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走路摔倒該不該扶?

寶寶走路摔倒該不該扶?

作者:貓貓君 摘自:崔玉濤的育學院

稀罕是個急脾氣,當初還走不利索時,就已經開始渴望體會奔跑的滋味,於是,撲街成了家常便飯……

可能是她摔得太有喜感又猝不及防,導致我在每次事發時都忘了驚慌失措,有時候甚至有點兒想笑……然後,在我發愣的時候,這個急性子小妞就會自己爬起來,繼續快速倒騰著兩條小肉腿「奔騰」向前,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

慢慢地,「摔倒了不扶」便成了我和稀罕之間的默契,雖然後來我有所覺悟,進化成在她摔倒後蹲下來等待,但還是基本不會伸手扶。於是,通常我倆這麼配合時,一幹路人甲都會投來內容豐富的眼光,我解讀了一下,大概有兩種含義:第一,這個孩子真勇敢,摔了都不哭;以及,這個看孩子趴地上還蹲一旁看熱鬧的,是不是親媽?

emmm…

不過,上周,我終於為自己的「無情行為」找到了理論依據——在中科院心理所聽張梅玲教授的《教育心理學》,張教授提到:很多時候孩子摔倒了會哭,不見得是因為疼痛,更多是因為看到了家長過度緊張的反應,被這種焦慮的情緒感染,所以需要釋放情緒。

結合稀罕的表現,想想確實有道理——因為我從來都在她摔倒時是一副無所謂的表情,她可能就也開始相信,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的,撲街後爬起來繼續走就好了。

而反過來,如果她每次摔倒,我都表現得緊張、焦急又心痛,撲上去把她抱起來,再噓寒問暖一番,那麼稀罕自然會建立一種認知:我剛才一定經歷了一件特別倒霉的事,你看我媽都嚇成這樣了,摔倒原來這麼可怕!我這麼慘,好委屈,好心塞,唔哇……

這麼看,對於寶寶摔倒後,家長該怎麼做這個問題,就有了個挺清晰的答案,總結起來12個字:不驚慌、不攙扶、不指責、不抱怨

前六個字好說,原因剛才已經解釋過了——家長緊張兮兮的態度,忙不迭的攙扶與過分誇張的安慰,都會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讓他認為自己正在經歷一個十分嚴重的不幸事件,然後情緒隨之崩盤,大哭不止。

那麼,後六個字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分開說——

不指責

「臭地板,磕我們,打它!」聽著耳熟哈?幾乎所有人的童年裡,都有這麼兩句類似的話在迴響,當然,現在也可能繼續回蕩在你家裡。

你說它有多不好呢?最直觀的,自然是可能會讓孩子以後在遇到問題時,下意識地推卸責任、選擇逃避、缺少擔當。

當然了,這種影響並不絕對,比如我們,雖然聽著類似的話長大,但似乎也木有受到什麼嚴重影響。

不過,寧可信其有嘛,既然我們靠推論,就已經預見到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那麼就乾脆盡量避免對孩子說,為啥非在小傢伙身上去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呢?

不抱怨

這一點,是勸各位,在看到孩子摔倒時,不要抱怨他為什麼這麼不小心。雖說走路摔一跤確實沒什麼大不了,但是畢竟還是有點兒疼,孩子也會被嚇了一跳,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面對爹媽的指責,你想寶寶心裡是得有多委屈?

而且,孩子已經趴在地上了,你的任何犀利抱怨都於事無補,就算埋怨10遍「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他以後該摔還會摔。

而且,被指責的次數多了,孩子難免會產生心理負擔,如果走路時都心存壓力,那這生活得有多艱難?真的成了如屢薄冰,戰戰兢兢……

當然了,雖說建議孩子摔倒了不扶,讓他自己爬起來,但是這個不扶也是有點講究的。

看環境

先確認環境安全,再坦然「束手旁觀」,比如若是孩子在人流如織的商場里趴在了地上,那爹媽還是麻利地把他抄起來吧,避免發生安全問題。

另外,就是如果孩子在粗糲不平的地面上摔了,也速速把他揪起來為妙,防止孩子爬起用手撐地時,不平整的地面劃傷小手。當然,還有一些其他情況,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就是想提醒各位小夥伴,雖說「摔倒了不扶」是大原則,但遵守時也得結合情況靈活掌握。

看心情

看誰的心情,當然是孩子心情!如果他這次摔倒的時候,確實因為過於出乎自己意料而嚇到了,又或者摔得比較狠真的摔疼了,導致他哇哇大哭。那你就別在旁邊安靜地等他爬起來了~否則留小不點一個人在冰涼的地上大放悲聲也是怪凄涼。

如果周圍環境安全,你可以蹲下來,伸出一隻援手,讓孩子搭著你的手站起來。這樣做,算扶也算沒扶——你既木有過度保護,也木有置之不理。從孩子的角度講呢,情緒既得到了安撫,又是靠自己力量站起來的。

這個方法,同時也適用於那些已經養成了一摔倒,就必伏地痛哭的寶兒們,慢慢地用拉一把代替抱起來,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他能自己站起來了。

蹲下等

如果說環境確實安全,可以等孩子自己爬起來,那最好蹲下等。這個算是我自己的體會,二者的視角真的是不一樣。

站著等,有點像居高臨下,俯視「愚蠢的人類」在獨自掙扎,而蹲下就會有種「夥伴我等你」的意味。

這一點聽起來有點矯情,但想想如果你自己趴在地上,旁邊同行的人非但不伸出援手,還高高在上地看你掙扎,不爽之感可想而知。

多鼓勵

每次稀罕爬起來之後,我都會鼓勵她一句:你摔倒了自己爬起來,真是個勇敢的小姑娘!起初她沒啥反應,長大些之後,臉上慢慢有種自豪感。有時卧倒之後還會順勢跟我開個玩笑,顯然她已經不把摔跤當回事了。

說得雞湯一點兒,人生之路那麼長,以後磕磕碰碰遇到點挫折在所難免,年齡越大越不能保證每次受挫時都有人安慰有人陪,所以從小就學會樂觀地看待每一次摔倒很重要,這樣長大以後才能在各種「摔倒」中迅速調整自己站起來(或者就勢躺下舒服地睡一覺)。

別白摔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所以如果孩子是因為沒注意安全隱患摔倒的,等他起來之後,記得給他講述一下安全常識。

稀罕剛15個月的時候,剛走利索不久,在商場里被一個1cm高的小檯子絆了個大馬趴,整個人四肢舒展地和地面親吻。爬起來之後,她自己也有點懵,可能搞不清楚為什麼正常行駛狀態下,自己就意外撲街了。

我把她帶到檯子邊緣,指給她看,告訴她:「這有個小台階,要邁,你剛才沒注意,所以被絆倒了,以後邁一下就好了。」然後給她示範了兩次怎麼跨過去,通行的閨蜜本來覺得我多此一舉,對十幾個月的孩子說這種複雜的原理根本就是浪費口舌,還不如以後看緊點兒。

然而,稀罕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成年人的「愚蠢」——她開始反覆邁那個小台階練著玩,更神奇的是,閨蜜家比稀罕小半個月的妹妹,走到那個小檯子處,也開始有意識地抬高腳,跨一下。所以我總覺得孩子比我們想的聰明得多,該解釋該提醒的時候,別偷懶,你陪不了他一輩子,但你教給他的東西能。

嗯,今天的內容,就是醬。還記得你家孩子第一次摔跤後,你的反應嗎?留言說說唄~

關注【點點橙】公眾號學習早教育兒小知識

----------------------------------------------

點點橙丨會早教的玩具盒


推薦閱讀:

直到長大,才知道當年我差點被性侵······
我為什麼要把孩子寵壞?
寶寶多大才能添加輔食,有哪些注意事項?
有一群被子宮內膜問題耽誤了的人正等待懷孕
孩子流鼻涕打噴嚏反覆咳嗽未必是感冒,還可能是哮喘哦~

TAG:育兒 | 母嬰 | 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