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挨罵」,先要做強人文社會科學

古往今來,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外交、科技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升的過程。當前,國際上政治思潮激蕩,世界形勢複雜多變,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在經濟下行和國際難民潮等壓力下,國際政治失序,西方世界產生裂痕,國際間思想衝突、輿論對抗不斷。另一方面,在世界的東方,中國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發展新理念,穩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成就、中國之道猶如耀眼明星愈發矚目,吸引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目光。

勇於參與世界對話和國際較量

「世界之亂、中國之治」為我們對外講述中國成就、中國價值、中國文化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國際條件。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文化「走出去」也面臨著巨大挑戰:首先是需要衝破幾百年來形成的西方話語霸權和重圍;其次是將會遭遇當下愈發焦慮恐慌的西方世界的抵制和詆毀;最後是中國需要真正做到「內外兼修」,在思想精神文化和戰略思維等方面修鍊提升。

當今世界大變局下,國家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制度、價值觀和以此為基礎的綜合國力較量。在各種衡量標準中,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因此,充分認識和精心謀劃社會科學發展、推動中國社科「走出去」,變成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任務。社科工作者應該回應這種時代要求,以提升原創能力為出發點,不再當西方理論的搬運工。而在做到守正創新之前,客觀認識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是個基本的起點。

人文社科也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國社科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概括起來就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戰略還不十分明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等「不明、不高、不強、不足、不夠、不全、不良、不實」等「八大不足」,以及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兩大缺憾」,結果是服務黨和國家、服務社會的作用發揮不夠。

中國稱得上是文科大國,隊伍人數、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排在前列,但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同文藝等一些領域類似,我們文科也面臨有高原、無高峰的窘境。即便有不多的高原,也經常是溝壑縱橫、坑坑窪窪。更多的還是平地、沼澤,甚至廢品、垃圾泡沫遮眼、有毒有害產品不時顯現。不僅如此,高校文科還沾染了「大幹快上」等一些不良風氣,砸大錢、爭項目、搶人才、上人馬、說大話、講空話等現象多有出現,更阻礙了社科整體水平的提升。

作為社科領域最近幾年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和載體,智庫建設正在中國形成熱潮。這輪「智庫熱」雖在總體上增強了社科領域的思想深度以及社科學者建言獻策的廣度,但與國家和社會的期待仍有差距,問題不少。比如「智庫熱」背後卻是有用成果短缺,造成「庫多智少」、治理赤字、政策透支。熱衷於搭檯子、掛牌子、拉場子、鋪攤子,而忽視智庫自身建設和內功修鍊。再如智庫研究脫離實際、坐而論道,「好看但不中用」。又如重虛名、輕本源。單純追求所謂社會影響力和媒體影響力,忽視為民立言、為政府獻策之根本。

可以說,這些年國內文科知識生產和學術活動在表面光鮮和熱鬧的背後不乏「黑洞」和泡沫:理論探索落後於實踐創新,科研創新落後於政治和政策,學術研究落後於鮮活的生活。

為此,文科建設尤其要強調質量為先,社會科學也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關停並轉」等方式,補短板、調結構繼而提質增效,以提高學術原創力、影響力,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在此過程中,要處理好加強領導與尊重社會科學科研規律的關係,強化制度建設與解放科研生產力的關係,加強硬性管理與方向引導、評價激勵的關係,以及強化門檻性約束與轉向高質量引領的關係。

做強自身才能在國際上講得出傳得開

「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構建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破除對西式政治模式的迷思,解決「挨罵」問題,是以哲學社科學為代表的理論界肩負的重要責任。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智慧和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為此,我們需要:

第一,結合世界政治和學術格局的變化,規劃好對外學術交流的路線圖。當前,國際上對中國發展及其經驗有著濃厚興趣,這是中國社會科學走向世界的良好時機。這需要社科工作者提煉總結好中國道路的一般性經驗,同時又要分門別類,歸納經濟、政治、產業改革與企業發展的好做法。

要善於順勢而為、另闢蹊徑、重點突破。既要敢於佔領世界社會科學制高點,敢於在關鍵問題上與強手過招;又可以像中國革命那樣,走「農村包圍城市」之路,把重點放在周邊和亞非拉等廣大地區,比如做好俄羅斯和中亞等近鄰國家的工作,創出一片學術外交的新天地。

第二,「內引外聯」,爭取一些有益的國際性學會、學科研究會落戶中國。同時也要以我為主,努力創辦幾個有影響的國際性學術組織。

第三,「借船出海」,巧妙發揮海外中國學家的作用。要善於影響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人,聯絡國際頂尖的「中國通」或意見領袖。設立世界性的學術交流基金,搭建「走出去、請進來」的橋樑。設立面向世界、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榮譽獎勵制度。積極利用外腦、外嘴、外力,增強中國研究的吸引力和號召力。

第四,擴大和做好來華留學生的工作。特別關注發展中國家有前途、有背景的人員來華學習、進修和培訓。組建「來華留學國際聯合會」,加強對回國後留學中國學生的聯繫,培養知華、親華、友華的國際力量。

第五,提高中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中國智庫既要研究和宣傳中國道路,也要敢於研究或評價他國;要具有全球視野,善於提出中國方案,為解決國際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目前,我們哲學社科的發展已經開始逐步進入抓質量的階段,相信未來將會出現更多人才和精品。面對300多年來形成的西方文化強勢和輿論霸權,中國理論界走向世界依然任重而道遠。但我們相信,伴隨這一進程不斷推進,中國文化必將大放異彩,世界文化也將變得多姿多彩。(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


推薦閱讀:

陳家琪:哲學與哲學意義上的事實 | 社會科學報
科學只是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
說說民國文人那些任性的婚姻
論謝宇的「社會學本土化」議題|鄒至庄
人民日報:租房市場同樣不容「炒」

TAG:社會 | 科學 | 人文 | 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