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1-3密教的教義

一密教的本體論③密教哲學思想的基本特點密教是個注重實踐的教派,以事相修持為主,它最初也就是作為大乘佛 教的一個方便法門而誕生的。但實踐是由理論指導的,理論也是在實踐中形 成的,實踐與理論相輔相成。密教在其修行實踐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 理論體系,也具有了本派的思想特點。密教最初的教義比較單一,主要涉及實踐論,這就是陀羅尼字門及其萬能 思想。原始密教和早期密教主要依附於大乘佛學,並沒有獨立的教義體系。直 到中期密教真言乘時,才由《大日經》總結以前的密教傳統,以晚出大乘經類 的思想為基礎,尤其以《涅槃經》類的佛性思想和《勝髪經》類的如來藏為主 建立了密教的教義體系,形成自己的本體論、實踐論和方法論。其後瑜伽密教 在此基礎上又更多地吸收唯識經論的轉依說,形成金剛乘的理論體系。至此, 密教思想的獨立體系完全建立。後來的密教就沿著密教思想自身的邏輯軌跡發 展,晚期瑜伽密教俱生乘、時輪乘相繼興起後,一定程度上又融人印度教的思 想,尤其受到性力思想和女神崇拜的影響,各自發展本派教義,論師輩出,學 派林立,學說紛呈,極一時之盛,大乘兩宗反倒淪為附庸,密教學者經常代表 佛教與印度教各派論戰。密教在印土歷時千餘年,各個時期、各個派別的學說 不盡一致,有的甚至相差很大,但它的基本理論還是一致的,有一個中心思想 貫串其中,前後的發展演變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密教的佛學思想完全建立在大乘佛學基礎之上,尤其以中期大乘佛學為 主,因而它與大乘之間的唯心主義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強調的側重點各有不 同。大而言之,中觀派強調真理之性空,瑜伽行派強調真理之識有,而密教 則強調的是性空、相有之二而同一,終極真實同現實世界的統一性、無差別 性。其立足點在於強調兩極的對立存在根本上的同一性,進而主張自心即是 佛心,煩惱即是菩提,貪染即是清凈,世間即是出世間,生死即是涅槃,眾 生即是佛。或者說理事相即無礙,即事即理,即凡即聖。一切萬法舉體皆 空,無一事而不真,無一物而不實,真空妙有,實相圓明。認為把終極真實 理同現實世界加以分別的認識,就是眾生,就是世俗的認識,是虛幻的、錯 誤的。反之,認識到對立二者的統一性,現象與本質的體用關係,就是佛, 就是純粹的、最高的認識,是真實的、無虛妄的。兩極對立的統一,是密教 追求的最高境界,對立的圓融統一,密教稱之為「平等」、「無二」。對立達 到最高的統一時,「非眾生境非佛境,是中非佛非眾生。眾生自心即佛心, 覺了無佛無佛智」。?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自心即是佛心,煩惱即是菩提。密 教的這種思想特徵儘管也是一種相對主義的存在論,但其歸趣點在於強調對 立二者的統一性和無差別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肯定現實世界的意義。當 然這也絕不意味著它具有某種程度的唯物論立場,密教哲學主要是唯心主義 的,而且主要是主觀唯心主義,因為它所認為的最高存在是依賴人的主觀觀 念的,是與人的認識相關聯而存在的,歸根結底對世界的改造只是主觀的認 識問題,如《大日經》一開始就提出了菩提就是「如實知自心」的命題。密教哲學從整體上說,是徹底的唯心主義體系,它把對立的一切存在歸 之於概念上的分別,即認識上的原因。所謂:「愛非愛本無分位,隨眾生心 而動亂。」 「眾生有身故有苦,此苦所因心所生。」所以「若有於心善覺了, 即能出離一切苦。」②又「一切諸法從心生,所生諸法即菩提」。③密教講的 菩提心實際上仍然是一種相對論,對立面之間有相互依存的關係,染與凈是①(宋)施護譯《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卷上,《中華藏》第67冊,第799頁上D②同上書,第798頁上D③(宋)法賢譯《瑜伽大教王》卷五,《中華藏》第64冊,第779頁下。心性的兩個方面,沒有認識到心性就是染,認識到了就是凈。這裡用了二諦 的方法,就勝義諦說是凈,就世俗諦說是染。但二諦說的實質在於:凈的存 在是絕對的,染的存在是相對的,強調的是凈的真實,染的虛妄,或者說重 凈輕染,視染為敵。而密教說染凈,強調的則是二者的依存關係、統一關 系,往往把染與凈置於一種平行的地位,甚至反過來視染為凈。為什麼染就是凈呢?因為染的本性是凈,所謂「眾生性本清凈,菩提由 此而建立」。故染即能轉化為凈,識可以轉化為智,眾生可轉身成佛。密教 認為染凈同一,染凈平等無二,「佛智自智本同源,秘密性中無二相。若了 一切無我生,所生即是無二智」。①「應知三界中無別,見貪可離斯為罪,是 故染凈性真常,此中知者無餘事。密教在實踐中重視染凈無別的觀法,不 以染為敵,不迴避染法。「蓮花處染而無染,貪性亦然無所著。此說若知外 事無,設作諸罪亦無染。」? 「觀察貪性本清凈,譬彼蓮花正開敷」,④「此蓮 花性即貪性,而彼種姓本無染,觀想一切清凈因,罪性亦然本無染」。?所以 密教在觀察、認識的過程中,強調貪染即是清凈。密教觀法重視染法,更以染法為解脫的途徑,說:「離垢愛染智,以染 害離染,一切愛安樂。」? 「若不舍離諸欲貪,即是三昧大妙理。」? 「染智清 凈無瑕穢,以彼染法害清凈,是故常施諸安樂。」⑧《真實攝經》說:「奇哉自 性凈,隨染欲自然,離欲清凈故,以染而調伏。」?所謂以染害染,就是通過 對染的觀察來達到對治染或染凈分別的錯誤認識。由染人凈、染中識凈,是 從分別的認識達到無分別認識的過程。在密教教理中,達到染凈的合二為一 就是最終目的,這就叫平等、無二、大樂。如說:「若與貪染相合故,即彼①(宋)施護譯《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經》卷上,《中華藏》第67冊,第798頁中?②(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八,《中華藏》第68冊,第 49頁中。③(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二十四,《中華藏》第68冊, 第134頁中。④同上書,第141頁下。⑤同上書,第101頁下B⑥ (唐)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中華藏》第23冊,第694頁下。⑦(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二十四,《中華藏》第68冊, 第134頁上D⑧(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二,《中華藏》第68冊,第 7頁下^⑨ (唐)不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上,《中華藏》第65冊,第 297頁下。貪染自清凈,乃是諸佛大印門。」? 「若以無貪得菩提,菩提即與貪心異。菩 提心體既無差,是故貪無貪不二。」②「彼一切法離諸疑惑,真實出生,若貪、 若嗔及痴法,等此三平等。了此法性,是即無上大菩提性。」 ? 「當知秘密法 中,若染若凈,若怨若親,皆悉平等。若了知者,乃能安住最上大乘秘密法 要,是即成就諸佛自性。」 ?密教以染為凈、由染人凈、以染害染的思想,實際上仍是中觀二諦義的 思維模式,因為就世俗諦有染凈的對立,就勝義諦而言,任何事物和現象在 本質上是沒有分別的,染即是凈,所以以染為凈,是就勝義諦而言的。不 過,密教在觀察認識過程中更強調染的一面,多從淫慾對治的角度來說。以染為凈,由染人凈,或以淫慾為道的說法,早在《般若經》中就有 了,如《大品般若·信毀品》說:「複次,須菩提:淫凈故色凈,乃至一切 種智凈。何以故?淫凈、色凈、乃至一切種智凈,不二不別。嗔痴凈故,色 凈,乃至一切種智凈,何以故?嗔痴凈,色凈,乃至一切種智凈,不二不 別。」⑤《智度論》解釋此段話說:「問曰:佛說三毒是垢穢不凈,此中云何言 淫慾等凈故、色等亦凈?答曰:佛說三毒實性清凈故,色等諸法亦清凈,三 毒凈,色等凈故,不二不別。」?《智度論》在卷六中解釋如何巧妙地到達性 空彼岸時,舉喜根菩薩同勝意法師對話的故事,說明染凈無二無別的道理, 其中喜根菩薩說偈云:「淫慾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 道。若有人分別,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道及淫怒痴,是 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淫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 我,淫將人惡道。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智度》所引的故事,稱引自《文殊師利本緣經》。此經即漢譯之《諸法 無行經》,鳩摩羅什初譯,後有闍那崛多譯本,題名《諸法本無經》,宋紹德 的譯本,題名《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註疏家屢引此偈於《無行經》,①(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二十四,《中華藏》第68冊, 第134頁上。②(宋)施護譯《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卷上,《中華藏》第67冊,第803頁上。③(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中華藏》第67冊,第 289頁下,④同上書,第68冊,第289頁下。⑤(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十一,《中華藏》第68冊,第461頁上。⑥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六十三,《中華藏》第26冊,第175頁上。⑦(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六,《中華藏》第25冊,第219頁下。但譯本中並不譯作「淫慾即是道」。上偈在該經中作:「貪慾是涅槃,恚痴亦 如是,如此三事中,有無量佛道。若人有分別,貪慾嗔恚痴,是人去佛遠, 譬如天與地。菩提與貪慾,是一而非二,皆人一法門,平等無有異。凡夫聞 怖畏,去佛道甚遠,貪慾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見者, 是人為貪慾,將人於地獄。貪慾之實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實性,亦是貪 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謂是無相,若能如是知,則為世間導」。?該經還說: 「若人無分別,貪慾嗔恚痴,人三毒性故,則為見菩提,是人近佛道,疾得 無生忍。若見有為法,與無為法異,是人終不得,脫於有為法。若知二性 同,必為人中尊。佛不見菩提,亦不見佛法,不著諸法故,降魔成佛道。若 欲度眾生,勿分別其性,一切諸眾生,皆同於涅槃。若能如是見,是則得成 佛。」? 「若人慾成佛,勿坏於貪慾,諸法即貪慾,知是則成佛。貪慾及恚痴, 無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則成佛。見非見一相,著不著亦然,此無佛 無法,知是名大智。如人於夢中,得道度眾生,無道無眾生,佛法性亦然。 道場無所得,若得則不有,明無明一相,知是為世尊。眾生即菩提,菩提即 眾生,菩提眾生一,知是為世尊。」 ? 「若人慾成佛,莫壞貪慾性,貪慾性即 是,諸佛之功德。」 ? 「若求煩惱性,煩惱即是道。」? 「若欲舍遠貪,不得遠 於貪,若達貪實法,是人能離貪。」 ?可見,所謂淫慾即是道、貪慾即佛道、貪慾是涅槃、煩惱即是道、眾生 即菩提、菩提即眾生等說法,與密教的思想如出一轍,毫無二致。且其由來 已久,早為大乘中一股思潮,密教只不過承其餘緒而已。但密教繼承並發展 這一思想,也非晚至金剛乘,早在陀羅尼密教中已見端倪。菩提流志譯的 《大寶積經》中有陀羅尼經《出現光明會》,其中說:「是人能了知,貪慾即 佛道,自性無差別,於貪無所染。一切諸佛道,當於煩惱求,知性無差別, 是人總持門。說貪是總持,總持即是貪,知性無差別,是學總持門。如是供 養貪,即為供養佛,以供養佛故,成就總持門。是人能了知,瞋恚即佛道, 自性無差別,於瞋無所染。瞋即是總持,總持即是瞋,知性無差別,是學總① (後秦)鳩摩羅什譯《諸法無行經》卷下·《中華藏》第18冊,第115頁上中。②同卜.書,第115頁中。③ (後秦)鳩摩羅什譯《諸法無行經》卷上.《中華藏);第18冊,第%頁中。④(後秦)鳩摩羅什譯《諸法無行經>)卷下.《中華藏第18冊,第115頁下。⑤同上.⑥同h書,第116頁下^持門。如是供養瞋,亦為供養佛,以供養佛故,成就總持門。是人能了知, 愚痴即佛道,自性無差別,於痴無所染。若如實了知,痴性之邊際,是則修 佛道,成就總持門。痴即是總持,總持即是痴,知性無差別,是學總持門。 如是供養痴,即為供養佛,以供養佛故,成就總持門。如是供養痴,即為供 養法,以供養法故,成就總持門。如是供養痴,即為供養僧,以供養僧故, 成就總持門。」?這裡以貪嗔痴三毒為佛道,亦以三毒為總持,以總持為貪 欲,並以此為總持門的內容,可謂密教中以染為凈、淫慾為道說法的最早 例證。因為密教中強調染的一面,並有以染為凈,由染人凈,尤其淫慾為道的 說法,導致後來無上瑜伽派中的一些末流趨向縱慾,與印度教性力派不謀而合。④菩提心論密教認為對立兩極的統一和無差別是真實,也就是世界的本原、本體、 最高的實在。這一實在,相對於虛妄的世界,稱之為「真實」;相對於真俗 分別的認識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稱之為「無二」或「平等」;相對於生 滅變易,稱之為「金剛」;相對於迷惑的求證對象,稱之為「菩提」;相對於 世俗的片面認識,稱之為「一切智智」;相對於錯誤的「染心」,稱之為「凈 心」;相對於眾生自心,稱為菩提心。密教中比較常見、且使用更多的則是 「菩提心」的概念,因為密教哲學討論的主題主要是心性論,認為現行世界的一切最終根源於人的認識 1:、,所以就圍繞人的認識問題 6性來闡發其思想。菩提心,在一般的用法中是發起求證菩提之信心的意思,但在密教中除 亦有此用法外,主要將它當作認識論的範疇,它被認為是人們認識的心體和 根源。最早組織密教教義的《大日經》就是圍繞心性問題而展開討論的,該 經講理論部分的第一品,漢譯本就譯為《住心品》,藏譯本譯為《心相品》, 表明該經所討論的就是如何觀察、認識心的性相問題。僧一行《大日經疏》 說「此品統論經之大意,所謂眾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一 切智者。是故此教諸菩薩真語為門,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 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凈心佛國,從因至果,無所住而住其心,1.(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三十四,《中華藏》第78冊,第690頁下。故曰《人真言門住心品》也。」①這一段話可說是高度概括了《大日經》的哲 學思想,不僅指出了該經所講心的特點,而且還指明了該經所說心的內涵。 《大日經》所說的心,既指眾生自心,又指佛心(或凈心,謂佛的最高認識 一切智智),兩者的區別僅僅在於如實了知還是不如實了知。如實了知,眾 生自心即是佛心,二而一;不如實了知,則自心自自心,佛心自佛心,一而二。或者說如實了知的眾生心即是佛心,不如實了知的佛心仍是眾生心。所 以指出密教諸菩薩要發心、修心、見心、證心,以心方便,達心佛國,從因 至果,以無所住而住其心。《疏》文所說的這個自心即是佛心的心,就是密 教中統稱的菩提心。因為這個菩提心的本質被認為是清凈無瑕的,故也稱凈 菩提心或無上菩提心。所以海雲介紹《大日經》內容時說:「經明修真言行 菩薩修無上菩提心,超越一百六十種妄念心,住大菩提心。一念相應,度三 僧祇劫,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②《大日經》以三句話概括 它的全部教義,稱為三句義,其中第一句義「菩提心為因」,就是講它的本 體論。菩提心,既是眾生成佛的內在根據,也是眾生趨向菩提的出發點和增 長過程。所以經中說:「秘密主,我說諸法如是.令彼諸菩薩眾菩提心清凈, 知識其心。秘密主,若族姓男、族姓女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自心。」?自 心與清凈心是菩提心的兩個方面,自心是清凈心之體,清凈心是自心之性。 《大日經》第一品列舉一百六十心、順世八心、違世八心等心相,講的無非 就是認識從自心到佛心的這個菩提心,所以《大日經》稱其教法為「菩薩凈 菩提心門」,以菩提心來命名密教的教法。瑜伽密教的代表經典《金剛頂經》,以瑜伽觀想為主要修行方法,所觀 想的是月輪,稱月輪觀,而月輪觀就是菩提心觀,所觀所想的正是菩提心。 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說:「想彼月輪極清凈堅牢,大福德 所成,於佛性菩提,從所生形狀,如月輪澄靜,清凈無諸垢穢,諸佛及佛 子,稱名菩提心。」①《金剛頂經義決》解釋說:「月輪者,菩提心相也,表以 菩提心即為法界故,即一切有情普賢菩提心之所攝持。」?又說:「釋曰,謂 菩提心者,萬德之源,眾行之本。是故如來先顯心相,清凈圓滿,猶如月①(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79頁中。②(唐)海雲撰《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卷下.《大正藏》第51卷,第7S6頁上。③(唐)#無畏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一,《中華藏》第23冊,第571頁中。④(唐)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埔經》卷二,《中華藏》第23冊,第709頁下。⑤(唐)佚名撰《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大正藏》第39卷,第817頁中。輪,即大菩提相也。」①瑜伽觀想的三十七尊,即是《大般若經》所講的三十 七菩提分;所觀十六大菩薩,即是《理趣般若經》講的十六清凈句。《金剛 頂瑜伽發菩提心論》還讚頌菩提心說:「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 生身,速證大覺位。」②此即觀菩提心心相,於三摩地中現證菩提,即身 成佛。由《金剛頂經》為代表的瑜伽密教進一步發展形成的所謂無上瑜伽密 教,也都繼承了菩提心的緣起思想,它的經典還是講菩提心,修菩提心仍然 是其主題。《金剛三業大教王經》(《密集根本續》)有《菩提心分》,從六個 方面闡發菩提心的思想原理,說菩提心者,無性、離一切性、無法、無我、 無生、離諸法相、自性清凈、光明等。?《瑜伽大教王經》(《幻網續》)也設 有專門的品目《觀想菩提心大智品》,用四首菩提心頌來說明菩提心的體性。 其中一首說:「諸法自性皆清凈,本來寂靜無所有,亦無菩提亦無佛,及彼 眾生並壽者。有見如夢如幻化,無見之見亦復然,離有離無取捨亡,是即堅 固菩提心。」?《勝樂根本續》所說的大手印,實際上也是討論菩提心的體性, 以自心自見明空心性為俱生智慧。?《大悲空智大教王經》(《喜金剛根本續》) 分菩提心為勝義菩提心與俗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討論菩提心的體性,俗義 菩提心則說具體的風息修身法。所說俱生四喜,亦從大悲空智金剛大菩提心 出生。?由於菩提心是密教經典的主題,所以密教時期的很多論典也專門討論菩 提心。其中僅以菩提心為題的就有署名龍樹的《菩提心釋》、《菩提心解說》、 《菩提離相論》、《發菩提心經論》、《菩提行經》,署名馬鳴的有《勝義菩提心 修習次第書》、《俗義菩提心修習次第論義書》,妙吉祥友的《修習菩提心》、 《修習菩提心十二義開示》、《修習菩提心優波提舍》,蓮華戒的《菩提心觀 釋》、《廣釋菩提心論》等。其他如世親《文殊問菩提經論》、堅慧《大乘法 界無差別論》、馬鳴《尼乾子問無我義》以及《集諸法寶最上義論》、《集大2.(唐)佚名撰《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決)),《大正藏》第39卷,第815頁下。3.(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中華藏》第66冊,第294頁 中。4.(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一,《中華藏》第67冊,第 287頁中一288頁中。5.(宋)法賢譯《佛說瑜伽大教王經》卷四,《中華藏》第67冊,第287頁下a6.轉見劉立千譯《土觀宗派源流》第二章三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7.(宋)法護譯《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二,《中華藏》第64冊,第775頁上中D乘相論》等,也都廣泛涉及菩提心體相。其中《菩提心離相論》明確指出菩 提心是密教的基本論題,說「此菩提心是諸菩薩總持行門」。①又以這些經論 為依據建立起來的藏傳密教寧瑪、薩迦、噶舉、覺囊各派教義,也無不以菩 提心的認識為出發點。如寧瑪派所謂大圓滿就是討論菩提心的體相用,隆欽 巴《實相寶藏論釋》說菩提心明空妙覺,包羅萬象,元成無缺,即是大 圓滿。?密教以菩提心理論雖然討論心性問題,屬於認識論範疇,也往往作為它 的本體論,並非一般所謂的發菩提心的意義,但其思想卻是從發菩提心發展 而來。通常所謂菩提心或無上菩提心,全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意譯 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簡稱發無上菩提心、發菩提心、發心。它是大乘佛教一 個最常用的術語,其基本意思是:發起求證無上菩提道的信念和信心,或生 發一心求得佛果的志向和意向。《大智度論》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 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又說:「菩薩自緣所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乘佛教很重視發菩提心,把它作為菩薩行的 首要條件,作為大乘菩薩行人與小乘聲聞、緣覺人區別的一個重要標誌。按 《大智度論》的說法,佛法大海信為能人,只有樹立起對佛的信仰,堅定求 道成佛的信心,一切才有可能。但發什麼樣的心,求什麼樣的道,還是有所 不同的,有發聲聞菩提心的,有發緣覺菩提心的,有發無上菩提心的。大乘 人以求得無上菩提道為目的,因而要求發趣無上菩提之心。只有發無上菩提 心的人,才會有利益廣大眾生的菩薩行的行為。所以對大乘人來說,菩薩行 的一切都是從發菩提心開始的,發菩提心是菩薩行人的首要條件。《般若經》中多次說到發無上菩提心,指出發菩提心是菩薩行的必備條 件,說菩薩為度脫眾生故發菩提心,為安住世間故發菩提心,為利益世間眾 生故發菩提心,為住一切法空故發菩提心,等等。《大智度論》解釋《般若 經》,開始強調發菩提心的重要性,認為發無上菩提心是菩薩與聲聞、緣覺 之不共法,一切菩薩行從發心開始。並結合般若空義,解釋菩提心與佛心的 關係。說就差別相而言,菩薩初發心,求無上道是菩提心;一切眾生、一切1.(宋)施護譯《菩提心離相論》,《中華藏》第67冊,第624頁下。2.(藏)隆欽巴撰《實相寶藏論釋》,郭元興譯,轉見劉立千《讀(實相寶藏論釋〉》,《劉立千 藏學著譯文集雜集>,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3.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四十一,《中華藏》第25冊,第775頁上。4.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六十四,《中華藏》第26冊,第144頁中。法無與等比者是佛心(無等等心)。不過菩提心與佛心相似,因為二者是因 果關係,而因與果往往相似。但就空相而言,諸法畢竟空,心相常清凈,雖 發心而無生無滅,雖佛心而無增無減。如虛空相畢竟清凈,但為雲塵煙霧所 覆,除去垢塵,凈相自然顯現。心相亦爾,本來清凈,但為煩惱雲霧障蔽, 致有眾生心、佛心差別。菩薩如發心修治,除去煩惱心垢,即與佛心等。? 《般若經》提出發菩提心是菩薩行首要條件,《智度論》進一步指出菩提心與 佛心的因果差別性和相似性,以及心相的垢凈和畢竟空,成為密教菩提心論 題形成的源頭。但是,有一類大乘經典更進一步,無限誇大發菩提心的作用和地位,有 的經典甚至專門講發菩提心,於是在大乘眾多法門中形成了一個所謂的菩提 心法門。?這類經典中,以東晉南北朝時期翻譯的經典為主,以《華嚴經》、 《大方等大集經》(《海慧菩薩品》)、《十法經》(《寶積經·十法會》)、《金光 明經》、《出生菩提心經》、《寶雲經》等最為突出。其中《華嚴經·人法界 品》極力宣揚發菩提心的功德,列舉發菩提心的120種功德為主的種種功 德,極力抬高菩提心的地位,幾乎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如說:「菩提心 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 凈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凈水,洗濯 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 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凈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 則為明月,諸白凈法悉圓滿故。菩提心者則為凈燈,普照一切諸法界 故……」最後總結說:「菩提心者,如是無量功德成就,悉與一切諸佛菩薩 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諸佛成正覺故。」③《大方等大集經》、《大寶積經》也極力宣揚菩提心的功德,其中《大寶 積經·菩薩藏會·菩薩試驗品》還說:「菩提心者,即是如來屍羅,蘊三摩 地,蘊般羅若,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之根本也。又菩提心者,即是如來①據《大智度論》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五等文義,《中華藏》第25冊,第332 — 334、 第382頁。②如《華嚴經》卷一有「勝光眼天於喜修集不可沮壞菩提心法門而得自在」的說法,《中華 藏》第12冊,第8頁中。③(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四十九,《中華藏》第12冊,第607 — 608頁。另見 (唐)實叉難陀譯本,卷七十八,《中華藏》第13冊;(唐)般若譯本,卷三十五,《中華藏》第66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之根本也。」①又《佛說法集經》也說:「菩 薩修一切諸法,唯是發菩提心以為根本。何以故?世尊,一切諸法皆是虛 妄,唯心分別;體無諸物,離一切物,如幻無根本,隨所求而成,遠離作 者、受者·,其性不住,離於諸住故。」?把菩提心的功德說成與諸佛菩薩的功德相等,說成如來戒和如來功德的 根本,尤其把一切諸菩薩行和三世諸佛成正覺的總根源歸結為菩提心,這不 僅引起了對菩提心的崇拜,進而擴展了菩提心法門的內容。於是,除了菩提 心的見、修之外,出現了菩提心歸敬禮、菩提心戒、菩提心三昧、菩提心陀 羅尼等。?而且還使菩提心這個概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表示菩薩行內容 的一般術語,演變成一個具有本體論意義的重要概念。後來密教所謂菩提心 乃眾德之源、萬行之本的說法,並進而說菩提心乃諸法實相,無不導源於 此。密教最早組織《大日經》的理論,就結合了《華嚴》等經的這個思想, 其後的不少密教論疏還直接引據了《華嚴經》的這一段話,?可見《華嚴經》 對密教思想影響之深刻。菩提心概念的變化,從極力宣揚菩提心功德開始,進而把對菩提心功 德的認識同對眾生自「心」的認識和對菩提的認識聯繫起來,同對般若空 義的認識聯繫起來。《莊嚴菩提心經》、《大寶積經·無盡慧菩薩會》、《合部 金光明經》卷三都有一段相同的文字,其中《大寶積經·無盡慧菩薩會》表 述得更清楚,說:「 4世尊,所言菩提心者,以何義故說菁提心?菩薩復以幾 法成就菩提心?云何是菩提心?』『菩提中心不可得,心中菩提亦不可得。離 菩提,心不可得·,離心,菩提亦不可得。菩提者,無色,無相,不可言說。 心亦無色,無相,不可顯示。眾生亦爾,皆不可得。』 4世尊,諸法如是,當 依何義而得修行?』佛言:『善男子,汝今諦聽我說。菩提者,本無名字言 說。何以故?於菩提中,名字言說不可得故,心及眾生亦復如是。若如是 知,名菩提心。菩提者,非過去、未來、現在,心及眾生亦非過去、未來、 現在。若知此義,是名菩薩。然於其中亦不可得,於一切法都無所得,是名①(唐)玄奘譯《大寶積經》卷三十六,《中華藏》第8冊,第711頁中。② (北魏)菩提流支譯《佛說法集經》卷五,《中華藏》第22冊,第729頁中。③ 如《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卷五等,《中華藏》第23冊,第585頁④漢文註疏如《大日經疏》、《金剛頂瑜伽發菩提心論》、《理趣般若釋》等,梵文論疏如《廣 釋菩提心論;K《菩薩集論學處》等,藏文著述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等? 得菩提心。』」①《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說:「 『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 云何發心?』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當隨菩提相而發其心z 『世 尊,菩提相者當云何說?,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於三界,過世俗 法,語言道斷,滅諸發,無發,是發菩提。文殊師利,是故菩薩應滅諸發發 菩提心,無發是發菩提。發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實際,無分別,不緣 身心。是發菩提,不著諸法,不增不減,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如鏡中像, 如熱時焰,如影如響,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又《思益梵天所 問經》也說:「云何菩薩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答言:若菩薩知一切 發非發,一切法非法,一切眾生非眾生,是名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③這裡已經把一般意義上的發菩提心上升為哲學意義上的認識論問題,這 就是能發之眾生,所發之心,所求之菩提,乃至發心本身,都聯繫在一起, 成為一個有著內在聯繫的統一體。尤其把發菩提心和菩提相緊緊聯繫在一 起,使發菩提心的問題變成了認識菩提的問題。從般若空觀去看,菩提即是 心,心即是眾生,能發所發皆不可得,甚至發心本身亦不可得。而所謂菩提 中心不可得,心中菩提亦不可得;又離菩提心不可得,離心菩提亦不可得, 使能求、所求統一於心,求證菩提之心自然成了探討心性的問題,而菩提性 問題也演變成心性問題,菩提心無形中成了一個本體論意義上的概念,正如 後來的《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所說「菩提所成之心,名菩提心」。?另外,《大寶積經·菩薩藏會》在極力宣揚菩提心功德的同時,也往往 有意無意間把菩提心作為菩提本身來論列。如說:「菩提心者,謂以此心用 菩提為生體故,名菩提心。」「佛復告舍利子,菩提心者何相何貌?舍利子, 菩提心者,無有過失,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染故。」「菩提心者,最勝清凈,性 不染故。」 「菩提心者,常恆不變,善根資量所積集故。」 「菩提心者,最極寂①(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一一五,《中華藏》第9冊,第409頁中下。② (後秦)鳩摩羅什譯《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中華藏》第19冊,第90頁中下.按(元魏) 菩提流支譯世親《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論》,總結為九義:過一切發,無發,無物發住,無障礙住,如 法性住,不執著一切法,不破壞如實際,不移不益,不異不一,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如響、 如虛空、如水中月。卷上,《中華藏》第19冊,第90頁下。③(後秦)鳩摩羅什譯《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二,《中華藏》第17冊,第】38頁下。④(宋)法護譯《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六,《中華藏》第69冊,第439頁上。 凈,由依一切大靜慮故。」①實際上,不為一切煩惱所染、最勝清凈、常恆不 變的,就是菩提性,而菩提性即是菩提心,這已經把發菩提心的討論從宣揚 其功德和空觀上的認識引人到心性問題的討論,而這正是中期大乘佛學時期 菩提心演變為本體論概念和密教基本論題的關鍵所在。心性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心性本凈,客塵所染,這是心性問題的主要 內容。但續出大乘經論結合如來藏來討論心性問題,如《勝鬉經》從空性智 和不空智兩方面來說自性清凈心,凈心與自心相俱而性相離,又不俱而性不 離。因為從如來藏的功德來討論二者關係,使得菩提心的討論具有新意,使 得也具有種種功德的菩提心被提升到如來藏的地位。《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討論菩提,進一步發展本經發菩提心隨順 菩提相的思想,將經中九種發菩提心住,解釋為舍一切戲論,舍取諸法,如 虛空,寂靜,舍取常、無常相,不毀道、不舍道,離鎊、離著,人一切法一 相。?這樣就把發菩提心等同於本體論意義上的菩提心。堅慧作《大乘法界 無差別論》,全面總結以往經典關於菩提心的論述,提出菩提心十二義,就 是給菩提心賦予了十二種本體論的含義,完全把菩提心等同於如來藏、法 身、涅槃。至此,菩提心的本體論意義完全確立。所謂菩提心十二義,即果、因、自性、異名、無差別、分住、無染、常 恆、相應、不作義利、作義利、一性。果,即唯佛所證的寂靜涅槃界。因, 即增長一切功德的最初原因以及成長一切功德的條件。自性,即自性清凈 性,包括離染清凈相和白法所成相。離染清凈相,即此心自性清凈,不為客 塵煩惱所染污。白法所成相,即一切善法功德均依自性清凈心而得圓滿。異 名,即自性清凈心為如來法身的差別名字,心性清凈與法界同體。無差別, 即眾生與法身本無差別,具體有十個無差別。分位,即眾生與佛分位不同, 於不凈位名眾生界,於染凈位名為菩薩,最清凈位名如來。無染,即眾生雖 在不凈位,但性常清凈,不為煩惱所染。常恆,是說菩提心寂靜常住,永恆 不變。相應,即諸佛法與法身不即不離,清凈與煩惱相應而存在,如燈與光 不相脫離。不作義利,即在眾生界自性功德不能發揮作用。作義利,則眾生 自證法身,恆受安樂。一性,即眾生與法身同一法性,平等一味。③①(唐)玄奘譯《大寶積經》卷三十六,《中華藏》第8冊,第711頁上中。②(北魏)菩提流支譯《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中華藏》第27冊,第183頁中。③(唐)提雲般若譯《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中華藏》第30冊,第1033頁上。可以看出,所謂十二義並不是說菩提心有十二個含義,而是從十二個不 同的方面說明菩提心概念的內容、性質和相關的問題,或者說是討論有關菩 提心的十二個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個問題,前二義說明菩提心的概 念,後一義說明菩提心的性質。菩提心果,是本體論意義上的概念,也就是 講菩提之心。菩提心因,是一般意義上的概念,也就是講發菩提心。前者一 般稱菩提心住或住菩提心,後者一般稱菩提心愿,或願菩提心,這就首先交 代清楚了菩提心的兩層概念。第三夂自性,是十二義的核心,主要確定菩提 心果的性質,兼顧菩提心因。後九義可以看作是對自性一義的補充說明,或 菩提心的因果關係以及同其他相關概念關係的說明。堅慧的菩提心十二義,對後世密教影響比較大,妙吉祥友講修習菩提心 十二義,就是直接解釋堅慧的說法。呂澂先生在《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指 出:堅慧「特別是在《法界無差別論》里,還以實踐的意義,用『菩提心』 來代表如來藏,後來密教就直截了當地運用了他的說法」?。這也說明密教哲 學思想對大乘如來藏學說的繼承關係。從上可知,密教哲學的基本論題菩提心早已在大乘佛學中形成,它是由 一般意義上的發菩提心的概念演變而來。同時也可看出,從大乘《般若》到 《華嚴》、《寶積》、《大集》,再到續出經論,直至堅慧《無差別論》,實際上 有一個源遠流長的菩提心學說,密教正是繼承並發展了這一學說。菩提心學說雖然形成於大乘,但它並不是大乘學說的主流,只有到了密 教時期,才得到發展,成為這一時代哲學的基本論題。密教菩提心學說,繼承了《華嚴》以來的大乘菩提心學說,尤其以如來 藏系經論的思想為基礎加以總結和組織的。它的基本內容,不同的經論有不 同的說法,不同經論的說法所取的角度也不一樣,有的經論還作了總結。如 說有四種義,或有六種無自性義,十種無自性義,十種義等。諸如清凈、平 等、空、無差別、離一切性、無生、無分別、一性、一味、一相、元成、無 住、無著、無染、不可得、無相、無動、寂靜、無取捨、無邊際、如幻如 化、自性光明、明空不二、大樂、大喜、空樂雙運、道果、大手印、大圓 滿,等等。其中清凈是菩提心的核心內容,是菩提心的根本特性,其他的特 性都可以看作是清凈的說明和發揮。而否定性的特性大多又可歸結為一個特 性,即空性,可以看作是從不同角度說明空性的,空性又是顯密二教所共許①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2頁。的,是密教與大乘菩提心學說的共同特點。光明、大樂及其相關的特性,則 是密教菩提心學說特有的概念,明空、空樂是講光明、大樂同空性融會,道 果、大手印、大圓滿則是由此發展形成。其他如平等、無分別、一性、元成 等概念,實際上是密教菩提心學說的思想方法。自性清凈心,是密教菩提心學說的基點和思想基礎。《大日經》最早組 織密教教義時,就把自性清凈心確立為菩提心學說的基本內容,它的第一品 就專門講自性清凈心。自性清凈心本來是整個佛學討論的一個主題,而密教 哲學講自性清凈心,其側重點在於強調自心與凈心的統一性和無差別性,尤 其強調自心的如實證知,《大日經》所謂「如實知自心」,是說覺悟真理就是不斷凈化或純化自己的認識的一個過程,是審視、觀照純粹的認識 已、體的一個過程,當認識達到純極絕妙的時候,就是覺悟。如《名義經》所說: 「自心如實證覺已,彼所覺心不可得。自心如實正了知,而諸魔心亦如是。」? 「自心覺了即是佛,能覺所覺心亦忘。」?真理和謬誤只是心性的兩個方面, 認識到心性就是真理。那麼,心性究竟怎麼把握呢?《大日經》採用了中觀 遮詮的方法,認為把握心性就是杜思絕慮,排除任何世俗的概念和思維,排 除任何與現象世界相聯繫的思維方式,達到一種完全、純粹的認識境界。要 認識到心性無主客之分,沒有任何可以表現的相狀,無有處所居止,超越感 官活動,這叫做「乃至彼法無有少分可得」。也就是:「實相菩提非有無,亦 無二邊無中道。離相寂靜如虛空,三世諸佛何所證。」③《大日經》所說的心 性,實際上與中道正觀沒有多少差別,但它把最高實在的心性與人的一般認 識的眾生自心聯繫在一起,強調二者的同一性和不可分割。把眾生染心與佛 凈心之間的重心放在了自心上,其歸趣點在於肯定自心,肯定人的主觀認識 和人對客觀世界的把握,這是密教講自性清凈心的特點。在菩提心學說中,眾生髮起求證菩提的心(眾生心)與菩提自身(佛 心)始終是個無法迴避的矛盾,大乘顯教是通過無限提高發菩提心的功德並 結合般若空義(所謂住菩提心)來解決這一理論矛盾的,而密教則直以心性 說為基礎,首先將眾生之發心與菩提之凈心統一於心,然後通過心之自性為 清凈這樣一個思路來回答這個理論問題的。所以《大日經》中說既然菩提就①(宋)施護譯《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卷上,《中華藏》第67冊,第799頁上。②(宋)施護譯《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卷下,《中華藏》第67冊,第803更下。③(宋)法賢譯《瑜伽大教王經》卷五,《中華藏》第64冊,第779頁下。是如實知自心,就問誰尋求一切智智?誰為菩提成正覺者?誰發起彼一切智 智?回答說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智,為什麼呢?因為心之自性是清凈的。 可知,強調自心是密教解決能所、主客矛盾的主要思想方法。後來的密教經論都沿著《大日經》的這一思路,了自心之相以證菩提, 觀自心月輪以知自性清凈。如《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說:「一切智體當於 心求,一切智智及與菩提,從心而生。何以故?心之實性本清凈故。」?又 說:「欲知菩提,當了自心。若了自心,即了菩提。何以故?心與菩提真實 之相。」?所謂心與菩提真實之相,即心與菩提都是真實之相,是一相一味的 同一個性質。《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說:「眾生自心即佛心,覺了 無佛無佛智。」?眾生心與佛心的差別只是在於是否覺悟了自心,自心既已覺 悟,再無佛心可言。《諸佛境界攝真實經》說:「我已見心相,清凈如月輪, 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諸佛咸告言:汝心本如是,為客塵所翳,不悟菩 提心。汝觀凈月輪,念念而觀照,能令智明顯,得悟菩提心。」?又說:「心、 心所法本來空寂,諸法中求心、心所,悉不可得」,而「心,心所法和合之 時,自覺苦樂,各自悟心。唯自能證,他所不悟。依止此心,立菩提心」。? 觀察心相之染凈、能所,實際上是在觀察自心,是直觀自心之清凈實相。3.明空論菩提心有很多特性,如《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所說有 六個方面的特性,就是無性、離一切性、離諸分別相、從法無我實際所生、 亦無生法、自性光明。@其中自性光明是密教獨有的一個特性,前幾個特性 大都與空性有關,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空理的,不妨總稱為空性,密教經 論中確也以空性作為菩提心的一個基本特性,而且也往往以空性和明性聯繫 起來考察,並主張明空無二論等,故此空性與自性光明一併討論。空性是菩提心的一個主要特性,是顯密二教共同主張的,而在菩提心概 念的形成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從講認識發菩提心的空義開始演變的,所以密 教哲學中頻繁使用這些概念是很自然的事。不過密教哲學講空性,也是有其① (唐)般若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一,《中華藏》第66冊,第904頁上。②同上書,第903頁下。③(宋)施護譯《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卷上,《中華藏》第67冊,第799頁上。④ (唐)般若譯《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大正藏》第18卷,第274頁中^⑤同上書,第273貢下。⑥(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菩提心分》卷一,《中華藏》第 67冊,第287頁下。特點的,與般若空義和中道空義還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主要是密教的空性 建立在續出大乘經論尤其如來藏系經論的基礎上,它所謂的空性實際上是講 兩極對立的無差別性和同一性,空性往往是清凈無差別的代名詞。密教自稱 是平等法門,稱其教義為平等句,平等是密教空義的主要內容,平等觀是密 教講空性的主要思想方法。密教講的空性及其有關概念,《大日經》中作了闡述,說菩提無相,諸 法無相謂虛空相;說虛空相是菩提;說性同虛空即同於心,性同於心即同於 菩提;說如是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等。?後來的密教經論對此作了進 一步發揮,《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說:「複次,善男子,言菩提者,名體性 空。由體空故,則菩提空。由體空故,一切法空。如來如是如其體空,於一 切法現正等覺。以是義故,不以空覺而覺於空,此即名一三菩提智。謂若 空、若菩提,少分無二。空與菩提不可分別,與一切法亦復如是,無二、無 二相。審諦觀察一切諸法,無名、無相,無有能行,亦無所行,無所趣向, 無言、無說、無執、無取,是名為空。」 ?《菩提心觀釋》說:「云何性?答:離一切性。云何一切性?謂蘊、處、 界等性,彼菩提心離取捨故,則法無我,自性平等,本來不生,自性空 故。」?又說:「復云何性?答曰空性。空云何性?謂如虛空故。如佛所說, 虛空之性,空無喻故。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菩提之名,非性、非相,無生、 無滅。非覺、非無覺。若如是了知,是名菩提心。」④《菩提心離相論》也繼續發展其說,說:「所言菩提心者,離一切性。問 曰:此中云何離一切性?答:謂蘊、處、界離諸取捨,法無我平等,自心本 來不生,自性空故。」⑤又說:「所言性者,名分別故。若離分別,心性俱空。 若有分別可見心者,此中云何說名為空?是故應知無能覺,無所覺。」 「菩提 心離諸所緣,住虛空相……知空者猶如世間獅子一吼,群獸皆怖。如空一 言,眾語皆寂。故知處處常寂,彼彼皆空。」 「又菩提心者,最上真實,此真 實義,說名為空,亦名真如,亦名實際,是即無相第一義諦。」?①(唐)善無畏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一,《中華藏》第23冊,第571頁中,② (唐)般若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四,《中華藏》第66冊,第928頁中。③(宋)法天譯《菩提心觀釋》,《中華藏》第64冊,第578頁上。④同上書,第578頁下。⑤(宋)施護譯《菩提心離相論》,《中華藏》第67冊,第624頁下。⑥同上書,第626頁下3《金剛三業大教王經》也說:「菩提心者,當知無性,性非無性,性亦非 性。若了此性,即了無性。」①又說:「菩提心者,離一切性,若蘊、若處、若 界無取無舍,諸法無我,平等出生。而彼心法本自不生,是故當知,我法自性 即彼空性。如是了者,乃名堅固住菩提心。」「菩提心者,無法、無法性,無 生、亦無我。此性如虛空,離諸分別相。如是了者,乃名堅固住菩提心。」?《瑜伽大教王經》也從空性定義菩提心,說:「菩提心本無生滅,性凈無 法無所受,無著無染如虛空,是即堅固菩提心。」 「此性本來無有性,無相無 為體凝寂,此法源從無我生,是即堅固菩提心。」 「法界本來無所生,寂然無 性亦無相,洞達空理無邊際,此即菩提真實心。」 「諸法自性皆清凈,本來寂 靜無所有,亦無菩提亦無佛,及彼眾生並壽者。有見如夢如幻化,無見之見 亦復然,離有離無取捨亡,是即堅固菩提心。」?自性光明性,是菩提心的另一個主要特性。自性光明,或稱光明法,是 密教哲學特有的概念。《大日經》稱菩薩凈菩提心門為初法明道,《疏》解釋 說:「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凈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 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對照藏文本《大日經》,法明道之「明」 作snaft-pa,即光明、發光、照明之義。應該說,以光明為菩提心的特性, 首見於《大日經》。漢譯的《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的異譯本中有「無礙自性 光明」句,但並不見於提雲般若譯本,顯然是異譯本後來所加。所謂自性光明,即以光明為菩提心之自性,菩提心以光明為性,菩提心 即光明心。《金剛三業大教王經》說:「菩提心者,是即自性凈光明法,非彼 菩提有相可得,亦非現前三昧可證。如是了者,乃名堅固住菩提心。」?《金 剛頂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說:「由勝解空體,自徹見本 心,皎潔如滿月,離能取所取,自性光明成,菩提體堅固。」⑥《佛說一切如① (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一,《中華藏》第67冊,第287 頁下。②同上書,第287頁下、288頁上。③(宋)法賢譯《瑜伽大教王經·觀想菩提心大智品》卷四,《中華藏》第64冊,第775頁上 中。④(唐)僧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90頁上。⑤(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一,《中華藏》第67冊,第 288頁上中。⑥(唐)不空譯《金剛頂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中華藏》第66冊,第197 頁下。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說:「自性光明遍一切,本來清凈虛空等, 是中若法若非法,普觀清凈悉歡喜。」?但密教為何以光明為菩提之自性呢? 呂澂先生在《印度佛學源流》中說,梵文中「清凈」一詞還另有「光明」之 義,也許這是菩提心光明性的最初來源。密教經典中,也常常出現清凈與光 明連用的情況。如《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說: 「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凈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又如《守護 國界主陀羅尼經》稱菩提為「最極清凈光明」,說認識菩提即是「成就第一 清凈法光明門」。?其含義也與清凈的表述相近,如同經說:「菩提本性清凈 光明,何以故?心之實性本清凈故。云何清凈?性無合故。猶如虛空性清凈 故,亦如虛空無有相故,亦如虛空性平等故,是故菩提名為最極清凈光明。 此凈光明,童蒙凡夫不能覺知,客塵煩惱之所覆故。」?又說:「欲知菩提真 實性者,當了自心。如其心性即菩提性,云何而能了知心性?謂此心性於一 切相,若形,若顯,若複色、蘊、受、想、行、識,若複色、塵、聲、香、 味、觸,若有執受,若無執受,若十二人,若十八界,如是等法,觀察推 求,竟不可得。善男子,若諸菩薩如是了知,即得成就第一清凈法光 明門。」?光明是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佛身放射光芒,佛光照耀世界,經論中多 有記載。但密教以光明為菩提心自性,也許與毗盧遮那佛法身說有關。大毗 盧遮那,意譯大日,有除暗遍明之義。《大日經疏》解釋:如來智慧日光遍 一切處,作大照明矣,無有內外、方所、晝夜之別。如來日光遍照法界,平 等開發眾生善根,成辦世、出世間殊勝事業。佛心之日雖為無明煩惱戲論重 雲之所覆障,而無所減。究竟諸法實相三昧圓明無際,而無所增。?《金剛峰 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說: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以金剛自性光明 遍照清凈不染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普賢金剛手等十六 大菩薩,以金剛自性成辦清凈光明。有偈贊曰:「大日金剛峰,微細住自然,① (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七,C中華藏》第68冊,第 41頁中。②(唐)不空撰《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二,《中華藏》第65冊, 第862頁上。③(唐)般若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一,《中華藏》第66冊,第904頁中。④ (唐)般若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四,《中華藏》第66冊,第926頁下、927頁上。⑤ (唐)般若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一,《中華藏》第66冊,第904頁中。⑥(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79頁上。光明常遍照,不壞清凈業。」①《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亦說: 「金剛界毗盧遮那佛在色界頂阿迦尼吒天宮,初受用身成等正覺,證得一切 如來平等智,即入一切如來金剛平等智印三昧耶,即證一切如來法平等自性 光明智藏,成等正覺。」?《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解釋金剛時說:「金剛者,證得佛地一切法自在,得證身口意三密金剛。於 藏識中,修道煩惱習氣,堅若金剛難摧。用以大空金剛智三摩地,證得法身 光明遍照毗盧遮那如來也。」?可見自性光明也是就法身佛而言的。當然,自 性光明說最直接的來源則是密教的月輪觀法,觀月輪為光明,即以光明為其 所觀之相,光明則為菩提相。《金剛頂經》類中觀自心形如月輪,以心自性 為光明,猶如遍修功用,隨作隨獲,亦如素色染衣,隨染隨成。?《十一面觀 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說:「當觀自身胸臆間有滿月輪,即此月輪是 自性光明所成,菩提心圓滿潔白如凈月輪。」?自性光明所成者,即是菩提心 之相。隆欽巴《實相寶藏論釋》從體相用的思路來解釋光明性,說:「三有輪 涅諸法,本體空寂,自性光明,大悲(妙用)種種化現,是三身本有妙色, 住大元成中,此體、相、用三者名為本元三身。」認為空是菩提心的體,光 明是菩提心的相或性,輪迴諸法是菩提心的用,體相用融會貫通即是大圓 滿。又說自性光明內具地、水、火、風、空五光,外顯法、報、化三妙色。 五光是一切色相之本元,染凈二相之所依。自性光明如明鏡,其中具有能明 顯一切染凈、輪迴涅槃之現源,從本以來元成,云云。?劉立千《讀〈實相 寶藏論釋〉筆記——關於大圓滿的思想》,據此也認為菩提心具體相用三分, 以空為體,以光明為相,輪迴涅槃為用。說:「光明是菩提心的相用,相用① (唐)失譯《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卷上,《中華藏》第68冊,第398頁上。②(唐)佚名撰《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中華藏》第65冊,第531頁中下。③(唐)不空撰《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上,《中華藏》第65冊, 第852頁上。④(唐)不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上,《中華藏》第65冊,第 295頁下。⑤(唐)不空譯《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二,《中華藏》第65冊,第452頁 下。⑥ (藏)隆欽巴撰《實相寶藏論本頌》(塞朵三世譯 >,《實相寶藏論釋》(郭元興譯),塞朵三 世校本。並轉見劉立千《讀〈實相寶藏論釋〉筆記——關於大圓滿法的思想》,其引文與塞朵三世校 本稍有出人。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頁。 能隨緣,故能現凈相,亦能現染相,雖如所現而相用之性不變。」?這種解釋 與密教經典的說法基本符合。如此則菩提心以空為體,以明為相,體相融會,即是明空無別,這實 際上也是明空相照。《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 「所睹彼彼境,皆照空亦空,由勝解空體,自徹見本心。皎$如滿月,離 能取所取;自性光明成,菩提體堅囿。」 ?《守護國界主陀¥尼經》亦說: 「出世法光明,般若虛空相;有過及無過,自在智皆知。智契聖道修,利 物皆招果;有漏及無漏,法光無不知。垢穢並皆無,諸行得決定;遠離生 死法,無礙智常行。知煩惱根源,性凈光明體;解脫涅槃法,生起本來 如。」?這裡觀自性光明與空關照,又為煩惱根源,與《實相寶藏論》的說 法一致。4.大樂論大樂思想是瑜伽密教所獨有的一種思想體系,最先在金剛乘中興起,後 來至無上瑜伽密教俱生乘時則上升為主流思想。但大樂思想與菩提心思想是 相通的,它是在菩提心思想發展過程中傍生的一個異流。大樂思想的最初淵源是多元的,既與顯教中的苦樂觀和佛性四德有 關,也與《無行經》和原始密教中淫慾即是道的思想有關,但它的直接來 源則是理趣般若。密教中的大樂思想貫穿於8世紀中葉的不空譯籍及其以 後的密典,而大成於宋代法賢譯的《大樂經》,全稱《佛說最上根本大樂 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漢譯的《大樂經》,共七卷、二十五品,從其內 容結構來看,它是從《理趣般若經》發展而來的,或者說經逐漸改編《理 趣般若經》而成。《理趣經》在漢文中有五種譯本,最早的譯本為玄奘譯 《大般若經》中之第十會《般若理趣分》,其次由菩提流志譯的《實相般若 波羅蜜經》,再次為題稱金剛智譯的《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第四種為 不空譯的《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么耶經》,最晚翻譯的則是施護譯的《佛 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這五種譯本的基本內容完全相同,而其真言以及 一部分文字有所不同。玄奘譯本末附神咒三段,菩提流志譯本則將神咒分①郭元興:《讀〈實相寶藏論釋》筆記——關於大圓滿法的思想》,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 46一48 頁。②(唐)不空譯《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中華藏》第66冊,第 197頁下。③(唐)般若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八,《中華藏》第66冊,第965頁下D別加人到每個段落之後,最後增加一段二十句的偈頌,突出大樂思想。 題作金剛智的譯本與施護譯本相同,另增二十多句神咒,並將原文中的 「一切如來普光明相」改為「毗盧遮那如來之相」,金剛智譯本還在經名 中增加「金剛頂瑜伽」數字,將其直接劃歸《金剛頂經》類。不空譯本 則將其完全改造為密教經軌,不僅完全以毗盧遮那佛為本經主角,作說 法之佛,還增加曼荼羅、印相等密法內容,經名則完全改變為《大樂金 剛不空真實三么耶經》。該經在後來的十八會《金剛頂經》中,作為第 六會《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不空譯的《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 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兩卷,及《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經大安樂不 空三昧真實金剛薩埵菩薩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一卷,即解釋此 會。法賢翻譯的《大樂經》,則在十八會《金剛頂經》之第六會的基礎 上進一步改編而成,按不空的解釋,該經的梵文原本共十三品,至法賢 譯本時,其內容擴充至二十五品,漢譯為七卷,題稱《佛說最上根本大 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成為一部徹頭徹尾的密教經軌。從顯教的 《理趣般若經》到密教的《大樂瑜伽》乃至最後形成《大樂經》,是密教 大樂思想發展演變的一個典型歷程,也是密教經軌形成過程的一個縮 影。這裡還需值得提及的是,《理趣般若經》對金剛乘及其根本經典 《金剛頂經》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響,金剛智譯本之所以在經題前加以 《金剛頂瑜伽》,正是因為看到了它與《金剛頂瑜伽經》類之間的微妙關 系,不空改題為《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么耶經》,也意在突出其在《金 剛頂瑜伽經》類中所具有的大樂思想的地位。《理趣經》雖編入《大般若經》,但其思想與傳統的《般若經》類大相異 趣。如果說傳統的《般若經》類以空作為其思想核心的話,《理趣經》則主 張一切法自性清凈,染凈平等,追求大樂境界,實以不空為其思想核心。該 經講一切法自性清凈,貪嗔痴清凈,一切世間法清凈,眾生清凈,欲界惡趣 亦清凈,欲垢罪惡亦清凈。強調貪染與清凈平等,大欲與大樂無二。這種自 性清凈、平等無二的深空般若,稱之為實相般若、大樂不空、金剛法性、秘 密法性、甚深理趣。這部經為什麼強調三毒清凈、大欲大樂呢?不空在《大 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中解釋說,該經具有很強的 針對性,是毗盧遮那佛在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宮專為此天眾諸天人所說的般 若。因為「其天界五欲殊勝,超越諸天。是故毗盧遮那佛為金剛薩埵說大樂 大貪染,加持現證瑜伽理趣速疾,由是得聞不染世間雜染諸煩惱,超越摩羅 之境。」①所以這部經的思想有其特殊性,與一般的般若經和秘密經不同。該 經強調大貪染即是大安樂,其目的在於菩薩處世間而以欲制欲,由大欲而達 大樂。如經說:「如是眾生界清凈故,菩薩常處輪迴發大精進,於無盡眾生 界作大救護,令得安樂最上成就。」?其偈文也說:「菩薩勝慧者,乃至盡生 死,恆作眾生利,而不趣浬槃。般若及方便,智度所加持,諸法及諸有,一 切皆清凈。欲等調世間,令得凈除故,有頂及惡趣,調伏盡諸有。如蓮體本 凈,不為垢所染,諸欲性亦然,不染利群生。大欲得清凈,大安樂富饒,三 界得自在,能作堅固利。」 ?密教所謂大樂,全稱大安樂,也與最上大樂、大適悅、大喜樂、勝樂、 上樂、安樂、妙樂同義。大樂的概念,早見於顯教經典,且大小乘解釋不 同。小乘以正念離怨憎為大樂,如《雜阿含經》中說:「得正憶念樂,憶念 正亦樂,志念常不忘,正念得安眠,正念得賢樂。不害不杖捶,不勝亦不 負。於一切眾生,普皆生慈愍,離一切怨憎,斯乃為大樂,更無有過者。」? 大乘以大捏槃為大樂,如《捏槃經》所說:「有大樂故,名大涅槃。捏槃無 樂,以四樂故,名大涅槃。」何為四樂? 一者斷諸樂故,無苦無樂,乃名大 樂。樂有兩種:凡夫之樂,無常敗壞,是故無樂。諸佛常樂,無有變異,故 名大樂。二者大寂靜故,名為大樂。三者一切知故,名為大樂。諸佛如來一 切知故,名為大樂。四者身不壞故,名為大樂。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 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灌頂《大般捏槃經疏》解釋說:「度者度此彼之 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於諸此彼而得自在故,我非但過一切苦,亦過 諸樂及無苦樂,乃名大樂。」⑥又說:「常者法身,不從緣生故常。樂者即是 涅槃,涅槃無受,名為大樂。」⑦關於四樂,解釋說:「四樂者,大樂即出家 人樂,應是戒樂。寂靜即禪定樂,永滅即智慧斷惑樂,畢竟即菩薩樂。」?5.(唐)不空撰《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上,《中華藏》第65冊, 第852頁上。6.(宋)法賢譯《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三,《中華藏》第64冊,第 969頁上。7.(唐)不空譯《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么耶經》,《中華藏》第65冊,第325頁上。8.(十六國)失譯《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中華藏》第33冊,第442頁中。9.(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捏槃經》卷二-卜三,《中華藏》第14冊,第255頁下、256頁上。10.(隋)灌頂撰《大般捏槃經疏》卷四,《中華藏》第95冊,第838頁下。11.(隋)灌頂撰《大般捏槃經疏》卷六,《中華藏》第95冊,第854頁下·12.(隋)灌頂撰《大般涅槃經疏》卷二十四,《中華藏》第96冊,第52頁下。《理趣經》所講的大樂,窺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解 釋說:「大樂者,得無漏樂。樂有五種:一因樂,二受樂,三苦對治樂,四 斷受樂,五無惱害樂。此中有四: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菩提樂,四涅槃 樂。今得此五及後四種故,言大樂,遍滿法界俱是樂故。」?其中所謂菩提 樂,窺基在《說無垢稱經疏》中解釋說:「經:『於菩提中廣大妙樂,贊曰: 『此知菩提樂。知菩提中有廣大樂,而生欣樂求趣,速證無惱害樂。略有四 種: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覺法樂,四寂靜樂。此菩提樂,即攝後二,說 佛果故。舊雲樂廣菩提心,知菩提樂,而心樂廣,亦無爽也。』」②但密教的解釋與此不同,密教以不人涅槃而為大樂,從其原理而言,一 切法自性清凈,世間貪染的本性也是清凈的,因之處世間貪染亦自清凈,不 人涅槃也自得大樂,大欲即是大樂?按本經所說:「拔有情界,利益安樂, 一切有情畢竟大樂,最勝成就。所以者何?乃至生死流轉住處,有勝慧者齊 此,常能以無等法饒益有情,不入寂滅。又以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成立 勝智,善辦一切清凈事業,能令諸有皆得清凈。又以貪等調伏世間,普遍恆 時,乃至諸有皆令清凈,自然調伏。又如蓮花形色光凈,不為一切穢物所 染。如是貪等饒益世間,住遍有過,常不能染。又大貪等能得清凈大樂大 財,三界自在,能堅固饒益有情。」③顯然,這裡所謂大樂是清凈的另一種說 法,稱大樂是從修證的最終境界和得到的最高感受而言的。而大欲、大貪在 本質上與大樂無二無別,菩薩是以世間法來調伏世間的,以染來調伏染的, 以處世間、處貪染為大安樂,故大欲、大貪即是大樂、大喜。如果離開貪慾 求清凈法,並非真正的清凈法。《大樂經》說:「離欲調世間,未為清凈法。 云何清凈法?謂大欲大樂。」④《大樂經》又進一步解釋說:「所言大欲者,謂 離諸過失,了達究竟法,是名為大欲。」?所謂「離諸過失」,就是說不要把 貪染與清凈對立起來看,不能孤立地視貪染為敵。相反,從本質上認識到貪 染即是清凈,淫慾即是道,大欲即是大樂。對治貪染,要從貪染人手,以染 伏染,這樣才能了達究竟法,這就是大欲。又解釋大樂說:「所言大樂者,①(唐)窺基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三,《大正藏》第33卷,第59頁下。②(唐)窺基撰《說無垢稱經疏》卷四《大正藏》第38卷,第1063頁中。③(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八,《中華藏》第6冊,第772頁中。④(宋)法賢譯《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七,《中華藏))第64冊,第 970頁上,⑤同上書,第1003頁下、1004頁上 1。謂真實妙理,即金剛薩埵,出生所依故。」金剛薩埵即梵文vajrasattva, vajra譯金剛,表示堅固不壞、常恆不變。在此即「真實」,也就是實在、真 理。sattva音譯薩埵,意譯喜、喜樂(另譯有、有相、力、勇、勇健等), 也有實在、本質、性質、存在之義。在此即「妙理」,故說真實妙理即金剛 薩埵。瑜伽密教中金剛薩埵為毗盧遮那佛的教令輪身,毗盧遮那佛為一切如 來普賢法身,因之出生一切聖眾,是萬物之源、世界之本,故說出生所依 故。《佛說秘密三昧大教王經》也說:「諸佛常住妙樂法,即金剛手大樂門, 一切從是大樂生,應當尊敬如父想。」?大欲、大樂在很多時候是一個意思。 《大樂經》解釋欲解脫說:「所言欲解脫,謂大欲大樂,善獲諸成就,諸成就 樂句,是即大樂法,是名欲解脫。」?這是說以貪染法來達到出離貪染法的目 的,如蓮花身處污泥而能出清流之上,大欲、大染才能大樂、大安。以染為 凈,以欲為樂,這也是菩薩思想的進一步發展。融苦、樂為一,就是大樂。 這也是一種般若、方便思想的運用,以方便才能達到般若彼岸。所謂大樂 法,其思想就是以貪慾方便來成就菩提大樂,《大日經》所謂「方便為究 竟」。《諸教決定名義論》:「於輪迴中勇猛精進,普令獲得涅槃大樂。若住此 心,是為智者滅苦惱法,二種根本皆悉平等,是為最上精進勝行,成就牟尼 大安樂法。安住正念,如日光明普照世間。心智平等,相應安住,所有一切 甚深秘密,如前所說,彼戍室啰及虛空分皆如是說。如是成就最上樂法,即 得諸佛自性相應。了知世間所有眾生一切生法,喜愛二種和合相應,當知無 性,彼無常法,畢竟空寂。」③但大欲大樂的思想,在無上瑜伽密教的末流中 淪為實踐上的放縱淫慾。二密教的修行論①三句義三句義,一般稱因、根、究竟三句,亦稱因、行、果三句,或稱菩提 心、大悲、方便三句,簡稱三句,即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 竟。三句義是《大日經》提出來的一個理論,既是密教的教義體系,也是密 教的修行理論。《大日經·住心品》說: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的①(宋)施護譯《佛說秘密三昧大教王經》卷四,《中華藏》第67冊,第841頁下。②(宋)法賢譯《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七,《中華藏》第64冊,第 1004頁中。③(宋)施護譯《諸教決定名義論》,《中華藏》第67冊,第353頁上。如來一切智智,「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一行《大日經疏》 認為這三句中包攝了佛法的所有內容,說「此三句義中,悉攝一切佛法」。? 不空《金剛頂瑜伽發菩提心論》認為從凡入聖、成就菩提,以此三句義為修 證次第。?不空《理趣般若釋》認為經首八大菩薩所象徵的三種法,即是菩 提心、大悲、方便三句義,包括一切佛法真言門及一切顯大乘。?《金剛頂瑜 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以此三句為增上緣,能證毗盧遮那清凈三 身果位。⑤《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也以此三句為修證一切智智諸佛境界三昧 的因果,?《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認為佛以此三句示教利喜,警覺有 情。⑦後來蓮花戒作《廣釋菩提心論》,也是以此三句義來組織其修行論。蓮 花戒《廣釋菩提心論》引據說:「如《毗盧遮那成佛經》說,所有一切智智, 悲心為根本,從悲發生大菩提心,然後起諸方便。是故諸菩薩於一切時常行 此二種,所有施等方便現身現土,眷屬色相廣大果報,二種攝故,悉得 成就。」⑧三句義,就密教的教義體系而言,菩提心句是其本體論,大悲句是其實 踐論,方便句是其方法論。就密教的修行理論而言,菩提心句講修行的內 因,大悲句講修行的外緣,方便句講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依次為求菩提心, 修菩提行,成菩提果。就《大日經》本經而言,菩提心句論菩提心相,大悲 句論大悲胎藏曼荼羅修行,方便句論三密方法。菩提心為因一句,講修行的理論根據和起因。菩提心,就本體論而言, 指眾生能夠覺悟成佛的內在根據、可能性,也就是眾生本來所具有的、與佛 共同的本性。如前所論,眾生本具如來藏,一切有情自性清凈,眾生與菩提 無二,貪染與清凈無別。就修行論而言,菩提心指追求菩提真理的信念、意①(唐)善無畏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一,《中華藏》第23冊,第571頁上。根, 《大正藏》作「根本」,第18卷,第1頁中。②(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86頁下,③(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大正藏》第32卷,第573頁 下。④(唐)不空撰《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上,《中華藏)> 第65冊, 第853頁上。⑤(唐)不空譯《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中華藏》第65冊,第767頁 中。⑥(唐)般若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一,《中華藏》第66冊,第903頁上。⑦(唐)法崇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卷二,《大正藏》第39卷,第1030頁下,⑧(宋)施護譯《廣釋菩提心論》卷二,《中華藏》第67冊,第766頁中。願、志求、信心、信心力。《智度》所謂「佛法大海中,信為能人」,①就是 指此而言。所以「因」字一指內因,也就是所以能修行成佛的內在根據。二 指外因,也就是發起修行的信心,指明從何人手。眾生要修行成佛,首先要 看是否有成佛的可能性,若成佛無望,修行就沒有意義。密教認為一切眾生 都具備成佛的內在因素,都有可能成佛。而且就潛能言,認為眾生本來就是 佛,眾生與佛在本質上無二無別。《密集經》中說,即便為世間旃陀羅種姓 (四種姓之外的低等種姓或賤民)及諸惡類和造無間業的眾生類,廣造諸惡 極重罪的眾生類,在修行成佛這一點上,與其他眾生平等無二,都可以修行 成佛。說:「諸大士當知:彼一切法離諸疑惑,真實出生,若貪、若瞋及痴 法等,此三平等。了此法性,是即無上大菩提性。如是了知已,得一切成 就。假使世間旃陀羅輩及諸惡類,常起殺害諸眾生心,若能以凈信解,修秘 密者,如是等人皆得成就,而能安住大乘秘密。」?修行者首先要認識到這一 點,認識到了就可以建立起信心,樹立堅定的信念,發起求菩提之心,如同 地中植人種子,菩提之道就從此開始。大悲為根一句,是講修行的基礎和條件,也就是修行的實踐。一行《大 日經疏》解釋說,大悲兼有大慈之義,「慈如廣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穢」。③ 修行者既已確立信念,有了信心,就要付諸實踐、創造條件。實踐的內容包 括兩方面,一方面要講慈愛,施善與樂,增長善的因素。另一方面要講悲 愍,拔除苦難,遞減惡的因素。兩方面不可偏廢,善心增長至極、噁心遞減 到終,就是萬行圓極之時。成佛的條件完全成熟,自然現證佛果。這如同培 育禾苗一樣,菩提心種子既已播種,就要施肥、澆水、光照,又要除草、滅 蟲、修剪,才使種子發芽,禾苗成長,結出碩果。就觀行來說,一方面直接 觀察和認識菩提心,積極進取,使正確的認識不斷增進。另一方面不斷排除 種種雜念和錯誤的認識,使邪妄見解不斷減少。《大日經疏》說:「且如行者 修供養時,若奉一花或塗香等,即以遍一切處凈菩提心,興供養雲,普作佛 事。發起悲願,迴向群生,拔一切苦,施無量樂。由自善根,及與如來加持 法界力故,所為妙業皆得成就。即是普於一切智地,乃至無餘有情界,皆悉 生根也。隨行者以無住心所修萬行,即由大悲地界所執持故,大悲火界所溫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一,《中華藏》第25冊,第109頁下。②(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一,《中華藏》第67冊,第 289頁中下。③(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87頁上。育故,大悲水界所滋潤故,大悲風界所開發生故,大悲虛空不障礙故。爾 時,無量度門任運開發,由如芽、根、枝、葉次第莊嚴,即是於一切心法具 足因緣之義也。」?根,即根本,有執持之義,「如樹根執持莖、葉、花、果, 使不傾拔」,在此指修行的基礎和條件。其實,這也是修行的主要內容。密 教中有瞋面之金剛,有慈面之菩薩,就是大悲大慈的象徵。密教中曼荼羅修 法、瑜伽觀想、承事供養諸修法,都是大悲為根的內容。顯教修行,同樣以 大悲為根本。《大般涅槃經》說:「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 「若無大悲 者,是則不名佛。」②《大乘莊嚴經論》說:「菩薩發心,以大悲為根,以利物 為依止,以大乘法為所信,以種智為所緣。」?方便為究竟句,是講修行的方法和目的。方便,即技巧、技藝、權變施 設,以及方法、途徑、手段等義。在這裡指修行的方法和手段,具體是指 身、語、意三密的修行方法。究竟,即結果、終極,此指覺悟成佛。這句話 的字面意思,就是以三密的修行方法來達到成佛的目的。密教最注重修行的 方法,認為方法是決定成佛遲速成敗的因素。如龍樹所說勢同遠行,乘羊者 久久乃到,馬則差速,若乘神通,於發意頃便至所詣。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不 同,就決定了到達目的地的快慢遲速。密教以陀羅尼、持明、真言為乘,以 瑜伽為乘,就表明了對方便修法之重視程度。但方便為究竟還有更為深層的 含義,具有方便即是究竟之義。一行《疏》說:「方便為究竟者,謂萬行圓 極,無可復增。應物之權,究盡能事,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最究極 而言,密教認為方法也就是結果,如同中道,既是觀察認識的方法,也是觀 察認識的對象自身,修證得到的結果。當進修之道圓極純熟之時,修進之道 與所達之道無二無別,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或者說得意忘筌,筌意雙忘, 筌即是意。密教以染為凈,由染人凈,以染害染,甚至以淫慾為道,大欲為 大樂,即是方便為究竟理論的具體運用。如《大日經疏》解釋真言字義時舉 例說:「次即人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此是毗盧遮那佛本地之身花台 之體,超八葉絕方所,非有心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為念本誓,開示 大悲藏,普引眾生人佛慧故。復以加持神力,普現身口意,遍滿生死中,當 知此即是方便也。若離方便,如來本地尚不可說,何況以示人耶!不可為諸2.(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87頁上。3.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十一,《中華藏》第14冊,第114頁上。4. (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卷二,《大正藏》第31卷,第595頁下。5.(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87頁上。上首等菩薩說,何況流入生死中耶?以此方便同於大空而現眾像。當知一切大 會漫荼羅皆是一身,無別身也,即是普門身,即是法界身,即是金剛界身也。」?密教從菩提心為因到大悲修行、方便證果的修行過程,亦即三句義之間 的關係,一行《大日經疏》以煉金為喻作了生動的解釋,說:「凈菩提心者, 猶如真金,本性明潔,離諸過患。大悲如習學工巧,以諸藥物種種練冶,乃 至鏡徹柔軟,屈申自在。方便如巧藝成就,有所造作,隨意皆成。規制中 權,出過眾伎故,其得意之妙,難以授人也。如《摩訶般若》所明六度、十 八空、三昧道品、總持門等,皆入大悲句中。即彼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 說名方便,由內具方便故。方便之業,即是利他,是以梵音鄔波娜,亦名發 起,如從種子生果,果還成種,故以為名也。」? —行還認為三句義是修行的 一個有機整體,三方面不可或缺,《大日經》從始至終無不是闡明此三句義。 說:「複次前雲三句義,謂菩提為心種子,即因也;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從首至終,皆明此三事。或自顯此三德,或為成他三行,言三落叉者,?即 與此相應也。謂行者最初先須有菩提心相應,此是一切佛法因也。若不發 心,即離於妙因,何有進行耶?雖已有心,若望路不進,有願無行,何能成 就大悲胎藏生一切功德身乎?或雖能進行,以離方便故,而有疑心。因疑心 故,一切不成,亦不得入實相也。是故佛誡諸行人,必須依師而學,不得自 專以自利根、分別力故,輒尋經文,便自行之,隨聞便用。不入漫荼羅,不 受三平等戒,不能具解方軌。以不知故,雖發心修行,勇猛精進,然以方便 差失故,所為不成。故而生疑心,以疑心故,謗毀如來秘密之藏,即是五無 間因,趣五無問道。以是因緣,須具三句義,不得闕少。」④晚期密教以生起 次第、圓滿次第概括其修法,也是三句義的延伸和發展。2.佛身論佛身思想是本體論在修行理論中的運用和說明,但在宗教哲學中居於核 心地位,因為佛身論是說明所信仰的對象和所追求的目標的,所有的宗教神1. (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二十,《大正藏》第39卷,第788頁中。2.(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87頁上。3.落叉,梵文Lak?a的音譯,異譯洛叉、洛沙,表示數目,指十萬,意譯或作百萬、億,密教 中以此指誦陀羅尼十萬遍。三落叉,即三個十萬,或作三億。密教中此字含有相、見、成就以及習 射等義,在此三落叉指字、印、本尊三相·參見《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一,第696頁;卷十 七,第753頁上;卷二十,第785頁下。4.(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二十,《大正藏》第39卷,第786頁下。 學理論都由此出發而展開的,本體論實際上也是為此神學目的來論證的。佛 教是崇拜偶像的宗教,因而其佛身論得到很大發展,尤其密教是儀式主義 者,佛身論更為發達。所謂佛身論",就是佛教的神靈論,是佛教關於神靈的 基本觀點,如神靈的本質、神靈的形態、神靈的意義、神靈的類型等,就是 說包括了佛教關於佛的學說,還包括關於菩薩、金剛、明王、天王等被奉為 神祇而加以崇拜的對象及其關係的學說。當然,其中最主要的是關於佛的思 想,因為佛是信仰者追求的最終目標,佛教的神靈論主要也就是討論佛的 問題。密教的佛身論是在大乘顯教佛身論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原始密教和早 期密教主張三身說,以法身、報身、化身論佛身,尤其主張法身說,認為如 來法身無生相,為一切法體,但為度脫眾生而常顯無盡色身。如《出生無邊 門陀羅尼經》說:「佛告舍利弗:菩薩若修此陀羅尼者,不應分別有為、無 為,亦不取不著,不增不減,不成不壞,不合不散,不生不滅;亦不念於過 去、未來、現在諸法,亦不積集攝取諸法。但當思惟諸佛非色、非無色,非 相、非無相。菩薩不應同於二乘取佛色身,何以故?聲聞、緣覺取佛色身庄 嚴之相,光明照曜。父母生育,飲食長養,血肉筋骨,四大合成,無常變 壞,苦惱不凈,為佛色身。菩薩不爾,何以故?如來之身無生相故,普為眾 生於一切法,以非明照集智資糧,顯現法身虛空相、無生相。如來法身以無 生相而為色蘊,復以無生相甚深之義,是一切法體故。然諸菩薩不應非色取 如來相,若以非色取如來相,便同聲聞,謂佛入於寂滅涅槃,色身斷滅,無 復更生。菩薩不爾,何以故?如來之身無盡相故,普為眾生於一切法,以非 明照顯現色身,以法作相集福資糧。以如來色身無盡相故,是為無盡色蘊, 是故諸法亦無盡相。若眾生界度脫未盡,如來常現無盡色身,或現佛身,或 菩薩身、緣覺身、聲聞身、梵天身、帝釋身、大自在身、那羅延身,或復現 於國王、大臣、長者、商主、良醫之身,或現沙門、婆羅門、比丘、比丘 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丈夫、婦女、童男、童女,乃至現於禽獸之 身,皆為度脫諸眾生故,方便示現。」?就觀察佛的三十二相來說,既不能作色身想,亦不能作寂滅無復更生 想。為方便故,如來常以諸相嚴身,光明顯現。說:「菩薩不應同於聲聞、 緣覺執取如來三十二相,謂佛色身從父母生,骨肉和合。菩薩不爾,何以1.(唐)智嚴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中華藏》第20冊,第378頁下。故?如來之身如虛空相,無生相故,亦非明照,普為眾生集智資糧,於一切 法顯現法身。此佛法身無所入相,無盡相故,示現三十二相。以無生相甚深 之義,是一切諸法體故。然諸菩薩不應同於聲聞、緣覺取佛非相,謂佛入於 寂滅涅槃,諸相皆滅,無復更生。菩薩不爾,何以故?如來之身無盡相故, 普為眾生於一切法,以非明照顯現色身,以法作相集福資糧。以如來色身無 盡相故,三十二相以無盡相故,一切諸法亦無盡相。若眾生界度脫未盡,如 來常以諸相嚴身,光明顯現。於其相中,復現奇特無量諸相。其相云何?所 謂十方諸佛及剎,於其相中悉皆影現。若有眾生見聞此者,信解開悟,長菩 提心,由是菩薩不應以非相取於如來。」?就如來八十種好來說,亦不能執取隨好隨滅相,如來真凈菩提法身光明 嚴身,方便復現無盡諸相,隨順安立。說:「菩薩不應同於聲聞、緣覺執取 如來八十種好,乃至滅相,如上所說。若眾生界度脫未盡,如來常以隨好嚴 身,光明照曜,於其好中,復現奇特無盡諸相。其相云何?所謂我初發心, 身為國王,名曰光明。及以值遇然燈如來,授我記別,乃至第三阿僧祇劫, 於其中間所有苦行,一一皆於隨好中現。若有眾生見聞此者,信解開悟,長 菩提心。菩薩由此不應執取隨好滅相,亦不念於家族眷屬,及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不行不到,亦無所得,不垢不凈,不智不愚;亦無說法,無我 凈,無眾生凈;不自利,不利他;不生法,不滅法;亦不清凈身語意業,亦 非過去、未來、現在,非自為、非為他。舍利弗,此菩薩始從觀察如來色身 及蘊界處,如是成就,則為諸佛之所憶念,入是法門。爾時菩薩用此法門凈 菩提性,能知如來無上真凈菩提法身,是諸如來法身之體,非諸凡愚所行境 界,亦非二乘初學菩薩之所能知。何以故?此輩樂著色身體相及蘊、處、界 乃至相好而修行故。當知過去初學菩薩,以此法門凈菩提性,皆為愍念諸眾 生故,修習色身蘊、界等處。當知菩提如是法門成立,何以故?以是色身隨 順世法,眾生因此供養三寶,修習菩薩六波羅蜜,行四攝事。於是菩薩以此 法門,回作世間內外諸法,或蘊、界、處,或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乃至或 為父母眷屬,戒定慧,蘊解脫,解脫知見蘊。凡諸藥草、花果甘露、百穀苗 稼,利眾生故,方便安立。若菩薩從於初句悟解菩提清凈法身,復從後句安 立色身,當知即為一切智人之所印可。何以故?凡愚眾生結集世業,貪著我 所,不了真諦,是故不稱一切智心。二乘雖有勝義諦智,以非正見,滅生死1.(唐)智嚴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中華藏》第20冊,第379頁上。種故。亦不稱一切智心,諸佛如來具知勝義、世俗二諦,智慧無盡,行願滿 足,得大菩提。」?此亦可見,法身以光明照耀莊嚴其身,這是以光明遍照的大日如來作為 法身佛的根據。佛身說以大日法身說為中心,大日法身說,是大毗盧遮那法 身說的意譯,最早由《華嚴經》類提出並加以說明的,翻譯《出生無邊門陀 羅尼經》的智嚴出身華嚴宗,兼通密教,故在翻譯中表現出這種思想。密教 此華嚴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本派的大日法身說。密教以大日為法身佛,與《華嚴經》的說法基本一致,但《華嚴經》類 以光明普照為毗盧遮那,稱其為遍照佛,其光明為佛自身所發,而密教則強 調其光明為太陽之光,稱其為大毗盧遮那,意稱大日佛,其間還是有所差 異。但毗盧遮那被稱為大日,並非指其為太陽或者大太陽,而是一種譬喻, 猶如太陽之光遍照世界,眾生受益無窮。《大日經疏》解釋說:「大毗盧遮那 成佛神變加持者,梵音毗盧遮那者,是日之別名,即除暗遍明之義也。然世 間日則有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內;明在一邊,不至一邊;又唯在晝,光 不燭夜。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矣;無有內外、方 所、晝夜之別。複次日行閻浮提,一切丼木叢林隨其性分,各得增長;世間 眾務因之得成。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平等開發無量眾生種種善根,乃至 世間、出世間殊勝事業,莫不由之而得成辦。又如重陰昏蔽,日輪隱沒,亦 非壞滅;猛風吹雲,日光顯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復如是,雖為無明煩 惱、戲論重雲之所覆障,而無所減;究竟諸法實相、三昧圓明無際,而無所 增。以如是等種種因緣,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 名,曰摩訶毗盧遮那也。」②《大日經疏》在另一處也作類似的解釋說:「所謂 毗盧遮那者,日也。如世間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長一切萬物,成一切 眾生事業。今法身如來亦復如是,故以為喻也。然世間之日則有方分,則有 照外則不能照內,明在一邊即不及一邊,唯能照於晝日而光不及夜。今如來 曰則不如是,遍照內外,無有方分、晝夜之別,圓明常住。一切眾生若得此 日出時,則能生長一切如來善根,行如來事。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得其少 分故,加以摩訶之名也。」③不空《仁王經念誦儀軌》也解釋說:「吠胳者①(唐)智嚴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中華藏》第20冊,第379頁中。② (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79頁上。③(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六,《大正藏》第39卷,第746頁上。娜野,此雲遍照,亦云大日。如世間日,唯照一邊,不照一邊;照晝不照 夜,照一世界,不照余世界。但得名日,不得名大。毗廬遮那名大日者,色 身、法身普周法界,十方世界悉皆照曜。」?這就是說法身佛之所以稱為毗盧 遮那,是因為與世間之日有點相似而已,實則與世間之日根本不同,故加以 大名以示區別。佛日與世間日的相似之處,在於都具有除暗遍明的含義,都 能夠照耀世界眾生,使萬事萬物得以成辦。其不同之處,則是世間之日的照 明有內外、方所、時間的限制,如能照物外而不能及內,光照一邊而不能達 另一邊,只在白晝照明而不能恆照夜晚,如被烏雲遮蔽則日輪隱沒。法身佛 日則圓明常住,遍照一切處,並沒有時空的障礙;其光輝恆照法界,能平等 開發眾生善根,成就其世間、出世間最美好的事業。而佛日法身無處不在, 無時不有,不會因為眾生無明煩惱之雲覆障而有所損失,也不會因為究竟其 實相或觀察到圓明本原而有所增加,它的存在是永恆自在的。法身,相對於色身而言,色身也稱生身,密教多稱加持身,是法身的 有相狀態,是從不生而生出的色質相狀,即是眾生可以見聞覺知之身,如 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身。而法身則屬抽象之佛,無相無色,本來不 生。如《秘密相經》所說:「所有一切諸佛身,悉無對礙無依止,無生無 作凈無瑕,是中無性等亦離,不斷不破亦不壞,法身無染本清凈。」?密教 認為大日法身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雖無相無色,卻以自在神力加持故, 即能隨緣感應,普現色身,於無相中現有相,隨類應機,教化眾生。《金 剛頂經毗盧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中說:「稽首毗盧遮那佛,一切如來 金剛身!廓周法界無邊量,隨方應現滿虛空。能以一身為多身,復現多身 一身相。有身有相權來化,非身非相是無為。」?按《大日經疏》說,如隨 眾生種種形類根性,以其所喜見之身,以種種方便道,安立無量乘,示現 無量身,各個同彼言音,住彼威儀,或現佛身說三乘教法,或現韋陀梵志 形說婆羅門法,或現人身說諸世俗法,乃至現非人身說種種道,令一切眾 生見身密之色,聞語密之聲,悟意密之法。而法身、色身無二無別,種種 乘、種種法等無差別,旨趣相同,皆如來解脫一味。密教之法身,即是阿 字本不生理,色身則由法身出生。但法身既為無相無生之理,何以能生色①(唐)不空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卷上,《中華藏》第65冊,第 1024頁中下。②(宋)施護譯《佛說秘密相經》卷一,《中華藏》第67冊,第898頁中?③ (唐)佚名撰《金剛頂經毗盧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大正藏》第18卷,第464頁下^身?密教以自在神力加以解釋,認為法身雖寂然無為,卻有自在神力,能 自發產生作用。大日法身從法界真實而生,故亦名法界生身。而法界自身 則有表化作用,具足力用,遍布法界,化現形色,能使一切悉數知見其 身。法界自身的這種表化作用,神變加持,即稱自在神力,亦稱佛大方便 力,大日法身因之亦稱自在法身。自在神力為法界秘密,故大日法身又稱 秘密法身。《大日經疏》說:「然諸佛法身離於生滅,若如來有生,即是著 相。夫著相者,尚不能離生死,況能成大菩提。今言生者,是真實離相之 生也,以清凈法身離一切相。然佛以加持力故,用此字輪開示如來秘密內 證之德。由佛自在神力所加持故,因此有相方便能生無相之相也」。0又 說:「然佛大方便力,以無相法身,作種種名相加持,令諸眾生以因果法, 證得非因非果法,是故權實二慧具不可思議也。」 ?法身也分廣狹兩種,或稱無相法身與有相法身,或稱自性身與受用身, 或稱理法身與智法身。無相法身或受用身或理法身,即廣義的法身,稱本地 法身或法界身,是大日之抽象存在,亦即本體論意義上的存在。有相法身或 受用身或智法身,即狹義上的法身,是本地法身顯現出來的身相,是如來的 受用功德。瑜伽密教認為有相法身有四種身,經軌中常見的說法為自性身、 莊嚴身、受用身、變化身四種法身,認為由毗盧遮那內證四智流出,由大圓 鏡智流出東方阿闞佛金剛堅固自性身,由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寶生佛福德莊嚴 聚身,由妙觀察智流出西方阿彌陀佛智慧受用身,由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 成就佛變化身。?另有一種說法為金剛、義、法、業四平等現等覺身,即由 大圓鏡智有金剛平等現等覺身東方阿闞如來,由平等性智有義平等現等覺身 南方寶生如來,由妙觀察智有法平等現等覺身西方阿彌陀如來,由成所作智 有業平等現等覺身北方不空成就如來。?還有一種說法則是唐代密宗著述中所說的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 流身,如不空《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中概括說:「圓證四身,所謂自性 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是能頓利樂一切有情、諸菩薩、聲聞、緣覺①(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四,《大正藏》第39卷,第726頁中D②(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六,《大正藏》第39卷,第647頁上。③(唐)不空譯《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大正藏》第18卷,第337頁上^胎藏界五佛,東 方寶幢佛表如來菩提心,南方華開敷佛表如來菩提行,西方無量壽佛表如來方便智,北方天鼓音佛 表如來捏槃智。《大日經疏》卷四等,《大正藏》第39卷,第622頁中。④(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大正藏》第18卷,第298頁上。 及諸外道,名瑜伽金剛乘教法。」①《金剛頂瑜伽發菩提心論》中也說:「欲求 妙道,修持次第,從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能達諸佛自性,悟諸佛法 身,證法界體性智,成大毗盧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序》說:「夫真言陀羅尼宗者,是一切如 來秘奧之教,自覺聖智頓證法門……一切煩惱及諸罪障念念消融,證佛四種 身,謂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滿足五智、三十七等不共 佛法,③但這四種身與經軌中常見的自性、莊嚴、受用、變化四受用身並不相 應。四種受用身,並法界體性智所成自受用身中方毗盧遮那佛,是為金剛界 五智法身。毗盧遮那佛既是本地法身,又為中方受用報身,具雙重義。《金 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解釋說:「應知其中方毗盧遮那佛,即如來部 也,報身圓滿,萬德莊嚴,於須彌盧頂寶峰樓閣大摩尼寶殿坐金剛台,成等 正覺,降伏眾魔,於諸毛孔放大光明。十方如來及諸聖眾咸來同證,十地滿 足菩薩皆歸此會,各處本方座位,住三摩地心,皆從毗盧遮那如來心內智中 流出無量無邊秘密法門,菩薩修行相應三昧,瑜伽理智滿法界心,此大菩提 五智圓滿,即毗盧遮那如來真如法界智,處中位也。」?密教認為說真言道清 凈句法和瑜伽金剛乘教法並傳諸世間者,即是報身毗盧遮那佛。《金剛頂一 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說:「稽首薄伽梵,大毗盧遮那,能為自 在王,演說金剛界,無邊功德法,成五解脫輪,三十七智身,⑤此所謂五解脫輪、三十七智身,五解脫輪即指東方金剛部、南方寶部、 西方蓮花部、北方事業部、中方如來部,其中前四輪分別稱金剛輪、寶輪、 法輪、羯磨輪。三十七智身,包括五佛、四波羅蜜菩薩、十六大菩薩、內外 八供養菩薩、四攝菩薩,表毗盧遮那內證三十七差別智。按《金剛頂瑜伽三 十七尊出生義》、《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等,由四如來智出生金剛、寶、 法、業四波羅蜜,即中方如來部毗盧遮那四親近菩薩。於一切如來菩提堅牢①(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中華藏》第65冊,第477頁中。頓,《大正藏》 作「頓作」,第18卷,第287頁下。②(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中華藏》第66冊,第294頁上。③(唐)不空撰《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序》,《中華藏》第65冊,第531頁上。④(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大正藏》第18卷,第292頁上。⑤(唐)不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上,《大正藏》第18卷,第 310頁上。體而生金剛薩埵,於一切如來菩提四攝體而生金剛王,於一切如來菩提無染 凈體而生金剛愛,於一切如來隨所稱讚體而生金剛善哉,此則東方金剛威庄 嚴界(金剛部)不動如來(阿悶佛)四親近菩薩,以一切如來大戒忍辱波羅 蜜之所成就。由一切如來大莊嚴義而生金剛寶,由一切如來大威耀義而生金 剛日,由一切如來大滿願義而生金剛幢,由一切如來大歡樂義而生金剛笑, 即南方寶光明功德界(寶部)寶生如來四親近菩薩,以一切如來無住檀那波 羅蜜之所成就。就一切如來自在無染智而生金剛法,就一切如來永斷習氣智 而生金剛利焉,就一切如來轉大法輪智而生金剛因,就一切如來離言說戲論 智而生金剛密語,則為西方大蓮華法藏界(蓮花部)無量壽如來四親近菩 薩,以一切如來三摩地大慧波羅蜜之所成就。自一切如來善巧工藝門而生金 剛業,自一切如來大慈鎧胄門而生金剛護,自一切如來無畏調伏門而生金剛 牙,自一切如來住持成就門而生金剛拳,即北方變化輪作用界(羯磨部或事 業部)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以一切如來不舍眾生大精進波羅蜜之所成 就,以上為十六大菩薩出生義。?由一切如來適悅心出生金剛嬉戲菩薩,由 一切如來離垢增出生金剛鬉菩薩,由一切如來妙法音出生金剛歌菩薩,由一 切如來神通業出生金剛舞菩薩,是為四內供養菩薩。由一切如來真如熏出生 金剛焚香菩薩,由一切如來勝莊嚴出生金剛華菩薩,由一切如來常普照出生 金剛燈菩薩,由一切如來戒清涼出生金剛塗香菩薩,是為外供養四菩薩,總 為內外八供養菩薩。由一切如來四攝智出生金剛鉤菩薩,由一切如來善巧智 出生金剛索菩薩,由一切如來堅固智出生金剛鎖菩薩,由一切如來歡樂智出 生金剛鈴菩薩,是為四攝菩薩。@五智五佛為毗盧遮那自受用身,十六大、四波羅蜜、八供養、四攝等三 十二諸菩薩為毗盧遮那他受用身。《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說: 「然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毗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自受用四 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 故。」?又《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也說:「若依毗盧遮 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則於現 生遇逢曼荼羅阿閨梨,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①(唐> 不空撰《金剛頊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大正藏》第18卷,第298頁上8②(唐)不空譯《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大正藏》第18卷,第338頁上。③(唐)不空撰《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中華藏》第65冊,第531頁下。薩埵入其身中。由加持威神力故,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無量陀羅 尼門。」①其中諸菩薩之首大普賢即是金剛薩埵,與毗盧遮那法身同體異身。按瑜 伽密教的說法,普賢菩薩從毗盧遮那雙手接受金剛杵,並得到灌頂而稱為金 剛手。不空《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解釋說: 「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毗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 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金剛薩埵為金剛手的異名。《金剛頂瑜 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說:「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 如來長子,是一切如來菩提心,是一切如來祖師,是故一切如來禮敬金剛薩 埵。」 ?又說:「金剛薩埵者,是自性身,不生不滅,量同虛空,則是遍法界 身。」?此所謂自性身,是毗盧遮那自受用身阿闡佛,金剛薩埵從阿闡如來自 性身出生,為金剛部主。瑜伽密教中普賢為法身理體、毗盧遮那本地法身。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說:「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 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儀軌音義》解釋受 命金剛界一句時說:「普賢者,是理也,即是為一字攝在下諸佛故。或分為 二佛,謂普賢與諸佛轉輪王是也。或分為三佛,先二加現證大菩提是也。或 分作四智,謂普賢者是大圓鏡智,即阿閱佛。次一句妙觀察即阿彌陀佛也, 次一句平等性智即寶生佛也,為轉教勅輪一句成所作智即不空成就佛是。或 分作五智,先四加法界體性智,所謂受名金剛界一句是也。」?此說普賢者是 大圓鏡智,即阿閱佛,是阿閱佛為毗盧遮那自性身,自性身者毗盧遮那自在 理體法界身。但普賢既為無相法身,何以現身菩薩?《諸佛境界攝真實經》 解釋說:「一切如來善能示現種種神通,依普賢三昧體,及金剛三昧微妙堅 牢和合力故,出現普賢大菩薩身。爾時,普賢菩薩立於毗盧遮那如來心中, 而說偈言:『善哉希有我普賢,妙體堅固真實性,由堅固力無形相,為利生①(唐)不空譯《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大正藏》第20卷,第535頁 中。他受用,《中華藏》「他」作「地」。由加持,「由」作「猶」。第65冊,第762頁下。②《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上,《中華藏》第65冊,第855頁上。③(唐)不空譯《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中華藏))第65冊,第766頁 上。④同上書,第766頁中。⑤(唐)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中華藏》第23冊,第733頁中。⑥(唐)不空譯《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儀軌音義》,《大正藏》第18卷,第327頁上。故現生身。』」①《大日經疏》解釋說:「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 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 具眾德,故以為名。」②普賢法身為利益眾生,現生身有異,以兩種輪身轉法輪。《諸佛境界攝 真實經》說:「現十方界微塵數等一切如來無礙法身遍法界海,以何因緣遍 滿法界?謂諸如來得平等慧及大神通,現能覺悟一切眾生,令發無上大菩提 心,善能成就普賢難思種種妙行。一切如來因種性力,善能親近恭敬供養大 菩提樹,能滅一切惡魔波旬,證大菩提。自能覺悟,能轉無上最妙法輪,乃 至能護盡虛空界一切眾生,能作一切利益安樂。」 ? —切如來善能成就普賢妙 行者,現正法輪身;善能親近供養大菩提樹而滅一切惡魔波旬者,現教令輪 身。《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理趣釋》解釋說:「毗盧遮那佛轉輪, 輪有四種,所謂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其四輪,皆攝在二輪中,所 謂正法輪、教令輪。即彼毗盧遮那於閻浮提化相成佛,度諸外道,即於須彌 頂示現威猛忿怒形,降伏魔醯首羅等驕佚我慢,妄自恃具一切智。」?此所謂 毗盧遮那佛四種轉輪,指金剛界四部。正法、教令二輪身,不空在《仁王護 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解釋《仁王經》中五菩薩時說:「五菩 薩依二種輪現身有異,一者法輪,現真實身所修行願報得身故。二教令輪, 示威怒身,由起大悲現威猛故。」?此正法輪所現真實身,即指菩薩端嚴身, 是菩薩以大慈心所修行願得到的報身。教令輪示顯威怒身,指明王極怖身, 是毗盧遮那佛以大悲心敕令外道諸魔受教所現之忿怒身。以此說法,普賢法 身之正法輪身為金剛手菩薩,教令輪為降三世明王。不空解釋說:「此金剛 手即普賢菩薩也,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能斷我法微細障故。 依教令輪,現作威怒降三世金剛,四頭八臂,摧伏一切摩醯首羅大自在天諸①(唐)般若譯《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大正藏》第18卷,第272頁上?②(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82頁中。③(唐)般若譯《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大正藏》第18卷,第271頁下。④(唐)不空撰《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二.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下,《中華藏》第6.5冊, 第86〇頁中。其中四輪在《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中作金剛界輪、降三世教令輪、遍調伏法輪、一 切義成就輪·《中華藏》第65冊,第770頁上。⑤(唐)不空譯《仁王護M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h《中華藏》第65冊,第1019頁 中下。此段文字,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卷六作:「《金剛頂瑜伽經》云:諸佛菩薩依二種輪現身有 異,一者法輪,現真實身所修行願報得身故。二者教令輪.現忿怒身,由起大悲現威猛故也。」《中 華藏》第65冊,第397頁下。 魔軍眾。侵害正法、損害眾生者,令調伏故。放青色光者,顯能除遣魔等眾 也,與彼東方持國天王及將無量乾闥婆眾、毗舍闍眾而為眷屬,與四俱胝菩 薩往護其國。」?正法輪也稱自性輪,教令輪也稱忿怒尊,如說毗盧遮那佛自 性輪為般若菩薩,教令輪為不動尊;阿閎佛自性輪金剛薩埵,教令輪降三世 尊;寶生佛自性輪金剛藏王,教令輪軍荼利;無量壽佛自性輪觀自在菩薩, 教令輪馬頭明王;不空成就佛自性輪金剛業,教令輪金剛葯叉;釋迦牟尼佛 自性輪慈氏菩薩,教令輪無能勝尊,等等。《大日經疏》以諸執金剛為毗盧遮那佛內證智之加持身,以諸菩薩為毗 盧遮那定慧、慈悲兼具之德的加持身,金剛、菩薩乃至十方佛剎微塵數聖眾 均為毗盧遮那如來平等差別智印,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內證功德之加持身。如 說:「所云十佛剎微塵數者,如來差別智印,其數無量,非算數譬喻之所能 知。且以如來十種智力,各對一佛剎微塵,以表眾會之數。世界海、世界性 及一佛剎義,如《釋論》中廣明。然此毗盧遮那內證之德,以加持故,從一 一智印各現執金剛身,形、色、性、類,皆有表象,各隨本緣、性、欲引攝 眾生。若諸行人殷勤修習,能令三業同於本尊,從此一門得人法界,即是普 人一切法界門也。」其中除上首執金剛為如來內證差別智印外,就上首四大菩薩而言,「今 此菩薩義兼定慧,又兼慈悲,故別受名也,亦是毗盧遮那內證功德。如執金 剛有十佛剎微塵數眾,當知諸菩薩法門相對,亦有十佛剎微塵眾。以加持 故,各得從法界一門現為一善知識身也。又《般若釋論》生身佛成道時,阿 難、密跡力士等是名內眷屬,舍利弗、目犍連等諸聖人及彌勒、文殊諸阿毗 跋致、一生補處菩薩等是名大眷屬。今謂佛加持身亦復如是,諸執金剛各持 如來密印,名內眷屬;諸菩薩大悲方便,普門攝受無量眾生,輔佐法王,行 如來事,名大眷屬。故《大品》云:『欲為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者,當 學般若波羅蜜也。』」而「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 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慈氏菩薩 者,謂佛四無量心,今以慈為稱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 斷佛家,故曰慈氏。上雲普賢自證之德,本願已滿,欲化眾生,令得此道,①(唐)不空撰《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中華藏》第65冊,第1019 中。故次明之。妙吉祥菩薩者,妙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凈第一。室利,翻 為吉祥,即是具眾德義,或雲妙德,亦云妙音也。言以大慈悲力故,演妙法 音,令一切聞故。次彌勒明之。除一切蓋障菩薩者,謂障為眾生種種心垢, 能翳如來凈眼,不能開明。若以無分別法,滅諸戲論,如雲霧消除,日輪顯 照,故曰除蓋障。如來諸有所作,悉皆為此一事因緣,故次妙音明之。複次 行人雖學般若波羅蜜,若無禪定,猶如盲者雖遇日光,無所能為,故次文殊 妙慧,明除蓋障三昧也。此四菩薩即是佛身四德,有所偏闕,則不能成無上 菩提」。①①成佛論密教的成佛論,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提法,不同的派別也有不同的提 法,但以瑜伽密教為主的具有普遍性的提法則是現證成佛,也就是現證菩 提,或現證正等菩提、現證正等正覺,其他有關的現生成佛、一生成佛、即 身成佛、自心成佛等,都是現證成佛的引申。瑜伽密教的代表經典《金剛頂經》,題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 現證大教王經》、《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其中「現 證」即現證菩提、現證成佛,「三昧」此指瑜伽觀想,「現證三昧」即是瑜伽 觀想中現證菩提,「大乘現證三昧」則是主張瑜伽觀想中現證成佛之大乘。 該經並說:「無上金剛秘密乘,一切如來秘密門,大乘現證法中攝。」②此說 如來密教包含在現證菩提的大乘教法中。《金剛頂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 念誦成佛儀軌》說:「稽首禮普賢,諸佛轉輪王,現證大菩提,受名金剛 界。」 「毗盧遮那佛,一字頂輪王,殊勝秘密法,瑜伽念誦儀,修此三昧者, 現證佛菩提。」③又說:「三密才相應,自身同本尊,能遍人佛智,成佛猶不 難,獲智壽力年,得一切遍行,現證大菩提,故名覺勝印。」④此諸現證大菩 提、現證佛菩提,都是就成佛而論。大瑜伽密教的代表經典《密集》所說諸多法門亦以現證菩提自稱,如①(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82頁。②(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十四,《中華藏》第68冊, 第80頁下。③(唐)不空譯《金剛頂一字頂輪£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中華藏》第66冊,第196 頁中。④同上書,第197頁下。「大三昧耶金剛真實現證菩提堅固三業諸佛如來秘密法門」 ?,阿閱如來三昧身 現證菩提最上金剛三摩地法?、最上秘密金剛三昧法平等真實現證菩提金剛出 現三摩地法③,其中「現證菩提」亦表明其成佛論。〈〈瑜伽大教王經》說:「寂 靜於身心,遠離於惑染。身口意相應,出生方便慧。除斷我人心,現證一切 智。」④又說:「若人於此教中,隨修一法一行,持誦精熟,住於寂靜,人三摩 地,能斷煩惱,現證佛果。」?此諸所說也都是對其成佛觀的論證。所謂現證成佛者,現證,「現」即現時、現在、現前、現生、現身, 「證」即證悟、見證、證成,此指相應、加持,「現證」即現前相應。現證 成佛,即現前相應成佛,或現時相應成佛。相應成佛,即在瑜伽修定中與 佛相應,所謂成佛,就三摩地境界而言,現證之實際含義是瑜伽境界中與 本尊相應,故密教往往自稱相應成佛門。如《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 現證大教王經》說:「瑜伽大教王,開演一佛乘,如來三密藏,是乘無比 喻,最上最第一,唯佛不共智。相應成佛門,為令悟入者,圓成凈法 身。」⑥《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說:「以此陀羅尼力,一時聽聞,總持不 忘,深人義理,現證相應.身心怡暢。」?此現證相應,即是現證成佛。 《般若理趣釋》說「是故毗盧遮那佛為金剛薩埵說大樂大貪染,加持現證 瑜伽理趣速疾。」 ?加持現證,亦是加持現證菩提。又說:「清凈者,表離 垢清凈,由瑜伽法,一念凈心相應,便證真如實際。不舍大悲,於凈穢土 受用身、變化身成佛。」? —念相應,即一念現證。《大日經疏》說菩提性: 「又如虛空離於三世,即過去、未來、現在也。真言亦爾,隨世間故說有 三世,謂當修、已修、正修.當證、已證、現證之類。而真言之體,出過①(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金剛業敁h秘密大教H經 卷二·《中華藏》第67冊.第 295覓下。②同上書,第298頁上a③同上書,第306頁上屮a④ (宋)法賢譯《佛說瑜伽大教i:經》卷h:.《中華藏》第64冊.第782貞下^? 同卜.污.第784頁匕。①(廚)不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頁實攝大乘現證大教r:經》卷上,《中華藏》第69冊,第 600頁匕? (唐〉般若淬《守護闊界主陀羅尼經))卷二,《中華藏》第66冊,第912頁中。①(濟〉不空撰《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二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h,《大正藏》第19 卷.第607頁下Q②(餅〉不空撰《大樂金剛不空真實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琿趣釋》卷《中華藏》第65 冊,第853頁中^於三世,等同於虛空,況隨順世人說三世爾。」①「現證」成佛者,亦隨順 世間,相對於當證、已證而稱現證,實則當證、已證、現證平等無二,三 無差別,一念而已。故密教亦有速疾成佛、一念現證、剎那成佛、頓悟成 佛之說。《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說:「善男子,無上正等菩提速宜現 證,汝若一切如來真實未能了知,云何堪忍能修一切苦行。」?《一字頂輪 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說:「若修此瑜伽,設現造無量,極重諸 罪障,必能超惡趣,克疾證菩提。」③《陀羅尼集經》也說:「都會道場法壇 功德成就,度脫一切諸眾生等速得成佛。」? (〈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 秘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說:「大慧剎那間,證悟一切法,現諸法三昧, 真實大寂默,現證一切佛,正等正覺尊。」?《文殊真實名義經》說:「諸佛 變化身,出現無量數,一念皆現證,剎那了諸義。種種方便乘,為利有情 故,雖說三乘法,住果唯一乘。」⑥《佛說秘密相經》說:「汝問秘密等雲 何,謂蓮華及金剛杵,此即如來大秘密,一切諸佛從是生,若能依法諦心 觀,於剎那間得成佛。」?《總釋陀羅尼義贊》:「如來於百千俱胝阿僧祇劫, 積集菩提資糧,加持陀羅尼真言文字,令頓悟菩薩與此相應,頓集福德智 慧資糧,於大乘修菩薩道二種修行,證無上菩提道。所謂依諸波羅蜜修行 成佛,依真言陀羅尼三密門修行成佛。」?《大日經疏》說頓覺成佛,「所謂 清凈句者,即是頓覺成佛神通乘也。若余乘菩薩志求無上菩提,種種勤 苦,不惜身命,經無數阿僧祇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今此真言門菩薩 若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乃至於此生中逮見無盡莊嚴加持境界,非但現 前而已,若欲超升佛地,即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現生成佛者,現,即現時、現前;生,指生身。現生,即以此生身現 證。如《真實攝大乘現證教王經》說:「若以凈心作法時,即得諸佛勝妙樂,①(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九.《大正藏》第39卷,第776頁上中。②(唐)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中華藏》第23冊,第709頁中,③(唐)不空譯《金剛頂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中華藏》第66冊,第 197頁下D④(唐)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卷十二,《中華藏》第20冊,第192頁上。⑤(宋)施護譯《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中華藏》第67冊, 第343頁下a⑥(元)沙啰巴譯《佛說文殊菩薩最勝真實名義經》,《中華藏》第71冊,第46頁上。⑦(宋)施護譯《佛說秘密相經》卷《中華藏)> 第67冊,第898頁下。⑧(唐)不空撰《總釋陀羅尼義贊》,《大正藏》第18卷,第898頁上。⑨(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九.《大正藏》第39卷,第584頁上。所有相應金剛法,即諸欲樂中妙樂,求成就者於現生,得樂無盡而無滅。」? 此說無盡無滅的妙樂,即大樂佛果境界。又說:「佛智為利諸有情,設諸成 就方便法,依法觀想大印成,於現生中得成佛。」?還說:「若有於此現生中, 欲求最上寂靜法,除成佛事外復無,彼成就法能過上《佛說秘密相經》 也說:「如是身語心金剛所成心明章句,若誦一遍,即得自身語心金剛三業 一切密印堅固成就。所有本尊等諸法,用於三部中或復二部,當得成就,於 現生中即得成佛。」?《佛說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說:「所有阿僧祇諸 佛,不破真實相應門,行者現生得佛身,一切所作皆決定。」 「觀想遍滿虛空 界,諸佛普現種種身,不破如是真實相,行者現生獲悉地。」 ? 「佛阿闍梨大 樂門,真實相應而供養,依法持誦本尊明,遠離一切怖畏事,此法剎那若相 應,於現生中得成佛。」?生身之內成佛,也就是一生即可成佛,不復經歷往複劫數。《大日經疏》 認為顯教中勤修十地、越度三劫,或能成佛,或不一定能成佛。而密教以三 密方便,一生滿足十地,超越三劫,一生成佛。說:「行者以此三方便,自 凈三業,即為如來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於此生滿足地波羅蜜,不復經歷劫 數,備修諸對治行。」又說:「今此真言門菩薩,若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 乃至於此生中,逮見無盡莊嚴加持境界,非但現前而已,若欲超升佛地,即 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以生身現證菩提,也就是即身成佛,即身,即此生身。《金剛頂發菩提 心論》說:「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⑧又說:「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 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還設問答說:「問『前言二乘之人有法執 故,不得成佛。今復令修菩提心三摩地者,云何差別』?答『二乘之人,有①(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八,《中華藏》第68冊,第 49頁下。②(宋)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二十四,《中華藏》第68冊, 第133頁中。③同上書,第133頁上。④(宋)施護譯《佛說秘密相經》卷中,《中華藏》第67冊,第903頁上。⑤(宋)《佛說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卷三,《中華藏》第67冊,第645頁下。⑥同上。⑦ (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84頁上。⑧(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中華藏》第66冊,第29]頁 中。⑨同上書,第294頁上。法執故,久久證理,沈空滯寂,限以劫數。然發大心,又乘散善門中,經無 數劫,是故足可厭離,不可依止。今真言行人,既破人法二執,雖能正見真 實之智,或為無始間隔,未能證於如來一切智。欲求妙道,修持次第,從凡 人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能達諸佛自性,悟諸佛法身,證法界體性智,成 大毗盧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此說密教以修三摩地 而達諸佛自心、悟諸法身、成大日三身者,即在三摩地中即身成佛。自心成佛者,從密教如實知自心而論。《大日經疏》說金剛手等「普見 加持世界,唯說平等法門,即知如來將演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教」。?《一字 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說:「我依金剛頂,瑜伽大教王,為修 瑜伽者,纂集此微妙,成佛理趣門,自心成等覺。」 ?三密教的方法論密教的修行方法,一般概括為三密,即身密、語密、意密,梵文作tri-gu- hyarp,意為秘密三業。《大日經疏》說:「入真言門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門,二 者語密門,三者心密門。」並說,「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凈三業,即為如來三密 之所加持,乃至能於此生滿足地波羅蜜,不復經歷劫數,備修諸對治行。」? 按此,三密分為行者三密與如來三密,行者三密是方便三密,如來三密 是清凈三業。行者以三密方便,自凈三業,即為如來三密加持,則於此生滿 足十地,達到佛地境界。行者三密為如來三密加持,即稱三密相應,三密相 應,便成佛果。「故《大品》雲,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上菩薩位,得不退 轉。或有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龍樹以為如遠行,乘羊去者 久久乃到,馬則差速,若乘神通人,於發意頃便至所詣,不得雲發意云何得 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則此經深旨也。」⑤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即是三密相應。密教經軌所說,無非就是行者如何 以三密方便與如來三密相應,以凈除自身三業。三業既已清凈,與佛無異,①(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中華藏》第66冊,第294頁 中。②(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84頁中。③(唐)不空譯《金剛頂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中華藏》第66冊,第196 頁中.④(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79頁中,⑤同上書,第579頁下。即是成佛。佛教認為眾生之所以輪迴不已,由其業力造成,業分身、口、意 三類,即眾生所有行為、語言、思維的總和,形成一種趨向,稱為業力。密 教以三密修行,就是以身、語、意三密方便,消除身、語、意三業,成就清 凈三業。清凈三業,就是如來三密,也稱為平等三密,身等於語、語等於 意,身、語、意平等無二。《大日經疏》說:經中所說之法「即是身語意三 平等句法門,言如來種種三業皆至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身等於語,語等於 心,猶如大海遍一切處同一鹹味,故云平等也」。「今就此宗,謂修如是道 跡,次第進修,得住三平等處,故名為句。即以平等身口意秘密加持為所入 門,謂以身平等之密印,語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觀為方便故,逮見加持 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盧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 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而名為平等句。一切 眾生皆人其中,而實無能人者,無所入處,故名平等。平等法門,則此經之 大意也。」 ?眾生成就如來三密,相應成佛,如觀察十緣生句中影喻。《大日經疏》 舉例說:「今此真言門中,以如來三密凈身為鏡,自身三密行為鏡中像因緣, 有悉地生猶如面像。若行者悉地成就時,乃至起五神通,住壽長遠,面見十 方國土,游諸佛剎,皆以此喻觀察是事。從自生?他生耶?若謂他,三密加 持能授是果,則眾生未修行時,佛亦大悲平等,何故不令成就?若謂自,如 說行能得是果,何因觀察三密凈鏡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則有二過,何 以故?若謂我心為因,待彼眾緣方得成就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為先 無耶?若先有之,眾緣則無所用。若先無之,眾緣復何所用?然是悉地成 就,亦復非無因緣。故〈〈智論》鏡像偈云:『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此 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不應如彼少兒妄生取著也。如作如是觀故,行者 心無所得,不生戲論,故曰應如是知。」②密教修行的方便三密,身密就是手結印契,亦稱身印。語密,或稱口 密,就是口誦真言。意密,或稱心密,即心作瑜伽觀想。在道場觀想中,身 密即是三昧耶形,語密即是種子字,意密即是本尊。三密是密教特有的修行 方法,《金剛頂發菩提心論〉〉說:「凡修習瑜伽觀行人,當須具修三密行,證 悟五相成身義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結契印,召請聖眾是也。二語2.(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83頁上。3.(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二,《大正藏》第39卷,第607頁下。密者,如密誦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無一謬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 應,白凈月圓滿,觀菩提心也。」①以三密修證五相成身義,是就瑜伽密法 而言。以三密修胎藏密法,則如《大日經疏》所說:「作漫荼羅時,師應自觀 其身及地,又觀所度弟子,亦當如是而安立之,准於師法,若不如是,不名 如法也。時金剛手,毗盧遮那如來身、語、意地,升法界平等觀者,猶此菩 薩能知如來身、口、意密故,名秘密主也。如來意密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 了。如意者,當知是身、口亦如是。今此菩薩亦能知之,當知是位同大覺, 為欲度眾生故,示為菩薩而相起發也。此中身密者,即是諸印,如四重大漫 荼羅一一本尊各有密印。若觀此身印,即知此尊所表秘密之德,隨類上、 中、下差別,有無量種也。語密者,即是諸尊所有真言。聞此真言,即知此 尊內證之德也。意密者,即是本尊瑜伽之觀。亦隨四重方位,各各不同,與 此相應,即人如來意秘密之藏也。此中身、語、意密,上從佛菩薩位及二 乘、諸天、八部,無量差別。廣而論之,乃至十世界塵數各各不同。略而言 之,如此經中所表之位,謂皆表如來身、口、意秘密之德。若能如實了知, 即同於秘密主也。」 ?修行者手結印契,口誦真言,心觀本尊,即與本尊相應,現證成佛,稱 為三密加持。《大日經疏》說:「修瑜伽之行,凈身口意業,體解平等三業法 門之行。由此瑜伽及真言並身印等所加持故,即是同於諸佛菩薩等身,同於 佛位,以此相應三昧,事理不相違。」③又說:「此有三平等之方便,身即印 也,語即真言也,心即本尊也。此三事觀其真實究竟皆等我,此三平等與一 切如來三平等無異。」④密教以手結印契為身密,印,或稱印契,梵文mudrS,音譯母陀羅、母捺 羅。印,印信之義;契,契約之義。印契,即標幟,表徵諸尊的內證本誓功 德。如《大日經疏》解釋:「有印名為如來莊嚴具同法界趣標幟同者,言一切 佛以此為莊嚴故,得成如來法界之身。若有眾生行此法者,以印加持故,亦同 如來法界身也。此印者,即是法界之標幟,以此印故,標示法界之體,即名法①(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中華藏》第66冊,第293頁 下。②(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四,《大正藏》第39卷,第728頁上。③同上書,第612頁中。④(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七,《大正藏》第39卷,第752頁中。界幢也。」①《慈氏菩薩略修瑜伽念誦法》說:「手印相者,謂誓教法,即如國王 勅給印文驗,隨所行處,無人敢違乖。承此如來誓教法印,亦復如是,一切凡 聖及諸天龍、惡魔、鬼神皆不能違越。又復如奉勅使一人去,雖有愆過,以奉 進止,無人敢違,此如來教勅亦復如是。」?印契所指有廣狹不同,廣義上三密 亦稱身印、語印、心印,?金剛界四種曼荼羅亦稱四印,狹義上則指身密印契, 故身密亦稱身印。印契分手印與契印,手印指二手十指結成的印相,契印指諸 尊手持物,如金剛杵、蓮花、寶珠、輪寶、鈴鐸、刀劍、鉤索、幢幟等,稱三 昧耶形,由諸尊所持物組成的曼荼羅稱三昧耶曼荼羅,道場觀想中身密即三昧 耶形。三昧耶,梵文samaya,《大日經供養法疏》解釋說:「三昧耶者,是平等 義,是本誓義,是除障義,是警覺義。言平等者,謂如來現證此三昧時,見一 切眾生種種身、語、意皆悉與如來等,禪定智慧與實相身亦畢竟等,初發心時 與地波羅蜜滿時亦畢竟等。是故出誠諳言以告眾生,若我所言必定不虛者,亦 一切眾生髮此誠諦言。時亦蒙三密加持,無盡莊嚴與如來等,以是因緣故,能 作金剛事業,故名三昧耶也。言本誓者,如來現證此三昧耶時,見一切眾生悉 有成佛義故,即時立大誓願,我今要從普門以無量方便,令一切眾生皆至無上 菩提。」④手印,以手結印,手、指均有特定含義。左手是三昧義,故稱定手;右 手是般若義,故稱智手。五指稱五輪,表地、水、火、風、空五大,十指稱 十輪,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方便、行願、大力、智慧 等十波羅蜜或十度。手印的種類及其數量很多,不同密法系統及不同部別中 的印相各有不同,但有一些基本印相屬於基本印相,以此為基礎結成各種印 相,稱為印母,如十二合掌、四種拳等。其中十二合掌為堅實合掌、虛心合 掌、未開蓮合掌、初割蓮合掌、顯露合掌、持水合掌、歸命合掌、反叉合 掌、反背互相著合掌、拄指合掌、覆手向下合掌、覆手向上合掌、覆手合 掌。?四種拳,即蓮花拳、金剛拳、外縛拳、內縛拳。?又有一些手印是通 用印,如三部三昧耶印、護身印、結界印、警覺印、奉請印、灌頂印等,總①(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四,《大正藏》第39卷,第714頁上。②(唐)佚名撰《慈氏菩薩略修瑜伽念誦法》卷上,《大正藏》第20卷,第594頁下。③(唐)不空撰《佛頂尊勝咜羅尼注義》,《大正藏》第19卷,第388頁中。④(唐)不可思議撰《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794頁下一795 頁上。⑤ (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三,《大正藏> 第39卷,第714頁下一715頁上。⑥同上書,第715頁下。有十八大印,?後世或稱十八契印、十八通印信、十八道等,包括六法、十 八種印。其中一莊嚴行者法五種:凈三業印、佛部三昧耶印、蓮花部三昧耶 印、金剛部三昧耶印、被甲護身印,二結界法二種:金剛撅印(結地印)、 金剛牆印(四方印),三莊嚴道場法二種:如來拳印(道場觀印)、大虛空藏 印,四勸請法三種:送車印、請車印、奉請印,結護法三種:當部明王印、 金剛網印(虛空網印)、金剛炎印(火院印),供養法三種:閼伽印、蓮花座 印、普供養印。?口誦真言為語密,真言,梵文mantra,與陀羅尼、明、神咒、咒、密 言、密語等雖語源不同,但屬同一用法。口誦真言或陀羅尼是密教最早、最 流行的修行方法,也是諸部密教通用的方法,但至中期密教的三密論中才賦 予其新的含義,這就是真言為如來真實言語的特定內涵。《大日經疏》解釋 說:「真言,梵曰漫怛拶,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龍樹《釋論》 謂之秘密號,舊譯雲咒,非正翻也。」③真語、如語者,即是真如之語。不 妄、不異者,即是真實之音。《總釋陀羅尼義贊》解釋說:「其真言亦具四 義,真者,真如相應;言者,真詮義。四義者,法真言,清凈法界以為真 言。義真言者,勝義相應,——字中有實相義。三摩地真言者,由瑜伽者用 此真言,於心鏡智月輪上布列真言文字,專註心不散動,速疾證三摩地故, 名三摩地真言。文持真言者,從晻字至娑噂賀,於其中間所有文字,一一字 皆名為真言。」?無論清凈法界真言還是實相真言,無論三摩地真言還是文字 真言,都是真如的詮釋,都是真如的表達。《大日經疏》說:「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 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 住。謂諸真言,真言法爾故者,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此真言相,聲字皆 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法。 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得名為真實語耶?是故佛不 自作,不令他作。設令有能作之人,亦不隨喜。是故此真言相,若佛出興於 世,若不出世;若已說,若未說,若現說,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①(唐)佚名譯《蕤哂耶經》卷三.《大正藏》第18卷,第769頁上。② (唐)佚名撰《十八契印生起略頌》,《十八契印》,《大正藏》第18卷,第783頁下。③(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79頁中。④(唐)不空撰《總釋陀羅尼義贊》,《大正藏》第18卷,第898頁上。定印。眾聖道同,即此大悲漫荼羅一切真言,一一真言之相,皆法爾如 是。」①此說真言即是真如實相,法爾如是,性相常住。故持誦真言,思惟其 義,即為如來真實義加持。《疏》文說:「今此真言門所以獨成秘密者,以真 實義所加持耳。若但口誦真言而不思惟其義,只可成世間義利,豈得成金剛 體性乎!故偈云:『最勝真實聲,真言真言相,行者諦思惟,得成不壞句。』 此聲即是真言門,語密之體,如阿聲中第一真實義,所謂本不生也。初雲真 言,梵本以多聲呼之即是,即是總指百字門世諦字輪之相。次雲真言相者, 是此真言實相也。即此真言實相,由諦思惟故,一一皆人蓮花台。」?蓮花 台,喻如來真實知見,此指思維真言實相。真言,按其種類大略有五種,即如來說真言,菩薩、金剛所說真言,二 乘所說真言,諸天所說真言,地居眾包括龍、鳥、修羅之類所說真言。前三 種真言稱為聖者真言,後兩種真言稱為諸神真言,其中第四種稱諸天眾真 言,第五種稱地居者真言。《大日經疏》說:「大判真言,略有五種:謂如來 說,或菩薩、金剛說,或二乘說,或諸天說,或地居天說,謂龍、鳥、修羅 之類。又前三種通名聖者真言,第四名諸天眾真言,第五名地居者真言,亦 可通名諸神真言也。如聖者真言,亦說阿字或啰字等,彼諸世天乃至地居鬼 神等亦復說之,彼相有何殊異者?阿闍梨言:『若佛菩薩所說,則於一字之 中具無量義,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義:謂不生義、空義、有義。』如梵本 阿字有本初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緣之法,故名為有。又阿者是無生義,若 法攬因緣成,則自無有性,是故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實境界,即是中 道。故龍樹云:『因緣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論》明薩婆若有三 種名,一切智與二乘共,道種智與菩薩共,一切種智是佛不共法。此三智, 其實一心中得,為分別令人易解故,作三種名,即此阿字義也。又如啰字亦 有三義,一者塵義,二者以人阿字門故,即是無塵義。又有波羅蜜義,以究 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生,當知亦具三點,三點即攝一切法。如阿字、啰 字者,余諸字義皆然。又一切語言中帶阿聲者,皆阿字門所攝。若帶啰聲 者,皆啰字門所攝。余字亦爾,與《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亦同,下文不復 廣釋也。若諸菩薩真言有阿字者,當知各於自所通達法界門中具一切義,非 於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若二乘真言有阿字者,當知只約盡無生智寂滅涅槃1.(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七,《大正藏》第39卷,第650頁中。2.同上書,第657頁下一658頁上。明不生義。若梵天所說真言有阿字者,是約出離五欲覺觀不生明義。若帝釋 護世真言有阿字者,是約十不善道及災橫不生明義,余皆以類可知也。如上 所說皆是隨他意語,明淺略義耳。若就隨自意語,明深密義。隨人一門,皆 具一切法界門,乃至諸世天等悉是毗盧遮那,何有淺深之別!若行者能於無 差別中解差別義,差別中解無差別義,當知是人通達二諦義,亦識真言相 也。」 ?此說五種真言就隨他意,同一真言,各有其義。若隨自意,則無淺深 差別,一一真言皆如來妙極之語,同是大日真言,同具真實義。持誦五部真言,按其名義及其意趣用途,分辨部類差別,隨其性相行 用。如《疏》文所說:「凡作真言事業,當觀此真言中本所立名及所為意趣, 辨其部類差別,隨性相所應而行用之。若真言名義與所用或不相應,則當依 法增加語句。如真言中,法界、法性、大空、不思議界,種種差別名言,與 如來自證真體相應者,當知是佛部真言。設令是余部者,亦可作佛部用。若 有大悲、普眼、無染著等相應名義,當知是蓮花部用。若有金剛不壞、無戲 論等相應名義,當知是金剛部用。如是等義無量無邊,瑜伽者當以意推之, 不可詳載也。複次經中自說名行相應之用,謂若諸真言中有此oip (晻)、 h〇屮(晬)、pha (發)、;ka (磔迦)、hri (頡琍)、bhi (媲)等字者,當知 是佛頂名號也。若有(揭喋很拏也,是執取義)、khyaya (怯陀耶, 是食義)、pha丨(畔闍,是破壞義)、hana (訶娜,是打義)、mkaya (摩羅 也,是殺義)、phyya (缽吒也,是撲義),如是等字義類,當知是忿怒等諸 奉教者真言,可作降伏攝召用。如說瞰食義者,瞰食謂令諸忿怒等吞滅一切 毗那也迦之類。果如所言,諸佛則有殺眾生罪。今此宗明義,所謂毗那也 迦,即是一切能為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若能瞰食如是重障,使心目開 明,當知是名真忿怒者。以此怯字門,瞰食一切眾生障,則是如來所使,行 如來事,余以類推之可解也。複次若真言中有namal;!(納么,是歸命義)、 svahS (莎縛訶,是攝取義)等字,當知是修三摩地,寂靜相應真言也。或 有knta (扇多,是寂義)、vihddha (微戍陀,是清凈義)等字,當知是成 滿一切諸願真言。又此扇多,亦是息災義,佛部相應。余如蘇悉地等詳說 也,如上所說。皆是諸佛菩薩真言相。」②其中所說namal?(納么,是歸命 義)、(莎縛訶,是攝取義)是真言中常用的開首歸命句和結尾成就①(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七,《大正藏》第39卷,第649頁。②同上書,第650頁上中。句,也常用〇甲(晻)與hQm (晬)作為開首與結尾真言。密教真言中,以阿字為大日如來根本真言,具有諸法本不生義。《大曰 經疏》說:「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者,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 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為眾聲之母。凡三界語言皆 依於名,而名依於字,故悉曇阿字亦為眾字之母。當知阿字門真實義,亦復 如是,遍於一切法義之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不從眾緣生,從緣生 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觀此能生之緣,亦復從眾因緣生,展轉從緣,誰為其 本?如是觀察時,則知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猶如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 聲。如是見一切法生時,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 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毗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①又 說:「以最初阿字門為真言之體,所謂種子字也,余諸字門皆為莊嚴此字故, 以此字門即是菩提心本原。」②「此阿字門為一切真言之王,猶如世尊為諸法 之王。」③按真言的性質及其長短形式來說,分為根本真言,隨心真言,心中心真言等。心作觀想為意密,所觀想者為瑜伽本尊,通過觀其形色字印等而知其真 實之理。《大日經疏》說:「意密者,即是本尊瑜伽之觀,亦隨四重方位各各 不同,與此相應,即人如來意秘密之藏也。」④又說:「自真實謂自持真言、 手印想於本尊,以專念故能見本尊。本尊者,即是真實之理也,非但見本尊 而已。又如實觀我之身即同本尊,故名真實也。此有三平等之方便,身即印 也,語即真言也,心即本尊也。此三事觀其真實究竟皆等我,此三平等與一 切如來三平等無異,是故真實也。」⑤此所謂觀本尊同於自身而知其真實之 理,即是觀滿月中本尊而知菩提心義,真實之理即菩提心之義。本尊,梵文sayadhi-devata,意為自所持之尊,此即觀想的對象。《大日 經疏》解釋說:「本尊者,梵音娑也地提囀多,若但云提囀多者,直所尊之義 也。尊亦云自尊,謂自所持之尊也。然彼行者,猶身印、真言及觀本尊,①(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七,《大正藏》第39卷,第651頁下。②(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四,《大正藏》第39卷,第621頁中。③ (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六,《大正藏》第39卷,第642頁下一643頁上。④(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四,《大正藏》第39卷,第728頁上。⑤同上書.第752頁中。此三事和合故,本尊即自降臨道場而來加被也。」?心觀本尊,本尊由其真言 字、印契、形貌三種組成,或由印、色、尊位、住處、三昧五種組成。《大 日經疏》說:「諸尊有三種形,謂字、印、形貌也。彼字有二種,謂聲及菩 提心。次印亦二種,謂有相、無相,相是色義,謂有像無像也。尊形亦二 種,謂凈、非清凈。彼證凈形,形謂身也,體同空,離一切相,非凈有相之 身,即有顯形眾色。彼二種尊形,成二種事,有相故成有相,非相故隨生非 相悉地。」?又進一步解釋說:「本尊形有三事,謂字、印、形也。形,即尊 形也。彼字二種聲菩提心者,謂行者最初修行字略有二種,觀於字義,一但 觀菩提心,此菩提心即是字也。謂阿迦遮吒多婆等,但舉其首,然諸字皆是 也,以為初首故,雲菩提心也。或觀字輪,謂以所持真言為輪形人身,如上 《持誦品》說。或觀種子字,皆是也。或不觀字,但念於聲,謂上觀此聲, 如鈴鐸聲等次第不絕,及以此聲調出人息,如上說皆是也。已說字竟,印形 亦有二種,謂有形、無形也。形即是青、黃、赤、白等色,方、圓、三角等 形,屈、伸、坐、立及所住處之類也。印謂所執印,即刀、輪、謂索、金剛 杵之類也。初心別緣而觀,謂先觀畫尊等,約此而觀名為有形。後漸淳純, 又以加持力故,自然而現,與心相應。爾時此本尊但從心現,不別外緣,故 雲無形也」。「次本尊形有二種,謂清凈、非清凈,謂彼行者初因有相引人無 相,先觀圓明佛菩薩印身,初作不見,別畫像等而觀。漸則法力所加,漸得 明了,尚有所障,閉目即見,開目不見。次漸開目、閉目皆得明見,漸漸不 加作意亦見,乃至觸身亦復無有礙,猶如目對世人等也。由此有相,漸引人 於清凈處,以有相故,名為非凈。由此三摩哂多所等引故,住清凈處,寂然 無相,名為凈也。凈者是果,非凈是因,非凈謂形、色、印、像之類也。由 此非凈引而成凈,由無常之因而至常果也。」?五事觀法與此相同,只是分法不同而已。如說:「此中略說五事,謂印、 色、尊位及住並三昧,印謂手印、契印也,改為形相也。色,謂本尊形相分 段差別,置者謂方、圓、半月、三角之類也。尊位,謂漫荼羅中所住方位, 各各處所也(布置聖者位次)。住,謂本尊之像,非直彩畫,而由真言及印 等所引故,來至本坐,加威而住也,現威驗也。三昧,謂隨上、中、下分,①(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二十,《大正藏》第39卷,第783頁上?②同上。③同上書,第783頁中下。寂忿悅等儀相也。請本尊如法為印及形相,配置尊位,威驗現前,住於 三昧。」① .其中如觀字法,「此字者,即是菩提心,由一一字,即是人實相門,皆 得法界之體。所云字者。梵雲阿剎藍,阿是不壞義,即是凈菩提心也。如此 行門為凈菩提心故,若不除垢,本尊三昧無由現前,故行者令一一字與凈菩 提心相應也。第二名為聲、句想為本尊,而於自處作者,又當觀想字字句句 真言之聲,如前次第相續,輪環不斷。一一聲相明了,如鈴鐸風梵之音,次 第不斷而人其身,遍其體內。以此因緣,能令身心掃除垢濁,如火起時,諸 塵悉凈。亦當心一境,善住不亂,假使有種種境界,亦如前說也。又句中義 者,即是本尊之體,先想本尊明了,次即自觀己身同於本尊,令內外明了 也。字真言觀,即是真言身。聲真言觀,即是真言主。句義觀,即是真言之 體,即真言心也。句是義趣所歸趣處也,即本尊心也。身、語、意凈,三事 清凈平等,猶如內有明眼,外觀凈境,又無暗障,三事等故,明了現前。以 此三事等故,身、口、意皆住一見,眾緣具故,則有成就之樂也。此三事等 明見本尊,故當於自處作也。又即自觀其身亦同本尊,以三事等故,名世間 成就。爾時本尊及諸菩薩等,隨想而現,隨念而至,隨問而答,然後人修學 出世真言之行。不如此者,徒捐其功,無有益也。第三句當知,即諸佛勝 句,行者觀住彼極圓凈月輪,於中諳誠想諸字如次第者。次當觀佛即觀本 尊,隨彼所欲為事,各有像類法門。如色即有白、黃、赤等,坐起身印之 形,隨所欲作事而極觀之。如欲寂心息災,即觀息災之像,既得成就,明了 無礙。又想月輪圓明清凈,觀字輪在此輪明凈心中,如前成就,此即凈菩提 心義也。由三業平等清凈,能見諸佛相,凈菩提心與念佛三昧相應,明了無 礙,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也」。?又如觀阿字,「謂觀阿字令作深黃色,其色相端正嚴好,令人悅意,在 於自己心。又此字經雲並點廣者,即是字上加點義,增加即是廣也。於字外 作四角金剛標欄,此欄同三股金剛,股更互相叉而作之,於中置字。見此阿 字已,即轉此字作毗盧遮那本尊之形,即是自身現同本尊之像,其像一依本 印而作也。此佛通身有光,此即菩提心中所見實相之佛,猶凈瑠璃中內見真 金像,非同餘心數中妄想也。當知如是見者,即是見心實相之佛。作此成就3.(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六,《大正藏》第39卷,第741頁中。4.〈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卜,《大正藏》第39卷,第688頁中下。者若無疑慮,即能普為一切眾生作大饒益也。」①但觀本尊三事或五事,須作平等一相,成菩提心觀。如《疏》文所 說:「本尊即是初觀圓明之字也,次即觀本尊。如上已說,一相者,即身、 口、意也。觀本尊心上作此圓明,即是心,其身印等即是身,其真言字等 即是語。今已明見本尊,而觀本尊三事,一相平等,如於實相。又觀本尊 三事,平等一相,即同於我,我之三相,亦復一相平等,不異於本尊。此 圓明之性不異菩提心,菩提心不異本尊,自他平等也。又所觀字雖不同, 然皆是三昧門,若解一字之性相,即解一切字之性相。字即本尊,本尊即 心,心即法界體性也。是故此阿字即是不思議字,如阿者,一切亦爾也。 如字者,印等亦如是也。於此不思議三相,謂字真言相、身印相、本尊心 相,不遣不立,不增益、不損減,當作一切平等相觀,而達一切法,成一 切智。」②密教作瑜伽觀想,還以曼荼羅為對象,三事、五事都集中於曼荼羅,尊 像、印契、字輪、方位、形色都在曼荼羅中觀想,故曼荼羅也分為顯現本尊 形像的大曼荼羅、以契印組成的三昧耶曼荼羅、以真言字組成的法曼荼羅 等。曼荼羅,梵文《大日經疏》解釋,曼荼羅為輪圓具足義,有聚 集義,又有發生義。說「漫荼羅是輪圓之義」,③「漫荼羅者,名為聚集,今 以如來真實功德集在一處,乃至十世界微塵數差別智印輪圓輻輳,翼輔大日 心王,使一切眾生普門進趣,是故說為漫荼羅也」。?如來真實功德、如來差 別智印,就是曼荼羅中諸尊,各代表大日如來一內證功德,故聚集者指聖眾 聚集,輪圓輻輳者指萬德具足。又說:「梵音漫荼羅,是攢搖乳酪成酥之義。 漫荼羅,是酥中極精醇者,浮聚在上之義。猶彼精醇不復變易,複名為堅。 凈妙之味共相和合,余物所不能雜,故有聚集義。是故佛言極無比味、無過 上味,是故說為漫荼羅也。以三種秘密方便,攢搖眾生佛性之乳,乃至經歷 五味,成妙覺醍醐,醇凈融妙,不可復增。一切金剛智印同共集會,於真常 不變甘露味中最為第一,是為漫荼羅義也。」⑤以三密方便,攢搖眾生佛性之 乳,成就妙覺醍醐,則是觀修曼荼羅的最終目的。①(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一,〈(大正藏》第39卷,第700頁下一701頁上。②(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二十,《大正藏》第39卷,第786頁上中。③(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四,〈(大正藏》第39卷,第625頁上。④同上書,第626頁上。⑤同上書,第625貢中D至於曼荼羅的種類很多,按尊位之數有別尊曼荼羅、獨部曼荼羅、都會 曼荼羅三種,別尊曼荼羅以一主尊及其眷屬組成的如釋迦曼荼羅、如意輪曼 荼羅等,獨部曼荼羅或稱部會曼荼羅,由三部、五部獨自組成的曼荼羅,如 蓮花部十一面觀世音曼荼羅、佛部佛頂曼荼羅等。都會曼荼羅如胎藏曼荼 羅、金剛界曼荼羅、普集會壇曼荼羅等。按曼荼羅的不同類型區分,有大曼 荼羅、法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羯磨曼荼羅等。按曼荼羅的形狀分別,有 方形曼荼羅、圓形曼荼羅等。三密的修行方法是逐漸形成的,原始密教只有口誦陀羅尼一法,故稱陀 羅尼密教。早期持明密教則增加結印之法,印咒相配,所謂難陀離合印咒之 文而有義別用別之法。至中期真言密教和瑜伽密教時,再增加瑜伽觀想一 法,故金剛乘自稱瑜伽密教,瑜伽即是意密觀想。中期密教以誦咒、結印與 觀想並用,最終形成三密方法論。密教以三密為修行方法,儘管至真言乘時形成,但三密的概念出現較 早,竺法護譯的《密跡金剛力士經》中不但說如來三密,還說菩薩三密。 說:「如來秘要有三事,何謂為三? 一曰身密,二曰口密,三曰意密。」①而 所謂身密,就是「如來於斯無所思想,亦不惟念,普現一切威儀禮節。或有 諸天人民自喜經行,見睹如來經行之時,諸天人民心自念言世尊為上。斯等 逮見如來身密,佛之所念亦不思望,一切眾生睹見如來至真妙德威儀。若諸 天人喜坐,見如來坐;若諸天人喜卧,見如來卧;若喜聽經,見如來說經」。 「威儀禮節,心所好樂,不可限量。」 「隨上中下深淺之法,開化度脫三界迷 惑,是為如來身行秘要。」?所謂語密,就是如來「施一文字以能頒宣,一一 分別,無數億載,講演布散無限義理」。?所謂意密,即如來心無堊礙,永無 轉遷,清凈一如。《金剛密跡經》的說法,《大智度論》曾加引用:「如說 《密跡金剛經》中佛有三密,身密、語密、意密,一切諸天人皆不解不知。 有一會眾生,或見佛身黃金色、白銀色、諸雜寶色,有人見佛身一丈六尺, 或見一里、十里,百千萬億,無數無量遍虛空中,如是等名身密。語密者, 有人聞佛聲一里,有聞十里、百千萬億無數無量遍虛空中。有一會中,或聞 佛布施,或有聞說持戒,或聞說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①(西晉)竺法護譯《密跡金剛力士經》,《大寶積經》卷十,《中華藏》第8冊,第473頁中。②同上書,第473頁下。③同上書,第476覓中e經,八萬法聚,各各隨心所聞,是名語密。」①三密還見於《寶雲經》,梁曼陀羅仙譯本第三卷說:「菩薩復有十法,名 深信不疑,何等為十?信如來身密,信如來口密,信如來意密。」 「云何信如 來身密?信如來法身、信如來寂滅、信如來無等無量身、信如來堅固身、信 如來不壞身、信如來金剛身,從如實生,信知不虛誑,亦不生疑惑,是名信 如來身密。」「又復思惟,聞如來口密,現前受記、密受記、未發心受記、初 發心受記,信諸佛常以四依說法,信諸佛知無失,信諸佛無口失,信諸佛如 上所說言不虛妄」。「菩薩又作是念,聞如來意密,心有所作,皆隨智慧,聲 聞、緣覺、一切菩薩則不能了,唯除如來欲使知者。」?這種說法,與《密跡 經》的說法很接近。還有專論三密的《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又《般若燈論釋》解釋如 來身密說:「佛告寂慧菩薩:如來身者,等虛空身,無等身,勝一切世間最 勝身,遍一切眾生如身,無譬喻身,無相似身,清凈無垢身,無染污身,自 性清凈身,自性無生身,自性無起身,不與心意識等和合身,如幻、如焰、 如水中月自體身,空無相、無願所觀察身,遍滿十方身,於一切眾生平等 身,無邊無盡身,無動無分別身,於住、不住得無壞身,無色體身,無受想 行識身,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風界等所合成身。如是身者,非實非 生,亦非大等所成。非實、非實法,一切世間所不能知。不從眼生,不依耳 聞,不為鼻識所知,非舌所成,亦不與身相應。」?可知,顯教所謂的三密,就佛的法身、說法、智慧而言。如吉藏《金光 明經疏》所說:「三密者,身、口、意密也。欲說此經,身在崛山,表此經 殊勝,即是身密也。意念法性及四佛護持,乃至懺悔等法,即是意密。又將 欲說此等深法,即是口密也。」④其《法華義疏》說:「三密利物,謂意密人 定,身密放光,口密說法也。」⑤湛然《法華文句記》說:「雲三業等者,三 業、三密、三輪,並三德異名。意密即般若,口密即解脫,身密即法身。」⑥密教的如來三密是與大乘的這些說法一脈相承的,密教的三密在廣義上① (西晉)竺法護譯《密跡金剛力士經》,《大寶積經》卷f",《中華藏》第8冊,第473頁下D②(梁)曼陀羅仙譯《寶雲經》卷二,《中華藏》第16冊,第674頁中。③ (唐)波羅頗蜜多羅譯《般若燈論釋》卷f三,《中華藏》第29冊,第29頁中。④(隋)吉藏撰《金光明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160頁下。⑤(隋)吉藏撰《法華義疏》卷二,《大正藏》第34卷,第469頁上。⑥(隋)湛然撰《法華文句記》卷九,《中華藏》第94卷,第5]3頁上。即如顯教所說,《大日經疏》解釋無盡莊嚴藏時說:「故先奮迅示現無盡莊嚴 藏,所謂莊嚴者,謂從一平等身普現一切威儀,如是威儀,無非密印。從一 平等語普現一切音聲,如是音聲,無非真言。從一平等心普現一切本尊,如 是本尊,無非三昧。然此一一三業差別之相,皆無邊際,不可度量,故名無 盡莊嚴也。」?但密教把身結印契、口誦真言、心作觀想,也歸結為三密,並 把它作為凈除自身三業的手段,作為同佛之三密相應溝通的手段,而達到成 佛的目的,則是其獨特之處。不空《仁王般若陀羅尼釋》說:「若不修三密 門,不行普賢行,得成佛者無有是處。」②故密教以三密為是,稱本宗為「三 密法門」、「三秘密教」。密教之所以為密教,即以持三密為根本方法而得名。①(唐)一行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9卷,第583頁中。〈唐)不空撰(〈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卷上,《大正藏
推薦閱讀:

教義的重要
透徹!古蘭經四項法則證實達阿希犯罪行徑背叛伊斯蘭教義教規(轉給非穆朋友)
《華嚴教義章》略解
伊斯蘭和印度教義

TAG:教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