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針灸手法練習次第

針灸手法練習次第

經絡針法 2010-01-20 22:05:52 閱讀71 評論1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針灸手法練習次第

分類:針灸

聖念慈憫,欲濟群生,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先究病源,後攻穴道,隨手見功,應針取效。針經素難,立理玄微;歷代志士,傳技神機。夫針之要,易陳難入,至道淵深,得之者希。然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今九針之用,毫針最廣。以之為例,本靈素,參歌賦,述古今之言,闡針刺手法練習次第,期達針道之幽深,得技之工巧。

一曰治神。針有懸布天下者五,其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此其本也。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修真之道,修養和神,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入本元。練功之法,或靜坐,或站樁,或習內家拳術,以養浩然正氣,歷家各有訣妙,學人應選當機者。吾以陳氏太極拳入道,學自濟南鋏簡齋主人。更要知止定靜,意誠心正,修身明德。行住坐卧,刻刻攝心,去驕躁浮華,嗜欲憂患。厚德載物,心氣平和,心主既明,十二官安,神治身養,可以為針。或曰此步為功夫在心。由此方可持針調氣,守機守神,得道之真。

二曰捻指。氣充身養,心神得治,此謂得本。再專捻指,始為運針之基。空手捻指,法有多端。可拇食中指,大指進退;亦可如赤鳳迎源,展翅飛旋;又可如運頭針之狀,食指捻轉。捻指之要,治神為先,運氣到指,體悟捻指力度、幅度,頻率、耐久,使指感遂心。既可專練,定出時候,端身治神,意氣通指;又可散練,行住坐卧,不費功夫,公交車上,步行途中,閑聊之際,看電視時,練於不覺,其樂融融。或曰此步為功夫到指。此法不獨助於針道,亦助於平脈辨證,推拿按摩,點穴閉脈,擒拿摔打諸術。然此步不離治神,為治神到指,左右手同。

三曰捻針。治神到指,指遂於心。今再持針,治神到針,使針遂心,又分次第,左右手同。其一曰空捻針。持針捻轉如捻指時,體悟手指對針柄之控制,捻針之力度、幅度,頻率及持久。彭靜山《針灸秘驗》,捻轉幅度小到5°,豈是粗工所能。吾同學好友洪某,福州人氏,傳練捻針幅度一法:將一紙屑或棉條纏於針尾,捻針能顯轉動之角度。久久手指與針柄合一,或曰功到針柄,不離治神,亦可謂治神到針柄。其二曰捻針鑽物。《承淡安針灸選集》載乃盈公針鑽陳賬本,神針黃石屏傳針鑽泥牆術。《針灸秘驗》特製棉花練針枕。為習方便,可備廢舊書本,或報紙摺疊一摞。端身治神,懸肘懸腕,拇食中三指正指持針於身體中線前,鼻尖正對,兩目之間,上下進退,輕重速緩,力由針柄至針尖,體悟針體之彈性,力度、角度、速度、幅度,可控幾何?由粗到細,由短到長,儘儘針體之性,或曰功到針體。不離治神,或曰治神到針體,要手如握虎,勢若擒龍,如臨深淵,神無營於眾物。能盡針體之性,進針攻穴無礙矣,守機守神,催氣補瀉功成矣。若覺鑽紙意未盡,不便找泥牆,捻針鑽木又何妨?吾曾將針柄捻散,將銹柄捻新。其三曰捻物輔助。平時行住坐卧,持針不便,可捻指捻線,捻一切方便小物,以助功夫。

四曰輕刺。此步再作提高,專練針尖之體悟,左右手同。《針灸秘驗》載四步水面練功法,雖善卻不便。借鑒其意,吾傳一法,至簡至便。取薄紙一張,略將邊、角摺疊後扣放桌面,自是與桌面有懸空處。或將薄紙一片,一端夾書中,一端探出懸空。端身治神,懸肘懸腕,正指直刺,針尖觸紙片懸空處,不使針尖穿透紙片,使紙形變盡量小。體悟針尖與紙片間之相互作用,要如臨深淵,心無外募,神無營於眾物,一羽不能加,蟲蠅不能落,睜眼閉目,慎守勿失。先將針尖觸紙體悟,再緩刺觸紙體悟,再可速刺觸紙體悟,先睜眼,再閉目,均瞭然於心。至此,可謂功夫到針尖,治神到針尖。毛刺半刺賴此,守機守神,運針催氣補瀉之功更上一乘矣。

五曰速刺。此步專速刺練准,左右手同。或曰治神之功到針穴。練習之法,彭靜山《眼針療法》有論,今借鑒簡易之。取字紙一片,蒙於瓶口、空盒口上,選一字筆劃交叉處,或選一標點如豆句號。目標既定,端身治神,不存猶豫,出針速刺,即使不中,亦不太偏,久久功成,發必中的。先專刺一處練習,再隨時選定刺處,立時出針速刺,如射擊移動靶或飛碟類,力求中的。此法結合輕重深淺,自是妙用無窮,例如用於眼瞼速刺淺點,耳鼻指端速刺或放血,又若火針攻穴絕技,皆可一針到位。

五步功成,攻穴進針,法由心出,因人而異。總以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豪,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衡,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身體各部,深淺輕重,速緩直橫,提插盤搖,彈刮震顫,皆能隨心所欲。毫針功成,余針可通。

返觀五步練針之法,總以治神為要。然神治則身治,神治則氣治。先賢如承淡安、彭靜山諸公,練針先列練氣之法,惜今人多忽視之。針道日衰,哀哉可傷。若按吾法,治神練針,縱無內功基礎,亦可神治息調內氣生,以期人針內外合一,能使內氣透出針尖,能以不病調病人。《承淡安針灸選集》載廣東黃某精劍術,暗室中可運氣使劍尖放熒光,功深自非難能之事。若神氣得治,運針療疾,深淺在志,遠近若一,慎守催氣,補瀉在意,針調陰陽,以平為期,不必咒言,已通鬼神。拔刺雪污,解結決閉,神聖工巧,針道可傳。豈是心不在焉,內無精神,外借電磁所能為?願針灸同道深思之!

名醫針法——吳棹仙

【小傳】 吳棹仙(1892─1976),名顯宗,四川巴縣人。幼承庭訓,攻四書五經兼習醫學。青少年時代曾先後就讀於重慶巴縣醫學堂、重慶官立醫學校,重慶醫學研究會公立醫校、重慶存仁醫學校,精研醫學經典,深得內江名醫王恭甫器重。後從針灸大師許直乃(立衣旁)游,得「子午」、「靈龜」針法秘傳。為求中醫學術之生存與發展,自奉克儉捐資,先後創辦重慶「國醫藥館」、「國醫傳習所」、「重慶中醫院」、「巴縣國醫學校」、「蘇生國醫院」、「重慶中華醫藥科學講習所」等,深受醫界讚許。建國後,任教於重慶中匡進修學校,出任過重慶市第一、第二中醫院院長以及成都中匡學院醫經教研組主任、針灸教研組主任等職,並先後被選為四川省政協第二居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第三屆人大代表等。畢生治學嚴謹,崇尚實踐,經驗豐富,醫理精深,長用經方,執醫業六十餘年,屢起沉屙,為 當代知名的經方學家。著有《子午流注說難》,《醫經生理學》、《醫經病理學》、《靈樞經淺注》等書。一九五五年冬出席全國政協會議期間,獻《子午流注環周圍》於***主席,受到主席嘉勉。除精通醫學外,又工書法,通音韻,精詞章,著有《聽秋聲館》、《性靈集》、《養石齋稿》等。

補瀉手法

凡用補瀉正法,必先明晰人身偕行營衛左右陰陽內外上下經脈營運之道路。(一)男子午前 左手陰經降,從胸走手,左手陽經升,從手走頭,右手陽經降,從頭走手,右手陰經升,從手走胸,右足陰經降,從胸走足,右足陽經升,從足走頭,左足陽經降,從頭走足,左足陰經升,從足走胸。

(二)男子午後 右手陰經降,從胸走手,右手陽經升,從手走頭,左手陽經降,從頭走手,左手陰經升,從手走胸,左足陰經降,從胸走足,左足陽經升,從足走頭,右足陽經降,從頭走足,右足陰經升,從足走胸。

(三)午前瀉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針向內轉,令病患用口鼻吸氣(針手用鼻吸氣,針足用口吸氣),陽日用奇數(三七九數分病輕重用之),陰日用偶數(二六八數分病輕重用之)。

針女子右手足,針向外轉,令病患用口鼻呼氣(針手用鼻呼氣,針足用口呼氣),陽用奇,陰用偶。

何謂陽日,甲丙戊庚壬,何謂陰日,乙丁己辛癸。

(四)午前補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針向外轉,令病患用口鼻呼氣(針手用鼻,針足用口),陽偶,陰奇(三)。

針女子右手足,針向內轉,令病患用口鼻吸氣(針手用鼻,針足用口),陽偶,陰奇。

(五)午後瀉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用針女子午前瀉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手法針外轉呼氣則同。

針女子右手足,用針男子午前瀉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手法針內轉吸氣則同。

(六)午後補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用針女子午前補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針內轉吸氣則同。

針女子右手足,用針男子午前補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針外轉呼氣則同。

(七)以上所言,乃男女子後午前午後子前之正例,即靈樞經所謂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之正義,又雲,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繼之者補也,迎之隨之,以意合之,針道畢矣。

(八)總其大要,男子午前,針內轉吸氣為瀉,針外轉呼氣為補,男子午前,與午後相反,女子午後,與男子午前相同,女子午前,與男子午前相反,不可不辨。

寒熱手法

靈樞經云: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繼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

針灸家師承有云: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內轉為瀉,外轉為補,補瀉之法,可停針候氣,遲遲轉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蓋盡量插之,而至於骨,則不可再插,盡量提之,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為燒山火,蓋提數多,則氣之出於衛分者多振振惡寒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陰日用奇數,必能使之發熱,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針吸氣,提針呼氣,為透天涼,蓋插數多,則氣之入於營分者多蒸蒸發熱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奇數,陰日用偶數,必能使其熱退。除寒退熱,乃針灸家必要之手法,故靈樞針經列於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之末,等於冠諸本輸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燒山火透天涼之正法,乃男用於午前,女子用於午後,如男子午後,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則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亦反而用之。

歌曰 三插一提涼透天,三提一插火燒山。提針吹氣插針吸,女午後兮男午前。

升降手法

五運有太過與不及,五氣傾移,有常有變,卒然而動者謂之變,順應四時,陰陽往複,寒暑迎隨謂之常,依時取穴,合乎運常,但不能應變,內經氣交變大論篇云:應常不應卒,此之謂也,故刺法論中之升降手法欲發郁而升之者,均須待時,如當折其勝散其郁而降之者,勿須待時(一),試分析如後。

五臟藏氣上升之法肝木之氣,郁而不升,當刺足厥陰之井(大敦),乙庚日酉時開。

心火之氣,郁而不升,當刺包絡之滎(勞宮),丙辛日未時開。

脾土之氣,郁而不升,當刺足太陰之俞(太白),丙辛日丑時開,己日酉時過。

肺金之氣,郁而不升,當刺手太陰之經(經渠),丙辛日卯時開。

腎水之氣,郁而不升,當刺足少陰之合(陰谷),丙辛日巳時開。

以上所言,上升取穴,須待時之正例,欲氣上行,則用右手大指甲上括針柄,左手指依經導之,使氣上行,續用補法,或多補少瀉法。

五臟藏氣下降之法肝木之氣,欲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手太陰肺之井穴(少商),手陽明大腸之合穴(曲池)。

心火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足少陰之井穴(湧泉),足太陽膀胱之合穴(委中)。

脾土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足厥陰肝之井穴(大敦),足少陽贍之合穴(陽陵泉)。

肺金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心包絡之井穴(中沖),手少陽三焦之合穴(天井)。

腎水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土,刺足太陰脾之井穴(隱白),足陽明胃之合穴(下陵三里)。

以上所言下降取穴,勿須待時之正例,欲氣下行,用右手大指甲下括針柄,使氣下行,純用瀉法,如病在六腑,邪實過勝者,當取手少陽合穴者,用足太陽絡委陽穴代之,當取手陽明合穴者,用足陽明巨虛上廉代之,當取手太陽合穴者,用足陽明巨虛下廉代之,此依據靈樞經本輸篇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三焦下俞,出於中外廉,名曰委陽,陰有陽疾,實則瀉之之正例。

卧針迎隨手法

難經云: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裡,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張世賢注云: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胸而胸走手,此乃經脈往來定規,凡欲瀉者,用針芒向其經脈所來之處,迎其氣之方來未盛,乃逆針以奪其氣,是謂之迎,凡欲補者,用針芒向其經脈所去之路,隨其氣之方去未虛,乃順針以濟其氣,是謂之隨,迎隨之施,將以調氣,調氣之術,必在知其病之在陰在陽,隨其陰陽虛實,而施迎隨補瀉,以調其氣焉,內里為陰,外表為陽,內有表裡,外亦有表裡也。

古人有曰表之表,里之里,正此意也,陽虛陰實,則瀉陰而補其陽,陽實陰虛,則瀉陽而補其陰,隨其陰陽而調之也。

按男子午前,女子午後,照補瀉正法用之,如女子午前,男子午後,則當反其例而用之,蓋男子應日,女子應月。 陰陽升降不同,用針者不可不辨。

例如男子午前,針左手陽經,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針左足陽經,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針左足陰經,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針左手陰經,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李南豐注云:手上陽進陰退,足上陽退陰進,合六經起止故也,凡針起穴。

針芒向上氣順行之道,凡針止穴,針芒向下氣所止之處,左外右內,令氣上行,右外左內,令氣下行,或問午前補瀉,與午後相反,男子補瀉,與女子相反,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故男子陽經午前呼為補,吸為瀉,女子陽經,午前以吸為補,呼為瀉,午後亦反之,或者又曰,補瀉必資呼吸,假令屍厥中風,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轉針,若當吸不轉,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動其氣可也。噫補瀉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為奇經不拘十二經常度,故參互錯綜如是,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陰陽可也。

嘗愛雪心歌云:

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

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

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

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此子午兼八法而後全也。

進針手法

內經云: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蓋取穴的時,先以沸水洗凈穴位。醫者亦必用沸水溫針,洗手,消毒,再以左手大指甲切按其穴,成十字形,然後令病患咳嗽一聲,醫者左手持穴,右手以大指中指持針,食指壓針頂,無名指輔針,隨咳刺入。再令病患用口吸氣,醫者徐徐左右旋轉進針,大約吸氣三口,針透天部,吸氣至六口。針至人部,吸氣九口,針到地部,如肌肉輕鬆,進針容易,吸氣未至九口而針已到地部者,少吸數口氣亦可,如肌肉緊密,吸氣九口而針未到地部者,再多吸氣數口,總以針至地部為止,再如針至肉膜,膜濃針受阻,則令病患口呼氣將針輕提,再令病患吸氣。

將針重下,透肉膜後,進針至易,針到地部時,令病患呼氣一口,微提針如小豆許,即停針候氣,停針時,用大指甲括針柄向上括之之正例,如病在下而針穴在上者,則下括針柄,如病在陽經背部而所針開穴為手陰經者,右手括針時,以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肩 ,令病者用鼻大呼氣一口,乘呼氣時將針外轉一次,用大指甲將針柄下括數次,乃停針候氣,此即靈樞經第一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之義。

如病在陰經腹部而所取開穴在手陽經者,用右手大指甲將針柄上括,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肘上,轉折入 腋,令病患用口大吸氣一口,針向內轉一次,再用大指將針柄下括二三下,乃停針候氣。

催氣手法

停針十分鐘內,如針下有脹痛之感覺,見針四圍有紅暈,即知邪氣已至針下,立用正手法瀉之。

如停針十分鐘以上而針不脹不痛,見針四圍亦無紅暈,即知邪氣未至針下,當用催氣法催之。

催氣法,陽日用偶,陰日用奇數,內轉令病患吸氣,外轉令病患呼氣,陽日用至六數時,即令病患顛倒呼吸,呼氣時針內轉,吸氣時針外轉,顛倒重用六數,乃停針候氣,如邪氣不至,如法再催,或三催,頃刻針下脹痛,即知邪氣已至,勿須再催,即用補瀉正法。

調和營衛手法

補瀉寒熱升降,正手法用畢時,針下輕鬆,病患痛苦輕減,將出針時,先用調和營衛手法,先和營氣,後再調衛氣,和營氣針在地部,不分陰日陽日,和營皆用六數,調衛皆用九數,和營用口呼吸,調衛用鼻呼吸,先吸後呼,吸氣針內轉,呼氣針外轉,和營六數時,針在地部,不必輕提,和營六數用畢,頃刻即令病患用鼻呼吸,仍先吸氣後呼氣,吸氣針內轉,呼氣針外轉,外轉時注意將針徐徐提至天部,調衛九數用畢,再停針頃刻即出針,出針時,再令病患用口輕輕吸氣數口,不拘奇偶,將針左右輕輕旋轉出針。出針後,如血分有瘀滯,針下微見黑血,令病者勿疑,說明病理,以手按擠左右。令黑血盡出,見紅血即自止。

出針時邪氣有餘,針之周遭紅暈不盡,皮膚微覺高起,微覺脹痛,則將針搖大其孔,出針後,不必用閉門法。

出針時如邪氣已盡,正氣不足,病患頭部覺昏暈,針周遭皮膚色白,針下輕鬆者。

右手出針,速用左手大指按其孔穴揉和之,使正氣不致消耗。靈樞經云: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補曰如留而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勿留血,即取誅之,此出針當按不當按之理。

推薦閱讀:

董氏針灸(集)#
淺談針灸與手法並用治療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治
針灸聚英?卷四上? ?十四經步穴歌
針灸治療精神病
針灸聚英 卷一上   足太陰脾經

TAG:練習 | 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