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略論中藥的配伍運用(八)

3. 脾

脾與胃為表裡,是足太陰與足陽明經脈。脾為陰,胃為陽,兩者同居中焦,但陰陽異位,表裡不同,在生理、病理上各有其特點。不過,脾胃以膜相連,更虛更實,互相傳變,又有其密切的聯繫。胃主納谷,脾主運化,兩者共司中焦納化之常,所以為氣血生化之源,營衛之所自出,名之為「後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氣上升,可以營養五臟六腑,濁氣下降,則新陳代謝各安其常,所以又為清濁升降的道路。

脾胃之病,主要表現為中焦納化升降之變。如不飢不欲納,是為胃病;納谷化遲,甚至作脹,是為脾病。清氣不升,上為頭眩短氣,下為飧泄下利,責之於脾;濁氣不降,上為嘔吐呃逆,下為痞脹便閉,責之於胃。再從病位而論,胃病多在胸脘,其勢上逆,這是胃氣不降,反而上逆之故;脾病多在脘腹,其勢下趨,這是脾氣不升,反而下陷所致。從病因而論,飲食所傷,勞倦過度,蟲積感染,是脾胃病之最多見者。又因脾主濕,所以外濕侵肌表,內濕傷腸胃,又為常見原因。至其變化,屬脾屬虛者,濕多兼寒;屬胃屬實者,濕多兼熱。即飲食勞倦,蟲積所傷,亦每反映中焦有濕,而且亦不外乎挾寒挾熱之變。同時,脾為陰臟,得陽氣才能運行,所以脾病又多見陽運不健;胃為陽府,得陰津才能順降,所以胃病又多見亢燥而閉塞。

脾胃病的治法,根據「陽道實,陰道虛」,「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腑者傳化物而不藏」等原則,治脾宜守、宜補、宜升;治胃宜和、宜降、宜攻。所以脾喜溫運,胃宜潤降;甘溫可以益脾,苦寒可以清胃。治濕方法,濕而兼寒者,苦辛溫從脾治;濕而兼熱者,苦寒涼從胃治;另外,甘淡可以滲濕,風葯能夠勝濕等等,都是在總的治則下的具體運用。但最主要的,仍在於陰陽異位,治療各有重點,而脾胃表裡相應,又有可分而不可分之處,宜善於靈活掌握。

(1) 補脾(中)益氣: 補脾益氣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脾氣不足,或者稱為中焦氣虛之證。常見納谷減少,運化遲鈍,語言氣短,四肢乏力,腹微脹,大便溏軟。舌質少華,苔薄白,脈較軟弱等症。治以補脾益氣。葯如党參、炙甘草、白朮,或者山藥、扁豆。配伍茯苓,能夠健脾滲濕;如欲醒脾,並可配伍木香、益智仁等。方如四君子湯。

脾病發展,又有以下各種變化。如脾病影響及胃,則納谷不香,甚至不欲納,胸痞腹脹,多食痞脹更甚,泛惡欲吐,舌苔稍厚而白。此為脾胃俱虛。宜醒胃健脾。葯如四君子加半夏、陳皮以和胃,或加木香、砂仁以醒胃運脾。方如香砂六君子丸。脾虛而中氣下陷,見腸鳴腹脹,食後即欲大便,便常溏薄。或者肌肉鬆軟,形體瘦弱,稍勞則氣墜於腰腹;甚至脫肛,婦女則子宮下墜。營衛不和,形寒微熱,或經常低熱,稍勞即發熱等症。治宜補中昇陽。葯如芪、參、草以益氣,升麻、柴胡以昇陽,並加陳皮和胃,當歸合益氣葯,以調和營衛氣血。方如補中益氣湯。脾虛氣弱,則內寒自生(亦有寒傷中陽的),見胸脘隱冷,泛吐清水,食少腹脹,大便泄瀉,四肢不溫;舌淡苔薄,脈細或弦等症。治宜溫運中陽。葯如乾薑溫中祛寒,配伍參、術、草,成為溫中補脾益氣之劑。寒甚者可加附子或肉桂。方如理中湯。脾胃氣虛,亦致內生濕熱。見納少化遲,口膩多涎,身體困重,便溏溲澀,脈緩,苔薄膩微黃等症。治宜補氣健脾。與和胃滲濕同用。葯如參、術、草等益氣,配伍橘、桔、藿、蔻、苓、澤等理氣化濕,並加黃連以和胃清熱。方如資生健脾丸。

(2) 益胃生津: 益胃生津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胃津(陰)不足之證。常見不飢不欲納,有時似飢,但略得湯飲即解。口乾咽燥,胃中有灼熱感,喜得涼潤,大便不順。舌嫩少津,或者舌光紅,脈細弦,或微數無力。有時可見胃痛,痛不甚,欲得甜食,或糖湯即舒。治宜益胃生津。葯如沙參、麥冬、石斛、玉竹、蔞皮、花粉、蔗漿、梨汁等涼潤生津;配合炙甘草、扁豆、冰糖等甘葯益胃。並可佐以鮮佩蘭、谷芽、麥芽、糯稻根須等養胃醒胃。此法亦稱之為「甘涼濡潤」(可與前「甘涼濡潤」一節互參)。如其津傷加甚,陰液受損者,即為胃陰不足。多見口乾而渴,煩躁不寐,納喜涼潤,稀糜,不欲干谷,小便短少赤澀,大便乾燥,甚至堅秘,舌燥嗌干,晚間乾燥尤甚,舌少苔,脈細數。治宜養(滋)陰生津。葯如生地、麥冬、天冬、玄參、芝麻等。甚者可用歸身、蓯蓉、白芍、牛膝、麻仁、桃仁,滋養陰液,助其潤降。

(3) 健脾滲(化)濕: 健脾滲濕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脾虛濕勝之證。因為脾虛則運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反生內濕。常見脘痞腹脹,身倦困重,小便短少,腸鳴轆轆,大便泄瀉,脈濡,苔膩等症。治以健脾滲濕法。葯如白朮、茯苓健脾助運,配合豬苓、澤瀉、神曲、車前等利濕分清;有時並用桂枝辛溫通陽,以增強化氣化濕的作用。如濕勝生腫,或水腫屬脾濕為甚者,又常加陳皮、腹皮、五加皮、姜皮等理氣利水消腫。但須注意,脾虛氣陷而濕勝者,不能濫用滲利葯,李東垣稱之為「降之又降」,反損脾氣,應該用補中健脾,昇陽勝濕的方法。如其濕滯兼挾穢濁,口膩噁心,胃不欲納,噯氣吞酸,胸腹痞脹,舌苔濁膩。又當平胃化濁。葯如厚朴、陳皮、藿香、蒼朮、菖蒲、半夏、茯苓等隨宜配伍。如兼見腸鳴泄瀉,小便赤澀不利,可用胃苓方法,化濕分利。如口中和,納呆無味,胸脘痞脹,形寒便泄,脈細,舌苔白滑等證,又為寒濕內盛。治宜溫中化濕。葯如理中合五苓方法。

(4) 燥濕化痰: 燥濕化痰的藥物配伍,主要要用於痰濕中阻,阻礙肺胃氣化之證。常見胸脘痞悶,噁心欲吐,頭眩心悸,咳嗽痰多,脈緩滑,或右手弦滑等症。治以燥濕化痰,理氣和中。葯如蒼朮、白朮健脾燥濕;半夏、茯苓、陳皮、生薑等,理氣和胃化痰。方如二陳湯、二術二陳湯。如其濕郁化熱,形成痰濕熱交阻之症,咯痰黏稠,痰色黃膿,心煩易驚,身熱少寐,口苦而粘,苔膩泛黃,脈見數象。又宜清熱化痰。葯如溫膽湯加黃連、黃芩、山梔、黛蛤散等。

(5) 化積導滯: 化積導滯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積滯中阻,妨礙胃氣通降之證。常見胸脘痞脹,惡聞食臭,噯腐吞酸,甚至噁心嘔吐,腹脹或痛,大便秘澀或泄瀉,小便澀少,脈滑,舌苔初起薄白,久則厚膩黃膩。治以和胃化積,葯如二陳以和胃,配合所傷食物的相應化積葯,如油膩積滯用山楂;米食積滯用神曲、麥芽;麵食積滯用萊菔子;積阻氣滯作脹,用雞內金、砂仁;嘔惡痞滯,用藿香、木香等。如其積阻氣滯而大便不通,腹脹腹痛,又宜導滯通府,加枳實、大黃、芩、連等,方如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假如積滯而又中虛者,又宜消補兼施,一方面消食化積,一方面補益脾胃,方如枳術丸,健脾丸。如其蟲積所傷,見面有白斑、白睛有藍點藍斑,舌苔上有花點。寐中齒,心易飢,並見異嗜,或者不欲食。時作腹痛,吐清水酸水。延時較久,肝脾兩傷,則面黃肌瘦,目睛無光,肢疲乏力,甚至腹大青筋綻露,成為疳積、疳勞等症。最多見於蚘蟲,薑片蟲、釣蟲等感染。治以和胃驅蟲。方葯如肥兒丸的配伍。挾寒者用理中安蛔丸;挾熱者用連梅安蛔丸。如小兒積久成疳,食少形瘦,蟾砂散蒸雞蛋,堅持多服久服,效果甚佳。

4. 肺

肺與大腸為表裡,是手太陰與手陽明經脈。肺司呼吸,位居胸中,大腸為傳導之官,位居腹中,兩者職司不同,部位各異,似無直接的關係,但在氣化方面、經脈絡屬以及生理、病理上,卻有一定的相互聯繫。

肺臟之病,主要為氣機升降出入之變。如肺合皮毛,主衛外而其氣肅降,外感之邪侵襲肌表,內傷之病犯於上焦,均能使肺氣失於宣降,而為表症或里症。同時,肺為嬌臟,其體清虛,畏寒怕熱,無論形寒飲冷,或熱邪傷氣,或痰濕阻滯,又都能使肺氣上逆而為咳喘。又肺為水之上源,氣化則水行,氣不化則水亦逆行,又可見身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症。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逆則血不循經,又可見咳血、衄血等症。又如衛外不固而為自汗、盜汗;津液不布而為口燥鼻干,皮膚枯燥,肺體受損而為肺痿、肺癆等等。但約其大端,不外乎表裡虛實之變。如從實證看,風寒束表,熱邪傷肺,痰飲阻氣等,多為外感之邪,或有形之滯;從虛證看,主要為氣虛或陰傷,其病有由於邪氣傷正者,或本臟虧虛者,亦有邪正虛實,錯綜複雜的,需要仔細分析。

肺病治法,亦是從虛從實兩個方面。實者邪氣實,如解表而宣通肺氣,清熱化痰而肅降氣機,大法以祛邪為主;虛者正氣虛,如補益肺氣,培土補肺,滋陰潤肺,或者兼顧氣陰,大法以養正為主。同時,肺主氣,藥味宜辛,因為辛散、辛潤,有利於肺氣的開展。如辛苦溫可以開泄肺氣,辛甘酸又能斂肺益氣;但肺虛又忌辛散,邪實又忌酸斂。「氣病毋用血葯」,亦是肺病用藥應該注意之點,因為嫌其陰膩獃滯,有礙於流通氣機;但肺陰受損,胃納與脾運尚可者,又可藉以滋陰養肺。肺位最高,其體清虛,用藥又宜輕清流動。所謂「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但肺虛氣逆,腎納失司者,又可重鎮固攝,沉降收納。凡此諸法,均須知常達變, 善於靈活處理,恰到好處乃佳。

(1) 宣肺解表: 宣肺解表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外邪束肺,外感病之表證階段。表證有風寒、風熱兩個類型。其辨證要點和用藥配伍,可參「辛甘發散」與「輕可去實」兩節,內容是基本相同的。

(2) 肅肺降氣: 肅肺降氣的藥物配伍,最常用於下述兩種病情。一種是痰濕阻滯氣機,肺氣因而上逆者,其辨證要點和選用藥物,可參「行氣降氣」與「燥濕化痰」兩節的有關內容,基本上是可以通用的。另一種是氣火迫肺,肺失肅降,為喘逆呃啘者,又大都採用降氣與清肝(尤其是化肝)的綜合方法。其用藥配伍,亦已見於上述二個章節,可以隨宜選擇。

(3) 溫肺化飲: 溫肺化飲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寒飲傷肺之證。如咳嗽形寒,甚時作喘,痰多清稀,喜得溫飲,胸悶氣短,動則尤甚。脈弦,舌苔水滑或滑膩等症。因為飲屬陰邪,非陽不化。而飲寒傷肺,亦非溫煦不能宣通者。因此其葯常用麻黃、桂枝、乾薑、細辛等溫肺通陽;配合半夏、茯苓、生薑、厚朴、蘇子、白芥子等化飲降氣,亦有配伍五味子、白芍、甘草等,用以斂肺止咳者。方如小青龍湯。

(4) 清金保肺: 清金保肺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肝火刑金之證。如氣逆作咳,咳聲嗆急,喉癢少痰,有時痰中夾血。咳引脅痛、身熱、下午尤甚,目珠青白,時見紅絲繞目,甚時結膜眼瞼出血,動怒則目珠眼眶脹痛,脈弦數,舌紅少津。治以清金保肺法。葯如桑皮、地骨皮、貝母、知母、杏仁、蘇子等清肺降氣;配合丹皮、山梔、黃芩、黛蛤散等清泄肝膽之火。方如桑白皮湯。

(5) 補益肺氣(培土生金): 補益肺氣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肺氣不足之證。如氣短時咳、痰少,或痰稀而多泡沫,不耐勞動,動則微喘,時易自汗,形寒畏冷,脈細或弱,苔薄質嫩。治所補益肺氣法。葯如芪、參、草以益氣;配伍百合、款冬花、沙參、麥冬、苡仁等補肺。方如保元湯、補肺湯。如其納谷不香,運化遲鈍,大便溏軟,疲乏無力,見脾胃不足之證者,則用「培土生金」法。可於前方加用白朮與茯苓,或山藥與扁豆,以及陳皮、砂仁、桔梗等。方如異功散、參苓白朮散。

(6) 養陰潤肺: 養陰潤肺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肺陰不足之證。如久咳不愈,咳聲嗆急,咽干喉癢,甚至失音。胸膺隱痛、刺痛、痰少而粘,咯吐不利,或時痰中帶血,甚至吐血。下午虛熱頰赤,晚間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而無力。治以養陰潤肺法。葯如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阿膠、沙參、石斛、百合、貝母、糯稻根須等滋補肺腎之陰;配合丹皮、地骨皮、秦艽、白薇、穞豆衣、鱉甲、牡蠣等清虛熱以斂浮陽。方如百合固金湯、瓊玉膏(這種用藥,可與前「養陰清熱」的肺腎部分互參)。

5. 腎

腎與膀胱為表裡,為足少陰與足太陽經脈。臟腑表裡,密切連屬。腎治於里,藏精納氣,為真陽真陰之所寄;膀胱主表,為一身之外衛,化氣而通行津液,又為通陽泄濁的孔道。因此,外感之病,由表入里,內傷之病,窮必及腎,病情傳變,兩者又有其相互影響。

腎臟之病,主要為精氣不足,五液受損,成為虛勞損證。其具體變化,如封藏失職為遺精滑精,腎不納氣為虛喘氣短,腎不主水為肢體浮腫;氣化失常,則膀膀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等等。但約其大端,不外乎水火兩虧,即陰虛和陽虛。因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宜盛不宜衰,所以一旦有病,尤多虛證。

腎病治法,大都宜用補益。因腎為陰陽之根,元氣之本,病及於腎,陰陽氣血多已虧損。如陽虛者,宜補腎溫陽,陰虛者,宜滋腎養陰;而補陽者,要注意真陰的基礎,補陰者,要注意陽氣的運行。景岳所謂「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同時,補陽要與回陽區別,切忌偏任剛燥,反損真陰;補陰要顧及陽運,不能濫用滋填,注意剛柔相濟,補瀉相合。又如陽虛者,每每陰寒內生,則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但它與單純寒症有別。陰虛者,又每虛火偏亢,則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但它與一般實火亦異。更有陰陽兩虛者,虛寒虛熱證候錯雜出現,一般說法,可以平補陰陽;但甘溫扶陽,補後天以充先天,所謂「精生於谷,谷以養神」,這是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在《金匱要略·虛勞篇》和《臨證指南醫案·虛勞門》是有很多啟發的。至於補精納氣,化氣化水,又大都與補陽補陰相輔而行。

(1) 補腎溫陽: 補腎溫陽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腎陽虛衰,命火不足之證。如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白,唇淡口和,形寒便溏,四肢不溫,腰膝酸軟,甚至陽痿不育。脈大無力,或沉弱,舌淡質胖等症。治以補腎溫陽方法。葯如熟地、萸肉、山藥、枸杞、淮牛膝、蓯蓉、鎖陽等滋膩補腎,同時與附子、肉桂、川斷、狗脊、杜仲、巴戟、葫蘆巴、破故紙等溫壯腎陽,隨宜配伍。方如腎氣丸、右歸丸(可與前「剛柔相濟」的「溫柔」方法互參)。

(2) 滋腎養陰: 滋腎養陰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腎陰虧損,精氣不足之證。如頭眩耳鳴,少寐健忘,腰腳酸軟。並見骨蒸潮熱,下午頰赤,口乾舌焦,便干溲赤。脈細數無力,舌質嫩紅等症,這是陰虧而不能戀陽者。治以滋腎養陰方法。葯如生地、熟地、天冬、麥冬、萸肉、枸杞、山藥、石斛、阿膠、魚線膠等滋補腎陰,同時與丹皮、茯苓、澤瀉、地骨皮、玄參等一二味清虛熱而泄腎邪者,隨宜配伍。葯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這種用藥方法,實際是「甘膩滋填」與「養陰清熱」的綜合運用。

(3) 補腎固精(縮泉固脬):「補腎固精」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腎氣不固,封藏失職,見遺精滑精等症。余如夜尿多,尿後餘瀝不凈,以及婦女屢屢墮胎,伴見腰背酸痛等症者,均宜治以補腎固精方法。其用藥配伍,如桑螵蛸散、菟絲子丸。又如尿床,小便不禁者,治以溫腎固脬。方如固脬湯、縮泉丸。

(4) 補腎納氣: 補腎納氣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腎虛不能納氣之證。如虛喘短氣,胸悶息促,動則尤甚;或者痰鳴喘汗,咳而遺尿。並見上部煩熱,下部不溫。舌胖、脈沉細等症。「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上見虛喘短氣者,由於下焦腎氣的不能攝納。治宜補腎納氣方法。葯如人參與蛤蚧,黑錫與硫黃,補骨脂與熟地,五味與麥冬,肉桂與沉香,附子與肉桂,紫石英與河車或人蔘等。方如參蛤散、都氣丸、黑錫丹。

(5) 溫腎(陽)化水: 溫腎化水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陽虛水腫之證。如水氣泛濫,周身漫腫,反覆不愈,跗腫按之如泥,或腰腹腫滿,咳嗽氣喘,甚至大便溏薄,小便不利等症。治宜溫腎(陽)化水。方葯如真武湯、濟生腎氣丸的配伍。亦有水腫長期不退,而見陰虛之證。溲少赤澀,並見虛熱,舌質紅,少津液,脈細數者。此症最為棘手,一方面水盛為思,一方面又見陰虛,實質是陰陽已經兩傷,有方有葯,而療效往往並不佳者。常用養陰化氣利水,如六味地黃加桂枝和豬苓湯的配伍方法。但須注意,有症似陰虛,舌質光嫩,但布水滑苔者,仍是陰陽兩虛,而且偏於陽虛,不能誤認為陰虛,漫投養陰之葯,以致傷陽礙胃,水腫之勢更盛者。

(6) 脾腎雙補: 脾腎雙補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脾腎兩病者。如納少化遲,時易泄瀉,神疲乏力,脘腹畏寒,尤其久瀉久痢,時易反覆等證。所謂脾氣虛而腎氣亦虛。治宜補益脾腎之氣。方葯如脾腎雙補丸的配伍。這裡尚有區別,即脾陽先虛,而後傷及腎陽者,是為脾病及腎。常見泄瀉不渴,腹痛畏寒,或者胃痛作脹,吐清水,欲得溫按,或者突然吐瀉交作,食不消化,四肢不溫,舌滑脈遲等症。治宜溫中扶陽。方葯如理中丸加附子;或加肉桂;或加草豆蔻;或加川椒等。假如腎陽先虛,以致中陽亦虛者,是為腎病及脾(火不燠土)。常見腹鳴晨泄,腰酸形寒,四肢不溫,飲食不振,口淡無味,舌淡胖,脈沉弱等症。治宜溫腎補脾(補火暖土)。方葯如四神丸、腎氣丸的配伍。


推薦閱讀:

降血糖中藥,平穩又健康
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
1味中藥治胃病, 15天見效, 簡單又便宜
【血散薯】51常見中藥別名千萬別搞混
糖尿病人降血糖吃什麼 試試中藥肉桂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