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性思維的特徵

所屬分類: 組織管理知識 作者:[] 發布日期:2006-2-17 【字體:大 中 小】
根據我的理解,傳統思維方式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特性:

  • 連續性或無斷裂性,自然界無跳躍;
  • 確定性,導致多種形式的決定論;
  • 可分性,還原論和構成論,由此導致否定事物間的關聯性和系統的整體性;
  • 可嚴格預見性、否定隨機性和偶然性,否定事物的突現與生成。
  • 複雜思維在以上四個方面有相反的、否定的表述。我們用「四不」來表達複雜性思維與機械性思維的方式之間的差別。

    複雜性思維的特徵如下:

    不連續性

    1900年普朗克提出「作用量子」就給自然界的不連續性觀念奠定了基礎。玻爾把它引入原子結構的研究中,使核外電子處於穩定狀態。愛因斯坦引用來解釋光電效應,等等。系統科學與複雜性理論把不連續性作為其不言而喻的前提。「不連續性」思想包含以下內容:

    (1)系統由多主體組成。

    (2)主體間相互作用,其中沒有哪一個主體是獨立存在的。「在複雜適應系統中(CAS)中。任何特定的適應性主體所處環境的主要部分,都由其它適應性主體組成,所以任何主體在適應上所作的努力就是要去識別別的適應性主體。這個特徵是CAS生成的複雜動態模式的主要根源。」

    (3)主體間通過聚集相互作用而生成具有高度協調性和適應性的有機整體。

    (4)相互作用是非線性的。簡單主體的聚集相互作用,會產生突現現象從而生成「複雜的大尺度行為」。「對於突現現象而言,生長出來的複雜性是一個基本的思想。」

    不確定性

    用著名的科學家普里高津的話說:「腐朽」的確定性,即確定性已腐朽了、終結了,而必須代之「不確定性」。當然這樣說,可能有點絕對化,事實上,如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系統在遠離平衡的狀態下也可以穩定(自組織),確定性的系統有其內在的隨機性(混沌),而隨機性的系統卻又有其內在的確定性(突現)。」但不確定性是基本的,確定性是它的特例,這是因為世界的萬物變化充滿著隨機性和偶然性,由此決定了事物變化的不確定性。日本著名學者野中郁次郎曾這樣說:「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不確定性』是唯一可確定的因素。」所以普里高津強調:「我堅信,我們正處在科學史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上。我們走到了伽利略和牛頓所開闢的道路的盡頭,他們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時間可逆的確定性宇宙的圖景。我們現在卻看到了確定性的腐朽和物理學定義新表述的誕生。」我們「必須重新表述把自然和創造性囊括在內的自然法則。」這種自然法則,「不再基於確定性,而是基於概然性。」

    值得我們關注是隨著確定性的終結,不確定性研究已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羅伯特?馬修斯在2003年英國《焦點》月刊5月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不可思議的世界」一文。文章開頭說:「此時此刻,在你周圍,比原子還小的粒子正在不斷出現(生成)又消失,它們憑空產生(生成),又轉瞬即逝。你可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沒有它們,無論是你還是整個宇宙都將不復存在,但你應該慶幸它們的存在。它們被稱為虛粒子。是所有科學中意義最深遠、也最匪夷所思的理論——不確定性原理——推理之一。」

    不確定性原理最早由海森伯提出,以後引發了愛因斯坦與玻爾關於「上帝是否擲骰子」的爭論(常稱A-B爭論)。爭論的結果以有利於玻爾一邊而告一段落,接著又有彭羅斯與霍金的爭論,霍金站在玻爾一邊,嘲笑愛因斯坦念念不忘的上帝只能是個「隨時都在玩骰子的大賭徒。」不確定性原理已經在科學探索中顯示其強大力量:它暗示著虛無空間中充滿能量,其能量的隨機爆發隨時隨地可能發生;粒子糾結效應為實現粒子加密法提供了基礎,成為一種保護秘密信息的全新方法;不確定性原理最驚人的應用是在宇宙學中,人們據此推斷出宇宙中存在著「暗物質」和「暗能量」,這都表示著海森伯不確定性原理的巨大威力。

    不確定性已被廣泛應用於宏觀研究領域,如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創新研究專家羅森伯格寫有「不確定性與創新文化」一文。該文一開頭就說:「在考慮科學和技術文化時,有一個在討論中起支配作用的關鍵詞,即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原理應用於管理,形成了一門「不確定性管理」的課程,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因為市場變化是不確定的,環境的不確定性要求運用新的思想方式來考慮戰略。

    不可分離性

    按照複雜性的觀點,自然界沒有簡單的事物,只有被人簡化的事物。可分離性或可還原性就是把複雜事物作簡單化的處理。這種簡單化處理方法背景是機械論宇宙觀。機械論宇宙觀把宇宙看作一架機器,一隻大鐘,人也是機器,或機器上的螺絲釘。人為了認識這架機器,這隻大鐘,首先將它拆分或「拆零」。它顯然是把複雜事物簡單化了:以為唯一地可以從部分的性質出發獲得對整體的理解,簡單地把整體看部分之和。這種觀念就是我在《生成哲學》一開頭就批判的構成論和還原論。

    不可分離性觀念是建立在「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一觀念基礎之上的。量子力學告訴我們,觀察對象與觀察者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混沌理論則告訴我們,由簡單的零部件組成的簡單的系統將會產生極其複雜的行為模式。

    正因為這樣,「混沌─有序」組織的倡導者迪伊?哈克在他的《混序時代的誕生》中倡導人們要「走出數學語言的執迷」,他運用經濟史家、會計師及會計史學會前任會長托馬斯?江森的話提出了以下勸告:「笛卡爾—牛頓學派世界觀對思想的影響,遠遠跨越自然科學的範疇,會計學也在其列。複式分錄簿記以及自十六世紀由此演化的財富測量系統明顯具有笛卡爾—牛頓學派的精神。它們所立足的觀念諸如個體為部分的總合、『果』是無限分割的『線』性之因的結果……現在部分科學,如量子物理學與演化生物學,欲對現實的最貼切的描述,就是由各種相互聯繫的關係構成一張網,其中的萬物都在生生不息的變動與演化中,而人類以其有限的感官,僅能覺察一隅。這種『全系統』的世界觀下,部分的總合併不就代表任何事物的整體,部分只有就其在一個事事相關的更大整體中,方能展現其意義……如果現在連科學家都以全新的觀點來看宇宙,那麼先前由科學家之處承襲機械化世界觀的會計人員,為何還把人類組織機械性的論點牢牢抱住不放……我們不該再將管理會計視為驅使人去測量的工具,而是要激勵人去探索會計測量背後的關係、模式與過程。」

    哈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可再沉迷於分割觀念的牢籠中,不再執迷於機械的分割而應走向複雜性的整體思維道路。

    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鍊》就是要人們走出機械還原論的誤區,幫助人們在實踐中處理系統複雜性的。按他的說法,他的五項修鍊,作為系統思考工具,「是為了了解動態複雜性而特別設計的。」《第五項修鍊》最後一章的標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他以這樣一句話作為全書的結尾:「某種新的事情正在發生,而它必然與我們都有關——只因為我們都屬於那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不可預測性

    不可預測性的一個形象的比喻是蝴蝶效應:墨西哥灣上空一隻蝴蝶的翅膀一煽動,就可能引起加利福尼亞的一場大風暴。現實中如曾經發生過的亞洲金融危機,開始是一個、幾個國家或地區,以後波及面很廣,乃至全球。

    前述不確定性已導致歷史決定論的破產。這是因為自然界和人類的社會生活世界中有大量的偶然性和隨機性。正如莫蘭在《複雜思想:自覺的科學》一書中所說:「如果這個歷史階段消除可隨機性、偶然性、戰役、機緣、古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的美麗的鼻子、拿破崙的奧斯特利茨戰役中的迷霧、斯大林的死亡,它的合理化就達到比一部荒謬的歷史更壞的荒謬性。」「如果我們認為歷史是理智的,它知道它需要什麼、它牽引著我們的鼻子走向進步,那麼這種觀點比莎士比亞的白痴的觀點更加白痴!」

    未來不是完全可以預測的,未來不在過去的延長線上。「未來並非過去的繼續,而是一系列的不連續事件。只有承認這種不連續性並設法適應它,我們才有機會在21世紀生存下來並獲得成功。」

    針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人們想出了一系列的辦法以適應這個動蕩不定、極難預料的環境變化,其中一種受人重視的重要戰略,就是「情景規劃」,在此我不作詳細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林德格倫等著的書。當然「四不」和「四有」的關係是相對的,「四不」並不截然反對「四有」,尤其在現實的實用的層面上必須考慮到「四有」,例如,我們批判分割,批判還原,但在許多情況下,還原方法仍然有效。對前景的預測雖有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情景規劃本身還含有預測的意義,否則人們就無法行動了。

    推薦閱讀:

    最具備人的複雜性格的豬八戒(中)
    外媒解讀中俄關係複雜性:普京幽默淡化中國挑戰
    治癌必須注意癌瘤的複雜性

    TAG:思維 | 複雜 | 特徵 | 複雜性 |