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除濕湯治療濕疹樣皮炎療效觀察

加減除濕湯治療濕疹樣皮炎療效觀察

濕疹(Eczema),來源於希臘文字Ekzeino,原意為沸騰或沸溢,指一些病因不明的急、慢性皮膚炎症。濕疹皮損多樣、形態各異,但總有糜爛流滋潮濕之徵象,故定名為濕疹。

1.病因及發病機理

1.1病因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症反應,其發病原因複雜,有內在因子和外在因子相互作用。外在因子如生活環境、氣候條件等均可誘發濕疹的發生,外界刺激如日光、紫外線、寒冷、炎熱、乾燥、多汗、搔抓、摩擦及各種動物皮毛、植物、化妝品、肥皂、人造纖維等,某些食物也可導致濕疹加重;內在因子主要是過敏素質,受遺傳因素支配,其它如慢性消化系統疾病、胃腸道功能性障礙、精神緊張、失眠、過度疲勞、情緒變化等精神改變,感染病灶、新陳代謝障礙和內分泌功能失調等,均可產生或加重濕疹。

1.2發病機理濕疹主要是由複雜的內外激發因子引起的一種遲髮型變態反應,其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本病的發生或加重常發生於具有過敏素質的個體,其對體內外各種致敏物質的作用較正常人更易發生過敏反應或加重。個體對睜外各種因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又受健康情況和環境等條件的影響。

2.分類及臨床表現

發病特點:濕疹皮疹呈多形性,往往呈對稱性分布,可發生在體表任何部位,但以外露部位及屈側為多見。患者自覺瘙癢劇烈,病程不規則,常反覆發作,遷延難愈。

按皮損表現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3種。

急性濕疹:多數為密集的粟粒大的小丘疹、丘疤疹或小水疤,基底潮紅。搔抓後呈明顯點狀滲出或小糜爛面,漿液不斷滲出,病變中心往往較重,並逐漸向周圍蔓延。

亞急性濕疹:當急性濕疹炎症減輕之後或急性期損宅處理不當,遷延日久而成,皮損以紅色丘疹、斑丘疹、鱗屑或結痂為主,間有少數丘瘡疹或水疤及糜爛,亦可有輕度浸潤,自覺仍有劇烈瘙癢。

慢性濕疹:多由急性、亞急性濕疹反覆不愈而來,也有一開始即表現為慢性炎症。多表現為患部皮膚增厚、浸潤色暗紅、棕紅或帶灰色,表面粗糙,覆以少許糠秕樣鱗屑、或因搔抓而留有血痂,個別有不同程度的苔蘚樣變,邊緣較漳楚,具局限性。

3.臨床資料

3.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為2005年1月1日一2008年1月1日我科門診患者,在1周內未口服或外用過抗組胺葯或皮質類固醇激素及抗生素類藥物,並同意接受此療法者。孕婦、確嚴重全身疾患者及因故不能完成本治療療程者除外。共選擇129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5例.其中男27例,女38例,平均年齡32~40歲,平均病程7±4.5年;對照組64例,男28例,女36例,平均年齡28~3(歲,平均病程7±5.5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

3.2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臨床皮膚病學》,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4.治療方法

4.1治療方法治療組口服加減除濕方。組方:蒼朮、陳皮、半夏、厚朴、荊芥、防風、黃柏、苦參、地膚子、白鮮皮、土鱉、蛇床子各109,全蠍、黃連各5g,苡米、土茯苓各30g。小兒量酌減,1劑/d,水煎2次分服,1周為l1個療程,共服用2~4個療程。有滲出者外用生理鹽水濕敷,無滲出者外用青黛膏。對照組採用西替利嗪片,按常規劑量服用。外用藥物、療程均同治療組。

4.2觀察方法

對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包括紅斑、丘疹、糜爛滲液、浸潤肥厚和瘙癢等)按0~3級程度進行評分,即無癥狀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積分減少指數一治療前總積分一治療後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要求患者每周複診1次,以察看其皮疹變化情況並進行客觀評分,記錄副反應等情況。

4.3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l0.0統計學軟體,計量資料採用t檢驗,等級資料採用Ridit分析。

5.治療結果

5.1療效標準痊癒:積分值減少95%以上;顯效:積分60%~95%;好轉:積分值減少20%~60%;無效:積分值減少<20%。

5.2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65例中痊癒18例(27.7%)、顯效30例(46.2%)、好轉12例(18.5%)、無效5例(7.6%),愈顯率為73.9%;對照組64例中痊癒6例(9.4%)、顯效15例(23.4%)、好轉30例(46.8%)、無效13例(20.4%),愈顯率為32.8%。治療組痊癒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5.3兩組治療前後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積分分別為10.57±3.43分和11.o4±3.26分,治療後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積分分別為0.33±o.67分和1.32±1.87分,兩組組內治療前後比較和組間療後比較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P<0.01)。

5.4不良反應

治療組5例出現不同程度噁心、腹脹等不適感,對照組12例有不同程度嗜睡和乏力感。兩組病人均堅持完療程,無明顯特殊不適感。

6.討論

濕疹為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表現瘙癢劇烈,易反覆發作。由於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確,目前在臨床上一般採用對症治療,但療效並不理想。該病屬中醫的「浸淫瘡」、「粟瘡」、「乾癬」、「濕癬」等範疇,乃因稟賦不足,加之濕熱內蘊,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浸淫肌膚而成。濕邪為其發病的主要因素,由於濕性黏滯重著,易留難去,故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多病情纏綿,難以速愈。治療上,總以祛濕為先,而脾主運化水濕,故治療宜採用健脾除濕之劑,方中蒼朮、陳皮、苡米、土茯苓、半夏、厚朴健脾滲濕;黃柏、苦參、地膚子、白鮮皮、蛇床子、黃連清熱除濕;荊芥、防風祛風止癢;土鱉、全蠍活血化瘀、搜風通絡。現代藥學研究發現黃柏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抗菌、抗炎、降壓和利尿作用,其中小檗鹼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加減除濕湯治療濕疹具有良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推薦閱讀:

維A酸治療牛皮癬的注意事項
麥粒腫的治療
綜述:「鬼剃頭」的治療
[轉]公開祖傳治療膽結石腎結石秘方,望有緣得之者珍視之、廣行之_泌尿科
《中醫穴位治療口訣歸納》

TAG:治療 | 濕疹 | 除濕 | 皮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