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幼兒園,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來自專欄皮特老師

開門見山,上幼兒園,需要做哪些準備?

長期準備

一 語言能力的培養:

大多數小朋友在上幼兒園的年紀已經擁有不錯的語言溝通能力了,但仍有部分兒童,由於語言發展較慢或者害羞等原因溝通能力較弱。

培養語言能力主要在兩方面。

1 教會小朋友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

如上廁所,渴了,餓了,肚子疼,累,困等。

2 要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幫助孩子認知並表達自己的情緒,開心,生氣,難過等。這樣在小朋友回家後,就可以更好的與我們交流在幼兒園的情況啦。

二 自理能力:

兒童在上幼兒園之前,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活技能,如自己吃飯,上廁所,睡覺等。

這些小朋友力所能及的事,應當儘早去訓練小朋友做,一定要分清愛和溺愛的區別。

如上述這些生活技能在小朋友兩歲多時即可開始鍛煉。

三 鍛煉分離的能力(全職媽媽們注意啦)

要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鍛煉小朋友與父母,尤其是媽媽的分離能力。

前期可以在保證小朋友安全的情況下,讓小朋友獨立的玩耍,媽媽呆在另外一個房間。

在小朋友逐漸適應短時間的分離之後,可以與小朋友做好約定。

比如媽媽下樓一趟,等你拼好拼圖就回來;媽媽出去給你買好吃的,你睡醒了就回來。

在這個過程中,讓小朋友適應分離。同時,建立親子之間的信任感。讓小朋友知道,媽媽走了,是一定會再回來的。

四 自我保護的能力

事故頻發,皮哥在此不做討論。只給建議。

1 安全人員名單。

給小朋友做一個名單,告訴小朋友哪些人才是安全的人,哪些人可以相信。

2 身體安全,小朋友之間難免發生摩擦。

第一,教會小朋友勇敢大聲的說「不」。

第二,告訴小朋友在玩耍時,保護好自己的脆弱部位,如頭部,眼睛。

第三,自己的私密部位,禁止任何人觸碰!即使是父母,也要在小朋友同意之後。

3 對一切陌生人說「不」。

四 規則感和聽從指令的能力

要在小朋友兩到三歲之間,逐漸培養小朋友的規則感和聽從指令的能力。

也就是要給小朋友「立規矩」了。

具體的方式就是要跟小朋友約法三章,提前告知那些行為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

讓小朋友知道這就是規矩,以及打破了規則之後會有哪些懲罰。

剩下的就是貫徹落實了,做錯了那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去糾正小朋友違反規矩的行為。

最終將規則意識內化,讓小朋友擁有自律的能力。

切記在「執法」時要對事不對人。

如:「媽媽是愛你的,但是媽媽不喜歡你剛才的行為,因為我們說過,那是錯誤的行為。所以現在你要和媽媽一起在這個小椅子上一起坐十分鐘,不能玩任何的玩具」。

2

短期準備

一 上學前

1 與小朋友的溝通,以及心理疏導。

讓小朋友知道即將發生什麼,用正面的方式去疏導小朋友入園前的焦慮。如:

繪本引導,如《我愛幼兒園》《一口袋的吻》等。

實地參觀,讓小朋友看到幼兒園小朋友快樂玩耍的情形。

場景模擬,在家裡模擬幼兒園的場景,爸媽來扮演老師。

2 調整作息。

幼兒園有其作息表,家長至少提前一個月開始調整小朋友與作息表不符的習慣。

3 家長的心理準備

家長切勿表現出焦慮不安,小朋友能敏感的感知到我們的情緒。試著用輕鬆,愉快的態度來感染小朋友。

二 放學後

1 按時接!!

2 一個大大的擁抱!

3 聽聽小朋友一天的經歷。

切不可一上來就問: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

待小朋友平靜下來後,慢慢引導他說出這一天的經歷,並且強化那些小朋友喜歡的部分。

如「對呀,如果你上幼兒園的話,你就能天天跟你說的那個小妹妹一起玩了。」

4 與老師的簡要溝通小朋友當天的表現,同時告知老師小朋友的性格特徵以及一些生活習慣。

3

最後我想說

我們在討論起分離焦慮的時候,總是把孩子默認為問題的主體。

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的要堅強,比我們想的要獨立。

有時候這個焦慮,說的其實是父母。

我們總是期待著成長,也畏懼著離別。

我們希望看到孩子的羽翼日漸豐滿,

又希望我們的庇護能夠多一點,再多一點。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龍應台

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皮特老師,獲取更多免費育兒資源,祝寶寶們入園順利~

推薦閱讀:

那些從幼兒園傳出的不雅視頻
實驗幼兒園
讓幼兒園活動的過渡環節更精彩
班級常規做得好,家長滿意園長笑
幼兒園"禁書令"為何引來爭議重重

TAG:育兒 | 幼兒園 | 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