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院說 | 做醫生的好夥伴好戰友

新年快樂HAPPY NEW YEAR

編者按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今天是農曆丁酉年大年初一,在這萬象更新,辭舊迎新的時刻,與我們分享感悟的是來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教學副院長李海潮教授。作為一位醫學教育方面的大家、深受患者愛戴的呼吸科專家和北大醫院年輕醫生心目中的「男神」,他的「陪跑」境界讓我們心懷敬佩——用最具人文關懷的規範化培訓方式陪著年輕的醫學生開啟他們的職業生涯;用與國際接軌的醫學教育模式陪著有百年歷史為醫學教育而生的北大醫院走向輝煌;用推心置腹的全新形式陪著像小夥伴一樣的病人們走在與疾病鬥爭的道路上。

01

「做醫生的好夥伴,好戰友」

大家看到這個標題可能會稍微有點奇怪,當一個人生病求醫,我們常常會要求醫生做病人的好夥伴,好戰友。因為病人罹患疾病,是處於弱勢的那一方,常常需要別人的幫助,因此病人之於醫生很多時候是被動的。實際上,在醫患關係中,醫生常常懷有同樣的期待,期待病人能和自己一起,無論是在與疾病做鬥爭、還是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抑或是平靜地接受有些殘酷的現實的時候,能夠齊心協力,共同面對,做個好夥伴,好戰友,使得因為疾病有些傷感的人生不再黯淡,重新煥發出光芒。

02

「有時會治癒,經常去緩解,總是在安慰」

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有時候會讓人產生錯覺,覺得無論什麼疾病只要一到醫院,就會藥到病除,如果沒有出現這種效果,有時可能會想,是不是沒有遇到對的人,沒有遇到掌握了精湛醫術的醫生。就像周星馳的電影「功夫」,各路武林高手先後登場,讓大家的期待值不斷攀升,最後化繭成蝶「萬中無一」的武林高手將武功造詣推向極致,滿足了所有人的期待。

近期在人工智慧領域,阿爾法狗橫空出世,橫掃圍棋絕頂高手的神奇表現,更使大家增加了無數的想像空間。但現實是,儘管近數十年來科技的巨大進步使醫生們的臨床診療能力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我們真正能夠有效處理的臨床問題仍然很有限。

曾經為結核病治療做出重要貢獻,後又因結核病於1915年去世的特魯多(E. L. Trudeau)醫生的墓志銘「有時會治癒,經常去緩解,總是在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仍然是臨床醫學的至理名言,尤其是在醫學人文精神需要重塑的今天,它總是冷靜客觀、而又溫暖地提醒著醫生們,治癒不是總能達成,一個醫生的職責所在還包括儘力緩解病痛,給患者以鼓勵和安慰。

而要真正做好這些,僅僅有醫生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在醫療工作中,我們還需要我們的另一半,病人們,能夠和我們並肩戰鬥、攜手同行。這是我們雙方能夠贏得勝利、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03

「發人深思的會面」

在我看過的門診病人中,有一個案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位老年男性肺病患者,他經常到我的門診隨訪,每次陪伴他的是他的老伴。他是從危險邊緣爬過來的人,因此對疾病保持高度的警惕,常常顧慮疾病是否會複發。

就診時我盡量耐心地傾聽他比較冗長的敘述、他的各種擔心和分析。你會明顯地感覺到,有些擔心實在是過慮了,細微的不適被顯著地放大,無法獲得確定的能夠徹底治癒的情況使他情緒低落而又焦慮。他的夫人在一旁有時安慰、有時有些小埋怨,臉上寫滿了無奈和焦急,但能看得出她對先生真真切切的關懷。他有時會有些粗暴地打斷她說話,甚至指責她打斷了他的思路,她也只能往後退一退,不再出聲。而實際上,他用藥非常規範,血氣分析、肺功能和其他檢查結果都沒有問題,幾年來病情一直非常穩定。

我每次都花較長的時間一一回應他的擔心,對各種情況儘可能地進行解釋,緩解他的焦慮,也時不時地附和一下他的妻子,肯定她的看法,並稱讚她對他的耐心和關愛。我期待經過我的鼓勵和安慰能使他放下對疾病恐懼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沉重負擔,其實我更期待的是,他的變化能使他的妻子不再承受那麼大的壓力,期待他們能夠輕鬆自信地面對疾病。他則對我保持著高度的信任,每次離開診室的時候,他都表現出如釋重負的感覺,並對我表示感謝,而她的夫人更是如此。

然而每次這種感覺只能持續幾個月的時間,再見面時彷彿場景重現,我「話療」的有效期只能維持幾個月的時間。這種情況持續了大約3年的時間,期間,我曾多次建議他到心理門診諮詢一下,他總是禮貌地拒絕。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他的妻子越來越擔心,因為再離開診室的時候,她的面部表情越來越不能鬆弛。

直到有一天,他自己一個人來複診,沒有告訴我他的夫人為什麼沒有來,這是從來都沒有過的事情,我有些隱隱的擔心。關於他的疾病,我們像以往一樣又交談了很長的時間,而這次到後來他的表情不再那麼鬆弛了。末了我問他夫人為什麼沒來,他說她因為得腫瘤住院手術了,結果可能不太好……

我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衝擊,我甚至有些憤怒於在她妻子罹患嚴重疾病的時候,他還能夠有條不紊地和我討論他自己本不要緊的病情。我對他的妻子懷有深切的同情和惋惜。我帶著這種不良的情緒,鬱郁地完成了剩下的門診工作。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

後來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在整個過程中到底該怎樣做才能不出現這樣一種令人傷感而無奈的結果,因為我部分地將她妻子罹患嚴重疾病的原因歸咎於她長期以來的壓抑、隱忍和焦灼,這些負面情緒至少對疾病的發生和進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為此深深地自責。

思考過後,我的體會是,我們需要自信樂觀的夥伴,像戰友一樣的病人。

如果我們想要成功,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之一。而作為有專業特長的一方,醫生是雙方共同面對的這場戰鬥或者是雙方攜手漫長旅途中的指揮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告訴並適時地教育我們的病人,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如何才能以平靜的心情坦然地踏上旅途。

04

「正確對待疾病」

無論什麼疾病,總會令人不愉快!有時喪失健康的感覺會讓人覺得委屈、憤怒或者無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什麼是我?我還有家庭、工作、事業…」,這就是疾病,有時它會逼迫你重新思考或定義人生。還有面對未來的莫名的恐懼,一種對未知的強烈的緊張和不安。很多時候,這樣的情緒和心理所造成的次生傷害甚至要遠遠超過疾病本身,因為它不但能加重軀體的病痛和不適,甚至能加速疾病進展,還可能對周圍的親人朋友們造成傷害。

原本明朗的天空瞬間陰雲密布、甚至雷電交加,而這一切很多時候並不是客觀出現的現實,是來源於自己頭腦中的想像。這種感覺對病人而言是真切的,因為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之下,恐懼感會使他們不自覺地選擇躲避,躲避到一個封閉的心靈空間里,在這個空間里把自己和外界阻隔起來,和外界的信息交流顯著減少,而且獲得的信息還是選擇性的,只相信自己期待的那部分。他們希望這樣便能躲避刺激,重獲安寧。而重壓之下已經根本無暇自顧了,更無法承擔原來對家庭、對親人和朋友的責任和義務。久而久之,越來越沉浸於自己的想像中,無法自拔。不僅如此,曾經有一個實驗,當一個人被關在絕對密閉無聲的空間中,他的聽覺會變得越來越敏銳,到後來,一根針掉在地上所發出的聲音,甚至比開槍還響。因此,這種情況的產生混合了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因素。

這個時候,醫生要做的是和病人一起對現狀進行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了解,進而直面前路,讓模糊的東西變得清晰,未來不再是讓人彷徨恐懼的未知,這樣恐懼感產生的根源將被逐漸消除。沒有了恐懼,增添的是走出封閉心靈空間的勇氣。重新回歸現實世界,燦爛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會是那麼地令人心曠神怡,往日那些令人生厭的嘈雜甚至也因為成了回歸的明證而變得可愛了。一個堅強有力的合格病人出現了,不但醫生為此倍感慰藉,作為病人的父母,他們會感受到曾經的孩子重回身邊;作為病人的孩子,他們會感受到的父母的慈愛再次降臨;作為病人的朋友,他們會感受到久違的親切和知心!

這個過程可能並不容易,需要醫生的耐心、細緻,有時甚至是醫護團隊的持久努力。醫生要憑藉自己對疾病和健康的深刻認識,憑藉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贏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幫助病人憑藉自身的力量、智慧和勇氣走出那個自我隔絕的封閉空間,逐漸擺脫在遭到突出其來的打擊後出現的軟弱、敏感、焦灼和悲觀,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病人,重新變得堅強、自信、寬容和樂觀。古人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倖存在的目的是使我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真摯的情感,而不是讓我們去逃避或放棄。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它使我們理解生活的真諦,讓我們更能看清生活的本質。如果我們能因此而更加珍惜和熱愛生活,心靈必將重獲自由。特魯多醫生於24歲時即罹患了結核,他曾想過消沉和放棄,但最後他選擇堅強的面對。餘生他為結核病防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去世時67歲,在那個經常因結核而早夭的年代,這幾乎是難以想像的高齡。他深刻的感悟「有時會治癒,經常去緩解,總是在安慰」不但是對醫生職責的深刻詮釋,另一方面也是對病人正確面對疾病的重要啟示。

面對疾病,面對未來,具備人文精神的合格醫生與熱愛生活的合格病人是最令人期待的戰友夥伴組合。前路上將不再只是病痛和不幸,還有溫暖的親情、真誠的信任、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李海潮

寫於農歷丁酉年春節前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媽媽,我的統一戰線的戰友,永遠站在我這邊
吳京&謝楠:「夫妻,就是有著過命交情的戰友」
戰友情,一輩子難以割捨的情感
第四講:建立生命中的戰友 經文:腓一1
退伍兵的牽掛:我能帶走搜救犬戰友嗎

TAG:醫生 | 戰友 | 夥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