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與代謝(中):是什麼調控了腫瘤的代謝?

腫瘤與代謝(中):是什麼調控了腫瘤的代謝?

來自專欄老司機的生物學課堂

上一篇文章

專題 | 腫瘤與代謝(上):腫瘤代謝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mp.weixin.qq.com

為大家介紹了腫瘤代謝的基本特點。接下來一個問題是,到底是什麼因素控制了腫瘤的代謝?或者說,腫瘤代謝的重編程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這篇專題文章,將從遺傳因素微環境因素兩方面進行剖析。

註:本文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生物狗窩】,鏈接:

專題 | 腫瘤與代謝(中):是什麼調控了腫瘤的代謝??

mp.weixin.qq.com

一、基因的擴增、缺失、突變導致了代謝重編程。

細胞要攝取、代謝營養物質,是需要細胞外的信號來調控的。比如,正常細胞要高效利用葡萄糖,需要生長因子(比如胰島素)來打開代謝通路。在沒有細胞外生長因子的情況下,正常細胞對營養物質的利用,往往是處於關閉狀態,或者處於極低的基線水平,以防止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

然而在許多類型的腫瘤中,存在著生長因子受體基因及下游通路基因的變異。下圖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信號通路的簡化示意圖:

DOI: 10.1158/1078-0432.CCR-09-0188

EGFR和其他許多類型的生長因子受體一般,通過激活下游的通路,比如PI3K/AKT,RAS通路等,從而啟動細胞的代謝通路。在上皮類型的腫瘤中,EGFR基因是高頻擴增或呈功能獲得性突變的,這直接導致了EGFR信號的增強,甚至使得EGFR不再依賴於其細胞外的配體(如EGF等)而激活,使得細胞能夠源源不斷地利用細胞外的營養物質,從而允許不受控制的生長。

相應地,EGFR下游的效應器,比如PI3K和AKT基因,也是在腫瘤中高頻擴增或呈功能獲得性突變的。反過來,因為PTEN是PI3K/AKT信號的抑制因子,因此在腫瘤中,PTEN往往缺失,或者發生功能缺失性突變。

其他生長因子受體,比如PDGFR、c-MET、c-KIT等,及其下游效應器基因,也是腫瘤中高頻擴增、突變的基因。

目前已知的腫瘤代謝重編程的關鍵效應蛋白有:AKT、mTOR、MYC、RAS。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們已經明確了這些關鍵蛋白具有促進腫瘤的作用。到了現在,我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原來它們除了給細胞施加分裂信號外,還參與了代謝重編程,從而在能量和物質上,滿足了腫瘤細胞分裂的需求。

下圖簡要勾勒了這四種效應蛋白所參與調控的腫瘤代謝通路。比如,MYC可以上調GLUT1、PKM、LDH和MCT1的表達,從而增強了有氧糖酵解。RAS可以通過上調ACL,從而增強脂質的合成。

10.1016/j.bbcan.2018.05.002

二、微環境塑造了腫瘤的代謝

2.1 微環境中的營養物質可及性(nutrient availability)

上一篇文章談到,物質代謝通路可以是四通八達的:一個簡單的葡萄糖分子,既可以變成能量ATP,還可以參與到氨基酸、脂質、DNA的合成。這是不是代表著,腫瘤細胞只需要利用葡萄糖這種碳源,再提供一點氮源比如谷氨醯胺,就可以歡樂地生長呢?

在體內,這並不成立。

將簡單的分子,合成複雜的生物大分子,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其中就包括了能量ATP,以及還原力NADPH。

具有生長優勢的腫瘤細胞,在某個特定的組織微環境中,一定具有最強的適應性:它獲得了滿足無限生長的最優解,知道什麼東西該自己合成,什麼東西該直接從微環境中攝取。

只是後半句話容易產生一個誤解,即腫瘤細胞是具有智慧的,能夠自由決定代謝程序的。我們應該反過來去認識:某個特定的微環境,創造了特定的選擇壓力。最終,那些能夠最充分利用微環境營養物質,並能夠合成微環境不存在的營養物質以供生長的細胞,就獲得了生長優勢,具有最強的適應性。

舉個例子,細胞的生長需要脂類,用以合成細胞膜。脂類的從頭合成,可以從葡萄糖代謝為乙醯輔酶A開始。腦膠質母細胞瘤存在著局部缺氧的現象,而低氧會抑制乙醯輔酶A的合成。同時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脂類往往不能從細胞外直接攝取。在這種選擇壓力下,膠質母細胞瘤可以利用微環境中的乙酸鹽(它可以透過血腦屏障),直接轉運入細胞中合成乙醯輔酶A,從而繞過了走糖酵解再合成脂質途徑。

10.1016/j.bbcan.2018.05.002

微環境塑造了腫瘤代謝這個基本觀點,來自於兩個有意思的實驗觀察:

1)遺傳背景高度相似但組織起源不同的腫瘤,其代謝模式具有差異性。

RAS驅動的非小細胞肺癌,攝取支鏈氨基酸的水平上調;而RAS驅動的胰腺導管腺癌,則下調對支鏈氨基酸的攝取。乳腺癌的原位病灶和不同處轉移灶,具有不同的糖酵解與氧化磷酸化水平。

2)遺傳背景不同但處於相似微環境的腫瘤,其代謝模式存在相似性。

RAS驅動和EGFR驅動的肺癌細胞,具有相似的代謝模式。腦轉移的乳腺癌,變得和膠質母細胞瘤一樣,高度依賴於膽固醇的攝取。

2.2 微環境中非腫瘤的細胞成分

理解腫瘤微環境,不光要看微環境中存在的生物分子(包括營養物質、細胞因子、細胞間質),還得看其中正常的、或者非腫瘤的細胞成分。

腫瘤微環境中的非腫瘤細胞,包括血管內皮與血管周細胞,免疫細胞(如T細胞、NK細胞等),基底細胞(如成纖維細胞、間質幹細胞),以及其他支持、營養性的細胞(如脂肪細胞)。這些細胞對腫瘤細胞本身的代謝,也有重要的影響。

doi: 10.1172/JCI57099

再一次拿腦膠質母細胞瘤來舉例。大腦中的膽固醇,佔了全身總膽固醇的20%。但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外周的膽固醇無法進入大腦。因此,大腦中大量的膽固醇,都是靠自身來合成的。只不過,合成膽固醇是一個非常耗ATP耗NADPH的多步反應。膠質母細胞瘤細胞,能夠直接攝取周圍的正常星形膠質細胞所分泌的膽固醇,從而節省了合成膽固醇的成本,用來合成其他生物分子,因而具有生長優勢。

DOI: 10.1002/wsbm.1398

又一例子:胰腺導管腺癌細胞,在營養匱乏的微環境中,能夠促進胰腺星狀細胞的自噬,從而使後者分泌丙氨酸,進入胰腺癌細胞中參與三羧酸循環,促進癌細胞的增殖。

doi: 10.1038/nature19084

三、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基因與環境,並不是割裂的兩個因素。前面提到,基因的變異導致了代謝的重編程,甚至改變了微環境(比如分泌乳酸抑制免疫應答),但反過來,重編程的代謝也能夠作用於基因及其產物(蛋白質)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代謝物對基因組的表觀遺傳修飾。乙醯輔酶A是葡萄糖代謝的重要產物,參與了產能、產脂質等重要途徑。乙醯輔酶A還是蛋白質乙醯化的底物,這其中就包括了組蛋白。組蛋白的乙醯化,是啟動基因表達的標誌。腫瘤細胞的乙醯輔酶A,並不是大量地被輸送到三羧酸循環中去產能。除了參與合成代謝外,乙醯輔酶A會參與表觀遺傳修飾,從而啟動生長相關基因的表達,進一步促進了細胞的增殖。

doi: 10.1016/j.cmet.2014.06.004.

表觀遺傳修飾只是代謝作用於基因進而改變表型的一種形式。從廣義上講,細胞代謝物(如乙醯輔酶A、一碳單位、糖類等)參與了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從而影響了細胞的表型。比如,葡萄糖和葡萄糖來源的乙醯輔酶A,能夠促進Rictor蛋白的乙醯化,從而增強mTORC2的功能,進而引發腫瘤耐葯。

doi: 10.1073/pnas.1511759112.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拿遺傳學來證明同性戀合理性是不智的|伐柯熱點
小孩過早近視是被家長遺傳的嗎?現在知道預防還不晚!
染色體羅氏易位和平衡易位。
地貧,地貧,地方特色,特別貧
遺傳學家眼裡完美「孕夫」10標準

TAG:腫瘤 | 生物化學 | 遺傳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