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藏府、經脈理論略談

藏府、經脈理論略談經典經方醫學網論壇首發

中醫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藏象、經脈、生理病理病機、診斷辨證、內外治法、本草方劑等,內容比較虛胖。先梳理一下藏象。

《素問·五藏別論》對藏象理論有著完美的詮釋:皆藏於陰而象於地。。。這是指藏象,指的藏,不包括府。正確解釋藏象應為:藏於內、象於外。

藏象理論講藏府、五藏六府,這個先秦理論已經有基礎

藏的定義皆藏於陰而象於地、藏而不瀉;

府的定義: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故傳化物而不藏。傳化物,包括飲食,以及自身精氣,包括內分泌膽汁之類。藏不藏,是相對而言。

那麼,藏府理論依據的不僅僅是五行,而是天六地五,所以才有五藏六府。而直到唐代以前,稱呼藏象,一般皆習慣為府藏,而不是藏府。天在前,地在後,有主次的區別;而後世一概改稱為藏府,並且逐漸丟失了這個六的含義。基本上,為什麼是六府,根本有沒有解釋。教材有沒有?很多年沒看教材,不知道現在是怎麼應付的。

因此,藏象理論,就演變為以五數為核心的五行論,對於六,要麼避而不談,要麼根本就莫名其妙。

就算是如此,藏象的五大系統論,擺布一下。

五大系統,以五藏象為核心。為:

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此說還可商榷);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六腑為:

1.膽: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膽汁,膽主決斷。

2.胃: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3.小腸;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腸主液」。

4.大腸: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氣,總司氣機和氣化,為水液運行的道路。

這一套理論,參考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就會發現,這一定是西漢後期以後的理論,原因是各家五行藏府配屬的不一致,這個略過。

從上一大段,可以發現,實際六府已經基本被表裡關係統攝進了五藏系統,剩下一個三焦「孤府」,無表裡關係。而古人早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一直想辦法去解決,不能讓其一直孤單下去,否則,豈非違背陰陽之理?

五臟和六腑陰陽不對稱,在十二官加了膻中《靈蘭秘典論》,這個時候三焦是「孤」腑。到了經脈構建,別立心包——代心行令,心包與三焦相表裡。之後三焦到現在竟然成了千古之謎,大家爭來爭去。難道是經典很難讀懂?三焦在難經交代的很清楚,幾句話的事。原,三焦之尊號,十二經之原,就是三焦,加上經水篇,證據鏈完善。

藏府理論實際已經完全構建了人體分類,從這個角度來講,經脈理論完全是多餘的,比如,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脈、肝主筋、腎主骨髓。沒有遺漏,什麼也不缺。對於內經,就是這樣,但是外經不幹。既然可以從內而外進行分類,從外而內,又何嘗不可。十一脈、十五絡,難道是擺設。對於實踐外治法的醫家,這不是難事。

五藏六府加起來正好十一,經脈也是十一,這個絕不是巧合,因為都是從天六地五來的。只要能夠解釋內外聯繫,就可以配屬,本來經脈理論早期與藏府理論沒有關聯,但這個數字模式已經將二者綁在一起,經過一番思索,十一脈配屬藏府,安排生理功能,於是產生了外經的小針九篇。

如果說藏象理論偏重於內部生理解釋,經脈理論偏重的是線性因果的聯繫觀,這也難免後人把經脈理解為線條式結構,而經脈的內涵是「氣血」。

經脈從另一個角度,完全分類了結構與功能,並且聯繫了藏府,直到十二經脈完全定名以後,原先的藏府理論範圍就萎縮了,二者就形成了內外對舉的關係:經脈為外為表,藏府為內為里。

而這種分類,實際仍然不是完美的,因為存在著一個重大的交叉,就是三焦的問題,其定義是水液通道,而經脈的結構中,十二經水的部分,也是水液通道。怎麼辦呢?沒辦法。所以很多學者乾脆直接漠視,把三焦搞得不能定義最好。

各自發展不是更好,不要交叉?沒法不交叉,無論怎麼分類,都不能避免,為什麼,因為存在另一個重要概念內容,那就是氣血。要解釋體內水液循環代謝,以及三部的不同功能。

三焦的概念一開始就很獨特,首先他是府,其次三部分配不同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同時統攝了三部所有藏府的概念。因此其獨特在於,三焦幾乎可以成為藏象概念之首,五藏六府都可以不談,只談三焦,這是可行的。所以這個三焦的概念和定義實在是……令人無語,一會說他是水道,一會又統攝了津血的生化,中焦如漚,中焦的功能消化吸收,生化之源,氣血之源。本來是講水液也就是氣的通道,然後又包括了血。

這個定義不是個很成功,但是大家用習慣了,也只好將就繼續下去。基本上,六府之三焦與後世單獨而論之三焦,已經是不同的概念。這個是怎麼發生的,在初始生理解釋中,就已經出了問題。黃帝內經時代就已經發生了。

既然水液也交給經脈了三焦可以抽身,但是又沒有去彌補。現在我們可以區別一下。六府之三焦,講的是膜原結構也是經脈結構;三焦辨證之三焦已經不是膜原結構,而是三部分類藏象,這個問題從沒有人理清過。

所以經脈理論完善以後,藏府理論萎縮變化,成為表裡對舉,而互相又有交叉,這個過程就這樣。


推薦閱讀:

素問·經脈別論
第三節 經脈的循行意義與病候治要(4)
不用背也能記住經脈的流注次序與分布規律
靈樞經脈翼
十二經脈推演

TAG:理論 | 經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