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品德教育過時了嗎?

誠實教育永遠不會過時

趙忠心

「從小學謀略,講謀略,練謀略」有必要嗎?

前些年,某一有影響的家庭教育雜誌發表了一篇主張對小孩子進行「謀略」教育的文章。文章把誠實稱之為「教條」,公然予以否定:

「長期以來,我們教育孩子不說謊話,這樣的教條顯然與謀略教育是相悖的。孩子們一旦學了謀略,以不說謊話為特徵的經典規範就要被打破。」

這種說法的意思非常明了,就是說誠實教育已經「過時」了,不合「時宜」了;要對小孩子進行「謀略」教育,就是要「打破」而且必然要打破「以不說謊話為特徵的經典規範」。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廢除「誠實品德教育」。

我不是軍事謀略專家,但對「謀略」也略知一二。「謀略」是一門特殊的學問,甚至可以說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所謂「謀略」,即計謀策略,它是「計謀和策略的統一,是智慧的突出表現。」謀略是矛盾雙方(兩個以上的人或集團)最大限度的運用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實現各自預期目的與效果的藝術。它在許多生活領域中有用途。

然而,「謀略」有一個重要特徵,它是一門「富於欺詐性的學問」。「欺詐」就是用狡猾奸詐的手段騙人,它只能在社會生活中一定的範疇內、對特定的對象、解決特殊的矛盾時,才能使用。比如,在敵對雙方的政治、軍事鬥爭中,在對各種罪犯的鬥爭中,商業領域的競爭博弈中,等等。《韓非子》一書中說:「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就是人們常說的「兵不厭詐」,意思是說,對敵鬥爭時可以使用欺詐的辦法迷惑敵人。

但是,「謀略」並不是在一切社會生活領域和範圍內使用,也不是對待一切人所都可運用的。而小孩子平時所接觸的主要是小夥伴、同學、家長、老師、親戚等關係親近的人,他們所遇到的、所要處理的問題,一般都不是利害直接衝突的問題,要解決的矛盾基本上都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屬於人民內部矛盾,無須乎掌握「富於欺詐性的學問」。

做父母的和老師都反映,現在的孩子本來就不太好管教。要是教孩子們學會用了欺騙的手段來對付家長和老師的管教,不僅使家長和老師感到更難辦,恐怕更要緊的是孩子在品德上會出問題,以至誤入歧途。這不能不令人擔憂。

因此,我認為,沒有必要像文章中所提倡的那樣:「從小學謀略,講謀略,練謀略」。

誠實的品德教育永遠不會過時

「謀略」是一種學問。我們並不籠統地反對對社會成員進行一些「謀略」教育。比如,在我們的中小學課本中,早已經有諸如「司馬光破缸」、「文彥博灌水取球」、「曹沖稱象」「草船借箭」等經典性的「謀略」教育的內容。

有的人主張對孩子進行「謀略」教育,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打破」以不說謊話為特徵的「經典規範」,否定誠實的品德教育,教孩子們學會「欺詐」。顯然不是主張學習「司馬光破缸」之類。

成年人是可以學習一些「謀略」知識,但過早地對孩子們進行「富於欺詐性的謀略」教育,會干擾我們對孩子必須重點進行的做人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

現在,社會上的人們,並不是所有人都完全做到了「不說謊話」。但這不能成為我們應當「放棄」誠實、不說謊話教育的理由。恐怕社會發展到到什麼時侯,人們也不會認為這是一種「惡德」而拋棄它。要我們的孩子將來在市場經濟社會生存,首要的並不是依靠掌握什麼「謀略」,而首先還是要依靠進行誠實的勞動。就是經商的話,也不能依靠「欺詐」,還是要以「誠信」為本。這不僅是一般的人做人處世的基礎,也是經商成功的基礎。

現在,由於社會環境的複雜性,使得一些家長對誠實教育也發生了動搖。誤認為孩子太誠實了,到社會上會吃虧。其實,這是一種糊塗認識。

為人處世誠實,在特定的條件下,在一時一事上可能會吃點兒虧。但最終是不會吃虧的。你看,社會上不誠實的人,有哪個最終是佔了便宜的?

誠實是做人的根本,從古至今,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一種美德,誠實教育永遠不會過時。

就連社會上專「以欺騙為生」的騙子們,都是打著「不騙人」的幌子行騙。你看,哪個騙子在行騙時,不都是一再向事主表白「我不會騙你」,「我能騙你嗎?」

騙子都拿「不騙人」來做「護身符」、「擋箭牌」,以騙取事主的信任,都知道「誠實」是人人都認可的,怎麼能說「誠實教育」過時了呢?

永遠不會過時。

外國是如何對孩子進行誠實品德教育的

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對兒童進行誠實品德教育。

在日本,誠信教育幾乎貫穿人的一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經常教育孩子「不許撒謊」;到學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誠實」二字;工作之後,「誠信」是普遍的經營理念。很多學校的校訓都有「誠實」二字。

在日本,誠信教育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貫穿學生學校生活的始終。日本學校有一門倫理課,教育學生誠實、善良、向上、奉獻、謙讓是其主要內容。日本中小學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冊,名為「心的筆記」。這本手冊用通俗的語言,記載著各種道德規範,誠實是重要內容之一。

在美國,認為誠信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美國從幼兒園和小學起就重視對孩子的誠信教育。由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院設計的基礎教材中,特別突出了誠信方面的內容,並建議老師在班上組織討論。教材要求老師向小學低年紀學生講解「最大程度的誠實是最好的處世之道」這句諺語,並要求學生製作誠信標語在教室里張貼。

不久前,美國一所知名中學的幾名學生在完成生物作業時抄錄了某網站提供的材料,任課教師就毫不客氣地判這些學生的生物課作業為零分。這所學校的校長認為,教育學生成為一名誠實的公民,遠比生物課取得好成績重要得多。

在德國,要求父母自覺成為誠信的榜樣。德國在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家長有義務擔當起孩子道德教育的職責。德國家長也普遍遵守這一個原則:教育孩子誠實守信,家長必須做出榜樣。

在德國,你如果隨地亂扔垃圾或者在沒有停車標誌的地方停車,馬上就會有人過來阻止你,並給你講明遵守社會公德、為下一代做好榜樣的道理。這誠信氛圍不僅培養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也規範了成年人自覺遵守社會秩序、真誠待人的行為。

在描述德國人的性格特點時,「嚴謹」、「誠實」、「守信」是經常被提到的字眼。這與德國從小就抓誠信教育和家長以身作則是有很大關係的。

中國曆來是怎樣對孩子進行誠實品德教育的

我們中華民族,歷代做父母的,從來都是把誠實、不說謊話看做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素質,列為家庭教育的重要教育內容之一,作為對子女上的人生第一課。這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家庭教育的優良的傳統。

中國古代重視孩子的誠信教化是從胎教開始的。《列女傳》中,在介紹周文王之母太任實施胎教時是「端一誠庄,惟德之行」,這實質上是從懷胎之始便對孕嬰進行誠信熏陶。 古人認為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其誠信與否對小孩誠信觀的形成至關緊要。《韓非子》記有曾子取信於子的故事:曾子之妻上街採購,兒子也要跟著去。妻子哄兒子說:「你在家等我,我殺豬燉肉給你吃。」妻子回到家,看到曾子果真要殺豬,便說:「我那是說這玩的。」曾子說:「不能糊弄小孩子。小孩子是要跟著父母學的,父母欺騙孩子,就是在教孩子騙人。父母欺騙了孩子,孩子怎麼還會相信父母的話呢?」於是,果真殺了自家的豬,以表示沒有欺騙孩子。 古代父母注重耳提面命,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不要撒謊。據宋邵博《聞見後錄》記載,司馬光五六歲時偶得一核桃,不會剝殼而食,一婢女幫他去掉外殼。姐姐問是誰去掉了外殼,司馬光隨口道:「我自己。」其父司馬池目睹了吃核桃的全過程,見他撒謊,厲聲訓道:「你怎麼能撒謊騙人呢!誠實是做人的根本,為人誠實才能取信於人。」 古人經常通過講故事,教育子女誠實守信。如「公沙穆賣豬」、「管鮑之誼」、「範式守信」、「商鞅立木」、「季札贈劍」、「劉備三顧茅廬誠邀諸葛亮出山」等等,是父母經常給孩子講述的故事。而牧童「狼來了」的謊言,最終使自己葬身狼腹的故事,也是極具震撼性的反面教材。

中國古代通過蒙學教材,把識字教育與誠信教育結合起來,對孩子進行誠信教化。如《千字文》中說:「信可使覆,器欲難量」,「篤初誠美,慎終宜令」。《弟子規》中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名物蒙求》中說:「人生而群,不可無教……信而有朋。」

一些蒙學讀物還帶有圖畫,如陶贊廷的《蒙養圖說》與現今的「連環圖畫」或「小人書」頗似,形象生動。

中國古人在長期的誠實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誠實教育的格言,歷來成為人們的座右銘。如,《周易》中說:「人之所助者,信也。」《禮記》中說:「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管子》中說:「信不足,安有信。」《准南子》中說:「馬先馴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墨子說:「言不信者,行不果。」「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劉向說:「人背信則名不達。」韓非說:「小信誠則大信立。」傅玄說:「禍莫大於無信。」王充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程頤說:「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魯迅說:「誠信為人之本。」等等。

中國古人主張儘早進行誠信教化是有理論根據的。因為嬰幼兒初來人世,童心絕對純真。如《大學衍義補》中說:「如金之在鎔,惟人所范;如泥之在鈞,惟人所模。故視之以誠信,則誠信篤於其心矣;視之以詐偽,則詐偽篤於其心矣。模範之初,貴得其正。」小孩子思想沒有定型,且可塑性很強,教育效果明顯。從小進行誠信教育方向正確,可以使之成為人生的道德支柱。

誠實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最起碼的行為準則,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美德。不論是哪個歷史時代的人,都無一例外地倡導、堅持誠實的道德品質。我們應當繼承發揚,堅定不移地加強孩子的誠實品德教育。

推薦閱讀:

怎麼看山東大學2014武書連排名進入前十?
在襄陽四中讀書是什麼體驗?
16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燕隼與10年牢獄是否相當?
高檔規範蒙氏教育加盟助力幼兒園突破「紅海」,進入「藍海」
新晉爸媽在育兒方面最容易忽視的問題有哪些?

TAG:教育 | 誠實 | 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