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講《圓覺經略說》

第二章普賢菩薩  初見本性,如何起修?  如何以幻還修於幻?  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如何使妄心得到解脫?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乃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滿清凈境界,云何修行?  當聽到圓覺清凈法門,初見本性,應如何起修?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自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這個問題我們也要問,對不對?他說世尊剛才答覆文殊菩薩,一切都是幻化,身體是幻,思想是幻,身心都是假的,既然一切如夢如幻,那還修什麼?  既然一切是幻,為什麼還要念佛、打坐、守戒呢?為什麼要以幻還修於幻呢?這個問題的確要問。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隨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為幻?  第二個問題,一切皆是虛幻,虛幻就是空,什麼都沒有,都滅掉了。既然一切都是虛幻,也就是說,一切眾生本來無心,既然無心,何必修行?誰來修行?修個什麼東西?另外還附一個小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講到修行如夢亦如幻,有一位禪宗祖師,也是凈土宗的大師,永明延壽禪師,大徹大悟之後,提倡凈土念佛法門。他說:「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今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他規定自己一天要念一萬聲佛,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而卻又說:「宴坐水月道場,修習空華佛事。」也就是說所有修行皆是如夢如幻,這是什麼道理呢?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如何解脫?  普賢菩薩所提的問題,分三個層次。第一佛說一切法如夢如幻,身心皆幻,那又何必修行呢?修假法有什麼意思呢?第二,既然一切皆幻,誰來修行呢?第三,就是修行既然如幻,那麼,一切眾生本來沒有修行,雖然在生死輪迴中,也是幻化。可是他並不知道自己的那個生死是假的,他把生死看得很認真,所以想到死亡很痛苦,失去東西覺得悲哀,把假的抓住當真的玩,這樣如何使妄心解脫?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有什麼方法可讓眾生一步一步地修行,而證得一切如夢如幻的境界。這麼一來,使將來眾生,不被幻化所騙,永離種?種幻境。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如何修行大乘菩薩的如幻三昧法門(西藏密宗謂之幻網法門),幻網根據《華嚴經》法界重重無盡而來。「方便漸次」,一切方法即叫作方便,一切有為法皆是方便,換句話說,沒有證道以前,無為也是方便,無一不是方便。悟了道以後,方便都沒有了,那是實相般若。這種修行方法其程序是如何?如何能脫離迷幻?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現在講夢幻修法。實際上,顯教就是密教,經典上的每一句話都是修法。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佛說的這一段,真是大法,也是無上的密法,只要你好好地依文殊菩薩的帶領,能以智慧進入就到了。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沒有哪一樣不是假的。眼前一切都是夢幻,眼睜開著,看而不看,如此便進入夢幻境界,就這麼簡單。  平常我們所看到的東西,不是都很實在嗎?不,那是眾生沒有定力,被自己的眼睛所騙了。現在讓你注意看,就是五遍行的作意,你注意看,那些東西原來是假的,種種皆幻。  那麼一切眾生種種幻化,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幻化,那又如何修行呢?別急,佛說這個幻化本身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在此夢幻境界中即是自心自性圓覺妙心,一切幻化都是自心自體功能變化出來的。  大家把眼睛閉起來,我現在講的聲音各位都聽到了吧!這個聲音是幻化的,沒有的。「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你不須用心聽,自然就聽到了。一切如夢如幻,但是你那能聽的空性沒有壞,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眾生幻心,還依幻滅。」此幻化之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知道他是幻,來也是幻,去也是幻。《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一切都是幻起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你們聽到的聲音是幻化,能聽的是幻,所聽的也是幻,幻來幻去,幻化滅了。你那能聽的覺心沒有動過,本來如如不動。請記住佛說的,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此修行,就可以成就了。  不要以為修行就是找個茅棚,找個清凈的地方,或者說我要閉關。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修行好辦。大菩薩的入世修行才難,你要是在人世間做個賢妻良母或者是做個盡職盡責的好父親、好丈夫,這就不容易了。於此痛苦中,一心清凈,不起惡念,處處利他利人,這才是真修行,這才是普賢菩薩的「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修行法門,不是吃完飯,把碗筷一丟,什麼事業不做,跑到這裡來打坐聽經。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你說我悟了,悟個什麼?假使有所悟,此悟即是幻,所以悟了道,若還有一個悟放在心裡,那就「誤」了。那麼你說我的悟也沒有了,這又是夢話,說有說無都不對,空也不是,有也不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幻起幻滅,本來清靜,如如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如何修行?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我們的修行對不對呢?我們修行都在造業,不過,造的是善業,沒有錯。若論悟道,那差得遠呢。若真正了解的話,所有一切修行,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這些都是虛妄境界。一切眾生本來在定,本來清凈,有什麼戒呢?本來不動,有什麼定呢?本來如夢如幻,有什麼慧呢?還說什麼這個如法,那個不如法。你本來無法,一切皆空,還需要什麼法?假如你還是想裝模作樣修個什麼法,都是虛妄境界,自己欺騙自己。  你若懂得這個道理,「堅持遠離心故」,一切都丟!丟!丟!都遠離,你說丟了就放下,放下就是道。不對!「心如幻者,亦復遠離!」你覺得放下那個空的境界也要放下。剛才你們瞪著眼睛看,那個如夢如幻的境界也要丟掉,一切遠離。  我們看到佛經上的夢幻、空華等名詞,往往當成文字境界的比喻,沒有實際上予以求證。我們只覺得晚上做夢是虛妄的,沒有警覺日常生活也是夢,假如能夠體驗到現在目前的生活也是虛幻的,那麼學佛才有點像樣。否則,把佛經的夢幻、空華當成文字的修飾形容詞,或者將佛學當作理論來研究,則對我們實際人生毫無益處。  換句話說,我們學佛要現實一點。無論世間或出世間的學問,假如與我們的身心性命不相關,沒有利益,這個學問是不會恆久存在的。世間的一切學問和宗教,都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尤其是佛法,可說是最現實,專為度脫我們的煩惱而存在。假使研究佛經,只了解其中道理,口口聲聲都是佛學專有名詞,學問也很高深,而沒有從自己身心之中去求證,而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做人之間去體會,那麼學佛可以說一點也沒有用。  不只是末世眾生,包括一切菩薩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假如沒有達到夢幻空花境界,那都不是真菩薩,都還須修夢幻觀。我們應當警惕一切眾生及菩薩都在求幻像,也可以說沒有大徹大悟之前,都在玩弄幻像。在沒有證得自性本來是佛以前,都落在幻像中。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即使達到夢幻虛妄境界,此夢幻虛妄境界亦當遠離,全部要拋掉,連此拋掉、放下之念,也要遠離。若有一絲一毫放下遠離之念,都成障礙。遠也是幻化,如果想遠離塵世,求個清凈之地,有此出離心也不對,你要遠離到哪裡去?所以也要拋掉。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這八個字是離幻境界的結論。最後達到無所離,放下放到無所放,空到無所空,再也空不掉,「即除諸幻」,而到了真實不壞的金剛般若波羅蜜。  《楞嚴經》上有一段,阿難與佛研究討論心在哪裡?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心在身內?身外?在生理神經里?在見明見暗的作用上?在思維上?心在身體中間?或說一切無著就是心?這些都被佛否定了,如此反覆辨了七次。最後,佛罵了阿難,佛在教育的時候也同樣發脾氣,不過佛經里形容的漂亮,「拙哉阿難」只此四個字,實際上佛也瞪著眼睛,拍了桌子,大罵:「阿難,你好笨!」  七處征心以後,還是八還辨見,再一次找心性在哪裡?例如我們張開眼睛能看到東西是什麼道理呢?原因之一是因為有陽光,所以我們看見光明。夜裡沒有陽光,我們看見了什麼?看見黑暗。門窗因為空隙,所以看見內外通達的空間。因為牆壁的阻礙,所以看見障礙。能夠觀察環境,分辨各種現象的是思想分別的作用。我們也看見渺茫虛無的虛空,塵霧濃時,則見昏暗,塵霧消散,視線又為之清明。佛說把光明還給陽光,把黑暗還給夜色,把通達還給門窗,把障礙還給牆壁,把觀察還給意識思想,把空間還給虛空,把昏暗還給塵霧,把清明還給晴朗。把這些都還掉了,但是,有一個還不掉的。(能見之性,六根之性是自性)  現在,我們做個試驗,說不定各位因此悟道,我們把眼睛張開,看見光明。眼睛閉起來,看見什麼?看見個看不見的,一片黑洞。再張開,又看見了。再閉起來,有看不見了。見明見暗,看到了光明,看到黑暗,這些是相。光明來了,黑暗跑了。黑暗來了,光明跑了,兩者互相交換。我們那個能見明見暗的,不在光明上,也不在黑暗裡,明暗有代謝,那個能見之性不受影響,沒有動過。注意,這個能看見的不是指眼睛,眼球本身能不能看見東西?不能。這個能見之性乃是我們的心性。  這個是還不掉的,這個還不掉的是什麼?就是自己。所以《楞嚴經》上講:「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這個還不掉的就是你的自性,明心見性就這麼容易。  我們在座的各位,包括二十幾歲,以及年紀大的六七十歲,用了一輩子幻想,我們都被自己的思想、感覺、情緒等所欺騙了,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其中唯有一個東西沒有變易或衰老的,你現在坐在這裡,心中沒有煩惱,沒有思想,知道自己本來清凈的這個東西沒有動過,這是「不汝還者」,你先認得這個。如此認定之後,至於煩惱思想,你不要去除掉他,那是幻,你不理他,他自然會澄清下去,如此清凈下去,偶爾又飄起妄想,那怎麼辦?沒關係,飛來飛去還是在那個境界里。  譬如鑽木,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鑽木取火是我們上古時代的老祖宗燧人氏所發明,以一個木頭在另一個木頭上快速轉動,可以鑽出回來,火再引燃木頭,木頭燒完了,火也沒有了。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我們研究自己,不是都怕妄想、怕煩惱嗎?所以拚命打坐來空妄想,但是又空不掉,那就念佛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行的話,那麼去念個咒子。什麼理由?不知道!咒子是秘密,不要問,儘管念,越念越靈。密宗喇嘛的儀式很複雜,忙活三四個小時,然後圓滿吉祥。假若這樣忙一輩子還不成佛的話,那真可憐。這就是鑽木取火,灰飛煙滅。你愛妄想,就讓你想個夠,這個菩薩十二個頭,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上一隻眼睛,每一隻眼睛又出一隻手,你去想!慢慢想!想夠想累了以後,最後嗡啊吽,婆哈!所有拜佛、念經、行香、念佛這些修行方法,都是鑽木取火,都是以楔出楔。楔是木頭釘子,木頭釘子拔不出來,以另一個楔子把它打出來,叫作以楔出楔。(即是以幻修幻)。  所有一切的修法,包括觀想、氣功、念佛、念咒、夢幻觀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都是以幻修幻,都是幻法,都是加法,給你加些東西上去。那麼你說有一個法門不是假的,就是空法門,空也是幻,空本來空,不是你去空他,而是他來空你,學佛的人拚命空啊!空!放下!放下!你不放下,他也不會為你留著。我講了這麼多話,諸位也聽了這麼多,有哪一句留住?留不住。空的嘛!這一切聲音都是夢幻。我在說夢話,你做夢在聽,這一切都是以幻修幻。  「諸幻滅盡」,這一切都空完了,你怕什麼都沒有了。例如我講了四十分鐘,一句話都留不住,是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了?不,你想一想,他又浮現出來;所以,並沒有滅掉,沒有死亡,不入斷滅。那你說他永恆存在嗎?又不是,一句話聽過去了,就沒有,所以說是不斷不常,非斷非常,因為非斷非常,所以不生不滅,生而不生。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注意!這一段非常重要,此是禪宗心印,也是密宗的大手印,普賢如來,金剛薩錘心法。  我們現在把眼睛閉起來體會,一切思想感覺都是假的,這些來來往往的妄念都是假的。你會發覺心中有妄念,可是當你發覺的時候,妄念已經跑掉了。「知幻即離」,妄念自己走掉了,不用你再去妄想,不用再用個什麼方法去除它,「不作方便」,不必再用方法了,所謂念佛、念咒都是多加的方便,念佛也是生滅法,也是夢幻空花,這些一概不用(對利根人說的)。「離幻即覺」,離開了妄念幻想,知道現在清凈了,這就是如來覺性。例如我現在講話,各位閉著眼睛聽,耳朵聽到了聲音,這個聲音是幻的,已經沒有了,用不著再用個方法去掉聲音,它自然就空掉了,但是知道聲音的知性不空,本來就在。「亦無漸次」,不管你修不修,他還是一樣聽到。本來一切眾生自性是佛,此即是佛,此即是凈土。  信什麼?信這個我,清凈圓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下來,就把佛法說完了。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我們要依「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四句話來修行,這樣才能永離顛倒、妄想和夢幻空花。到這裡,佛已經傳完了法,把金剛薩錘之心法傳給了普賢菩薩。  學佛容易行願難,悟了道以後要去修行,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修為,從內在起心動念的心行,到外在的行為。所謂發起慈悲心,必須要實際做到,天天坐在家裡的佛堂講慈悲,你慈悲了誰?那是人家慈悲你,行菩薩道要具備大願力,所以普賢菩薩的坐騎是象,印度的象等於沙漠中的駱駝,背負一切重擔,替人類做最勞累的工作,行菩薩道乃是為眾生挑起他們的苦難。行菩薩道要任勞任怨。埋怨也好,恭維也好,一切如夢如幻。他不受騙,罵我,誤會我,我不生氣;讚美我,恭維我,我也不會高興,這些都是如夢如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亦復滅,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無始幻無明」,無始長久以來的無明,此無明是煩惱的根本,無明本身也是幻的,所以說幻無明。無明不用怕它,無明的體就是佛性,此一念無明,悟了就是佛性。沒有悟,不懂得這個道理,此煩惱無明始終去不掉。這無明怎麼來的呢?  「皆從諸如來」,宇宙萬有隻有一個本體,只有一個根源,佛法稱為如來。  「圓覺心建立」,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我們現在不是佛?自己被自己騙了。我們痛苦煩惱的時候,都埋怨別人欺騙你,別人對不起你,其實世界上沒有誰對不起誰,都是自己被自己騙了。無明從哪裡來的?其實本來圓滿清凈,由自心所發生所建立。  「猶如虛空華」,無明就像虛空中的花朵,虛空本無花,因為我們的眼睛生病,才看到虛空中有花。  「依空而有相」,無明的本身自性是空的,感覺上有相,其實沒有。  「空華若復滅」,我們的思想念頭就像虛空中的花朵一樣,自生自滅,自來自去,它本來空,不用你去空它。  「虛空本不動」,你那個知道生滅的始終沒有動過,始終清清凈凈,不要受自己欺騙就好了。  「幻從諸覺生」,自己的情緒思想都如做夢一樣,自己起的煩惱就是做噩夢,碰到如意的事情就很痛快,那是做好夢。以自我為中心,自己欺騙自己,自己在哪裡騙來騙去。  「幻滅圓覺滿」,這些夢幻境界,只要你清醒了,就沒事。世界上有許多人學佛學道,道理都懂了,明知是夢,他不願意醒,你有什麼辦法?你雖認為一切皆空,我則不屬於這一切裡面,一切皆空,唯我不空。  「覺心不動故」,為什麼幻滅覺圓滿呢?因為覺心不動故。我們的覺心,佛性,本來就沒有動搖過,你不修他,他也沒有減少,你修了半天,他也沒有增加。你迴轉過來尋找自己的本覺之心,當下就悟道了。  「常應遠離幻」,常常記住一個法門,什麼呢?哎!一切都是騙人,一切都是夢幻,自己不要受騙就對了。  「諸幻皆悉離」,你要曉得一切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煩惱。怎麼學佛,很簡單!「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不要自擾,不要做庸人,就是學佛法門。你說我心裡放不下,怎麼放不下?這就話里已經有答案,是你心裡放不下,找我有什麼辦法?佛也沒有辦法。聰明的人,一聽就懂了,放下就沒事了嘛!對不對?什麼是用功的最好方法?提得起,放得下,就行了。學佛乃大丈夫事,說放下,就放下,你們還問如何放下?多笨啊!說不想就不想了嘛!還求個不想的辦法,那不是又在想嗎?  蒼雪大師說:「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不求成佛,不求凡夫,當下就是,那就大事完畢了。
推薦閱讀:

釋清凈:《圓覺經》講記(12-1上)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集
圓覺經
趣品《圓覺經》之八
趣品《圓覺經》之三

TAG:南懷瑾 | 圓覺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