教聖潔的影響,以表明敬虔才是人性的體現,以及防止社群生活腐朽消亡。因此,追求聖潔並非單單是私人的興趣,也非少數被揀選者的道路,而是今天基督徒宣教策略的一個重要原素。現今世界最大的需要,就是基督的子民追求和實踐個人的聖潔。  關於聖潔這個課題,一些適切這個時代,兼且具有權威的研究盡付厥如。在這個情況下,我嘗試把自己小小的捐獻投入這寶庫中,提供一些基本的,以聖經為原則的反省,作為我們以後討論的參考。基本聖經原則  這裡有七項關於聖潔的原則,我想沒有任何新約聖經讀者會對此存疑的,福音派學者在討論聖潔時,亦經常採用這些原則。1.聖潔的本質就是透過分別為聖達到更新  在新約聖經里,有兩個字是用來形容聖潔的。第一個字是hagiasmos(亦被譯為「成聖」「"sanctification"」,與形容詞hagios相關,翻譯為「聖者」("saint"),而動詞hagiazo,則翻譯為「使之成聖」「"sanctify"」);這是關係上的字眼,意味著一種為神而分隔開來、有所分別的狀態--在人的方面來說,就是分別為聖事奉神;在神的方面來說,就是被神接納,被神使用。第二個字是hosiotes,形容詞是hodios,意味著一種內蘊的道德和屬靈質素,即在神面前,不論外在和內在都是公義而純潔的。將這些觀念合併起來,就能全面理解何謂聖潔。首先,這是關係上的聖潔,是透過持久不斷地分別為聖,並向拯救的神奉獻自己來達致聖潔;這是基督徒一生不斷悔改的另一面。然後,隨之而來是道德和屬靈上的潔凈,這一方面與我們作為神所收納的子嗣身分相配,另一方面是我們委身予神後不斷進到完美的過程。  我們需要了解,縱然神一開始就完全接納每個信徒,但只要我們仍然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就需要不斷悔改。悔改就是從你自知的罪中轉回,又將你所認識自己的一切,獻給你所認識的神;當我們這三方面的知識不斷增長時,我們的悔改也隨之擴展。  所以,聖潔的生活就是我們積極地表達我們對神的認識,他透過基督我們的救主,將我們從罪人中分別出來歸向他,現仍不斷使我們更新變化,更有基督的形象。誠如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十二至十三節所說,我們順服神啟示的命令,「作成......得救的工夫」(即體現和表達救恩),這都是神在我們心裡運行的,所以我們作的時候,心存「恐懼戰兢」,但不是張惶失措,反而是對神在我們生命里所成就的大工存尊崇的敬畏。他以他的靈在我們裡面運行,驅策我們立志遵行他的美意。這種生命質素所產生的結果,就是聖經所稱的「聖潔」。  那麼,讓我們弄清楚,我們分別為聖、被神接納的聖潔身分,正是我們談論成聖時通常心中所想到的個人的更新(韋敏斯德要理問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第三十五條這樣說:「靠著神白白的恩典,我們整個人都跟隨神的形象而更新,神的恩典幫助我們逐漸更多向罪死、向義活。」)基督徒在這世上的一切參與和擺上,一定要基於他自己所醒覺到的事實,也就是他已從所有受造物中分別出來,單屬於創造主。真正活出聖潔生命的信徒,都願意為了主的緣故,向配偶、兒女、父母、老闆、下屬和所有鄰舍有條理地、付極高代價而無限量地擺上;這是基於他們已徹底從這些人中間抽離出來,單單歸向神--父、子和聖靈。儘管一些人過著極度敬虔的生活,但若與以上的描繪不符合,在主看來,這些人的生命仍未算得上是聖潔的。  讓我們稍停一會,留意一下這個真理所蘊含似非而是的偉大道理--簡言之,一個藉著禱告和聖靈的力量,徹底從萬物中抽離,只專一愛主的生命,才最有可能徹底的投入人群,明白人們的需要,並甘心情願為幫助人群而付出自己。一般人以為聖人或多或少都與別人疏遠,這真是大錯特錯。詩人說:「親愛的主,我實在不懂得愛你;但你竟然這樣愛我。」基督徒之所以能夠對他人表現超乎常人的愛,完全是由於他學會了愛耶穌過於所有人(見約二一25)。基於這個原因,信徒為神抽離自己,就得若能力去為其它人擺上自己--這是真正聖潔所不可缺少的表現。雖然這個論點很重要,但我們不能不討論下一點了。2.聖潔是藉著耶穌基督稱義  神白白稱我們為義,亦即是說,藉著基督完全順服,以至於為我們的罪死在十架上,使我們罪得赦免,蒙神接納,這就是整個成聖過程的基礎。這稱義是藉著聖靈、透過信心,叫我們與基督聯合而產生的;這基督就是為我們死,我們最初藉著信靠他而稱義(羅三至五章),並以後靠賴他活出聖潔生命的那一位(羅六至八章)。神聖子民的榮耀不在於他們的聖潔,而在於基督的十字架;因為最神聖的聖徒也只不過是一個被稱為義的罪人,他永不會脫離這個事實去看自己。百福特(John Bradford)--認識他的人都一致公認他是最聖潔的英國宗教改革家--在簽署信件時,經常自稱為硬心的罪人。有一個清教徒在他病重時兒證說:「我從未感到這麼需要基督的寶血--我亦從未可以這樣善用他的寶血。」約翰·衛斯理臨終時在病榻呢喃:「除了耶穌的寶血以外,再沒有方法可通去最聖潔的路。」而保羅自己,在年事已高、聖潔生命日長時,亦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卑微,知道自己的不配,所以愈發謙卑;他在哥林多前書(約公元五十四年)自稱為使徒中最小的,在以弗所書(約公元六十一年)自稱為聖徒中最小的,在提摩太前書(約公元六十五年)更形容自己為罪人中的罪魁(見林前一五9;弗三 8;提前一15)。  固然,我們可能將太多含義讀進這三段獨立的經文里;但不管如何,無論何時,基督徒看自己為罪人中的罪魁其實是世上最自然不過的事,使徒保羅的自稱實在不應該令我們驚訝。為何基督徒這樣判斷自己是最自然不過的?因為他認識到自己生命深處充滿了道德上的失敗、虛偽、苛刻、驕傲、不誠實、嫉妒、情慾、剝削別人的念頭、在動機上的怯懦,並私下一切羞恥;然而他未能認識任何人的內心世界像他認識自己那樣清楚。在聖潔上長進,就是對神更加敏感,從而更清楚估量自己的罪孽和缺點,因而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自己恆常需要神恕宥和潔凈的恩慈。一切恩典中的長進都是建基於此。  故此,我們必需緊記,任何自我滿足或自義的聖潔,或者任何被認為是神所賜予的公義,若然減輕了我們藉基督稱義的需要,都是虛妄的,是不虔敬而又迷惑人的東西。這些所謂「聖潔」或「公義」,其實自相矛盾,其正確名稱應該是法利賽人的偽善,並非什麼基督徒的聖潔。3.聖潔的根源是與耶穌基督同釘死同復活  在羅馬書第六章,保羅解釋所有在基督里有信心的,都是新造的人。他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意思是他們已將從前被罪惡佔據的生命置諸死地。同時,他們已與基督同復活,得著新生命,即那使基督復活的能力如今已在他們心裡運行,使他們可脫離以往被罪捆綁的生活。他們存有的中心,即保羅在羅馬書七章二十二節所稱的「我裡面的(人)」,亦即彼得在彼得前書三章四節所稱之「裡面隱藏的人」(譯自英譯本的"thehidden person of the heart"),已與從前不同了。他們已經改變了,那在他們裡面作王,驅使他們反抗神律法的罪的權勢已被推翻了。他們裡面重新生出了包樂(Luis Palau)一本著作的名稱所謂之「追求神的心」--深切而持久地渴望認識神、就近神、尋求神、尋找神、愛神、榮耀神、服事神、取悅神。這就是重建整體生命的主導動機。這也是約翰·衛斯理和他的門徒根據耶穌本人所說的「重生」的轉變(見約一12,三3、5、7-21)。  我們需要體會及牢記的,就是信徒的聖潔是學習在行動中活出那在我們裡面的生命。換句話說,這是活出新生命,表達我們在基督里成為新造的人應具備的性情和本能(即是新的本性)。聖潔是靈里復活的人「自然的狀態」,正如罪是靈里死亡的人「自然的狀態」,基督徒順服神追求聖潔,其實不過是順應新造的人最深切的渴求而已。他向著神的(或說「向著天父的」更恰當)愛心、忠誠和奉獻,使向神活著,並已復活了的基督成為他心裡的動力和形象(參羅六10、11);我們大可稱這內在的生命為基督的性情或基督的本性。  對於一個從未在基督的死和復活上與他聯合的人,動機上的聖潔絕不會自然產生,甚至沒有可能,因為在動機層面上,罪惡仍不斷掌管他。「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羅八7)要求沒有重生的人盡心、盡性、盡意、儘力愛神,他是力有不逮的。然而,一個從人方面藉著信心,從神方面靠著聖靈,得以與基督聯合的人,便能自發地產生實踐聖潔的動力;對他來說,向肉體的情慾降服是最不自然,又違反他重生本性的事(參加五16一26)--這說明了為何靈命倒退的人內心往往那麼痛苦。任何一種觀念,若以為聖潔就是用人的意志去拒絕做一個人很想做的事,都必須加以排斥,視之為未重生者對聖潔的誤解。真正的聖潔源於神使人成聖的工作,亦即是清教徒所稱為「福音的奧秘」;這聖潔是基督徒真正的滿足,因為信徒按著在基督里那嶄新而主導的本性,從心底深處渴望追求聖潔。縱然事實上很少基督徒能透徹地接觸自己心靈深處,以致能認同體會以上所說的,亦絲毫不能動搖這個真理。4.聖潔藉聖靈而成  在前章我已經講過,神居住在我們心裡的靈,在作為基督的靈時,能誘發聖潔。保羅說神在基督徒心裡工作,叫他們立志行事,為完成神的美意時,他心裡無疑是想著聖靈的能力活躍於奧古斯丁所稱之「先在恩典」中(編者按:「先在恩典」是神學名詞,指在人尚未回應神的大愛以致得救之前的恩寵),隨後活躍於「合作的恩典」里。先在恩典使我們產生順服的決心,合作的恩典保守我們繼續順服。靠著聖靈的幫助,基督徒決意做一些正確的事情,而且實際行出來,於是養成做正確事情的習慣,從而培養出良善的品格。古諺說:「培養一種行動,就收割一種習慣;培養一種習慣,就收割一種品格。」這話在天然的生命中是正確的,在恩典的生命里也同樣正確。保羅形容這種品格塑造的過程為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林後三18),並稱這品格為聖靈的果子--細察之下,這證實如從前說過的,是耶穌基督自己活在門徒心裡(加五22-24)。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熟悉整個問題的基礎。  然而,我們在此需要記著兩件不時被人遺忘的事情。第一,聖靈是透過「方法」來工作的--如透過恩典的客觀方法,即如聖經的真理、禱告、團契、崇拜和主餐,又同時透過恩典的主觀方法,使我們敞開自己,接受改變,即如思考、聆聽、自我發問、自省、告誡自己、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心事,並衡量別人的回應。聖靈要在我們裡面彰顯他的能力,但他不會經常用異象、奇異的感覺或預言來干擾上述的方法,給我們現成的屬靈洞見,有如已經放在碟上的即食麵(這類特殊的溝通是罕有的,有些信徒根本從未經驗過);反之,聖靈愛用慣常的方法來改變我們,使我們走在人生路上時,更有智能、更加美善。有關聖潔的教導,若沒有指引人以堅忍態度去不斷行善,以培養出聖潔的習慣,這種教導是有缺欠的。習慣的培養,是聖靈引導我們進入聖潔的正常途徑。從某個角度看來,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一連串在行動和反應上的習慣:愛心、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等等,都是一些習性,意指一些慣有的思想模式、感受和行為。在聖潔生命中,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聖經指定的習慣;要培養這些習慣,有時不單只困難,甚而是痛苦的。  至於第二點,是平衡第一點的,並且同樣重要。我們要謹記的第二件事,就是雖然聖潔的習慣是靠自律和努力去自然培養出來,但這些習慣到底不是與生俱來的。種種操練和努力,必須受聖靈祝福,否則一切都是枉然。故此,我們整頓生命時付上的努力,都要浸浴在恆常的禱告中,承認我們靠己力無法改變自己,即如奧伯( Harriet Auber)所獻上的。  我們所擁有的每一分德行、每一次勝利,以及每一個聖潔的思想,都全是他(聖靈)所有。  聖潔的生命是靠賴習慣培養而成的,這不是說我們可以憑自己的努力達致自我成聖,而是單單因著對聖靈的了解,並與他齊步同行才可獲致。5.聖潔的經驗是矛盾的  「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作所願意作的。」(加五17)這些字句喚醒我們看見今世聖潔生活中一個劍拔弩張的現實,我們都需要付出努力,然而在今世是無法達致完全聖潔的。按照保羅的話,在我們更新的心靈里,我們的愛好也就是聖靈的願望,而肉體的情慾便恰恰相反,他喜歡那「住在我裡頭的罪」(羅七20)。住在我們裡頭的罪一而再地透過不同形式,如試探、虛謊和令人分心的事物,使我們叛逆神,以致無法達數十足的完美。所謂十足的完美,就是指衛斯理所說「天使般」的完美,一切都十分正確、充滿智能、全心全意、完全榮耀神,達致不能再好的地步。一個重生的信徒,若在健康的屬靈狀況中,應每天都以完全的順服、完全的公義、完全地取悅他的天父為目標;正如我們討論過的,這才合乎他重生的本性。那麼,他能否達致這些目標?在這世上,他不可以!就這方面的事實來看,他就是不能作他所願意作的。  既然如此,他怎樣看他日常的生活?他深知道天使般的完美這應許是在天國才實現的,而在此時此地,他要竭力做到最接近完美。他也深知道誰會帶領及幫助他朝向目標邁進;他可以見證神已賜他力量抵抗罪惡、實踐公義,若單靠自己,他永遠無法做得到。(任何一個自稱基督徒的人,若沒有這樣的見證,他到底重生與否,尚屬疑問。)然而,信徒仍舊面對來自世界、肉體和魔鬼的種種攻擊,使他不能成為聖潔。所以他必須奮力頑抗,一次又一次地戰勝這三個魔頭;可是他卻往往不能達致天使般的完美,這一場又一場的戰役並未能把他帶到戰火的盡頭。  一如韋約翰( John White)經典之作的題目:「打美好的仗」,聖潔的生命就是爭戰。保羅以意象豐富的詞句宣稱:「......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3、14)保羅所指的,就是那不斷的爭戰(保羅將這場爭戰描寫為長途賽跑,需要持續的決心和不斷使勁費力)。基督徒經常竭力抗拒從外而來的阻力,又要對付從內而發間歇性或情緒上的抗拒,這似乎不知從何而來,但在保羅的教導下,信徒就曉得這原來是肉體中叛逆聖靈的情慾。大概一百年前,懷特( Alexander Whyte)針對一些以為提升的生命能使人免受試探的假象而提出意見,一針見血地指出:「呀,這是一場由始至終都激烈的戰爭。」  因此,我們必須牢記,在信徒今世追求聖潔的歷程中,任何以為可擺脫外在或內在矛盾的意念,都是痴人作夢,只能使我們感到幻滅、喪失鬥志,因為我們每天清醒時候的經驗已證其虛。反之,我們必須時刻認定,任何內里真正的聖潔,都是在酷火中熬煉出來的,像我主一生的經歷一樣。希伯來書的作者這樣寫道:「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你們與罪惡相爭,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來一二3、4)--但可能有一天你也會走到這個地步,一如耶穌在我們之前已作的榜樣,因為在這掙扎中,沒有障防或門閂。因此,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對打盹的門徒說的一番話,我們應該銘記於心:「總要警醒(要醒覺、機警、隨時戒備)禱告,免得入了迷惑(這試探必會臨到);你們的心靈(已更新的你)固然願意,肉體(這裡不是指住在我們裡面的罪,而是指人性,內里的罪就是藉此橫行)卻軟弱了。」(太二六41)這是歷久不變的道理,缺乏了警醒的禱告及懷若禱告的警醒,我們一定無法站穩對抗世界、內里的罪和惡魔,而只會陷墮於他們諂媚及誘惑的網羅里。6.聖潔的法則就是神所啟示的律法  保羅說道,福音是要呼召我們「......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3、24)仁義和聖潔(這裡原文是hosiotes,同時指到外在和內在的純潔)是彼此互屬的:兩者基本上是同一件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看。當仁義被視為將自己分別為聖獻給神的表現時,那就是聖潔;當聖潔被視為遵行神的律法,那就是仁義,兩者二而為一。  在聖經里,律法有多種不同的意思,但我在這裡用這個詞,是取其基本含意,就是神對人生命的要求。這些要求記載在十誡的律例和禁令上,被眾先知、使徒和基督自己闡釋與應用;又表現在聖經里那些討神喜悅的人身上,而耶穌基督更列在眾位之首,從這個觀點看,他的生命就是律法的化身。誠如保羅告訴我們,在這個意義上,律法是聖潔、公義、良善和屬靈的(羅七12、14)。律法的要求表達和反映了創造主的性情,而與律法符合的,就是神在人心裡的形象,亦即是酷似神的氣質;這形象在始祖墮落時失去了,現在才藉著恩典在我們裡面恢復。像神自己一樣,這律法的標準永不改變,而聖潔的高峰就是成就這早已賜給我們的仁義的法則。  我們應以神的律法作我們行事為人的準則,但切不可與律法主義混為一談。我們知道,律法主義是基督徒必須避免的錯誤。律法主義含有兩個意思:第一,他假設所有律法的要求都可用一套標準的守則去表達,且適用於一切情況,而這套守則卻不涉及行事者的動機、目的和心態;第二,他假設嚴守法規是救恩之道,我們可藉守律法進入榮耀里,或至少獲得神一點寵佑,除此以外,別無他法。在這兩方面,律法主義不是正標誌著福音書所述的法利賽人,以及滋擾加拉太教會的猶太教基督徒嗎?然而,耶穌堅稱在人遵行律法或破壞律法之前,是先有意願和目的,然後才有行為和表現的,一針見血地點出第一個假設的錯誤。而保羅也粉碎了律法主義的第二個觀念;他闡釋福音是單單藉著基督,因信稱義,不是靠行為的。  今日福音信仰基督徒比較成功地防備了後者,對前者的防備卻沒有那麼著力。我們因信而罪得赦免、蒙神接納,這是最清楚不過的,但我們卻逾越了聖經的要求,為自己和他人訂立一些規則,視那遵守這些規則的人為屬靈上的精英。可是,這種藉著群眾壓力來削減基督徒個人自由的做法,並非聖潔之途;稍能引以為慰的,就是今天已有人起來反對他。  固然,為逃離熱窩而跳進爐火里是不智的,若然我們為脫離律法主義而掉進無法無天的放肆里,我們的終局可能比前者更加不堪。基督徒必須以遵行律法為他們一生的理想,誠如耶穌自己在登山寶訓中強調:「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耶穌在這裡利用誇飾法講論,當時,他和許多聖經教師都經常採用這種技巧去突出要強調的重點;他實在的意思是,那體現在五經之中,以及貫穿並隱藏在整本舊約聖經里的道德律例是永不消亡的。)「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作,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太五19)耶穌說,你若不是一個盡心盡責的律法遵從者,你不可能是一個好門徒。   肯定的說,基督徒並非律法主義式地遵行律法,不是為求取生命而遵行律法,而是自生命涌流律法的義,更不是為了獲取救恩,而是出於感激才遵行的(見羅一二1)。他並非以罪人的身分,為求贏取救恩才順服神,而是作為神的兒子,在已享有的救恩中歡喜快樂地順服神。但他像保羅一樣,永不忘記他「不是沒有律法,......正在律法之下」(林前九21);故此他遵行主人的命令,力求取悅主人。這就是愛的明證(見約一四15),也是真正的聖潔之路。這條路我們必須謹慎踏上,不能苟且貪圖捷徑,因為在道德上粗疏大意,就是屬肉體的(參林前三1-3),不但沒有成全聖潔,反而把聖潔否定了。7.聖靈的中心是愛的精神  這一點對大家來說是那麼清楚、稔熟,實在無需太多解釋。耶穌說,律法的整個重心是愛神和愛人(太二二35一40)。保羅說,愛是聖靈所結的第一個果子,那掛名的基督徒若沒有愛,便算不得什麼。愛超越(不是轉離)律例和原則,注目於人身上,並他們的福利及榮耀。愛實質上不單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行為表現,即使愛以感覺開始,但若然是真愛,必定超乎感覺之外,有所表現,有所行動,有所給予;愛就如此建立他的身分。「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爰;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6一18)同時,「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四7、10、11)  正如耶穌是律法的化身,他也是愛的化身,而最純全、最完美的聖潔表現,就是跟隨他的榜樣獻上自己。硬綳綳的、嚴苛的、冰冷的聖潔實際上是自相矛盾的。相反地,一如馬太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七節引用申命記六章五節所指定的,和詩篇十八篇所表達的對神的愛,以及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四至七節所界定的,和耶穌透過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所闡釋(路一○29一37)有關對鄰舍的愛,才是聖潔的中心。至於實踐這種愛所要付上的高昂代價,我不會多花筆墨在此描述。我最主要帶出的,就是任何稱為聖潔的東西,若沒有愛,在神眼中都是徒然;換句話說,這只不過是空洞的偽裝。我們應當時常在這方面省察自己。重建工程  那不能以彩色圖象說明的東西,不可輕信。  這是卓斯達頓(G.K.Chesterton)給一個聰明的孩子的最後忠告。話中的重點及蘊藏的智能是最明顯不過的。那些空泛得難以用實例闡明的意念,大有可能是虛妄不實的抽象東西,甚至只是頭腦昏花的產品。真實的洞見是具體的,能用圖象表達,以解釋及證實其中的含義。更好的理念意象--用現代術語說,是「模型」(models)--動用了我們思維的另一半功能,也就是想像力;這些意象較諸純理性分析更能啟導我們對觀念的了解。很明顯,這是為何耶穌往往用比喻作教訓,又為何所有訊息傳遞者都必須培養一種分析與想像力並重的表達方式,才能產生長好溝通的原因之一。於是,作家們諸如魯益師(C.S.Lewis)、傳道人諸如司布真( C.H.Spurgeon)都會如此,以至於巴刻,若他還有些少腦筋的話,尤其在討論聖潔教義的時候,更應如此。  為什麼?因為壞的圖象一樣會攫住想像力,而且錯誤的觀念會盤據腦海;近年來,聖潔教義更身受壞圖象的禍害。一直以來,有關聖靈的講論和闡釋在在隱含如下的意念:我們可以開動聖靈的能源,他就會自動在我們生命里工作;聖潔的人長期處於一種被動的心理狀態,接受神的扶持;他們一旦將思想和情感交託予主,就可以不假思索地相信他們現在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從神而來的;當基督那屬神的生命活在他們的肉身裡面時,他們的自我就自然消失,或說應該消失。一些並非出自聖經的語句被廣泛地濫用,例如「放心吧,一切交託給神」、「放棄自己的意願」、「將自我釘死」、「奉獻自己在祭壇上」、「讓基督掌管你的生命」等等,成為一些人思想及講述聖經所稱基督徒生命里的「悔改」和「順服」唯一的屬靈術語(有關悔改,參林後七9-11,一二21;提後二25;啟二5、16,三3、19;有關順服,參羅一5,六16-19,一六19;林後一○5、6;加五7;腓二12、13;彼前一2、22;並參看約壹一6)。壞的圖象和錯誤的觀念攪擾我們的腦袋,無怪乎我們的思想常常走入歧途。因此,我們把基本觀念整頓好之後,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尋例證,以清楚闡釋聖潔生命。以下是我能找到的兩個最好例子,來自我多年來的經驗,第一個源於倫敦的希斯魯機場(Heathrow Airport),第二個來自溫哥華的維真學院( Regent College)--兩者均是錯綜複雜的行政大樓,所以重建工程好象永不停止。  試想像一個地點,業務如常連作,同時又有各項工程正在進行。一座一座的建築物被拆卸,再利用拆卸下來的材料,重建一座又一座更新、更美的大廈。在工程進行期間,公司的業務運作如常,人們固然需要容忍好些臨時措施(例如在希斯魯機場,旅客需要穿越一連串的帳篷,然後由機場巴士接載至機場一哩以外的飛機旁邊;很英國式的做法,但卻不是最理想的機場設施)。經常更動使一些人感到厭煩,尤其是那些需要保持業務繼續進行,又事先沒有接到通告為何他們日常的工作程序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那樣更改的人。但事實上,建築師老早為重建的每一階段擬好了總計劃,又有一位最能幹的監工指揮和統領每一個程序,每天都證明他們有辦法使一切如常運作(計劃中如此)。於是,那些在這工作上有分參與的人,每天都可以真正感到他們已經盡了服務大眾的責任,雖然未必能常常如期望般圓滿。  我的比喻是這樣的:重建地點和公司業務代表你的生命,神經常在其上工作,清拆我們的壞習慣,重建活像基督的習慣。天父為這漸進式的工作已擬好了總計劃,而基督就透過聖靈每一天逐步推行這個計劃。雖然你感到內里日常的運作常受阻礙,又或者間歇地感到迷惘,不知神的工程今天已施行到什麼階段;然而,工程的整體結果,是要不斷增加你服事神和服事人的能力。(同時,你可能會,或者說應該會時刻都更醒覺到你所作的事的瑕疵,過於為著自己比從前做得更好而洋洋自得。)至於應用在基督徒群體身上的計劃,以弗所書五章二十五至二十七節有這樣描述:「......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凈,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我們在自我重建的過程中經歷種種困惑,在服事神時意識到自己的缺欠,屢屢遭受挫折,「......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嘆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八23)成聖往往不是一個舒服的過程,我們不要冀望在這過程中內心能波平如鏡。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重建的工程帶來苦楚,他是神對我們德性的管教和訓練,「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所以神「......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來一二ll、10)  彼得·威廉遜( Peter Williamson )曾經寫道:「我知道有些基督徒掛上英文縮寫P.B.P.G、I.F.W.M.Y.的記號,意思是『請容忍一下,神在我身上的工作還未完成呢!』("Please be patient--God isn"t finished with me yet!")這是萬分正確的。我們正處於被模造得更像神、更合乎他形象的過程中。保羅寫道:『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四19)......保羅認為基督的生命必須在基督徒心裡逐漸成形,這生命並非一下子就完全臨到,是要時間和工夫去達成的。我們正處於這過程中。」2 這話說得正好。活在聖靈中  保羅曾經兩次提到被聖靈「引導」(羅八14;加五18)。兩處經文都指到人實踐公義時,有他輕率的一面,那時正要靠著聖靈抵抗內心罪性的衝動(參羅八12-14;加五16-18)。  「引導」(leads )正好解為「指導」(guides),但這裡的意思並非神在人心裡啟示一些人本來不認識的指引;反之,聖靈催促我們去追求、實踐,並持守我們早已認識的聖潔。故此,據保羅所說,受引導和被指導是基督徒的標記。「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他們就藉著他們生命的方向,叫人知道他們是神的兒子。「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你們的生命表明了你們是新造的人,現正活在恩典之下(加六15;參羅六14)。若果有人並不是這樣被聖靈引導,我們會懷疑他(或他)根本不是信徒。你若不追求公義,以致在聖潔的事上令聖靈擔憂(參弗四30),那麼,你肯定在事奉上不能與聖靈同行。首要的事情終歸是首要的!  本章開始時,我強調聖潔應當是基督徒的優先選擇;現在我要重申這一點,作為本章的結尾。  要緊記聖潔是神計劃人類的救恩時對他子民的心意:「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弗一4)  要緊記聖潔是基督為全人類受死的目的:他「......愛教會,為教會舍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凈,成為聖潔......」(弗五25、26)  要緊記我們被提升至基督的生命里,是為了叫我們成為聖潔:「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里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10)  要緊記福音呼召我們歸向基督,也呼召我們成為聖潔:「因為神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多二11、12)「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1-24)  要緊記聖潔--即脫離罪惡--是耶穌帶給我們的救恩的一部分:「......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里救出來。」(太一21)  要緊記「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一二14):這不是說基督徒要靠聖潔的生活去賺取神最終的接納,只不過正如人要有健康的眼睛才能清楚看見景物,所以,只有透過一顆純潔的心靈,人才能見神(在耶穌的權柄下,我們已擁有這福氣[參太五8])。  同時,要緊記只有聖潔的生命才能與神建立快樂的團契,不聖潔者只有錯失這福分。「耶和華啊,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答案是:「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的人。」(詩一五1、2)  同時,要緊記聖潔是被神使用的先決條件:「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二21)  最後,要緊記無論如何,對重生的人來說,聖潔是唯一最自然、最使人滿足的生活方式;神家裡不聖潔的兒女,由於違反了他們新生的本性,因此不但得不到內在的滿足,還要遭受慈愛的天父管教--並不是由於他們的罪惡熄滅了神的愛,而是愛之深、責之切,天父因愛他的兒女,不能容許他們無止境地走入歧途(參來一二5-14)。  儘管我們對聖潔的本質及意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下一章將會探討這方面的問題),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贊成並緊記這一點:聖靈在我們當中的首要職事,是引領我們藉著信心,在基督我們的救主和主人里,進入踏實的、個人的聖潔生命中;故此,我們身為基督徒,最關注的事情必須是以一百五十年前馬欽芮( Robert Murray McCheyne)的禱文為我們自己的禱告,而那篇禱文正像是為我們而寫的:「主啊,使我成為聖潔,進到一個已得救的罪人扂能達致的最聖潔地步。」你會否說「阿們」呢?你若願意,那麼你閱讀本書所花上的精神和時間才不算白費,你的心靈狀態亦適合繼續閱讀本書。注文  1 John Owen, Works,ed.W.Goold(London: Banner of Truth, 1966),3: 386  2 Peter Williamson, How to Become the Person You Were Meant to Be(Ann Arbor, Mich.: Servant, 1981),第42、 43頁。

上一章 下一章

推薦閱讀:

聖靈論(一)第二章 - 聖靈的工作
聖靈的澆灌
以利亞 被聖靈充滿
聖靈所結的果子——喜樂
第三課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喜樂

TAG:聖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